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

发布时间: 2021-08-15 19:52:00

A.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与索甲仁波切的上师是同一个人吗

阿弥陀佛。斗胆帮你回答,‘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个尊贵的名字指的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位上师,而是金刚乘(西藏与不丹的藏传佛教)中‘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至今的两次转世。他们都是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
(据我所知,’仁波切‘是藏传佛教中对转世活佛/转世修行者的尊称,有’尊贵者‘之意。’钦哲‘的大意是智慧与慈悲。)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在书中提及的其尊敬的上师,宗萨蒋扬钦哲.确吉罗卓(确吉洛珠)乃是: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不分教派(“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二世转世。宗萨蒋扬钦哲.确吉罗卓1893年出生,1959年过世,书中所记录的这第二世上师的过世即在1959年。

现在在世的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名为确吉嘉措,1961年出生,非常年轻,非常著名,在现世对弘扬佛法做出了与他的前世们同样功德无量的贡献,有兴趣可以搜索他的开示和事迹,在网上流传很多。

B. 什么是佛性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

净空法师---自性亦称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1 学佛最重要的是,认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称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2 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们现在这个身与心是假我。

3 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时它也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万法与自己是从这一个理体上生起的,这个境界确确实实很不容易体会。

4 古大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明,譬如做梦,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梦,能做梦的是意识心,梦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识心变现的。

5 我们拿这个来作比喻,能发梦的那个心,就好比是自性。梦中的境界,有没有我们自己?有。

6 自己是自己做梦的心变现出来,除自己之外,梦中还有山河大地与一些人物,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

7 可见得自性只有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说到自性就一个。

8 说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说之不尽,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佛经当然也不例外,经之体也是自性。

9 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本来具足”。自性具足清净,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万法。

10 自性里本来无一物,没有善恶、没有对立、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远近、没有高下,没有生死。

11 真如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是凡夫,没有分别执着就是佛菩萨。这也是佛法修学最高的原理原则,一切分别执着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乐。

12 知道自己有佛性,就能作佛。佛陀教育是帮助我们恢复本性,返璞归真。

13 “心性”是我;“身体”是我所有,应为我服务。提升自己的灵性,是人生的正确目标。

14 古人讲的话,讲这两句很好,“但除其妄,莫问其真”。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着,性德就在面前。

15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众生迷失了自性,性德变成了烦恼,变成了不善业。

16 智慧长是性德:无论对人对事都不迷惑。

17 伦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规律,法尔如是。修行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须与性德相应。

18 佛告诉我们,孝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孝亲尊师”开发我们自性的宝藏。

19 礼敬众生、孝亲尊师,是尊重自己的性德。

20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处事,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相应,性德就会显现。

21 现代人迷失了自性,心中缺乏爱(慈悲)。

22 凡是与性德相应的,称赞并学习;与性德相违背的,不称赞,也不学习。

23 性德自性本有,烦恼习气本无;清净心本有,四相与四见本无。

24 信愿行三资粮,是本性具足。放下身心世界,回归自性。

25 “清净平等觉”是自性。诵经、念佛时,不怀疑、不夹杂,是“净”,与自性相应。

26 说善、说恶,那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纯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

27 财色名食睡,把我们的心性、智慧、德能覆盖住。自性里没有欲望,断欲,才能出六道轮回。

28 从习性回归自性,即断恶修善。

29 自爱,是爱自己的自性与本善。在佛家,叫自性;在儒家,叫本善。

30 念佛与接受经教,能唤醒自己的自性。佛陀的教诲,是教我们恢复本具的本能本德。

31 性德是常乐我净,性德是智慧德相。

32 只要我们的修行与性德相应,所求的就会现前。

33 一切花草树木、石头瓦砾,都有灵性。

34 见闻觉知是灵知,是一切万物的自性本能。

35 一切诸法乃自性所变,万法归一。

36 一就是自性,万法归自性。

37 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

38 佛法,是大自然的法则;学佛,无非是回归自性而已。

39 《阿弥陀经》能帮助你见性,因为它是全彰自性。

40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自己无二无别,是我自己心性变现之物。

41 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才会起贪嗔痴三毒。

42 你现在是愚痴、烦恼、生死、业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现出这个幻相。

43 自性里没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人我是非、五欲六尘、贪嗔痴慢。

44 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我们念念都要回向西方,念念不忘西方极乐世界。

45 “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阿弥陀经》上这么说的,《华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

