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大国寡民

大国寡民

发布时间: 2021-08-12 02:56:15

❶ 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

[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
五律一首咏怀
春早

门掩荒村土,香燃瓦罐炉,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
山穷斜影暗,冰冷一灯孤。
酒倩真情饮,书好夜深读。
停杯搔发短,青春或可赎?
2011-1-17
咏怀

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

诗人的两首《咏怀》在写作的时间上连接紧密,又同样为五律,在运笔和行文中也有相近的叙事向度,将两首视作同主题下的子系作品似乎可以,但是有一个细节,在这首作品的题目中给出了明确的时空坐标,我想,这不完全是为了在题目上有所区别,由于时空的限定,就决定了这首诗被放置在一个界限分明的范围内驰骋诗意,虽然,这并不影响诗人才情的发挥,以及对修辞和文字的把握与琢磨。假如将这首诗和上一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首通篇笼罩在低迷、萧索的氛围之中,与上一首结尾处辉映的霞光不同,这一首更有现实主义的意蕴和笔力,没有出现在诗意尽头的拯救和奇迹。

生活没有留给想象太多的余地和善意,这也让我注意到,历史上的大诗人,其生活没有他们的文字精彩,甚至读者喜欢他们的诗,却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心惊色变;假如易位而思,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在同样的生活处境下,我们决然不会有心情和精力去写诗,但是,诗人不仅写了诗,而且千年传诵,不得不让人口服心服;而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诗人都是天生的,不因生活的起伏而改变这一先天的预设,并非苦难造就了诗人,而是苦难为诗人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创作题材,诗人的天赋借助沉重的历史题材得到彰显,并因此获得与时间抗衡的内在质地,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正是这个道理,那些承平时代的诗人,之所以没有与天才比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生不逢时——一个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时代,也就使得他们的文字只好在风花雪月的层面上放浪形骸,对于他们并不逊色一流诗人的才华而言,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但是,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空;大多数人在远离思想、文字和审美的此岸打量那千篇一律的生活,如果将人生的痛苦折除计算,就会发现普通人的苦难并不比诗人所经历的加减多少,甚至往往远远超过诗人所承受的,但是,我们也没能成为诗人,继续在大国寡民的幻梦中轮回着生老病死,这里没有对普通人不敬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嘛,只是想说,苦难未必造就诗人,以及那些令人仰止的伟业;天才和凡人都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极限,了解自己,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不必忌妒天才的禀赋;天才有着自己的命运,而生活的苦难则是成就一个杰出诗人珍贵的助力。假如杜甫不是生活在一个由盛而衰的时代,如果不是经历了国破家亡、辗转流离,“诗圣”的名号未必专美于他,当然,这种“苦难美学”无法以偏概全,但是却可以成为评定一位诗人和他的作品的标准之一。

如果要问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治耶乱耶?那么,我的一干文字已经做了回答;应该说,当下正是蕴育顶极诗人和作品的历史阶段,甚至要超过历史上呈现的那些诗学高峰,虽然限于资源和条件未能与那些伟大的作品见面,但是,相信未来会有机会补全这个时代的文学地图,为精神的里程和走向正本清源,为此值得期待。

