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塞尔的现象学核心
核心是:在最直接显现的东西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
胡塞尔现象学内容
胡塞尔的现象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2. 什么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分析哲学对于胡塞尔的悬置有
从分析哲学界的总体情态来说,分析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包括其现象学悬置)的最主流的看法恐怕是——不了解、不知道、不关心的“三不”。这个情况既来自于一些历史因素、流派传统的积累,也确实有一些学理上的深层理由。
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说,分析哲学本身的研究更加注重问题求解和方法论层面的推进,而不太注重对已有哲学名家理论的重构、阐发和评价,或者说后者其实是服从于前者的。这不光是针对现代之前的哲学家以及现象学家如此,对分析哲学内部的哲学家也是如此。
3.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什么,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何不同
胡塞尔的现象学(Husserl‘S Phenomenology)由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倡导的一种哲学流派。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两者有区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两者相关的意动结构。
“现象学”一词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和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 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它既非客观存在的经验的事实,也非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胡塞尔认为,经验事实是模糊的靠不住的。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立方体时,所获得的是关于这一立方体的不同外观。按照“自然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知觉都是那个立方体的种种外观,但他却说,必须摆脱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因为知觉并不能以其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本然的真实性。所以他认为应当中止对这样一种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直观其本质。这种暂时“中止”对客体存在的信念的态度和方法,就被称作“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之意。这种做法又可叫作“悬搁”,或把外间世界“加括号”,使其失去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先把立方体看作不存在,以便能专注于自身的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
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自布伦塔诺有关意识行动的意动性问题。他批评现象主义把现象只看作类似于影片上的影像系列。实际上,现象流有一种“意动结构”,有其“深度”,在透明的意识的直接材料背后有其意动性核心。因而,在他看来,意动性也不如布伦塔诺所说的只是“客体指向性”,意动的参照体是一复合结构,意动性客体是全部参照体的轴心,此客体的身份与参照它的种种方式一致,如知觉、思想、怀疑等。此外,意动性具有同一核心。同一客体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形成其“边缘域”的相关方面有参照关系。如一正面头像总会关涉到侧面像,而且也模糊地涉及背面像,就是说正面像会引起我们对进一步经验的合法的预期。
胡塞尔运用还原法向始源深掘,他没有在意动性意识的现象本质处止住,而是进一步向“主观深处”走去。这样,现象学就达到了遭致广泛非议的“先验性还原”阶段。在这一阶段,胡塞尔用加括号的方式把一切经验性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最后留下的部分叫做“现象学剩余”。它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这三部分组成了胡塞尔称作绝对的,必然的或纯粹的意识领域。他说过,“我”也正如立方体的外观一样,可以被体验或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的结果。这个“我”是心理自我本位,仍然属于经验范围。此外,还有一个隐蔽的我(我自己),它是先验的自我本位,这才是全部还原过程的最终产物。头两步还原是使人们从事实的经验普遍性向本质普遍性的推移,“先验性还原”则是从现象中根本排除事实性。
在胡塞尔看来,唯有还原作为一切意义的基础和意识构成基础的先验自我,才能领悟意义的产生以及“意义如何以意义为基础”。构成作用是胡塞尔现象学一个中心概念,构成不只是一个客体的静态结构,而且是一个客体被构成的动态过程。当他追溯构成作用时,最后进入了关于时间意识的研究领域。他认为,时间意识的构成就是通过先验自我在“时间作用”的过程中积极而又隐蔽的时间流的原始构成。经过这么一番解释,一切意识中的其他构成就都被说成是从作为“最终生产性根源”的先验自我中导引出来的。
4. 胡塞尔的影响
胡塞尔的哲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他最初的兴趣是逻辑学和数学,后来发展了早期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主要关注的是知识论,再后来深入到为哲学和科学奠定普遍基础的现象学观念,最后他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这时生活世界(Levenswelt)成了他的现象学的更突出的主题。因此,胡塞尔的哲学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在1920年成了胡塞尔的助手,师从胡塞尔期间他熟悉了胡塞尔的逻辑学著作和早期的现象学著作。从1920年到1923年,海德格尔作为助手与胡塞尔共同为《不列颠网络全书》撰写了现象学的条目,海德格尔还整理了一些胡塞尔早期的讲演稿准备发表,甚至海德格尔在1923年离开弗赖堡,成了马堡大学的教授后,仍继续通胡塞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德格尔发现很难同意胡塞尔思想的新发展,尤其是在先验现象学方面的发展。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方法和他独树一帜的自我观,到1928年秋天,海德格尔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的教席时,他们的关系开始冷淡,最后走向终结。