46 回向自性,什么是“自性”?自性是真我,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

47 这个身是生灭之我,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真我。

48 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

C.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士》

无单行本,只是附在“妙吉祥丛书(1)佛教的见地与修道(附:轮回是战场 菩萨是勇士)(05年1版1印,印量4100册)” 里面有纸本。
“妙吉祥丛书(1)佛教的见地与修道(附:轮回是战场 菩萨是勇士)(05年1版1印,印量4100册)”不是正规出版物,是通常所谓“黑书”。所以正规渠道买不到。但是:
1.可以在网上下载:http://post..com/f?kz=20939186
2.可以在网上购买:http://www..com/s?tn=adv&q1=&q2=%C3%EE%BC%AA%CF%E9%B4%D4%CA%E9&q3=&q4=&rn=100&lm=0&ct=0&ft=&q5=&q6=
3.可以到雍和宫门外找找,多家佛教用品商店有售
4.可以去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甲255号
5.可以找我:[email protected]

D.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女友

弥陀佛。斗胆帮你回答,‘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个尊贵的名字指的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位上师,而是金刚乘(西藏与不丹的藏传佛教)中‘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至今的两次转世。他们都是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据我所知,’仁波切‘是藏传佛教中对转世活佛转世修行者的尊称,有’尊贵者‘之意。’钦哲‘的大意是智慧与慈悲。)《西藏生死书》作者甲仁波切在书中提及的其尊敬的上师,宗萨蒋扬钦哲.确吉罗卓(确吉洛珠)乃是:1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不分教派(“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二世转世。宗萨蒋扬钦哲.确吉罗卓1年出生,1年过世,书中所记录的这第二世上师的过世即在1年。现在在世的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名为确吉嘉措,11年出生,非常年轻,非常著名,在现世对弘扬佛法做出了与他的前世们同样功德无量的贡献,有兴趣可以搜他的开示和事迹,在网上流传很多。

E. 怎样才能成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弟子

给银子就行,帝都朝阳一堆仁波切

F.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人不是藏传佛教徒。但是我应该看了所有宗萨仁波切的书,听过他不少英文开示的录音,也看过他不少开示视频。当然,他的小活佛踢足球,那个旅行者和魔法师这两部片我也看过,就等著找他的新片看看。在FB上也一直关注仁波切的动态和新开示。

仁波切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只能说是通过媒体和他的语言文字以及艺术表达来构成的印象。

他会拿自己来开玩笑,他也会拿徒弟和一些现象来开玩笑。他说自己没有什麼不平凡的,也叫大家千万不要把他完美化,以免失望,他更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位称职的上师。但是他不断努力,不断造福众生,从未间断地通过一切日常接触到的途径弘法。

当他前阵子说他有女朋友,一群人吓到了。(其实知道仁波切可以分为在家和出家,因为对藏传法衣不太了解,问了藏传的同修,说宗萨仁波切的法衣是在家仁波切)

之前他指出和劝导网上发布密宗图像的问题,令到一些人烦恼,他也道歉澄清内容所指。

在一次被某电视访问的时候,记得他被问到有没有什麼烦恼的时候,他毫无修饰地直说有,而且很多,甚至也有找心理医生谘询治疗。

给我的感觉?仁波切很真,直面自己和环境的一切好与坏,也不退缩。是一位对佛法的弘扬有承当的大丈夫!

G.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什么是空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札巴妾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你一张照片。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照片,在你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同样地,佛教老师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有时候会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时候只是徒增困惑,因为没有一个坚固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也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观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我”的观点,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与别人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受“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鉢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鉢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地,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实证无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着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于情节,忘了那是一场电影,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之后,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綫,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H.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作品有哪些

《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I.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个怎样的人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继承传统上在西藏的弘法责任,主持宗萨佛学院及其闭关中心,并且也在印度及不丹创立宗萨佛学院及却吉嘉措佛学院,在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如悉达多本愿会,其目标是提供个人成就证悟必要的协助,并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不分教派的觉醒正念。
他也是利美运动在现代的主要推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