首联“门掩荒村土,香燃瓦罐炉。”就在一个少植被、多风沙的环境中打开文字内敛的锋芒,黑暗的语境一直是异端文字栖息的幽谷,在时光的流沙中无数次虬起呼啸的诗情,文字从雕版和铅字的阵营与封锁中破壁而出,成为黑暗之中一道永不熄灭的光源;当沙尘的锋线步步进逼城市的边缘,让北部的防守在天空凌厉的进攻下崩溃,在风暴一路凯歌的行军路线上,是被风沙催萎的社区和人群,战败者灰头土脸地埋首于沙尘覆盖的区域;在这样的生活景观中,风沙也雕塑着人们的意识和心灵,榨干眼中最后的光彩和内心仅剩的水源,灵魂已经先于身体干枯;时间被风化之后,碎屑卷入沙尘之中随风扬起然后又纷纷落下,被拐入歧路的风推着跑上一段,最后在街道和角落里堆积,顺着门扉留下涨潮的刻度;世界除了漫天的风沙,就是被黄尘覆盖的村落,眼前的景象固然愁惨,但是物质和精神世界被一道门分开,在诗人的一方天地,诗情的香烟氤氲于形上的空域,这里的焚香与宗教话语无关,但是却与信仰有关,在我看来,信仰要比宗教信仰的范畴更加广泛,宗教信仰只是信仰之下的一条分支而已,也就是说,宗教信仰中的虔诚和信义,在普遍的信仰中依然存在,在一个物质条件困乏,精神资源恶劣的情况下,一个履道者可以做的就是抱紧自己的信仰,而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于我辈这样的草根来说,又可以信仰什么呢?体制的乌托邦梦呓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传统文化在高强度、大面积、全方位的破坏下彻底陨落在历史长河中;经济改革二十多年,百姓的生活大约已经注定,再不指望能借助“改革”的余波,鼓动一下无望的水面;一些人转向宗教,还有大部分彷徨不知所以,不过,还有比各种宗教总和更众多的信仰存在,那就是——钱,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钱,几乎成为目前国人的集体信仰;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信仰钱?只有在所有希望都破灭的社会中,人们才膜拜金钱,并非金钱能带来希望,金钱只能以毒品、酒精的性质麻醉人们的感知和痛苦;其实,痛苦是在绝望的世界中,惟一可以返回生活和希望的通道,无论用什么方式阻塞这条狭窄的道路,只会在绝望中越陷越深,而我看到人们在下沉的生活与灵魂中,紧紧抱住了金钱的石头……在这个功利主义因子早已深深植入人们DNA的民族中,如果没有一场脱胎换骨的思想革命,实不能指望在这种匀速漂浮的时间中,民族性能有多少进化的可能;但是,如果返观历史,就会发现有不少打着“革命”旗号的运动,非但没能解放思想、提纯文化、升华精神,反倒对人们从身体到灵魂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戕害,这不禁让我在想:难道思想的革命是不可能的吗?难道“革命”除了流血,就不会带来任何积极意义上的促进吗?难道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一个“告别革命”的时代中吗?

假如再次审视这些形形色色的“革命”,就会发现,这些“革命”都是“伪革命”,都是在“革命”的幌子下对于权力的争夺和替换,这些“伪革命”是不会带来思想、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革新和进步,恰恰相反,每一次专制权力的轮换,首先就是对形上领域的垄断和管控,集权者非常清楚在思想层面中保有自由精神的种子,而要维持专制统治的稳定,就必须对思想界进行意识形态的革命,以掘地三尺的深度刨断自由精神的根系,在这种釜底抽薪的破坏下,又怎么会有真正的思想革命发生呢?说到思想革命,它会发生在什么要的社会条件下?显然,不能指望通过行政的手段发动一次思想革命,思想革命的主语是思想,用权力悄然置换革命的主语,就会让思想革命错位成流血的革命;那么,在文化领域酝酿一场思想革命是可行的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也许是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思想革命,并为从文化到思想的理路演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可惜,这场思想革命以失败告终,抛开历史的意外不说,即使没有“救亡”的宏大叙事,新文化运动的晚期,思想革命的动力已为强弩之末,纷繁的文化话语稀释着思想革命的浓度,唯智主义的交锋将大众排挤到历史舞台的角落中保持沉默,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战场被日益缩小到学术的范畴,而与社会和大众脱钩;文化权力的争夺,将会把思想革命引上精英参与的歧途,终于成为小范围内的智力游戏,这与社会层面的思想革命相去甚远;思想革命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今天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之下,让思想革命水到渠成的发生。相信这个问题久久困扰着“五四”一代先贤,他们为了求解这个问题付出的比同时代,以及未来的我们多得多,甚至有的从书斋走向流血的革命……可惜,他们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并非先贤不够智慧、努力、勇敢,而是当时全世界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没有多少人敢肯定,自己已经寻找到了;不同国家、民族、制度中的思想者们都在不停地试错,而直到二十世纪最后的十年,这个问题才真正给出了实证后的答案——普世价值。作为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不仅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前提和必要,而且,民主制度下诞生的公民文化,更是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的直接体现,而在公民文化之中孕育熏陶着公民的思想和意识,并且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在我看来,这就是推动西方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而对于我们来说,普世价值的理念和作用不会例外,用民主制度来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一个民主制度的框架下,用公民文化更新臣民文化,思想革命的完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民主是当前国人最好的信仰,第一,民主不像宗教信仰中超验的天堂、极乐净土,民主是在世俗世界可以实现的,而且已经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成熟、完善的制度;第二,民主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无论是有权者还是无权者、精英还是草根、富人还是穷人……从长远来看,民主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第三,民主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不像西方老牌民主国家,民主已经成熟,甚至人们可以毫不在乎自己的权利,比如投票权,据说2009年美国总统竞选,投票率创历史新高,几乎50%的美国选民都去投票了,也就是说还有一半美国选民放弃了自己的投票权利,而这已经是不错的投票率了,而只有一半选民参与的民主,丝毫不影响民主制度的运行;而作为一个前宪政国家,我们的民主建设还处在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美国选民手中的一张选票不会让他们成为比肩开国诸贤的历史地位,毕竟是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这些人缔造了美国的民主,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你呼吁民主的一篇博文、一个理念、一条微博、一条推特,都是在为未来的民主中国奠定下不可获缺的一块砖石,这足以让你与民主一起被后人永远纪念,而这光荣属于每一个争取民主的人,读后感《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当然,信仰民主还有其他的好处,但是,我想以上三条就足够了,在信仰民主,追求民主的路上,去迎接民主的到来,这时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耀。

