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述国王诗(花蕊夫人)的赏析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1]
麻烦采纳,谢谢!
⑵ 带述的古诗
述国亡诗
朝代:五代 | 作者:花蕊夫人
原文: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
作者:禤翾
皇帝在城楼上竖起了投降的军旗,臣妾(我)在深宫之中怎么能知道?
(我国的将士)十四万人都一齐解了铠甲,(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大丈夫!
本页内容由禤翾上传,版权归原作者禤翾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注释
⑴妾:花蕊夫人自称。
⑵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⑶更无:一作“宁无”。
参考资料:
1、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10-311 . 2、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中文系 ,2009 :248-249 .
鉴赏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78-1379页
创作背景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后世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78-137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43379.com/view-20018.html
⑶ 十万男儿齐卸甲 更无一人是男儿 什么意思
正确的是诗句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出自五代时期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这句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本句诗词出自五代时期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诗词全文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诗文赏析: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⑷ 复旦大学和济宁大学的党委书记,职务一般高吗
职务姓名院长张军党委书记石磊副院长张金清副院长陈诗一副院长田素华副院长刘军梅党委副书记尹晨党委副书记蔡晓月
⑸ 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是那首诗里面的
这两句出自《述国亡诗》。是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原诗内容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2、这首诗的白话译文为: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5)陈诗一扩展阅读
1、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2、王士禛《五代诗话》引《稗史汇编》:“蜀既破,其亡国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亦愤而悲矣。”薛雪《一瓢诗话》:“落句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何等气魄?何等忠愤?当令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
参考资料
述国亡诗--网络
⑹ 求古代讽刺诗
1、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2、春秋佚名《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有威仪。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有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怎么还不去死?老鼠还有体,做人却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怎不快点去死?
3、唐代来鹄的《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4、三国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5、唐代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院长 张军 党委书记 石磊 副院长 张金清 副院长 陈诗一 副院长 田素华 副院长 刘军梅 党委副书记 尹晨 党委副书记 蔡晓月
⑻ 藏头诗要求有意境,高额悬赏 “陈桂花对不起”7言绝句 或者五言律诗 各位才子达人帮下
六个字,六句诗,怎么对呢
⑼ 古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出处: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原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诗歌赏析
孟蜀亡国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她当即诵出此诗。首句破题直述国亡之事。“竖降旗”直截了当地指出蜀亡是由君王造成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写出了女诗人对国事的无可奈何。
第三句承首句而来,描绘出蜀军缴械投降的场面。一个“齐”字透露出女诗人的羞愤之情,从而爆发出“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怒骂。这首诗笔力劲健,感情激越,表现了女诗人的亡国之痛和对误国者的切齿之恨,深得后世称赞。
⑽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求它的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四万士兵(没有与敌人对抗就)全都卸下了盔甲(投降),没有一个人像真男儿一样(为国家的兴衰荣辱而捍卫到最后),视死如归般活着!
其中,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
这一句出自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述国亡诗》。
完整原文内容如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其中:“妾”是花蕊夫人自称。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
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
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
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
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10)陈诗一扩展阅读: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
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
这首诗暗喻了作者虽为女儿身,但爱国的心自比真男儿,与国家命运同生的气节,反面讽刺了当权者的懦弱和无能,为国家的遭遇而愤恨。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她艳惊两朝,同时有了亡国之君和开国之君的两君专宠的荣华,而荣华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和不幸。她被俘后的身世是一团迷雾。《全唐诗》收录作品一卷,一百多首统一名为《宫词》(一说《宫词》为前蜀王建淑妃徐氏(亦称“花蕊夫人”)所作),一首另名《述国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