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氏璧的故事谁知道
当卞和抱着這块"璞玉"回家以后, 心中盘算着, 這样的稀世之宝只有献給当今的国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 他就离开家门, 带着"璞玉"奔向国都而去. 厉王大怒, 再不让卞和分辩, 立即下令: "卞和犯了欺君之罪, 給他处以刖刑! "武士們立刻將卞和推出宫外, 一刀砍掉他的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玉的心思, 他想, 也許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 能够识宝, 不妨再去试试.於是抱着"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宫, 將宝玉献給楚武王. 不等卞和开口申辩, 就喝令武士將卞和推出宫门, 把右脚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后, 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发了献宝的决心.怀着一线希望, 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宫.他一面爬, 一面哭, 一连3 天, 几乎血都哭出來了, 终於來到王宫. 文王十分感动, 决定亲自接见.同时, 文王还召來好几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 一起來"会诊", 经过他們再三察看, 终於得出共同的结论: "表面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里边确实埋藏着一块玉, 一块很珍贵的宝玉". 文王命令玉匠当场打开验看, 果然是一块颇大的白色无瑕、微微透明、放射着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场的君臣与工匠們都傻了眼, 无不交口称赞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识玉的特殊本领. 随后, 楚文王又命工匠們加工雕琢成一块白壁, 为了纪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劳, 命名为"和氏璧", 存放在国库内妥为保管, 作为传世之宝. 谁料当时赵国的西边是秦国, 当政者昭襄王听到這个消息, 很想得到和氏璧, 凭他自己的强大, 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 公元前283年, 秦昭襄王派遣使臣, 带着国书來到赵国, 求见赵惠文王, 說秦王愿意拿出与赵国相邻的15 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听后, 心情非常矛盾--如果不同意交换, 得罪了秦王, 秦国出兵來攻打, 肯定受不了; 如果同意交换, 又怕受骗上当, 不仅和氏璧取走, 恐怕15 座城池也不一定能归属給赵国. 有人建议, 请蔺相如过來想想办法, 赵王召见了蔺相如, 蔺相如愿意担此重任, 决定亲自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 於是选了几位机警的随从出发了. 蔺相如一行到了秦国首都咸阳, 秦昭襄王很高兴地在朝廷上接见了他, 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 看了看, 笑逐颜开, 顺手把璧递給左右侍女, 让大伙传看, 大臣們也都异常高兴, 纷纷向秦王祝贺道喜.蔺相如在朝堂上等了很久, 却不见秦王提交换城池的事, 他暗自思忖: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 就吩咐身边的大臣將和氏璧递給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以后, 向后退了几步, 靠在大柱子上怒目圆睁地說: "大王派使者來到赵国, 說好愿以15 座城池交换赵国的璧, 赵王诚心诚意地派我把璧送來,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璧在我的手中, 如大王一定要逼我的话, 我宁將我的脑袋与璧一起碰碎! "說完, 他装着要向大柱碰撞的样子.秦王见此情景, 怕碎了璧, 连忙道歉說: "先生! 别误会了, 我哪能說话不算数呢! " 他就命令臣子铺开地图, 准备划地給赵国. 蔺相如想, 可别再上当了.就說: "赵王托我送璧到秦国來之前, 斋戒5 天, 举行了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如果真要璧, 也得斋戒5 天.然后举行受璧的隆重典礼, 我方能將璧交給大王." 秦王一想, 反正你已到咸阳, 一时也跑不了, 就让蔺相如回宾馆休息. 蔺相如暗地里將和氏璧让随员带着, 从山间小路日夜兼程潜回赵国. 5 天的时光很快过去了, 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其他国家驻在咸阳的使节, 隆重地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传蔺相如上朝,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堂, 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說: "我已经戒斋5 天了, 现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 蔺相如說: "秦国自秦穆公以來, 先后几十位君主, 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此次來秦, 怕受欺骗, 丢了璧, 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 请大王給我治罪吧! " 秦王听到這里, 怒火万丈, 大发雷霆說: "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静地說: "请大王别发怒, 让我把话說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有名的强国, 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 哪有弱国欺负强国之理?如果大王真想要這块和氏璧的话, 请先把15 座城池割让給赵国, 然后打发使臣一起跟我回赵取璧, 赵国得了15 座城池以后, 决不敢不把璧交出來的."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 不好意思翻脸, 只得說: "一块璧只不过是一块璧, 不能为這件小事伤了我們兩国的和气." 最后, 秦昭襄王也只好让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去. 這个故事說明玉石在我国古代被視为非常贵重之物. 在民间玉石的利用已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近年來,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 曾发掘出8000 年前的玉器, 而且全是真玉.說明当时对玉料的鉴别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也說明玉在人們的心目中, 超过一般的装饰品, 属於上层人物"德"的象征.同时也說明没有社会分工, 生产不出玉器; 没有社会分化, 也不需要玉器.由此可见, 辽西一带的社会分化应比中原地区更早.又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也发掘到玉器, 时代距今7000年, 与其大致同时代的良堵文化、红土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不少玉器. 据历史学家考证, 古代社会除在祭天祀地时使用玉器以外, 玉还是权力、财富、贵贱的象征.从夏、商、周三代以來, 玉器便成为天子、诸侯采用的六瑞之器, 也是朝廷、地方官吏祭祀之用的礼拜六器.玉与国人的礼教伦理、宇宙哲学的观念也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 玉更是无处不在, 从生者的服饰、兵器、简册、用具、赏玩器物一直到死者的丧葬用品都离不开玉, 所以, 上面所說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也就有其时代的社会背景了. 后來, 玉器在美术工艺品方面又升高了价值.我国這些古董精品恐怕要数乾隆皇帝时候征集天下能工巧匠花费10 年时间雕琢成的"大禹治水玉山"了.這块巨型玉雕重达7 吨, 现收藏於故宫博物院, 可谓绝世之国宝.
