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暗适应与明适应
使用照相机拍过照片的人想必都知道,若画面中有明亮的地方与相对较暗的地方时,我们是不能够将明处与暗处画面的细节都拍下来,只能选择某一亮度范围的景物。
我们的眼睛也是如此,在某一时刻,眼睛只能看到某一特定亮度附近的物体,与这一特定亮度相比,太强或者太暗的物体眼睛都看不清。
强光与弱光的信号分别由太阳公公与月亮婆婆负责接收、处理,他们二人各司其职,掌管着不同的区域与时刻
太阳公公也叫做明适应。
明适应是眼对亮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表现为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
这一改变的发生由太阳公公的手下——视锥细胞负责完成,当太阳公公发现周围环境的亮度突然增加时,便让一部分休息的视锥细胞立刻起床支援正在工作的视锥细胞,此时月亮婆婆手下——视杆细胞分泌的视紫红质几乎全部被强光漂白,失去作用。视锥细胞分泌大量的锥体色素来使自己与当前的强光环境相适应,在最初的数秒钟内敏感度迅速降低,此后变慢,大约在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此后一段时期与此时光的强度相差太大的光,特别是暗光,眼睛都不理会。
锥体细胞集中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的黄斑中心凹区域,细胞密集、与大脑一对一传递信息,所以白天我们能看清物体的细节,特别是视野的中央(注视的主要目标)。同时不同的锥体细胞可以接受红、绿、蓝三种刺激信号,所以白天我们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会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
闪光盲:
在低照明的环境下经过调节,已经适应的眼睛,若在极短的时间里暴露在极亮的光线下,虽然也能迅速明适应,但在闪光照射之后,眼睛将处于非常高的明适应状态,此时再回到低照明的环境下,视觉功能大大降低,并可短暂丧失。这种由于高强度的闪光引起的暂时性光敏感度下降,称为闪光盲。国外根据眼睛的这一特点,研制出一种闪光弹,专门对付犯罪分子。这种闪光弹的亮度远比闪光灯强,在短暂的极强光线刺激下,犯罪分子眼前一片漆黑,只能束手就擒。
月亮婆婆也叫做暗适应
暗适应是眼对暗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 表现为从亮处进入暗室的人,由看不清周围事物到逐渐看清的过程, 反映在微光条件下 , 眼对光的敏感性提高的特性。
这一改变的发生由月亮婆婆的手下——视杆细胞负责完成,当周围环境的亮度突然降低时,太阳公公的视锥细胞便开始束手无策,看不清楚。此时月亮婆婆力挽狂澜,派出的得力干将——视杆细胞,迅速合成大量的视紫红紫来提升光敏感度,使自己与当前的暗光环境相适应,最初2~3分钟视阈值急速下降,之后变慢,可持续至30分钟左右,然后再变慢,约径1小时达到极值。反应时间长于明视觉。此后一段时期与此时光的强度相差太大的光,眼睛都不理会。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区域,与大脑多对一传递信息,并且不能分辨颜色,所以晚上我们能看清物体大致的黑白轮廓,周边视力会优于中央视力。比如,在暗处注视(中心视)一个弱光却不得见,而产生中心性暗点(central scotoma)或生理性夜盲现象,若移开视线,通过周边视觉即能看到。
暗适应的测定和研究在临床诊断、 夜间安全飞行和安全作业的鉴定方面等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什么是明适应
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走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你就觉得阳光眩目,睁不开眼,要过一会儿才能看清周围的景物,这一过程正好与暗适应相反,称之为明适应,感受强光是锥细胞的职责和功能,也称之为明视觉或昼光觉。从暗处到亮处,在强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立即投入工作,刚开始时工作的视锥细胞还较少,眼对光刺激的敏感度还很大,所以觉得光线刺眼,周围的景物无法看清。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眼对光的敏感度降低,这时对强光能够适应,看物体也很正常。锥细胞感光色素再生很快,其再生过程同杆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相反,即其敏感性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明适应在最初的数秒钟内敏感度迅速降低,此后变慢,明适应的过程大约在1 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一般来说,目标的照明条件略高于眼睛的适应光的水平,则视觉功能最佳。在明适应下产生良好的中心视力包括形觉和色觉。在低照明的环境下经过调节,已经适应的眼睛,若在极短的时间里暴露在极亮的光线下,虽然也能迅速明适应,但在闪光照射之后,眼睛将处于非常高的明适应状态,此时再回到低照明的环境下,视觉功能大大降低,并可短暂丧失。这种由于高强度的闪光引起的暂时性光敏感度下降,称为闪光盲。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房间里照相时,闪光灯对着你的眼睛一闪,随后你就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要过一会才能看清景物。闪光的强度越强,恢复的时间也就越长。敏感度恢复正常,需要半小时以上。国外根据眼睛的这一特点,研制出一种闪光弹,专门对付犯罪分子。这种闪光弹的亮度远比闪光灯强,在短暂的极强光线刺激下,犯罪分子眼前一片漆黑,只能束手就擒。
3. 什么是明适应和暗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
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拓展资料
明适应的过程和暗适应类似,逆过程。即从室内走向室外时,感觉阈限会迅速降低以保护眼睛,而后经过短暂的时间后,会慢慢提高,这样便能逐渐感觉到光刺激。
特点:暗适应大约持续30-40分钟,以后感觉阈限不再降低。明适应相比暗适应,进行地快些,大约5分钟明适应就基本完成了。
4. 简述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及机制
1 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
2 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在营养缺乏、眼底病变情况下,常有暗适应功能变化。暗适应测定是眼功能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
3 特点:暗适应大约持续30-40分钟,以后感觉阈限不再降低。明适应相比暗适应,进行地快些,大约5分钟明适应就基本完成了。
4 研究意义:
利用此规律可以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在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使他们的眼睛灼伤。
5. 知觉有哪几种特征 什么叫视觉的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与明适应其实很简单。
前者就是你在较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能基本看清周遭物体。
后者是
在光线较刺眼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眼睛能适应并看清周围物体。
主要由眼睛的瞳孔收放来调整的。
最明显的体现就在:
