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钱华林

钱华林

发布时间: 2021-08-13 17:01:40

① 钱华林的互联网的未来

从最初的利用中国电信的公用数据网X.25收发一封几十块钱的电子邮件,到连入Internet以后一封邮件下降到2分钱,再到现在的几厘钱,网络随着通讯的发展成本迅速降低。而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钱华林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更有信心:“计算机是有智能的,将来有更多的应用还会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比如Web phone、视频、还有网格技术。”
当初一个打到美国的国际长途要24块钱/每分钟,后来降到18块,再后来到15块,而现在只有8块多,而网上的IP电话则一分钟只要2块钱,其实成本还要低。现在因为用的还不是真正的Internet信道,而是租专用信道,利用率就低。等到未来Internet管理更好,质量更稳定,电话完全可以通过大家共享的Internet网络走,成本会非常低。
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开会基本都是利用视频会议。有一次科学院的250多人在不同城市一起开视频会议开了2天,节省了往返的两三天时间不算,宾馆住宿就省了40多万。而且比在大礼堂开会效果更好,没有在下面看资料、写东西的,每一个会议室的人都面对面,大家都非常专心的盯着大屏幕,会议效率特别高。由于中科院租的专用信道有余量,所以成本非常低。而未来,这种通讯方式也许就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现在的视频点播在小区非常可行,价格便宜,一把光缆进小区,一对光纤进家庭,未来的话音、视频、信息流都会在这上面跑。
企业搞ERP,中科院目前则正在搞ARP学术资源管理。钱华林说:“我们将更充分地利用Internet,协调我们的科研,进行资源的调度管理,学术的交流,设备的共享,计算能力的共享等。未来,政府办事、商业发展都要更多地借助网络。不要觉得这些都还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当初Internet发展的时候我们认为全世界有几百台电脑连起来就是一个大网了,Ipv4时谁想到要用那么大的地址空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研究网格的科学家很多,技术虽然很难,但是大家坐在一起,进展就会比我们想象的快。现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网格技术发展多种多样,有计算网格、数据网格、生物网格,大气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等等。将来网格技术发展好,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全球化。谁能想象10年、15年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② 当今中国最有名的10位成功人士的故事<不含政治人物>