与之类似,虽然萨特在弗赖堡大学研究现象学时,胡塞尔的著作对他很有影响,但萨特最终还是逐渐相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观点的改造在哲学上的更有意义。然而,1934年,萨特从德国一回到巴黎,便要梅洛·庞蒂注意胡塞尔的著作《现象学的观念》(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1906-1907),并敦促他仔细研究。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几个颇具特色的因素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胡塞尔的著作,他特别受到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1936)一书的影响。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萨特这些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巨大影响,即使他们否定胡塞尔许多关键性的思想,但他们所完成的著作仍然打上了现象学的印记。
5. 什么是现象学描述一下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和研
现象学(phenomenology),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代表人物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罗斯涅兹城,系犹太族后裔。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6. 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
张祥龙先生说胡塞尔的现象学关注在直观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
网络对直观的解释(perceptual intuition),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而胡塞尔就已经明确指出,“我们认为被给予性就是:对象在认识中构造自身”。
本质直观不是对感性对象,而是通过对意向对象进行反思(reflexion)的体验活动.
理解:本质抽象可以通过归纳,演绎获得.笔记本是黑的,台灯是黑的,笔是黑的,则黑作为颜色是三者的"共相".然而此三个判断命题"笔记本是黑的","台灯是黑的","笔是黑的"之所以可能,一种关于颜色的意向体验必须发生,但黑本身不可能作为实项(如笔记本,台灯等感性体验到的对象)存在,因为所有颜色都要附于"物体"上,所以只能意项性的被体验到.这一过程已经是在对意向体验到的对象进行反思了,颜色作为从意向对象中析出的"本质"被体验到.只有这一过程发生,命题才能成立.本质直观在此先于本质抽象而发生.
此例只是本质直观在<<逻辑研究>>中的最初含义,以后在胡塞尔的著作中还有其他含义出现.
理解现象学,必须以逻辑作为出发点来认识,"现象"二字不能作为其区分于其他科学的唯一重要标志.
7. 胡塞尔的年表
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麦伦地区的普罗斯尼茨,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1876-1878年:大学生涯。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
1878-1880/81 柏林大学。学习数学(随L.克罗耐克和C.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学习。1883年夏季学期,胡塞尔成为魏尔斯特拉斯的私人助手并且“从他那里获得了科学追求的伦理思想”)以及学习哲学(随F.保尔森学习)。
1881-1881/82年: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
1882年10月8日 博士论文《变数计算理论文集》完稿;
1883年1月23日 哲学博士论文答辩。
1884年4月24日 父亲去世。
1884/85冬季学期-1886夏季学期 维也纳大学。听弗兰茨·布伦塔诺的哲学讲座。
1886/87冬季学期-1887夏季学期 萨尔河畔的哈勒大学。听施顿普夫讲座。布伦塔诺推荐胡塞尔到施顿普夫处做教授资格论文。
1886-1895 主要在形式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学习。
1887年8月6日 与马尔文娜(婚前名施泰因施奈德)结婚。
1887年秋季 教授资格论文《论数字概念。心理分析》付印。在大学学习期间购买哲学书籍(选取其中几部列出):1880:叔本华,斯宾诺莎;188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H.斯宾塞,《哲学基础》;1986:E.马赫,《感觉分析》;1887:G.弗雷格,《算术基础》。
1887-1901年在哈勒任私人讲师期间。
1887年10月26日:就职讲座“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
1891年:《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为施罗德的《逻辑代数》写书评。
1900年:《逻辑研究》第一部分,《纯粹逻辑学导引》。
1901年:《逻辑研究》第二部分,《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1901年:舍勒第一次与胡塞尔接触。
1901年9月初:悬而不决达一年之久的聘书下达,胡塞尔应聘去哥廷根大学任教。
在哈勒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87/88)
-心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88)
-哲学大网络(讲座,冬季学期1888/89)
-逻辑学(讲座,夏季学期1889,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6)
-伦理学(讲座,夏季学期1890)
-数学哲学问题选(讲座,冬季学期1889/90,冬季学期1890/91)
-近代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0/91)
-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91,夏季学期1893)
-心理学(讲座,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4/95)
-与洛克的《人类理解研究》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8/99)
-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892,夏季学期1893,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6,冬季学期1897/98,冬季学期1898/99)
-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2,冬季学期1896/97)
-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892/93,冬季学期1893/94,冬季学期1894/94,夏季学期1896,夏季学期1897,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 季学期1901)
-上帝此在的证明(讲座,冬季学期1892/93)
-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1892/93)
-有神论与现代科学(讲座,冬季学期1893/94)
-伦理学与法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7)