二联“山穷斜影暗,冰冷一灯孤。”时间在这里登场,它为这一联的叙事创建了一个时间背景,从侧面辅助烘托主题;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黄昏,但是降临得比印象中突兀迅猛,没有白昼与日光的铺垫,仿佛世界从一开始就以傍晚的面目旋转,西沉的太阳将身体埋入了连绵的群山之中,余晖从山峰上滚落,沿着山脊下滑时发出悚然的风声,仅有的光亮被拖到山的另一边,在眼睛无法窥视的一侧;而这一边,山峰的影子被奄奄一息的光芒拉长,从山脚直到俯视之下的村庄,在山影的投射和刺探下,在黑暗君临之前,村落已经进入夜晚,在半空堆积的暗色如崩毁的巨石砸落下来,浓稠的重力压在大地的脊梁之上,让人烟之上平缓流动的薄暮凹陷、变形,残喘的光从四周翘起的边缘泄漏出去,又被群飞的乌鸦裁开、剪碎,和抖落的羽毛一起,消失在天地混淆的世界尽头。

到了掌灯的时候了,电气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灯火与灯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人们对两者的感受却是天差地别,灯光与现代化、城市、科学文明属于同一谱系,它标志着人们与自然界形成了新的关系,当人们不再效仿自然的时候,当人们将自然作为生产原料的供应商和加工厂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史前,甚至农耕时代的威严,在人们眼中呈现的是一个“去魅”之后的自然,人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打量自然,将其视作可供开发、采掘的矿藏,石油、煤、铁矿石、木材……大自然有求必应,对于人类的欲求无限满足不求回报,但是,人类还是回报了自然的施舍,却用一种恩将仇报的方式,对于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在毁灭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的明天自掘坟墓;而灯火就不同了,这个词本身就含有浓厚的诗意,它显示着古老的世界观和辨证法:先有火,后有光;而火,是诞生在自然之中的,从天上的太阳,到闪电,再到野火,可以勾勒出火焰高屋建瓴的运动流程,火拥有和水一样的智慧,它同样也是形上符号之一,不同于水的隐忍,火是张扬的,在它燃烧的呼吸中,一颗创造的灵魂在跃动的火苗中起舞,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篇章,从用火烹调食物、照明、驱赶野兽,到制陶、冶炼,火在人类文明的起点,给予人们最迫切的需要;许多文明中都有关于火的创生神话和原始崇拜,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某个时间点上,火,几乎被先后点亮,从此开始了燎原人类世界的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火从原始的狂野逐渐被驯化为家养的灶火,当火焰在炉灶中热身,开始了它烧饭、烧水、烧炕等等工作的时候,火,是否会怀念起在旷野中打开身体的惬意和骄傲呢?