马云的励志故事(200字左右)简单说明道理
写回答共8个回答
您输入了违法字
关注成为第168位粉丝
壹-怎么证明别人都没见过的互联网——说说说做做做
“中国黄页”的业务是把国内单位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去,让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互联网,谁也看不到摸不着,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范畴。
创业团队在收到客户资料后翻译成英文,然后快递给美国合作方做成网页——要为看不到的东西心甘情愿付钱,换成哪个老板都不会信啊。因此,马云团队不但要证明客户资料已经上网,还首先得证明世界上有互联网这种东西。
马云不懂技术,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说,他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还在大排档跟人神侃瞎吹。老板不相信,除了打印网页之外,还请老板打免费越洋电话,问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让美国人上网查证。
1995年上海终于开通互联网,“中国黄页”团队还提供额外服务——长途电话到上海再接入互联网,花3个半小时才看互联网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马云欣喜若狂,委屈的泪水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
而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则一律被称为“骗子”。这也是“马云是骗子一说”最初的来源。
贰-“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
马云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但当年也不过是一个“推销员”。央视纪录片《书生马云》里,瘦小的马云梳着八分头,背着一个黑色单肩包,敲门找人,逢人便讲,“我是来推销中国黄页的。”一脸迷茫又不耐烦的人们将他“请”出门外。有个编导干脆跟记者说,这人不像好人!
1996年,马云在北京到国家某委推销,说“中国黄页是给国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传,把中国全部放到电脑里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得到的答复很不耐烦:“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你要是不约呢,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马云的样貌和大街上任何一个推销员完全一样,但吃的闭门羹和白眼不但没有改变他对互联网的相信,还成为阿里巴巴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可能是最大的差异。
即便后来创立阿里巴巴之后,员工去企业上门推销业务,被狗追,被保安赶也都是家常便饭。
叁-南归前痛哭连续4次创业失败
阿里巴巴团队曾在北京干过一段政府项目,最后马云决定南下杭州再次创业。在北京的14个月,马云从没带团队一起去游玩,最后一天他们决定去长城。晚上,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饭店,天下着大雪,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抱头痛哭,最后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这群走南闯北的汉子们都回避着“离别”这个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的词语。
许多人都不记得那天晚上马云到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开始将要面对怎样的生活,但是那个晚上,酒是热的,心是热的,歌是热的。大家就记得唱了一个晚上的《真心英雄》。这也意味着此时已经是马云30岁以来第4次连续创业失败。
肆-没有人看好,最少时银行里只有200元
在外界流传的关于阿里巴巴接到投资的只字片语中,都潇洒地提到6分钟搞定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和雅虎后来的10亿美元,实际上更多的苦痛不为人知。
没有豪华的团队配置,也没有美国成功模式可参考,与北京、上海、也广州等地的同行相比,阿里巴巴一度是互联网行业的丑小鸭。互联网素来以烧钱著称,阿里巴巴创办后也面临资金压力,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
有一次马云去见上海的投资商,对方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马云不满意但不免犹豫,于是溜出去问管财务的同事,得到的消息是:账上已经没钱了。回去之后马云还是咬着牙放弃了这笔投资。
他不说,没有人知道当时他的内心有多么煎熬。
在时隔15年之后的纽约IPO路演会上,马云才以玩笑的形式一吐当年窘境:“15年前我为融资200万美元,我来纽约,失败而归,15年来我就没放弃,这次来纽约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
伍-公司差点因“非典”崩溃
尽管阿里巴巴经常说非典让大家真正关注到不需要出门的电子商务。但非典几乎让阿里巴巴崩溃。
因员工去广州参加广交会染上非典,这让整个杭州如临大敌,实施了最大规模的隔离:超过500人被隔离,杭州市长前一天刚来视察过,结果市长及随从人员也因此被隔离。同楼的其他公司员工纷纷带着电话机、传真机、电脑像逃难一样跑,隔壁公司有人冲进阿里巴巴砸东西泄愤。
那时的阿里巴巴在杭州一举“成名”,但员工上街根本不敢说自己在阿里巴巴上班,就像见到了老虎一样恐惧。一直到隔离结束以后走到街上,都会遭到不正常的待遇,人们还会指指点点。
这期间员工全部回家,换一些公司可能就此解散。但工作并未停止,员工将工作电话转移到家中,甚至家里的老人都养成习惯,拿起电话第一句话:“你好,阿里巴巴。”
受到影响的还有当时还处于保密期的淘宝网。5月10日,淘宝网成功上线,但因为非典隔离,场面极为寒酸,甚至凄凉——没有鲜花,没有大餐,没有镁光灯,没有欢快的音乐,没有涌动的人群。“在略显沉寂的卧室里,躺在床上的马云面对着天花板,慢慢地举起了酒杯,虔诚而默默地念叨着:保佑淘宝一路顺风。不过,马云绝不是孤独者,因为他知道,那一刻,同样的仪式将在散落于杭州市的十余处居民住宅里同时进行。”
也因此,5月10日被阿里巴巴定为“阿里日”,回顾非典的磨难,感恩员工家属一并参与。马云也总不忘在每年给员工的春节邮件中提醒大家,“大年三十晚上,八点老习惯,我们对空敬酒感恩,祝福。”
(2)钱华林扩展阅读:马云,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日本软银董事、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兼全球董事会成员、华谊兄弟董事、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董事、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
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同年担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1995年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1998年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并担任阿里集团CEO、董事局主席。
2013年5月10日,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继续担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6月30日,马云当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理事会联合主席。10月受邀出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的特别经济事务顾问。2016年5月8日,马云任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
参考资料:马云-网络
推荐于 2019-08-31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8个回答
2条评论
无观点,不青春
唐糖Datura1
马云的话靠才华靠实力当然也是坚持! 评论的话靠费话靠言语不中,有本事也创就一个奇迹!
热心网友赞
该内容暂不可见~

③ 马云创业初期团队如何建立

1995年3月,马云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凑足了2万元准备创业。

1995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

1995年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名曰“金鸽工程”。

1996年3月,由于杭州电信也做了一个中国黄页,分食市场,马云决定和杭州电信合并。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现金140万人民币,占70%股份。

1997年,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以每股2、3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

