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制造“京观”屠杀百姓 皇甫嵩是谁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出身于将门世家。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任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儁率军镇压黄巾军。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杀死张梁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B. 历史上*中国最后一次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估计这是最后一次
C. 古代的京观是什么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的军队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当时强大的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利,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7件事才可以使子孙不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让子孙怀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邪恶。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这里所说的“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义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 “阬”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因此史书上说的“坑”一般都是指这种残杀敌军战俘,堆在道路两旁,覆土以成小丘来显示军威、威慑敌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战俘。(可以想象,秦军要想活埋四十万之众的赵军谈何容易,如果先将其杀死再筑成土堆则容易得多,还能显示军威、震慑后人)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已经有习惯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由此可以想象楚庄王不愧为春秋五霸之一)
此后很多古书中都有京观的记载,如《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20万秦军战俘;《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等众多。
D. 京观的典故
原文: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 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 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 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 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在《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的军队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当时强大的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利】
译文:丙辰这一天,楚军的辎重到达恤地,于是军队在衡雍驻扎。潘党说:“您何不将晋军尸体收集起来埋掉,在上面筑土堆作为京观呢?我听说战胜敌人后一定要把战功展示给子孙,让他们不忘记祖先的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能懂的。从文字构造上讲,止戈二字会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作《周颂》说:‘收缴兵器,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并把这一愿望体现在夏乐之中,以求成就王业保有天下。又作《武》篇,诗的最后一章说:‘巩固你的功业。’诗的第三章说:‘发扬文王的美德,我前去讨伐纣王只是为了安定天下。’诗的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所谓武功,就是禁除残暴、消灭战争、保有天下、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丰富财物。因此让子孙不要忘记祖先的丰功伟业。现在我让两士兵暴尸荒野,这是残暴;炫耀武力威胁诸侯,战争便没有停止;既残暴而又l有消除战争,怎么能保有天下?晋国还仍然存在,怎么能够巩固功业?违背百姓愿望的事情还很多,百姓怎么能安定?没有德行而仅凭强大的武力争霸诸侯,又怎么能使各国友好相处,乘人之危而为自己谋利,以别国的动乱求得自己的安定,并以此为荣,怎么能丰富财物?武功有七种德行,我们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还是为祖先建造一座神庙,报告取得了胜利就是了,我这点战功还算不得武功。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不听王命的国家,杀掉首恶分子并将其埋葬,作为一次大杀戮,在这时才有京观,以惩戒历代罪恶之人。现在晋国的罪恶无法确定,而士兵又都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尽忠,又怎么能建造京观呢?”于是在黄河边举行了祭祀,建造了祖庙,向先君报告这次战争的胜利后便回国了。
E. 历史上有关“京观”的事件有哪些
见于史籍的这种“京观”记载很多。
比如418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丽失败,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瑭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晋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F. 北京十六大京观有哪些地方
您好:您所说的是老北京十六景:北京老十六景
北京晚报近期有一篇文章《银锭观山是燕京八景吗》作者张宝贵分析后的结论是:老北京有燕京八景和燕京小八景共十六景之说,他们是:
燕京八景
1。居庸叠翠
燕京小八景:
1。银锭观山:什刹海银锭桥处观西山,为京城观西山的最佳处之一。
2。西便群羊:西便门外空地上大白椭圆石,远看好像一群白羊。
3。东郊时雨:朝阳门外东郊在细细的春雨中,农夫赶着耕牛在耕地的景象。
4。南囿秋风:南苑南海子的秋天,秋风中的树木一片金黄,秋意盎然。
5。燕社鸣秋:大兴采育集燕台秋天燕子聚集于此成群南归,成一奇观。
6。长安双塔:西长安街北侧(电报大楼处)辽代的庆寿塔、后又修成双塔,俗名双塔。
7。回光返照:东城灯市口二郎庙的古建筑和紫禁城(故宫)的宫墙在阳光下相映成景。
8。石幢燕墩:永定门外的燕墩,墩上石幢有清乾隆帝的御书《皇都篇》、《帝都篇》。
以上景观大部分还有保留或者遗址:燕京八景的1、3、4、5、7都还完整的存在。
小八景的1、4、6、7、8还能够显现。
G. 古代的“京观”指的是什么现象
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也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邺(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而楚庄王却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七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七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习惯都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而楚庄王另行解释了筑京观的意义,《左传》的作者显然是赞同楚庄王的说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关京观的记载,并以楚庄王的这段话来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司马迁写《史记》也继承这一传统,认为战争中的阵亡者都是各为其主,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修筑为京观。秦军在长平大战中战胜赵军,秦军统帅白起无法处理多达数十万的战俘,索性将战俘全部屠杀,并将赵军士兵尸体堆积为京观。司马迁特意用“”来表示这件事,“”字的原意是高大的门楼,而“观”与“阙”相通,也有门楼的意思。而“”与“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写作“坑”。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460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20多万秦军战俘。
H. 用敌人头颅筑成的京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用敌人的头颅筑成的京观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上最大的京观就是有东汉时期的皇甫嵩建造的。被筑成京观的人是黄巾起义的人,还有一些普通的百姓。如果是不明所以的人会以为“京观”是什么名胜古迹,或者是伟大的建筑,然而并不是这样的,所谓“京观”其实就是用尸体堆积筑成的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东西,它存在着的目的一来是为了处理战场的尸体,二来是为了炫耀战功,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京观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三,京观的残忍程度。
筑京观的做法在历史战场上普遍存在,这是一种残忍的非人道的陋习,虽然能够震慑敌人,但是不得不说,这种陋习实在是残忍至极。
I. 京观是什么意思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J. 一人将十万敌军尸体做成“京观”,手段残忍,“京观”究竟是什么样子
史上最大的“京观”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张角起义,皇甫嵩将叛乱平定之后就将起义的十万人的尸体做成了“京观”。而“京观”就是将这些人的尸体收集起来,堆成一块,然后用泥土将其加固,最后就垒成了一面墙,这道由人尸体堆成的墙就称为“京观”。
战场上不光是敌军,就连老百姓也是不会放过,在曲阳的时候,面对节节败退的黄巾军,在将张角的弟弟斩杀之后,此时的黄巾军已经投降了。但是皇莆嵩的决定就是”继续杀“。将这些俘虏还有当地的老百姓全都杀了。然后将他们的尸体堆成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