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国际静观察

国际静观察

发布时间: 2021-04-21 08:56:25

『壹』 求有关历史军事的解说视频

军情观察室 军情直播间 军情解码 国际静观察 军情第一线

『贰』 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前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 这在当时是有具体含义的,“决不当头”是指不觊觎苏联老大哥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扛旗者。针对这种思潮,邓小平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声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声也不好。 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当头,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因其高瞻远瞩而具有政策指南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完全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哲学,像美国开国者确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一样有意义。小平当时主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提出的不当头,在后来的政策中,得到了贯彻。

『叁』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特点和稳定性问题有哪些

一个应当说在未来的时期,总体国际形势还是稳定中求发展,一个大国之间能够保持合作,能够避免大的冲突的格局。这是第一个特点。就是不会有油世界大战,不会有全面的冲突。但是我会马上把这个话打住说,同时很难避免局部的冲突,小的热点,包括恐怖主义的袭击。特别在某些地区,比如伊斯兰湖带,我觉得麻烦还会连连不断的。所以大局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局部仍然充满一些不确定和冲突的,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我觉得占据全球制高点,仍然要靠科技创新。不能完全靠所谓的传统制造业,或者是能耗很大的产业,对中国而言,我觉得这个含义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纷纷把所谓的西洋产业向一些新兴国家转移,比如钢铁,一些能耗大的产业,比如造鞋,过去美国造鞋,现在美国人不造了。到墨西哥、到韩国,现在到中国,到印度去造,服装、玩具。但是我们仅仅以这些领域拥有很大份量而自豪、骄傲,就错了。我觉得一定要高端,现在中国在中低端占有很大的份量。在制造业,中国可以说四两拨千斤。 但在高端里中国涉及的很少,比如飞机,中国现在成百上千架飞机,多少是自己制造的,很多中小飞机可以造一点,但是那种说实话满足不了中国的需要,很多大飞机中国就不造成,就要从国外进口。不光大飞机,现在很多尖端的武器,进行装备都需要进口,现在还处于模仿阶段。说明我们现在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另外高端、低端还可以做一个对比。看国际规则,在制定国际规则的时候,中国的发言权远不如一些西方国家,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未来在国际形势不断变换的时代需要冷静观察的。千万不能说因为奥运成功了,因为中国成人礼实现了,我们跨入大国强国的时代了,因此我们可以特别亢奋地说,中国人就是强大了,中国就可以叫板了,中国什么事都可以摆平搞定了。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有长项,短项,虽然我们金牌是第一,但是在很多领域差得远了去了,在国际政策,外交领域也是如此,人家说中国人的能量很强,中国发展很快,这个话也对,但是千万不能冲昏了头,但是要看到在很多方面还有软肋。

『肆』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人类在20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各国纷纷制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规划,并把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国际分工和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间的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并呈加速发展之势。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相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困差距扩大。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类才有可能集中力量求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只有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消除诱发战争的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的:“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不是主观人为推动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
新中国建立前夕,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即将奉行的国际战略政策。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我们必须尽可能
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作了明确规定,基于上述总政策和基本原则,以及国内外形势的特点,新中国决定实施三大具体方针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 原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加,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是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第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四,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就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
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一般来说,特定的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由于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行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相适应的。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剥削,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世界各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纷纷提出了各自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斗争,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一贯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邓小平同志就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讲到国际新秩序问题。1988年9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斯里兰卡总统谈话时,首次提出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同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对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说,现在要研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过去的国际政治是霸权主义,是集团政治。集团政治本身就不平等。经得起考验、能够维持和平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8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精辟指出:“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最近,我同一些外国领导人和朋友都谈到这个问题。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等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声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中国政府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
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应当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政府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做到经济上互惠互利。
国际秩序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即对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会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发展,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则会起相反的作用。国际秩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际社会中各主要行为体力量关系对比的结果,所以要判断国际秩序的性质,看其是否公正、合理,就只能以其是否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惟一的标准。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也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但中国政府也清醒地看到,历史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现在还占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在日益扩大的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加强自身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还要抓紧时机发展自己,以增强谈判地位,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发展模式多样化
邓小平不仅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的时候,及时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以及“不举旗、不当头、不称霸”的处理方针,使中国在维护国内政局稳定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战后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低潮。面对国际风云突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中国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既坚决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又不同它们进行全面对抗;既团结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又避免自己当头,避免把世界的一些矛盾集中到自己身上,保证我们掌握战略主动权。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尊重发展模式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只能是一个
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5.树立新安全观
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伍』 国际静观察的栏目简介