之后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

(3)钱华林扩展阅读

马云语录

马云: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最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财富时代,你一定要用脑子赚钱,你见过谁用四肢赚大钱的?一些运动员赚钱不菲,但迈克尔乔丹说:我们不是用四肢打球,而是用脑子打球。用四肢只能赚小钱,用脑子才能赚大钱。

赚钱始于想法富翁的钱都是想出来的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会用脑子赚钱的你就是把他变成穷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为他会用脑,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

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④ 征集企业家忍辱负重的故事

马云只是发现了网络发展趋势,本身不懂技术,但是却很懂市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伟大的企业要能赚钱,光会赚钱的企业不是伟大的企业。”

马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让自己的公司赢利,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的侠者气质也挥洒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西湖论剑”便是一例。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之际,通过马云的积极奔走并请大侠金庸从中穿针引线、广发英雄帖,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以及8848的王峻涛等,在马云的诚意感召下欣然赴约。这些行走互联网商海江湖的英雄,这些平时激烈竞争和搏杀的对手,首次坐到了一起,在美丽的西湖边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策。

马云后来干脆将此活动改为了一年一度的“西湖论剑”,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年度盛事。

在马云的办公室里,高高悬挂着金庸先生手书的题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细品马云一直以来的创业足迹,这个题词正是点到要害,这也正是马云步步成功的秘诀。

面对未来,马云又有豪气的预言———“中国互联网从广告市场的争夺到短信息市场的争夺,再到网络游戏市场的争夺,很快就要进入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争夺。一直以来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互联网正在为客户和原厂商创造新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更大规模化的企业活动。”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进入‘网商’时代。作为网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当当有两位联合总裁:李国庆和俞渝,二人是夫妻,联手创业,早已在业内传为佳话。 1999年11月开通的当当网,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商城。
李国庆毕业于北大,两次创业,均以出版为主体。在图书出版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很了解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方面的所有环节。俞渝是纽约大学学金融MBA毕业的,在华尔街做融资,有过几个很成功的案例。她在美国生活了整整10年,投资者非常信任她,又有共同语言。

1996年,李国庆和俞渝邂逅,然后在纽约结婚,当当的故事也就开了头。两人从谈恋爱开始,就经常一起思考,一起聊亚马逊的商业模型与传统贸易手段的根本区别。后来夫妇俩常探讨在图书这个行业中间赚钱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有着多年图书出版运营经验的李国庆说肯定是出版社和读者的直接联系。于是他们一起去找风险投资商,说服了IDG、LCHG(卢森堡剑桥集团,该集团公司拥有欧洲最大的出版集团)共同投资,目标锁定在凭借发达国家现代图书市场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结合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用来推动中国图书市场的“可供书目”信息事业,及“网上书店”的门户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图书资讯集成商和供应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网站。

然而,当时国内并不具备开办网上书店的条件;没有一个动态更新的书目数据库;网民基础人数也达不到开办网上书店的要求,更没有一个适合做图书配送的物流系统。于是,这对果敢的夫妻将北大图书馆系、北大分校图书馆系的学生整班整班的训练,训练完了再到各个出版社普查数据。他们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在不同地方的犄角旮旯,一钻就是几天,没日没夜地翻阅那些发黄蒙尘的资料。终于拿出了一张数据库普查清单——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单。

就这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到构建网上书店大厦,夫妻俩一唱一和,各自发挥所长,相互补充,现在在公司,李国庆负责市场、技术、采编、运营;俞渝掌管财务和人力资源,还有战略发展和其他网上的一些战略联盟等。经过三年的辛苦积累,今天,当当网经营着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20万种图书、1万多种音像制品、游戏软件等商品,图书品种涵盖中国在销图书的90%,有员工100多人,销售额的月增长速度达到30%。顾客已经遍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地区,在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一支独秀,用李国庆的话说,就是“做得特踏实”。
强化专业服务创品牌
97年到现在,国内电子商务公司基本上是大浪淘沙,硕果无几了,当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了,更成为无数网民耳熟能详的“品牌”,这与当当不断提高服务理念不无关系。当用俞渝的一句话说:“当当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当当成立以来,李国庆、俞渝等人三次优化当当购物步骤:改变了原来繁琐的购物步骤,每一步都有非常清楚的提示,使购物便捷轻松;公司还建立了无忧购物的保障体系,承诺如果顾客对其在当当所购买的商品有任何的不满意,可以在收到商品7天内,无条件退换商品;这在众多电子商务网站中,也是不多见的。为了给更多的顾客带来便利,享受足不出户的购物便利,李国庆、俞渝等公司领导不断拓展货到付款的地区,现在,货到付款的地区已经从原来只有北京一个城市,发展到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沈阳、福州等多个地区,并即将开通武汉等地的货到付款服务,当当的顾客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的是把书店开到了无限的境界。