-对归纳逻辑的最新研究(讲座,夏季学期1895)
-与穆勒的逻辑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5)
-自斯宾诺莎以来的宗教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5/96)
-与休谟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5/96)
-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96/97)
-与叔本华文选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7)
-关于康德《导引》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7/98)
-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8)
-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8,冬季学期1900/91)
-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主要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898/99)
-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季学期1901)
-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9)
-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0)
-康德哲学(冬季学期,1900/01)
1901-1916哥廷根时期。
1901年秋季被任命为编外教授。
1902年:J.道伯特第一次在哥庭根访问胡塞尔讨论“逻辑研究”。在这次会见的基础上,慕尼黑Th.利普斯的学生开始与胡塞尔联系。
1904年5月:访问慕尼黑:会见Th.利普斯和他的学生(J.道伯特,A.普凡 德尔,等等)
1905年3月:柏林旅行,访问W.狄尔泰。
1906年被任命为编内教授。
1906年12月:诗人雨果·封·霍夫曼斯塔访问胡塞尔。
1907年:在弗洛伦萨访问F.布伦塔诺。
1907年:夏季学期)通过Th.康拉德组建“哥廷根哲学学会”。
1909年10月:P.纳托尔普访问胡塞尔。
1910年1月:胡塞尔答应李凯尔特一同合作出版新杂志《逻各斯》。
1911年:“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逻各斯》第一卷,1910/11期上发表。
1911年:狄尔泰-胡塞尔通信,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文相衔接。
1913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纯粹现象学概论》。此书发表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期,该《年鉴》由胡塞尔任责任主编,与M.盖格,A.普凡德尔,A.莱纳赫,M.舍勒合作创立。
1913年:K.雅斯贝尔斯访问胡塞尔。
1914年4月15至18日:参加在哥廷根召开的第六届实验心理学大会。
1916年1月5日:经李凯尔特推荐,应聘到弗莱堡接替李凯尔特的教椅,自4月1日起生效。
1916年3月8日:长子沃尔夫冈战死在法国凡尔杜。
在哥廷根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901/02,夏季学期1903,冬季学期1904/05)
-逻辑学与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1/02)
-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认识论练习。从最古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哲学通史(讲座,1902年至1915年期间的每个夏季学期)
-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8/09)
-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
-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2/03)
-一般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2/03)
-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2/03,冬季学期1904/05,冬季学期1907/08,冬季学期1910/11)
-文艺复兴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03)
-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3)
-从康德到当代的新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
-教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3/14,冬季学期1915/16)
-关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
-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家的最新自然哲学著述(首先是关于E.马赫的《感觉分析》哲学练习) (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夏季学期1911)
-描述的认识心理学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4)
-与洛克和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的公开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4)
-现象学和认识论的主要部分(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04/05)
-判断学说(讲座,夏季学期1905,夏季学期1912)
-与新文献相关的哲学史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
-数学哲学主要问题引论方面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
-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05/06,冬季学期1907/08,冬季 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
-关于康德经验理论的哲学练习,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和《导引》(讨论课,冬季学期1905/06)
-关于康德原则学说的哲学讨论,根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讨论课,夏季学期1906,夏季学期1909,夏季学期1914)
-逻辑学和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906/07)
-关于现象学和认识论问题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6/07)
-现象学和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7)