B. 历史上的和氏璧,有着怎样的故事
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以为玉工偶然间发现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所以把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献给了楚王。
C.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赵秦争璧: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3)和氏璧的故事扩展阅读: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参考资料:网络-和氏璧
D.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4)和氏璧的故事扩展阅读: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
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
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E. 和氏璧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提到:春秋时期有一个楚人叫做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认,说是石头,以欺君罪割断卞和的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仍以欺君罪割断他的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哭泣。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和氏璧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是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5)和氏璧的故事扩展阅读
相关典故: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后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知道秦王是不讲信用的人,不去又怕有战事,蔺相如于是请命自行前往秦国。
秦王在王宫里接见来者,对“和氏璧”喜爱异常,就是不提城换城池的事。蔺相如不好直接拿回,假意要指出宝玉上的瑕疵,待和氏璧到手后,他指出秦王不守信用,称如果还不给城池就把玉摔了。秦王无奈,用缓兵之计答应给,但是蔺相如已经不相信秦王。他借口秦王要斋戒几日以示尊敬,实际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发现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可是赵国已经有所准备,怕打不赢,最后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英勇行为广受好评。
F.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有哪些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
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6)和氏璧的故事扩展阅读:
和氏璧之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并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此后,和氏璧玉玺相继传了一百多位皇帝,1600多年。唐末失踪。《明史》139卷记载:“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如果说《明史》记载属实,那么关于和氏璧玉玺的记载到此算是最后的记录。
对于这种说法,许多史家并不认同。和氏璧玉玺的下落终究成为千古疑案,至今下落不明:一说已被粉碎,化为砂土;一说已被不知之人收藏或埋于地下,无从查考;又一说已经流传民间,尚待寻找。
G. 和氏璧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悲伤:情感上的痛苦、低落。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悲伤:情感上的痛苦、低落。、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像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谁偷走?无法查明。过了50多年后,赵国太监缨贤用500两黄金从一位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绮丽夺目的玉璧,经玉石匠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赵惠文王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太监缨贤手里把“和氏璧”夺走。从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占有。
当时诸侯、天子迷信“璧歪象大”,都想用玉璧作祭无礼器,把“和氏璧”视为“天下独有的无价之宝”。因此,“和氏璧”就成为各诸侯国千方百计争夺的对象。据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很想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玩弄玩弄:态度不严肃,不负责任。阴谋诡计,欺骗赵国说,愿意用15座城地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的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国势正旺,不断对外扩张和进击,赵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无奈,只得派使臣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见到“和氏璧”,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毫无给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弄回来,并巧妙地暗地派人带着“和氏璧”悄悄潜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写“授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经玉石匠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宝印。从此“和氏璧”开始被称为“国玺”。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婴把“和氏璧”献给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传令将“和氏璧”作为“国星”代代相传,因此,“和氏璧”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5年,出身外戚并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个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为皇太子。这时“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为了攫取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后识破了王舜索宝的政治阴谋,但不交出来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急忙从地上抬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这样,“和氏璧”就被王莽强占了。到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他命令玉石匠指“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黄金镶补上。