由于有以前做“中国可供书目”的专业优势,李国庆在商品的分类上,一直胜人一筹,当当音像店、法律书店等一个个专业店的开业,标志着其专业化、综合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当当的分类,已成为众多网上书店借鉴的标准。为了让顾客得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当当还推出了VIP顾客答谢制度,只要成为了当当的VIP顾客,就能享受当当购物折上折的优惠,将来还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务。

一直以来,物流和配送都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依靠专业的配送公司,当当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更让顾客得到了更加专业的服务。当当在不断提高商品配送速度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公司创业者实事求是的作风。20万个品种比起其他网站的几千个品种是个天文数字,管理就更成了一个难题,没有现代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是做不到的,现在当当承诺畅销品24小时出库,普通商品最多60个小时出库,为了让顾客购物更加放心,当当还把每本书的出库时间打出来,让顾客自己做一个评判,不用无休无止的等待,让顾客更加放心。

当当——一个普通的创业企业,在李国庆、俞渝等人的带领下,踏踏实实地走好了自己的每一步,成为今天网上图书音像零售的旗舰。

⑤ 中文.cn和中文.com有什么不同呢

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顶级域.没有必要,不过你想注册也可以.

--------------------------------------------------------------------千龙财经 沈阳

信息产业部2002年9月26日 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注册CN下二级域名的公众调查》,业内外的反映还是相当热烈,因为这关系到方方面面有关问题。

10月21日(周一)下午2-5时,中国互联网协会(ISC)在天银大厦A东座(复兴门桥东南角)701会议室召开关于是否开放二级域名的讨论会。笔者将近一个月来也与一些业内外人士通过面谈、邮件、OICQ交流、论坛互动方式,讨论了“开放CN二级域名”的影响、意义作了汇总发言。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除ISC副秘书长黄澄清、秘书处李欲晓处长(主持)等工作人员外、还有中国科技网副主任钱华林研究员(博导)、CNNIC主任毛伟副研员、办公室主任刘志江(硕士)、中国教育和科技计算机网网络中心副主任有悦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陈劲戎工程师、广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处高工王越西处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发展规划处张玉红、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舒敏、中国电信互联网业务部业务管理处沈军、万网产品经理姚劲波、新网业务总监李晖、李威、3721总裁兼CEO周鸿一、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李东涛法官及中国联通的一位代表及笔者共20人。

下面是笔者的发言内容。

第一,.CN让国家顶级域名“简洁”优势发挥出来。顶级域名.Com与.Net的一优势是“简洁”,这一点.Com.CN与.Net.CN都不如,不过如果推出.CN,那么将会比顶级域名.Com与.Net更具有“简洁”优势,毕竟.CN比.Com与.Net少了一个字母。

第二,.CN域名要汲取.Com与.Net的域名纠纷案商务与法律纠纷的教训。从最近.Com与.Net的域名纠纷案,例如,10月中旬在北京市法院开庭的www.51job.com 告www.51job.net 一案,显示出随着网络服务的加深 , .Com与.Net这种平行域名的同时存在,确留下一个商务与法律纠纷的根源隐患,因此值得我们关注。

第三,用推.CN除去.COM.CN与.NET.CN继续注册手段为用户长远利益考虑。从目前全球除.Com占全球总数80%左右,对比日本、新加坡、韩国这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国家域名与顶级域名所占比例,不仅国家域名最终用户价(一些误导总拿批发、代理商价格与中国CNNIC最终用户价格作比较而欠缺严谨)中国比较低,而且所占比例较高:按注册60万个域名其中近13万是.CN域名算约占20%左右。不过,正因此这次开放.CN二级域名时,要把.COM.CN及.NET.CN归为一类,一方面可以避免 .COM.CN与.NET.CN再加上.CN并存给用户在推广数字品牌过程中商务与法律纠纷的留下隐患,而更重要的是,推.CN除去.COM.CN与.NET.CN继续注册尽管短期内会让.COM.CN与.NET.CN用户增加注一个(甚至第三个).CN的成本,但从长远角度上讲,却是为用户节约了一个(一个.CN取代.COM.CN与.NET.CN)域名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开放.CN不是增加用户的成本。举个例子,千龙新闻网有21dnn.com.cn 及21dnn.net.cn 今后仅用21dnn.cn便足够了。

