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也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原则底线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华民族向来倡导做人要有道德,为官要讲政德。所谓政德就是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领导干部群体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干部的政德既要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也要包含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所必须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应包括领导干部个体的人格和品德修养。
(1)政德与官德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党性原则是政德的灵魂,对于党和广大党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忠诚于党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明大德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② 政德文化基本特征
观点提示
十分有必要在执政和行政主体间广泛宣介、纵深培植为政之德,充分发挥政德之“压舱石”的效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精神之钙和灵魂之钥。
倘说德是个体的立身之本,那么为政之德便可承立国之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是中国古老的为政纲领,浓厚的德治特质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历史和实践的更替发展无不印证了道德之于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教化力量,正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所言。
体现公权的政德是国家道德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是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的风向标。新时代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凸显了新的社会矛盾,意味着党和国家必须肩负新的时代使命以紧跟新的发展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执政和行政主体间广泛宣介、纵深培植为政之德,充分发挥政德之“压舱石”的效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精神之钙和灵魂之钥。
政德之要:守公严私
政德归属于道德范畴,是道德在执政治国中的反映,因此,政德遵循着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阶级社会中,政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和客观现实性,这决定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和民族国家中政德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强调的政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适应于新时代的现实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共产主义道德的必经阶段。政德主要反映着党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等,既是政治实践的动力又是政治实践的保障。政治实践就是公权力的具体运行,党政人员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公权力,公权力所到之处必须以保障、维护和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趣。因此,守公严私是政德的核心要义和必然要求。
公私之辩是正确把握政德本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道德败坏、作风不古者损害人民利益,损害党和国家尊严,因此,秉公用权、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德,也是对一切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政领导干部则更要进一步处理好公与私的价值排序,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党政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的价值遵循。明大德,强调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党性的核心在于人民性,大德即最大的公德,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考量,守住了公与私的底线,同时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壁垒,是中国共产党政德的深厚内涵。守公德,强调要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公德直接指向人民利益,凸显公权力的人民性和从政人员的职能性,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运行的必然要求。严私德,强调要严格操守。私德是人们在个人领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严私德意味着要严格规范个人领域的风气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总的来说,人民性是政德的根本性质,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大德、公德和私德之中,是政德的核心要求。
政德之美:精神涵养
政德作为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充溢着精神之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政德、立政德、养政德是政治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也是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系统工程,必须握稳把好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因素,从根源上净化党内政治生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道:“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灵魂涵养作用对理解政德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德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魂,是一种美德与善德,美在无私为公,善在为民服务。政德在经济发展、历史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实践等方面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由此形成的政德成为从政人员为政的“道德律令”,能够有效规制其政治行为。“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德作为善的精神对涵养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深厚的为民情怀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同时,为民、爱民、亲民、利民的政德之美也将不断强化和完善政德。
对清官廉政的讴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西门豹、黄霸、陈希亮、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都在爱民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立德”之不朽。在现代中国,政德同样得到关注和崇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求的政德是公职人员的必修课。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大力激发政德的精神引领和灵魂涵养作用,培育先进政治文化,“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政德之立:敬民笃行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立政德,根本在敬民,政德的最高标准就是敬民、爱民,为人民服务。“敬天保民”“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君舟民水”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彰显着人民情怀在国家治理中的分量。因此,敬民之需、敬民之思、敬民之制对于塑造现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民”是国家的主人,敬民的根本目的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敬民信仰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追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并且我国现行制度设计和规制安排无不是敬民信仰的集中体现,无不是在将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追求制度化、可执行化,无不是在努力增强公职人员的人民认同意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力量就会不断增强,国家富强的道路就会愈加宽广,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也会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因此,公职人员必须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意识,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
立政德,重点在于笃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劝学”“修身”“齐家”等思想为党政领导干部笃行政德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关于“劝学”,《礼记·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将治学分为五个紧密相连的递进阶段,从学习到笃行,强调为学要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政德并不能自发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政德。其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二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有的放矢”,因此公职人员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解难题、答疑惑而学习和实践。
关于修身,《礼记·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政德的体现不仅要求在日常工作时作风过硬,更见乎独处时的行为举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关于“齐家”,在家国一体的古代中国,传统的实践方式是先齐家后治国,虽然“齐家”与“治国”的逻辑演进顺序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从政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涵养好家风——党员的10堂主题党课》中指出的:“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亦是学风、作风,更是党风和民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良好家风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培育良好政德的滋养作用,强调立政德必须重视家风建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发挥优良家风的塑造和约束功能,真正做到戒贪止欲。