火的用途在增加,而且越发的精致,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就可以呼唤火的精灵,同时,火的杀伤力却在降低,除了战争和集权的目的,暴力之火被权力悉心掌管;而人间烟火则是老百姓熟悉的范畴,所谓“灯火”,就是从这个阵营里放出光芒的;灯火,有着农耕时代的韧性和温婉,在它的辐射和光谱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它汇聚了前现代社会中普遍的梦想和幸福假设,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后终于走进这幅画卷,不过,以苦难深重的历史进行参照,我想成功实现的人一定不多;因此,这也为灯火的外延增加了更多向度的演进,比如,一盏为文字点燃的灯火;小时候就学习过“凿壁借光”、“萤囊映雪”的课文,当时的我就想不太明白,在一个有电灯的时代,凿墙或是抓萤火虫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借鉴意义?若干年后,当我在一盏节能灯下敲打键盘时,夜如此的寂静,它放大了那些最微弱的心声,回荡在我耳畔,当年我不能理解的故事和心情,今天,我也许领悟了几分,探索者追求的不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光,而是令人醍醐灌顶的精神之光,而这种收获无疑是艰难的,它甚至必须以常人无法理解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就像我的视线被那些洞穿的墙壁和飞舞的流萤吸引一样,在思想和用力进入主线的时刻,却从岔路上旁逸斜出,今夜回首,才发现自己距离答案一步之遥,恰恰这一步却绕出不知多少时光和路程;文字在灯光下翻动墨水的身体,想象从光洁的纸面摇曳而起,像是一片盛开在空灵之中的思想之花,花朵没有果实,却留下带刺的荆棘缠绕播种者的灵魂,在疼痛中感受不自由的苦闷,却在黑字中沉入更深。而在这个寒冷冬夜,当平稳的灯光在诗人眼中点亮时,它是否可以还原成飘忽在诗意和岁月中的灯火,甚至烛火呢?诗人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将重返时间的选择留给了读者。

三联“酒倩真情饮,书好夜深读。”揭开了诗人面对黑夜时的选择,酒与文字,是横穿黑夜的坐骑和灯笼,这里不是在炫耀诗情的飘逸和潇洒,酒只是用来助燃灵感和意念,稍许的酒精足以让想象在微醺之中跳动华丽的舞步,与其说文字被酒浸透,不如说文字如酒,已经陶醉了诗人的心灵,而读者在香气四溢的诗篇中,用阅读和思考的酒杯盛舀滚滚流淌的诗情,而醇香柔软的韵律一旦沾唇,就变成了后力无穷的火焰被从舌尖接引到块垒堆积的胸膛,酒,于是被赋予了大洪水与世界风的功能与效果,它摧枯拉朽地荡平烦恼和痛苦建筑在心头的重重工事和堡垒,带给饮者通体澄明的透亮与豁然开朗的感悟,它如潮汐一般的手,推着人们飘忽的感觉在凌空蹈虚,时间的光线和叙事完全折断、零落在酒与文字交织的世界里,在人们的视阈中,时间正以低语的闪光返回出发的原点;从常识中建立起的时间感被酒消逝后,人们不知不觉中挣脱了分秒与时刻的束缚,在恍兮惚兮之中放松了身体与机心,这种宛如梦境——对一些不做梦或不常做梦,抑或是梦境与现实区别不大的人来说——甚至比梦境还要惬意的感觉,在酒力退潮之前,人们可以顺着酒精的惯性飘出很远,远到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一旦酒醒,人们马上从幻觉的云端坠落到坚硬的现实大地上,在一边对着世象的镜子端详醉时留下的伤疤,一边在意识和心底重建那些沟壑与壁垒,也就是说,凭借外力达到的“自由”,只是刚刚站在了自由的彼岸的海滩之上,将冲上感觉沙滩的意识浪花误认做天堂的海流;而相对于酒醉的短暂,文字对读者的影响更为持久深厚,在人生的大梦之中,文字的梦幻却比个人的迷梦还要辽阔,就在文字的空中花园里,在梦的梦中,却隐藏着通向精神家园的秘密路径;诗,也能醉人,于诗中浓缩的才情和放射出的万丈灵光,在人们干涸的精神河床上流淌着一脉生机,也同时滋润着居于审美荒漠中心的最后一块天性绿洲。