第四,关于注册管理“日出”条款问题。为了避免出现恶意抢注,开放.CN二级域名时,可以特别制订一条:“限制同一家公司注册量”,例如,每一家公司持有200个以上.CN二级域名要提交注册说明。而且对因此而出现域名争议时,要对这类公司的行为定为“恶意抢注”。

第五,开放.CN二级域名符合国家互联网安全措施。大家应该还有印象:2000年底发生的中日美跨海底电榄被意外拖断时,中华网(www.China.com )是无法访问、而新浪网(www.sina.com.cn )因为有.CN域名,因此谁也没有发觉新浪网发生什么事故。这个问题媒体应该多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介绍技术层次的道理,让从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同志明白CN二级域名的全球网络步署战略安全意义。

第六,开放.CN二级域名后,CNNIC应该逐步向降低服务成本并降低.CN收费。虽然现有CN域名收费对于一家企业建设网站总费用而言不是最大的一部分,但与目前.COM/.NET的终端用户价格高出一倍而言,仍然应该想办法缩小这个距离。这是市场的呼声,CNNIC必须重视。

第七、应该在开放.CN二级域名同时开放个人域名注册。据从几大注册商提供的资料显示:个人注册域名用于建设个人网站已成了现有60多万域名接近40%的注册原因,如果合理地利用我国.CN资源去支持个人注册域名服务,应该也是这次推出开放.CN二级域名服务的工作之一。

第八、在开放.CN二级域名同时,应保留.ORG.CN的继续注册。因为.ORG.CN是属于非盈利机构与组织的专有域名,应该与.COM.CN与.NET.CN有重要的区别。同理还有.EDU.CN应继续保留现有注册机制。

第九、建议把“开放.CN二级域名”用公开征询公众意见的方式向公众咨询。以便于让这种涉及到公众利益的制度用社会大众有参与、发言权。同时把公开征询公众意见汇总公布。

第十、本人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有“2002式汽车牌照发放事件”而套在已从1994年便推出的.CN注册体系,因为从全球ccTLD的发展水平、管理状况来讲,CNNIC在这方面是不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域名管理水平差,相反是不少方面CNNIC成了其他NIC的学习榜样。因此,本人呼吁:.CN二级域名应该尽快开放,这是网络迈向成熟服务的要求!

⑥ 马云当年怎么筹集到钱的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彼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

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⑦ 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国际互联网兴起于1968年。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 520 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 3 倍。

⑧ IT界经济名人的故事

马云创业故事:从顽皮少年到商界大侠 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伟大的企业要能赚钱,光会赚钱的企业不是伟大的企业。”马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让自己的公司赢利,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的侠者气质也挥洒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西湖论剑”便是一例。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之际,通过马云的积极奔走并请大侠金庸从中穿针引线、广发英雄帖,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以及8848的王峻涛等,在马云的诚意感召下欣然赴约。这些行走互联网商海江湖的英雄,这些平时激烈竞争和搏杀的对手,首次坐到了一起,在美丽的西湖边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策。 马云后来干脆将此活动改为了一年一度的“西湖论剑”,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年度盛事。 在马云的办公室里,高高悬挂着金庸先生手书的题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细品马云一直以来的创业足迹,这个题词正是点到要害,这也正是马云步步成功的秘诀。 面对未来,马云又有豪气的预言———“中国互联网从广告市场的争夺到短信息市场的争夺,再到网络游戏市场的争夺,很快就要进入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争夺。一直以来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互联网正在为客户和原厂商创造新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更大规模化的企业活动。”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进入‘网商’时代。作为网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⑨ 钱华林的见证中国互联网的起始