《国际静观察》是河北卫视2013年推出的一档以国际军事话题解读为主的深度新闻访谈节目。是整合国内意见领袖与权威专家资源,高端而不丢失地气,权威而不落俗套,丰富且趣味十足的国际新闻热点剖析,通过冲突性国际新闻评论过程,开拓新闻性谈话栏目的新境界。将事件的新闻属性和思辨内核有机结合,展现“全球化、全媒体、全方位”的国际时事评论。抢占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话语权高地,争夺高净值受众,辐射高素质群体,大大提升河北卫视品牌形象。方静主持,国际军事专家张绍忠、李莉等军事届名嘴为嘉宾,深度解析一周国际军事热点

『陆』 观察能力如何培养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话的习惯。 任寰爱好写作了。当作家的父亲任彦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和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让她开始记日记。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的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在这本诗文选里,有她的观察手记,有人物速写等。 有一次,父亲带她到公园玩。临行前就告诉她:你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越细越好,回来写篇日记。这样,到了公园里,任寰就非常注意观察花、鸟、草、虫等。任寰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父亲很好地利用了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引起任寰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任寰的父母在平时也注意指导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知识和生活。比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等。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牛顿的孩子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的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牛顿仰望天空神往那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里想,这星星月亮为什么能挂在天空上呢?刻卜勒说,星星、月亮都在天空转动着,那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刮大风了,狂风旋卷着沙石,人们都躲进了屋子里。牛顿却冲出屋子,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随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到底有着何种本质的差别。 像牛顿那样,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他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妈妈食品)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对观察的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的主要方法有: 1、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例式打下基础。 3、对比观察。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4、反复观察。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5、顺序观察。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6、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让孩子见多识广。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

『柒』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矛盾的集中体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邓小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其次,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根除;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世界各国远未实现共同繁荣。

要特别注意邓小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主要理解这一判断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这几个判断既可以结合在一考核,也可以分别考核。分别考核时出选择题机会多一些。

2.当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邓小平指出,对于国际局势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说,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可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根本上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权,是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中国同样也尊重别国的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②真正的不结盟。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结盟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同时,我国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可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所以,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 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地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干涉我国的内政,破坏我国领土完整,并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我们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写入1954年4月29日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双方发表的总理联合声明中,确认将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准则,并倡议将之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是对几个世纪以来旧的国际关系准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否定和批判,是一项崭新的、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和任何国家发展关系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众多国家所接受和遵循,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

这部分的基本观点比较多,注意出选择题。比如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根本原则、目标、立足点等等。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欧剧变特别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集团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国际社会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明确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其主要内容为:

①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

未来国际政治新秩序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是尊重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各个国家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不得干涉。

二是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富贫、历史长短,一律平等对待。它们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协商解决国际事务,坚决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由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和操纵国际事务的做法。

三是各个国家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友好相处。

四是国与国之间发生分歧和出现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 国际法准则,由当事国各方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国际新秩序还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有:

一是各国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体现公正合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关系。

二是积极开展南北对话,实行互利的南北合作。互利合作排除使对方不能接受的其他条件,逐步缩小南北差距,使整个世界经济均衡、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南南合作”,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加强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并以“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合作”。在当前世界大变动时期,国际局势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企图称霸世界,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都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加之于人。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不谋求霸权,但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不示弱,不屈从任何外来压力,主持公道,伸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