就像一个深知酒中之意的酒客一样,当一个人在文字中饮酌已久,就会渐渐明白,哪一种、哪一类、哪一个酒家,甚至哪一窖酒最适合自己,在这一点上,兼爱不一定是滥情的表现,只是我怀疑,纷繁的语法和修辞会败坏读者精致的味蕾,让敏感的神经在酗酒的冲击下终于崩溃,最后失去最基本的味觉,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倾向那些偏爱某个作家、某部作品、某种风格的读者,就像钟情于某个牌子的酒一样,之外的酒虽然也喝得,但是却不值得一醉;唯有自己所青睐的文字,才值得在细细的品味中,感受来自文字深处的情愫和思想;大概阅读与饮酒的区别就在于酒可以两人对饮,尤其是和知己共醉,人生尽兴一至于此;而书却是需要一个人来读的,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两者的交流在沉默中进行,一问一答;抑或是作者在讲述、读者在聆听;从序到跋,从书页的打开到合拢;当阅读结束的时候,纸张和油墨收集了读者的气息与指纹,这让书籍增加了无形的重量;在阅读之后,有时读者感到如释重负,有时却如负泰山;而这些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那种因为阅读而让自己轻松的时光一去不返,倒是后一种情况成为阅读的主流,甚至往往这些文字还不够沉重,似乎不能镇住我扶摇九霄的意气,于是只好用自己的文字来为思想增加重量和力度;文字如摞起的酒瓶,正从生命的酒窖中一点点的倾空,在无数个沉醉于文字的夜晚,时光顺着书脊滑进过往的深渊。

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无人对饮的夜晚,想象从澄清的水面沉降杯底,在光晕的倒影中,诗人是否在端详着自己的面庞和岁月无声走过的痕迹?诗人独自斟饮,在寒冬的夜晚,无法邀请一轮明月和它投下的清水身影,在既无歌声也无舞蹈的饮酒中,诗人拿起了书;据我所知,一边饮酒一边读书的诗人有不少,也许是他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也许是边读边饮给予诗人双倍的乐趣,也许只是单纯的喜爱罢了,总之,诗人尚有喜欢的文字可读,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末联“停杯搔发短,青春或可赎?”就在诗人读书和饮酒的恣意中,一个突然的动作打断了线性的叙事,诗人放下了酒杯,同时也放下了手中的书卷,是什么让他的思绪在连贯的动作中戛然而止?不是酒的味道不够醇厚,也不是文字不够精彩,而是有另一种情绪在杯酒中发酵雀起,它的旋律比酒与文字还要悠长、深厚,就在诗人顺着头顶用手抚摸淌过额头上的流光时,眼中闪过的是一去不返的岁月;年华,从童年的欢娱中、背井离乡的流转中、从跌入现实的苍茫中……从酒与诗的醉意和篇章中悄然流逝,不仅是诗人,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我们是否可以拿着今天的收成作为兑现昨天的凭证?恐怕许多人与我一样,面对曾经的宏愿和抱负,张开紧握的双手,却是疲惫的掌纹和浸湿宿命的汗与泪;这不禁让我在想,就在我肆意地向文字中倾注时间和私人情感的时候,时光在匀速漂浮中的陡然加速,当我在文字的结尾写下完成的日期,这一个个日子竟然代替了月历,将一年的光阴穿缀起来,挂在了记忆的相框中,这就是我即将过去的一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不同内容但同样长短的“一年”,如果说这一年与那些“一年”有什么区别的话,是我留在文字中的思考和用力,让无论如何都会流过的时间,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白白浪费,唯此也算是得偿所愿了;与时间有关的交易,对于人们来说,从来都是一笔赔本的买卖,因为无论用时间换来什么,都没有时间本身珍贵,而时间永远在分分秒秒地贬值,在人们经营、挥霍、叹息、后悔、思考的时候,时间离我们远去;当诗人在文字中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生命要怎样横穿过这个无限可能的世界,选择的权利,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2011年1月23日至28日