-关于逻辑学基本问题和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讲座,冬季学期1907/08)
-知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08)
-关于含义学说和判断学说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8)
-新老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8/09)
-与休谟《道德原则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8/09)
-认识现象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09)
-作为认识论的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10/11)
-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910/11)
-伦理学和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1)
-一般意识论的基本纲要(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11/12)
-关于洛采的认识论的哲学练习(与洛采《逻辑学》的第三卷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12)
-逻辑学和知识论导论(讲座,冬季学期1912/13,冬季学期1914/15)
-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形而上学练习和科学理论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3)
-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3)
-关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3)
-康德与近代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13/14)
-哲学练习,一部分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一部分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4)
-现象学练习(讨论课, 冬季学期1913/14)
-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4)
-现象学问题选(讨论课,夏季学期1914)
-与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4/15)
-现象学问题选(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5)
-关于费希特的《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5)
-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5/16)
1916-1928年在弗莱堡任正教授期间。
1917年4月:次子格尔哈特战伤住在施拜耶的战地医院里。
1917年5月3日:就职讲座:“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
1917年7月:母亲去世。
1917年11月8日至17日:在高校培训班上为参战者作三次关于费希特人类理想的讲 演(1918年1月14-16日重复;1918年11月6日、7日和9日为哲学系教师重复)。
1918/19年:“弗莱堡现象学协会”成立。
1919年:胡塞尔发表“回忆布伦塔诺”。
1919年10月:胡塞尔在由“人道促进会”散发、由罗曼·罗兰撰写的呼吁书“为了精神的自由”上签名。
1922年6月:在伦敦大学作讲座:“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哲学”;在剑桥逗留,住 在G.戴维斯·希克斯家中;会见J.瓦德、G.F.斯多特、G.E.摩尔。
1922年12月:被选为亚里士多德科学院“通信院士”。
1923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文章:“改造。它的问题和它的方法”。
1924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本质研究的方法”和“作为个体伦理的问题的改造”。
1924-1925年:R.卡尔纳普参加胡塞尔的高级讨论课。
1924年9月:多林·肯恩斯第一次访问胡塞尔。
1925年:根据卡尔·欧根·瑙伊曼的翻译发表“论Gotamo Buddhos讲演录”的沉思 。
1926年4月8日: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时间》题赠给胡塞尔。
1927-1928年:与海德格尔合作撰写“不列颠大网络全书-现象学条目”。
1928年:海德格尔在《年鉴》第九期上出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
1928年3月31日:退休。
在弗莱堡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16,夏季学期1918,冬季学期1919/20,冬季学期1922/23)
-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现象学问题选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哲学通史(讲座,冬季学期1916/17,冬季学期1918/19)
-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判断理论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7,冬季学期1926/27)
-康德的先验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17)
-现象学练习(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7)
-逻辑学与一般知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17/18)
-判断理论的基本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7/18)
-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8)
-关于康德先验哲学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8/19)
-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9,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7)
-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 夏季学期1919)
-关于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9/20)
-伦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0,夏季学期1924)
-论现象与意义(讨论课,夏季学期1920)
-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20/21,冬季学期1925/26)