你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小黑屋,你会发觉自己像瞎了一样,什么都看不清,只有一片漆黑,过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过来,能看到东西了;相反你突然进入特别亮的地方,你会睁不开眼,等过段时间后,发觉眼睛逐渐适应了,能慢慢看清东西。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基本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幻觉。
特征为:
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组织性、理解性、等。
6. 《认知心理》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机制是什么
1、明适应的机制
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只要环境中光照亮度超过每平方米10-3烛光,视锥细胞就会被激活。
光适应的过程一般比较迅速,由于所用的测定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说来,在最初半分钟内感受性下降很快,以后适应的速度有所减速慢,2—3分钟内即可达到稳定水平。
在视杆细胞外段的各层中,排列着一种叫视紫红质的光敏实体,可在光的作用下漂白,这是视杆细胞暗适应和光适应的光化学基础。
因此,有人下结论说,光适应等同于用漂白来减低视紫红质的浓度,而暗适应则是在无光的条件下重新合成视紫红质。于是,任何给定的适应水平都代表着漂白和恢复反应之间的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在任何给定的光感受器中,这个平衡状态都将因落在它上面的光量的增减而被破坏,视觉兴奋就与平衡被破坏的程度成比例。
但是,上述观点到20世纪40—50年代已不再被人们接受了。克劳福特等人指出,很大的阈限变化可能是神经性的而不是光化学反应性的,因为它们可以在适应光呈现或消失后不足100微秒的时间内发生。
有一种视网膜“贮存处”的假说认为,适应是由一种神经反馈来调节的,这种反馈发生在当高强度的光使大多数感受器都把信号传送到一个神经调节中心或贮存处的时候。
2、暗适应的机制
在黑暗的地方,人眼睛中的锥状细胞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时只有杆状感光细胞在起作用。在杆状感光细胞中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它对弱光敏感,在暗处它可以逐渐合成,据眼科专家统计,在暗处5分钟内就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约30分钟即可全部生成。
因此在暗的地方待的时间越长,则对弱光的敏感度也就越高。但有的人杆状感光细胞的功能有障碍,在暗的地方,杆状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工作,不管他在暗处待多久,都不能提高对弱光的敏感度,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夜盲。
(6)明适应扩展阅读:
在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中,许多场合同样要考虑到视觉适应问题。一般来说,目标的照明条件略高于眼睛的适应光的水平,则视觉功能最佳。在明适应下产生良好的中心视力包括形觉和色觉。
在低照明的环境下经过调节,已经适应的眼睛,若在极短的时间里暴露在极亮的光线下,虽然也能迅速明适应,但在闪光照射之后,眼睛将处于非常高的明适应状态,此时再回到低照明的环境下,视觉功能大大降低,并可短暂丧失。这种由于高强度的闪光引起的暂时性光敏感度下降,称为闪光盲。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明适应
网络-暗适应
7. 知觉有哪几种特征 什么叫视觉的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与明适应其实很简单。
前者就是你在较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能基本看清周遭物体。
后者是 在光线较刺眼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眼睛能适应并看清周围物体。
主要由眼睛的瞳孔收放来调整的。
最明显的体现就在: 你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小黑屋,你会发觉自己像瞎了一样,什么都看不清,只有一片漆黑,过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过来,能看到东西了;相反你突然进入特别亮的地方,你会睁不开眼,等过段时间后,发觉眼睛逐渐适应了,能慢慢看清东西。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基本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幻觉。
特征为: 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组织性、理解性、等。
8. 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是什么
1 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
2 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在营养缺乏、眼底病变情况下,常有暗适应功能变化。暗适应测定是眼功能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
3 特点:暗适应大约持续30-40分钟,以后感觉阈限不再降低。明适应相比暗适应,进行地快些,大约5分钟明适应就基本完成了。
4 研究意义:
利用此规律可以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在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使他们的眼睛灼伤。
又如,值夜班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之前最好带上红色眼睛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8)明适应扩展阅读:
由于视觉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视分析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刺激物由强向弱过渡),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刺激物由弱向弱过渡)。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从星光闪烁的星空到阳光明媚的白天之间和亮度相差数百万倍,如果没有视觉适应机制,人就不容易在变动着的环境中进行精细的视觉信息分析,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就会发生困难。
所以,视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不断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暗适应是视网膜适应暗处或低光强度状态而出现的视敏感度增大的现象,为明适应的对应词。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当时所不能见到的光,随着在暗处停留时间的延长,逐渐地可以看见了,这是日常现象。
暗适应的时间进程,对人来说可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加以精确测定。事先给予充分明适应后,把房间变成暗室,测定对测试光阈值变化的时间进程,即可求得暗适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