王莽政权灭亡后,“和氏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时,“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关东同盟军讨伐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董卓。有一天深夜,长河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偶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甄宫井”里光芒四射。孙坚立即命令士兵汲干井水。从井底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小匣里取出一块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该玺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已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就知道这是已失掉了的无价之宝——传国玺“和氏璧”,他便保藏起来。孙坚在岘山战役阵亡后,“和氏璧”落到了军阀袁术手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接待了“和氏璧”,并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以后,“和氏璧”被历朝传递了下来,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乱中失落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乐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宋太祖),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当时不见“和氏璧”。虽然从五代十国以后的1000多年间,各个朝代(尤其是宋绍圣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伪造的赝品赝(yàn)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假传国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真正的传国玺“和氏璧”确实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失踪了。
“和氏璧”从春秋战国直至唐朝末叶,传递了164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五代十国时期究竟是怎样失踪的?流落流落:流浪。到哪里去了?成为千古奇谜。历代许多人兴致勃勃,想方设法力图探索这个奇谜,曾掀起过寻宝热潮。
一些学者认为,“和氏璧”不是一块玉,因为荆山地区不产玉,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用常见的东西,并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宫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认识宝。因此,当卞和把它献给楚王时,经验丰富的王宫玉石匠,决不会把玉误认为一块普通的石头。由此可以断定:卞和献给楚王的,并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奇宝。正因为这种奇宝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任何人都不认识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见,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写成玉璧,这是误传。由于谁也不知道这种奇宝的名称,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错写成珍贵的玉璧。很多学者断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测,“和氏璧”是产在荆山地区基性岩中的拉长石,因为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而且不经琢磨往往难以发现这闪光。很多学者不同意章鸿钊先生这一论断论断:对事物研究的结论、断定。,他们认为,虽然荆山地区有产拉长石的基性岩脉,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
有些学者认为,“和氏璧”是地球上极为罕见的、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种天然宝石,它不仅晶莹晶莹:光亮而透明。剔透、瑰丽多彩,而且在光泽、耐磨程度和规格上都超过了一般宝石;它不仅在于外表美观,而且在于它内在的特性比一般宝石更为奇妙。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奇妙的宝贝?谁也说不清楚。总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秦昭襄王愿用15座城市去对换它?为什么历代帝王将相拼命去争夺它?它的身价为何这样高贵?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奇谜。
H. 有关和氏璧的历史故事。
有个姓和的楚国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捧着它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它。
玉匠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因而叫人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和氏又捧着它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别它。玉匠又说:「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因此叫人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去世,文王登位。和氏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脚下嚎啕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接着流出了一滴滴的鲜血。文王听到这个消息,便派人去问他痛哭的缘由:「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呀!你为什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和氏说:「我并不是为了被砍去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做石头,正直忠诚的人,被当作骗子。这是我悲伤的原因呀!」
文王知道后,这才叫玉匠治理那块玉璞,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宝石,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凭着主观认定而做出来的判断,可能使我们错失许多可贵的机会;其实这样的教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胜枚举。
从小发育迟缓,曾经被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由于母亲的包容与体谅,凭借坚定不移的信心与坚苦卓绝的毅力,苦心教导不被看好的爱迪生。爱迪生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研究精神,一生共发明了两千多种东西,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举凡世上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一开始都是不被人们所认识的,甚至在长久的时间中是被诋毁与唾弃的,然而往往经过一些人为维护真理而牺牲奋斗,全力以赴,在真相大白后,开花结果,带给世人莫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