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李侃

李侃

发布时间: 2021-08-11 18:24:41

『壹』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


小题1:①您如果逃跑,那么谁愿意坚守项城(城池)呢?
②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
小题2: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热爱国家(言之成理即可)。

『贰』 中国近代史 李侃的大概内容

李侃,1945年参加革命,历任本溪市民主青年联合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秘书主任。1958年8月调中华书局,先后任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
李侃1958年7月进入中华书局,同时也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各种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论文和学术动态,也留心阅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报刊上已发表了一百几十篇文章。
1983年12月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负的社会工作主要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大网络全书》历史卷分编委及清史(下)卷主编、《中国史学年鉴》主编、《真理的追求》杂志兼任主编。
于2010年7月1日18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叁』 《中国近代史》 李侃 中华书局(第四版)有两个不同的封面,到底有什么区别内容有区别不

内容没什么不同。封面更改是为了和后出的《中国近代史》(1919-1949)保持设计风格相同。

『肆』 灵空山的唐王李侃

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这块地方还没有多少著名的故事和说道,恐怕连“灵空山”这个名字当时也未具备。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19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指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晋阳(即今太原),去作战乱中的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充河东节度使。但是没有人能想得到,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作了和尚。这应该是灵空山作为历史名山的真正开始。熟悉灵空山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大名气。而一千多年以来,却有许多的当地人还不知道,所谓的“先师菩萨”原来竟是唐朝等20
位皇帝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唐懿宗一生没有多大的政治作为,死的时候刚刚41岁。年纪不大,但儿女成群,后妃们为他前后生下了八位皇子和八位公主。到灵空山作了和尚的李侃因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未能继承大统,而比李侃小很多的老五和老七因有个作皇后的母亲,故而都有皇位可坐,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僖宗与唐昭宗。新旧《唐书》本纪中讲唐懿宗这个人崇仰佛教,过于迷信,且在这方面用度极为奢靡。其三女儿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制挽歌,让满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还冶金为俑,用无数珍宝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常一次即达万人以上。后人对唐懿宗四儿子李侃弃官不作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可能并非只此一方面原因。看来,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许正由于此,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历史传说而已,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如详读《旧唐书》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纪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旧唐书》先记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显然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种记述已经为李侃并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作和尚以后的事情,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外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佚。历史上的灵空山名胜很多,如马跑泉、盖海洞、十八盘、仙桥、峦桥、五龙潭、唐王寨、马明王井、铁瓦寺、舍身崖、滴翠洞、净身窑和海泉寺、灵寿寺等等。其中大多都与李侃遁入佛门的经历有某所瓜葛。像舍身崖两涧的仙桥,人们世代传说,最早此桥即李侃刚进山时用山中长石搭筑而成。再如东峡孤峰上的唐王寨,此峰高可万仞,四周全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悬崖,但峰巅宽平约有10亩广阔。据说李侃时常攀上峰顶西望长安于此。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这四座寺院分别是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的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称圣寿寺,因李侃--即先师菩萨于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圆寂坐化在此,人们就习惯上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圣寿寺的寺额是北宋端拱二年9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赐的。螺山与海泉两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灵空山时曾将它们作为落脚卓锡(僧人在某地居留称为卓锡)之地,故后来均建有佛寺,并以原地名借作寺名。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间敕令建立的。这后三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距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所谓云盖山,云盖山上旧有“白侯庙”。据说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但谁知此人找到灵空山后,不但未能将李侃劝归,到最后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当地作了道士。这一则民间记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隐隐感觉到,李侃遁入灵空山作了僧人以后,极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门而下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的。

『伍』 zealer胖子为什么离职

这个是他的认识问题,毕竟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工程科技和商业法律理解的都不够,他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他还年轻,有时候会按自己的理解来处理事情。

『陆』 谁有文言文《李侃之妻》的翻译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柒』 zealer梁一鸣离职了吗

没有离职。

『捌』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的和94年出版的那本有没有差别啊

差别不是太大,前者讲的细,后者图片多

『玖』 李侃的人物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杰出出版家,著名历史学家,古籍整理和传统学术文化出版战线优秀领导干部,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现代史料学会原会长,中华书局原总编辑、香港中华书局原董事长李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日18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010年7月7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李侃同志,1922年5月18日生。辽宁本溪人。他中学时起便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在学校开展的秘密反满抗日活动。
1945年任本溪市民主青年联合会主任,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辽东三地委宣传干事。
194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干事、副科长、宣传部部长秘书、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调北京,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地方工作部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秘书主任。
1958年调中华书局工作,历任近代史编辑组副组长(主持工作)、编审;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孙中山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史料学会会长;抗日战争史研究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历史卷分编委兼清史卷(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等职。
1998年10月离休。
李侃同志长期主持或分管近代史编辑组(室)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组织出版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1-72辑)和《辛亥革命回忆录》(1—6辑),出版清代与近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资料》(1—43辑);70年代初,策划出版《中华民国史》及其配套的《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民国大事记》和《民国史资料选辑》,主持编写大学教材《中国近代史》(已出四版,两获全国优秀教材奖),陆续出版多种中国近代经济史类资料丛书及清代档案资料等。80年代初,李侃同志参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清史近代史部分的拟订工作,并承担出版其中大批项目,主要有:包括《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清末教案》等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包括《林则徐集》、《孙中山全集》、《黄兴集》、《宋教仁集》、《蔡元培全集》、《严复集》等的《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包括《李星沅日记》、《翁同稣日记》、《郑孝胥日记》等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出版多卷本《清代人物传稿》上编。联系出版《顾维钧回忆录》、《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通信录》、《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和《辛亥革命史丛刊》等。先后出版多种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70周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和《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李侃同志领导创办《文史知识》杂志并任主编。众多中国清代、近代史料和研究著作图书的出版获得国内外学者的欢迎和好评。
李侃同志刻苦学习,才思敏捷,勤于笔耕。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近代史诸问题,对于中国近代史领域中一些重要课题,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晚清政局、辛亥革命、农村农民与革命、思想文化及人物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提出了独到和精辟的见解,在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从1980年起,李侃同志历任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在组织协调史学会内部建设,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办《中国历史学年鉴》后,增加了中国史学会实质性的工作内容,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史学研究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70年代末,李侃同志为恢复中华书局的独立建制,重组近代史编辑室做了许多工作。李侃同志在领导岗位上,坚持正确的方向,贯彻古籍整理出版方针,重视图书质量管理,强调多出书、出好书,探索出版改革,走向市场,既谋求发展,又保持老社特色和应有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与香港、台湾中华书局开展联谊活动,加强人员互访,进行业务交流合作。在李侃同志的争取下,80年代,中华书局成为全国唯一获准独立实行对外图书出口贸易的出版社,与日本等国的图书贸易趋于活跃,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对外发行的人才。

『拾』 《中国近代史》是李侃的好些还是北师大版的好些

中国近代史 李侃 第四版 好像是90几年编订的 算得上是高校 用的最广 影响力 最大的近代史 教材 而北师大版的 是07年修订的 可能有些新的东西 (本人没看 不好妄加推测) 还有卷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王文泉 刘天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个人觉得这卷书不错 实际上 用那套教材都可以 毕竟考的都是基础知识 如果觉得有必要 可以多找几套看看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言论 还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