立足新时代,公职人员树立讲政德、立政德的行政思维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守公严私、精神涵养、敬民笃行从不同角度分别回答了“何为政德的核心要求”“为什么要立政德”以及“如何立政德”的基本问题,共同构成分析和阐释政德的基本维度。适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决胜期,各级公职人员要将立政德落到实处,为人民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党政领导干部应“多积尺寸之功”,深入基层,多做实事,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激励全体人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该文系国家“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2日第6版
③ 官德是为官之本.那么,官德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
看这篇文章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德”来探讨官德修养的秘诀。
德:一心行直,德者有得
河南内乡县衙戒石铭
中国古代的官署一般皆有石刻铭文,多用来告诫官员要守德,俗称“戒石铭”。河南内乡县衙的“戒石铭”有一段文: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亡。这句话说的是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乃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如今,官衙犹在,古制难寻。“戒石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远去,但它所敲响的官德钟声依然在我们耳边激荡。
江苏省淮安府的御制戒石铭
德的异体字为“悳”,《说文心部》:“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内得于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外得于人”,即在正直原则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说文彳部》:“德,升也。”德的本义是行得正,心真诚,表里如一,后引申为道德、恩德、品行等。
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男子则要求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则要求孝、顺、和、睦、慈、良、贞、静。总之,德是向善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
何为“官德”?官德是指为行政管理者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为官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道德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即“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民风,有什么样的“官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民风。
《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讲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当,能力和职务不相当,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处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不好的。所有这些都强调官员从政道德的重要性。古代读书致仕之人追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就是指修身以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更是历代的为官之道。“德”字揭示了为官者的道德境界和基本要求。
官德的要旨是一心为公
“德”从“心”,这就是说,德是一种人性的行为,是遵循本心、本性,是植根于人的心田的。不但要“行正、目正”,还要“心正”。“德”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面,遵循本性,本心。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德,得德。为官之德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心底无私,一心为公。
官德见之于行动
德的偏旁为“彳”,意为慢慢行走,落实到实践中,德需要点滴的积累而成,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满口空谈很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对官员来说,德就是担当、负责、实干,脚踏实地,干出实绩。
官德表现为正直的风韵
“德”从十,指代直线,表示有一个正确的标的方向。从目,表示十下的一双眼睛,目光瞄准,直射之意。“德”的异体字为“惪”,即心直,从几个组字的部分看,德不但要目正,行正,还要心正。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官德的标准、要求和风韵。
官德的结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德”谐音为“得”,寓意德者有得。有道德的官员受到百姓的称赞,一群有德的官员组成的清廉政府必然得到百姓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
张衡
西汉的张衡在《应闲》有一句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才能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官德失去政权,失去天下。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④ 跪求王珉书记《政德与官德》全文。
你有QQ没我给你发邮箱里
⑤ 政德修养包括哪些内容
加强政德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而开展“读书学习提升境界”主题活动将对加强政德修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读书学习提升境界”主题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和四个阶段“四个方面”学习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党章党章是规范和指导全党行为的总章程认真学习党章将有助于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第二是学习理论理论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与依据学习理论要从对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成果的学习以及对党的思想、理论、观点著作等的学习两方面入手。第三是学习典型树立优秀党员典型用人来影响人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最后是学习国学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思想底蕴发扬传统美德。 “四个阶段”学习活动的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学习活动发动阶段包括发文通知、集中开会等形式的宣传营造开展读书学习、提升政德修养的热潮。第二是落实阶段此阶段是整个活动的核心阶段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自行运转与自觉落实形成良好的政德教育氛围。第三是汇报阶段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政德教育学习的思想汇报请党员及群众代表等前来聆听同时进行现场问辩交流使政德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到心。最后是评比与总结阶段将各单位及个人开展政德教育与读书学习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同时将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与事迹进行整理向上级及社会进行深入的汇报与广泛的宣传。
⑥ 做人要有人品 当官要有官德谁说的
当官要有官德,要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作为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作为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这些重要观点源自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生发于躬身修己的道德体验,语言平实,富有哲理,对于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⑦ 高分跪求王珉书记的《政德与官德》文章
保密文件啊
⑧ 公务员要怎样利用修养提高官德
公务员要履行好组织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就必须自觉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努力培养高尚的人品官德。这三种关系包括:一是正确处理好做人与做官的关系。
公务员在实践中,要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将做人的过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真正做到“先做人,后做官”。
二是正确处理好品德与才能的关系。在德与才的关系中,德是前提,制约着才发挥的方向和发挥程度。一个公务员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会乱用权、干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公务员要坚守道德特别是官德的底线,时刻讲大局、讲政治,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更好地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正确处理好感情与原则的关系。中华民族历来重情重义,有着深厚的道德底蕴。公务员也是人,也有人之常情。但工作中只讲感情不讲党性,只讲感情不讲原则,一味凭感情办事,就成了江湖义气,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因此,当感情和原则发生冲突时,当意识到正常的亲情与友情,可能转变成权钱交易或利益互换的工具时,每一名公务员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醒,既重感情,更讲原则,始终以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格力量去履职尽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树立起公务员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⑨ 多选:中国古代官德的核心()1忠君爱国2廉洁自律3勤政务实4赏罚分明
选ABCD
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内容
(一)忠君爱国(对上)
忠不是表现为对于君主的阿谀奉承,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
信念,刚正不阿、坚守原则、敢进直言:“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
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二)以民为本(对下)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爱民如子,顺应民意,惠民之实
(三)秉公去私(做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是为政德
根本原则,为官能公则事成威立。
(四)清廉俭朴(生活)廉者,政之本也。清廉、节俭、戒贪三方面展开。
只有做到清廉才能守住本职,不为外物所诱。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欲教以
廉、先使之俭”。戒贪是清廉的必要保障,贪赃枉法是官吏的大耻。
(五)勤勉谨慎(敬业)
(六)修身正己(自觉)“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而不从。”孔子说:“在上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人民自然会照
样去做;如果自身做事不正当。虽有命令,人民也是不肯服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