〔书好夜深读——《天通苑腊月咏怀》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大国寡民是什么含意

上面一个大大的国家,下面都是像一颗颗沙粒一般的小民,每一个小民都是孤立无助的,这就叫做寡民。有国家可是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力量,没有社会力量的抟合,人就只能成为寡民。此所谓大国寡民—大国之下,寡民罢了。--

❸ 这句话是谁说的岁月就像一条河。。。

郭敬明的《左手倒影 右手年华》一书中第5页下

原文是:“大提琴的声音像是一条河,

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

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

中间飞快流淌的,

是我年年岁岁隐淡淡的感伤。”

不知道到底哪才是最原始的。

❹ 哩(lī)组词有哪些

吱哩哇啦
读音:[zī lī wā lā]
释义: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
出处:卢跃刚《大国寡民》:“门关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❺ 带果字的成语,果字成语大全,果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果字的成语 :言信行果、南货斋果、掷果潘安、菜果之物、收园结果、硕果独存、自食其果、后果前因、果熟蒂落、果如其言、果行育德、强毅果敢、银装素果、忠果正直、果如所料、兰因絮果、来因去果、果不其然、因果报应、收因种果、言言善果、硕果累累、言行信果、互为因果、掷果潘郎、收缘结果、开花结果、食不果腹、絮果兰因、前因后果

❻ 大国寡民的第一章 武芳·人鬼之间

一瓶浓硫酸把武芳变成了鬼,惨绝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惨之夜--
大门敞开,多人参与施暴,集体围观不救--
司法机关办案不力,开脱罪犯,蹊跷环生,案件久拖三年不决,只因涉及一个副市长的二公子和陕西精神文
明典型烽火村--
武芳忍受强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状不辍--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惨无人道,行使人大干预权力,一名罪犯被诛,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认为还有参与犯罪过程的嫌疑人漏网,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
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奇迹,令人惊叹--
烽火村好恶鲜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属,武芳被迫流落他乡--
硫酸毁容毁身案揭开了一段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作者从八年武芳案追踪到烽火村四十余年历史的追踪。

❼ 带吱的成语有哪些

带吱的成语:
吱哩哇啦
[释义] 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
[出处] 卢跃刚《大国寡民》:“门关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❽ 大国寡民是什么意思

解释: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人民性格过于怯懦和虚伪,导致国家虽大,人口虽多,甘为国家奉献和牺牲的人民却少。

❾ 赵云的性格特点和故事

性格特点: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忠勇无比;胆大而又细心。

故事:

1、单骑救主:赵云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长坂坡之战,刘备在逃亡过程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两个女儿都被曹操帐下虎豹骑统领曹纯掳走,刘禅及甘夫人赖于赵云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后来孙东吴孙权趁刘备入川时派遣船队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带走了刘禅。

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的治所公安,刘备的家眷及孙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为孙夫人骄横跋扈,刘备又特命赵云掌管内事,获知孙夫人携带刘禅逃走后,赵云及时追赶,与张飞一同在江面上将刘禅截回。

2、领土贡献:刘备入川与刘璋决裂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开始了对西川的扫荡行动,在共同攻下巴东郡以及巴郡以后,赵云与张飞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阳、犍为两郡。

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广汉郡号称三蜀,也是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赵云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完成对成都的合围。

(9)大国寡民扩展阅读:

赵云被称作常胜将军的称号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出处难以考证,明清一些学者在自己私撰的个人作品里有说到过,但也并未直接说“常胜将军”四个字,而是用诸如“身经百战未尝败”、“无敌之将”等来表述。

1984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评书《兴唐传》里,罗成被比为是常胜将军赵子龙。

2008年由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里,将赵云塑造成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