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之一、中科院胡启恒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羊肠小道走出来的。”到2002年6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整整成立五周年。关于CNNIC诞生的故事很精彩,中国互联网的开拓者们为此经历了种种艰辛,但人们往往更乐于关注生活在闪光灯下的知识英雄们,对于开拓者的故事却鲜有耳闻。本报今日编发孙蕊的这篇文章,以纪念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们在网路上跋涉的欣慰与辛酸。
2002年5月29日傍晚时分,钱华林老师骑着自行车走出CNNIC大门,经过他身边的任何一个路人都不会想到:这位老人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是和“中国互联网先驱”钱天白并称“二钱”的钱华林。
“钱天白是个非常好的人。”钱华林在回忆起已经去世的钱天白时说。1990年,钱华林想到美国注册.CN这个域名,结果发现.CN域名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后来,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而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
钱华林从1980年就开始研究网络,到现在已经是22个年头。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一笔贷款打算在中关村地区建立起一个“超级计算中心”,把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的一些科研院所连接起来,这个“连接”实际上就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了。钱华林当时在其中负责一些工作。“那时候我还年轻,才40岁出头吧。”钱老师说:“有时候我早晨4点钟就会到办公室来,有时候是早晨4点钟才离开办公室回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只有这一批耕耘者,而他们却做出很大贡献。例如:美国曾经对中国禁运路由器,他们认为一旦中国有了互联网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于是,钱华林等人就自己研制了路由器。而钱天白教授做了中国最早的电子邮件系统。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钱华林老师参与的一个“联合设计组”曾经工作了半年左右时间,然后写出了4页纸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是建设中国互联网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以TCP/IP为主;必须用光缆;速度不能低于10兆……现在的人们可能觉得这个报告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报告所体现的设计思想已经非常先进,并且恰好符合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中国互联网正是按照这些原则设计的。
当时,.CN域名的根服务器还放在德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发达国家根本不希望中国有互联网。胡启恒、钱华林等人经过多次游说,甚至还发动一些美国科学界的著名人士写信到白宫,才终于把.CN的根服务器拿回中国——那是1994年的年初。
这些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辈奠基了今天的CNNIC,奠基了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1997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聘任胡启恒等九人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专家组成员的通知》中,我们可以找到CNNIC奠基人的名单:胡启恒、钱天白、何德全、曲成义、钱华林、吴建平、刘韵洁、马如山、张兴华。来自几个科研院所和国家部委的“九人专家组”就是后来的CNNIC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至今还在管理着CNNIC的工作。中国互联网最初的政策就出自他们之手。1997年6月3日,CNNIC在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宣布成立,那时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刚刚处在起步阶段,CNNIC的成立可以说是悄无声息。但是,在中国互联网创建者心中,这一天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经过种种艰辛努力,中国终于有了互联网,中国终于可以在有组织、有管理的情况下发展互联网事业。
在中国科学院绿树如茵、宁静祥和的大院内,每天都有一位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普通人,谦和的外表、温和的微笑,他就是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和钱天白并称“二钱”的钱华林。
从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到如今有6800万网民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互联网不过发展了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钱华林则是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2003年6月12日,当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通知钱华林被评为ICANN理事会理事,任期三年时,钱华林意识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荣誉,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互联网中地位的提升。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进入全球互联网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层。长期以来,ICANN的理事职位一直由欧美日等互联网发达国家的代表担任。中国作为网民人数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却在ICANN会议上一直没有足够的发言权。
“ICANN的决策都是集体参与讨论并形成决议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只是代表本国或是某个地区、某个单位的利益,相反是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管理好Internet,让它更稳定、更公平。商业社会也会有很多以大欺小的事情发生。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让规则更公平、公正和透明。倡导某项只让我们获得利益的决议是不应该的,但是却给了我们参与修正不合理规定的机会和权利。”
