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螳螂的习性

螳螂的习性

发布时间: 2021-08-01 07:22:24

A. 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1)螳螂的习性扩展阅读:

养殖螳螂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

2、选择合适的内置

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铁砂网等,掌握好摆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话还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养,方便产卵。

3、蜕皮时要注意

螳螂长到一定的时候也是会蜕皮的,这个时候它比较虚弱,不要触碰它,否则会导致它身体受伤、残疾或者直接死亡。蜕皮时期一定要好好养护,直到螳螂恢复元气。因为蜕皮不当造成了残疾,就要用手喂养,不要让其饿死。

B. 野生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

C. 螳螂的习性是怎样的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

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3)螳螂的习性扩展阅读:

螳螂的食物:

螳螂不吃素,只吃荤,而对于吃肉螳螂似乎并不挑食,在自然界中它们能吃的食物多达四五十种之多,类似于苍蝇、蚊子、蝗虫、蛾子、蝶类、知了、蟋蟀、蚂蚱、地老虎、蜘蛛以及这些小型昆虫的蛹卵。

而对于像田间地里农作物上的蚜虫、螟虫、菜蛾子、土元、黄粉虫、面包虫等等更是喜爱食之,毫不留情,也常常去到树林中消灭这些害虫。见过螳螂吃苍蝇的场面,喂食它们的苍蝇一定要是活的,死的苍蝇它们不会吃的,瞬间出击捕杀苍蝇,然后从头开始吃,咀嚼起来也是十分迅速。

对于螳螂来说,凡是能捕捉到的皆可吃掉,有人拍到过螳螂捕杀蜂鸟,然后吃掉,自然界中也有些螳螂捕捉蜥蜴和青蛙、小老鼠等比它们稍大的小动物。

可想而知螳螂是有多么的残暴好斗,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它们有着能够扮做为与环境类似的动作和形态,让对手无从察觉,从而迅速攻击,利用倒钩的大前肢抓住猎物。

D. 螳螂有什么特点及习性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当中,初中的时候,学校后面连接着山,被我们称为学校的后山。后山的快乐在于与小伙伴在草丛林木间穿梭奔跑,也经常会在矮木丛中捕捉昆虫,这里就不乏有螳螂。

螳螂别称为刀螂,不是因为它会唱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而是因为螳螂的前肢形如大刀,"大刀"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在昆虫界中,也算是一介江湖刀客。对于这一江湖刀客,你可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让我为大家盘点螳螂的冷知识。

  • 江湖刀客亦称祷告虫

是因为螳螂平日在江湖刀光剑影杀虫无数,心中过意不去才祷告的吗?不是的,祷告虫这一称号来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的人看来,螳螂前肢举起交叉时,就如同正在祷告的少女,虔诚高尚,就将螳螂视为先知,称其为祷告虫

  • 母螳螂无情弑夫

母螳螂在交配后会吃掉公螳螂,这是真的吗?答案是,是的,母螳螂可能会吃掉跟自己交配的公螳螂,甚至会吃掉其他受伤的同类。这么一想,大家大概会觉得母螳螂毫无人性,但螳螂本身就不是人,螳螂这么做,也只是为了繁衍生存,我们不能以人的伦理观念来判断昆虫天性的好坏。另外,不是所有的母螳螂在交配完都会吃掉公螳螂,母螳螂只有在饥饿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个做法

从这个方面中,我们可以得知螳螂应该属于母系社会。从体型上看,大部分品种的母螳螂都比公螳螂大,为了繁衍后代以及保护种群,母螳螂进食量会比公螳螂大很多,体型决定了它们的战斗力,当母螳螂伸出"大刀"向公螳螂去的时候,公螳螂也只能束手就擒。至于为什么公螳螂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交配,可能这就是动物的天性吧。

  • 螳螂是农作物的守护者

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食用农作物的时候都会担心一下是否存在,那就是除虫剂。害虫是威胁农作物的存在,有害虫的时候,不少人就会使用除虫剂来保护自己的农作物。但是,如果你有螳螂,那它们可能会帮助你除虫。螳螂是肉食性昆虫,对于蔬菜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蝗虫、红铃虫、玉米螟等60多种害虫都列于螳螂的食物菜单中,螳螂可是农田中的金牌益虫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昆虫就是螳螂,它的大刀,外形,眼神无不吸引着我

E. 《昆虫记》螳螂的习性。

螳螂:好斗,有镰刀般的前足(捕捉足),交配后母螳螂通常会吃掉公螳螂。善于伏击猎物,身上的颜色通常是隐蔽色,而翅的内侧颜色用场较鲜艳,用遇到天敌时,突然打开翅膀,露出鲜艳的内侧,恐吓敌人。

(5)螳螂的习性扩展阅读

拟态行为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F. 螳螂习性

1.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

2.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不乱逃跑,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6)螳螂的习性扩展阅读:

螳螂的生物学特征: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G. 螳螂的习性

螳螂亦称刀螂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H. 螳螂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1、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2、螳螂是食肉性昆虫,平时吃蝗虫、苍蝇、蚊子、蝶、蛾等害虫,所以,它是 有益的昆虫。秋天,是螳螂婚配的良辰 吉日,但交配以后,雌螳螂往往因饥饿 要将雄螳螂吃掉,以便她能产生饱满的 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每只雌螳螂可 产4至5个卵鞘,卵鞘多粘附在树枝、 树皮或石块上,第二年夏天孵化,经蜕 皮3至12次后,才变为成虫。螳螂的 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 以有人也称它为“刀螂”。螳螂有一个 上宽下窄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 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长颈媲美。螳 螂的脖子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转动,能使 头向任何方向窥视。一对锐利的前足, 收缩在胸前。

I. 螳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期,雄虫先羽化,雌虫羽化较晚。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少数在下午羽化。
初孵若虫成群地用丝连接在一起,悬挂在卵鞘上,然后再分散活动。1~2龄若虫行动敏捷,老龄若虫则行动迟缓。
广腹螳螂栖息在乔、灌木上。大刀螂幼龄若虫栖息在杂草上,大龄若虫栖息在树木上。薄翅螳螂一生都栖息在杂草丛中。
螳螂幼龄期死亡率很高。随着虫龄增大,自相残杀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人工笼内饲养下,成活率很低。螳螂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可捕食40余种害虫。

J. 螳螂的生活习性外貌样子

一、生活习性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二、外貌样子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特别是雌虫,翅膀变小或退化。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跖节通常有5节,末端2爪,有些个体股节和胫节外缘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

(10)螳螂的习性扩展阅读

螳螂捕食与自卫时的拟态行为

一、拟态成花

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二、拟态成叶

有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三、拟态成水滴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四、拟势恫猎物

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