-抽象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时间意识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新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921,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4/25,夏季学期1926,冬季学期1927/28)
-与D.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21,冬季学期1926/27)
-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2/23,夏季学期1923,冬季学期1923/24,夏季学期1924,冬季学期1927/28 )
-现象学问题选(讲座,夏季学期1923)
-第一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23/24)
-关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4/25)
-现象学的心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5)
-对纯粹意识行为和纯粹意识构成物的分析与描述(与现象学的心理学讲座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25)
-逻辑学问题选(讨论课,冬季学期1925/26)
-现象学练习(关于康德)(讨论课,夏季学期1927)
1928-1938年退休之后。
1928年4月:为纪念C.施顿普夫八十寿辰旅行至柏林。
1928年4月:阿姆斯特丹讲演:“现象学与心理学。先验现象学”;结识数学家L .E.布洛威尔以及结识列奥·舍斯托夫。
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
1928年8月: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获得另一份奖学金,为胡塞尔继续工作;欧根 ·芬克接替兰德格雷贝原来的位置,开始了他与胡塞尔的合作。
1928/29年:在几个月内写下《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年2月:巴黎讲演;结识L.列维-布鲁尔,E.迈耶,A.克洛尔,L.列 维纳斯,J.海林等等。
1929年4月8日:海德格尔呈交《胡塞尔七十寿辰纪念文集》
1929年7月:在《年鉴》第十期上并且同时作为单行本发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
1929年夏季学期:H.马尔库塞与妻子一同随胡塞尔学习。
1929/30:胡塞尔收回讲座预告。
1930年:在《年鉴》第十期上发表“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后记”。
1931年6月:在德国做讲演旅行:胡塞尔在法兰克福、柏林(听众约有1600人)和 哈勒为康德协会讲演:“现象学与人类学”。
1933年4月6日:A 7642通令胡塞尔休假;7月20日解除休假令。
1933年11月: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邀请胡塞尔,胡塞尔做慎重考虑。
1934年8月1日前后,胡塞尔接到布拉格会议邀请,以信的形式论述当代哲学的任务;8月30日胡塞尔给布拉格会议写信。
1934年10月:计划在布拉格为胡塞尔手稿建立文库。
1935年3月:为胡塞尔手稿转移事项与布拉格商谈
1935年5月7日:为“维也纳文化联盟”作讲演:“欧洲人的危机中的哲学”(5月10日重 复)
1936年11月:巴黎讲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
1936 (1月15日)胡塞尔教学许可被取消(自1935年底起生效)
1936年1月24日:《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交由A .利伯特主编的贝尔格莱德《哲学》杂志发表。
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 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
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8. 谁能帮我说说胡塞尔的“意向性”
所谓的意向性结构,即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象相关联的特征。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而物质却没有这种性质。这是他从布伦塔诺那里获得的启示。在这里,意识活动是由作为单子的纯粹自我执行的,而意识活动对象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胡塞尔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说明意识活动是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的。举例来说,如果我看到远处有一棵树,在所有的环节中,可疑的方面包括:究竟远处被我看到的是不是一棵树,因为我可能看错;作为意识之外的、独立于意识的物质对象之树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因为我看到的只是树而不是树的存在;等等。不可疑的一面包括:我的看的行为,我以为我看到了一棵树,我的看的行为针对着我以为看见的树,还有我是看的执行者。
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内的问题称为内性的问题,把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问题。现象学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行的。他把超越的问题悬搁起来以后才着手研究认识活动如何构成认识对象。
9. 胡塞尔txt全集下载
胡塞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著名的胡塞尔研究专家泰奥多·德布尔认为胡塞尔
是20 世纪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并说他就其对现代思想
史的影响而言堪称是一个“世界历史个人”,他的学说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思想史地图。目前,“现象
学”这个词总是首先与胡塞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尽
管他不是第一个在世界哲学史上使用这个术语的人。正
是他使“现象学”具有了世界的意义,使它成为一个“严
肃哲学”学术研究的代名词。从《逻辑研究》的出版到
今天,现象学已经走过了整整 100 年的历程。100 年以
来,堪与现象学媲美的恐怕只有同样也是源于欧洲的“分
析哲学”了。今天,现象学已经成了一门“显学”,作为
一种“运动”,它不仅在世界各国的哲学界找到了知音,
而且它的触角延伸到了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在诸
如文艺批评、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
领域都会发现所谓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而这场百年运
动的始作俑者正是一个叫爱德蒙·胡塞尔的具有犹太血
统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