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40年前,那位11岁就上中科大的天才少年谢彦波,后来怎样了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曾经取消过高考,这让当时很多的人都无缘得到教育也使中国当时的经济倒退了多少年,终于在1977年的时候中国又恢复了高考,当这个喜讯传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无数学子又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当中为自己心中的大学梦进行拼搏。
但是这篇论文所用的观点与安德森的观点完全相反,这就让谢彦波即使用10年去追寻安德森也无法成为安德森门下的博士。最后他只能被中国科学院召回成为一名物理教授。
Ⅱ 谢彦波的介绍
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中共党员,近代物理系教师。谢彦波由小学直接进入少年班,跳过整个中学阶段,十一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岁在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跟随于录院士。十八岁时,谢彦波攻读博士,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被看好有希望在二十岁前得博士学位。谢彦波在中国博士学位没读完,转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后回国,谢彦波以硕士的身份接受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Ⅲ 昔日的“神童”谢彦波,曾11岁进中科大,后来为何会跌落“神坛”
在现代社会中,交际能力可谓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问。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在社会上左右逢源,相反,紧张的人际关系则可能会让你在生活中四处碰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资源也逐渐开始转型,其中交际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往往更能得到青睐。而交际能力弱,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往往会使外界有一种炙手可热的感觉,最终会在时代的发展中被冷落。
结语
在这个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得到的人方可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更加顺风顺水,而失去它的人,只能如谢彦波一般,四处碰壁,最终“泯然众人”。
Ⅳ 谢彦波的当年的神童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7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之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Ⅳ 中国神童谢彦波:15岁读研18岁读博士,为何被美国列为潜在威胁呢
一岁那年,谢彦波被送到乡下同奶奶一起生活,直到满入学年龄才被接回家中,这时候爸妈才发现他在语言表达方面似乎是有一些障碍,上学后他不喜欢讲话,连老师问他问题时,他也闭口不答。
谢彦波的爸爸知道后就给他讲《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希望谢彦波的性格能够活泼开朗起来。有天晚上,爸爸在检查谢彦波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对知识探求兴趣也非常浓厚,便开始引导谢彦波进行自学。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照
同一时间里,美国又突然发生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的事件,一时间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而面对谢彦波和导师之间的矛盾,人们都不由自主联系到上述案件,谢彦波自然就被美国列为潜在威胁,于是中科大的副校长便决定让谢彦波迅速回国。
Ⅵ 谢彦波的童年
谢彦波小时候家住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里,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物理教师。
一岁那年,他被送到乡下跟奶奶一块儿生活,快到入学年龄,才从乡下回到城里。谢彦波回到城里,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他平时也不爱讲话,即使开口,连个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会用。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渴了就喊:“彦波要喝水!”妈妈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长大准没出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看法,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呢!”
Ⅶ 谢彦波是一位少年天才,诺贝尔奖为什么将中国神童拒之门外
在80年代,有三大最耀眼的神童,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官媒连番累牍地报道,中科大少年班几乎就是神童的代名词。
谢彦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11岁进入中科大,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
在读博期间,由于自视甚高,他和导师关系很僵,博士拿不下来,于是转道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在这里,谢彦波因祸得福,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这位教授在1977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是业界的大牛。在当时的物理界,这位是权威的象征。
Ⅷ 当年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谢彦波,为什么堕落了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等人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招收少年班。百废俱兴时期,科大少年班的成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关注。人们期待着少年班能够培养出中国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拔尖人才,也期望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能够从这里走出来。那时候一些神童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有一位叫谢彦波的神童更是被一些人认为最有望得诺贝尔奖。
Ⅸ 谢彦波的上学
谢彦波上学后仍不喜欢开口讲话,老师问他问题,他也不回答,这个老师感到头疼了,把彦波的表现告诉了他爸妈。爸爸想了个主意,给他讲《小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彦波不禁问道:“小木偶遇到那么多麻烦事,为啥临走前不问问大人呢?“爸爸说:”因为它不爱讲话,所以就没跟大人打招呼。“打这以后,他要比以前活泼些了。可真叫他主动跟别人说话,还是羞答答的。 有天晚上,爸爸检查到谢彦波的作业,发现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竟做起高年级的数学题来,彦波说:”五年级班里上课,我在一旁听了一遍就会了!“爸爸发现他接受能力强,求知欲也很旺盛,便指导他自学起来。 谢彦波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清晨6:15起床,经过十多分钟的体育锻炼,然后开始学习。放学回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晚饭后玩一小会儿,即开始超前自学数学1小时。晚上8:30睡觉。天天如此。每天坚持5个多小时的看书学习。学累了就去滚滚铁环。就这样,他在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攻下来了,四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习题。
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谢彦波,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参加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竞赛,又获得了好成绩。彦波出名了。中国科技大学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科大录取他进了少年班。 谢彦波大学毕业提前一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15岁的研究生,1987年12月获博士学位。现中国科大作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