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高新技术的一些项目建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高速网络。1989年开始立项,1990年4月工程启动,1992年中科院、清华、北大三家局域网基本完成,1993年实现互联。中关村示范网就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络中国科技网的前身。这个项目由钱华林负责。
中关村示范网建好了,却发现没有用。网络上没有多少信息,也没几个人上网。中关村的区域又很小,有时候发个e-mail还不如骑着自行车亲自跑一趟省事,使用率不高。
科研人员迫切需要连入Internet,否则中国的科学界就要被世界隔绝。因为过去的科研成果出来以后,要等到在杂志上发表往往都是在半年后了,所以往往是马上邮寄给世界同行预印件,这样比较快。钱华林回忆以前一年能收到3000多份的预印件。而有了Internet以后,再想看国外的科研成果,人家都已经放在网上了,也不会再给你寄。所以国内科研人员看到的,基本都是杂志上刊出的已经发表了半年的研究成果。有一次,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出一个研究成果,比以色列早做出来。以色列方面马上在网上发表了,我们却要等预印件出来以后,再寄出去,发表比他们晚了几天。这样的结果不仅对科学家本人是个打击,而且也让国家遭受损失。
与国外联网势在必行。但无论从经费上、信道上、手续上都有很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美国当时不愿意让中国连进来。1992年6月,钱华林到日本开Internet年会,见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国际联网的主管,他说因为美国国防部门、政府部门都联在里面(当时的网是ARPAnet),他们担心机密外泄,只有解决他们的顾虑才有可能。科学是无国界的,很多国外的科学家帮助中国呼吁,不断给白宫写信。而钱华林他们则要一个一个部门的说服。1993年Internet年会在旧金山召开,钱华林再次见到那位负责人。会后有个国际网络协调委员会的会议,关于中国加入联网的议题,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一致赞成。让钱华林感动的是,美国某大学的一个系主任并没有参加该年会,但他专门从家乡赶到旧金山,陪了钱华林三天,找Internet一些资深的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做说服工作。
经过争取利用一切有可能利用的机会。这样到了1993年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来信了,同意中国联进Internet。1994年初,正值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官员见面,正式敲定了此事。
1994年4月20号,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了,标志着中国正式联入了国际Internet。但由于没有域名,国外向中国发e-mail很困难,还只能用IP地址发。
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钱天白教授早在1990年10月就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国内通过X.25网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联接,再联到Internet。国内科学家只能用这台机器收发E-mail。这样做是非常昂贵的,信息送出去要付钱,收进来也是我们发起一次呼叫,才能送进来。当时1K字的信息要7元钱(现在只有几厘钱)。发信息时还好办,值得发就发。收信息就难以控制了,当时美国人、欧洲人发e-mail已经很便宜甚至免费,有什么消息顺便就捎过来了,而我们不收不知是否重要,收回来却发现很多信息不重要,但钱已付了。
中国的国际信道开通之后,问题迎刃而解,钱华林和钱天白,以及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联合向ICANN说明了情况,申请把.CN的域名服务器从德国移了回来。199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由中科院网络中心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当时钱华林担任.CN域名的技术联络官,钱天白任行政联络官(现由钱华林兼任)。1997年6月3日,国务院信息办正式颁发公文由中科院网络中心运行.CN顶级域名。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CN的注册数几乎一年翻一番,与国内互联网用户数保持同步的发展速度。
有了这第一个国际信道出口以后,很快中国电信、中国教育科研网立项开通,使得连入Internet的成本迅速下降。1995年5月电信开始筹办CHINANET。次年1月,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教委也于1994年底立项,1995年12月,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金桥网也于1996年9月正式宣布开通。加上最早的中国科技网,这是我国最早的四大网络。现在已经发展到九个网络了,联通、移动、长城、网通、国家经贸委的网络也陆续建成。
钱华林从事的是一个超高速发展的行业,行业的发展总是快过预期。他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时间也不允许他停下来考虑这些。
一切都在快速变迁。钱华林1940年12月出生在上海郊区宝山县,原来属于江苏省。现在钱华林出生的那个镇都搬迁了,因为现在那里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基地--宝钢。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都没什么文化,可是他从小成绩就非常优秀。从初中开始,钱华林靠学校助学金的支持,一直念到大学。后来钱华林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他选的是计算机专业,科大是当时全国唯一有计算机专业的大学,钱华林是第三届学员。当时数学系的系主任是科学家华罗庚,是钱华林最崇拜的人。
1965年从科大毕业后钱华林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那时计算机进口没有开放,从国外只能买到低档次计算机。为了国家的需要,中科院着手自己研发。几年时间里,钱华林参加了多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设计。当时计算机的每个零部件都是他们自己制造的,包括CPU。
从1975年起,钱华林开始关注网络,研究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开放以后,钱华林于1980年2月到了美国。到佐治亚理工学院时,钱华林是那里的第三个中国访问学者,从事网络方面的研究。除了听一些课程外,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那些恨不得一下全看完的书。在美国的学习让他深有启发。
后来联想成立时钱华林也是其中的一员,但由于负责中关村示范网项目,钱华林没有走上商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