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56年初,苏联发生了赫鲁晓夫什么事件
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共产党,二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⑵ 俄国的大动乱时期(1598-1613年)是怎样的
在1598年,俄国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死后,鲍里斯·戈都诺夫、伪德米特里一世、瓦西里四世三人先后任俄国沙皇时期,因俄国政局不稳,史称:俄国的大动乱时期,
⑶ 俄媒称白俄罗斯骚乱整体已结束,真的是这样吗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白俄罗斯国内已经排除了军队的力量来出面解决此事,而且俄罗斯的军队也驻扎在边境线附近,北约国家即使在其周边进行军演也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了,以政治强人卢卡申科的手腕,摆平国内的政治骚乱也是轻轻松松,国内反对派人数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多,毕竟卢卡申科可是以八成选票当选上来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白俄罗斯国内的暴乱基本上已经停下来了,不过为了揪出外国在白俄罗斯国内安插的暗线,首都明斯克还处于封闭状态,这也是防止反对派狗急跳墙来对首都进行大规模破坏。现如今西方社会的狼子野心也暴露无遗,波兰一方面指责俄罗斯干涉别国内政,一方面却要求卢卡申科服从人们的意见,如此双标行为也真厚颜无耻。
⑷ 十月革命为什么俄罗斯讲是暴乱跟原来历史大有出入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
⑸ 印度现在正爆发大规模骚乱,俄罗斯在这个时候出兵印度有何目的呢
因为印度是俄罗斯军火库的座上宾,俄罗斯愿意和印度交好。而且印度在亚洲的位置也很特殊,这牵扯到俄罗斯的利益,所以俄罗斯现在还愿意和印度搞军演。
印度喜欢买军火,俄罗斯当然开心。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在打架,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是也需要武器,所以印度就靠着殖民者留下的钱去俄罗斯那里买军火。毕竟美国的太贵了,俄罗斯才是物美价廉。
⑹ 莫斯科发生的大规模球迷骚乱 是什么球队的什么球迷
1902年4月5日,苏格兰格拉斯哥 --- 当苏格兰国家队与英格兰国家队进行一场国际比赛时,艾博罗克斯公园球场的西看台突然倒塌,导致25人死亡517人受伤。虽然那场比赛以1-1结束,但国际足联官方记录中并未收录该场比赛结果。
1946年3月9日,英格兰博尔顿 --- 当博尔顿流浪者队与斯多克城队进行一场英国足总杯比赛前,伯顿公园球场的一面围墙倒蹋,引起球迷惊乱并造成33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1955年3月30日,智利圣地亚哥 --- 在南美足球锦标赛决赛中,阿根廷队1-0击败东道主智利队,结果引发球迷骚乱,70,000名球迷被困体育场、6名球迷死亡。
1964年5月24日,秘鲁利马 --- 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阿根廷人在秘鲁国立体育场击败秘鲁队,因裁判在比赛结束前2分钟吹罚秘鲁队的进球无效,引发大规模球迷骚乱,酿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的惨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 在博卡青年队与河床队比赛结束后,急于退场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涌向一个被关闭的出口,结果74名球迷被挤死、150多名球迷被挤伤。
1971年1月2日,苏格兰格拉斯哥 --- 在艾博罗克斯体育场,临近凯尔特人队与流浪者队比赛结束之时,因球迷挤压导致栅栏倒蹋,造成66人死亡、140多人受伤。当时部分正在退场的球迷与另一群因听说流浪者队打进一球将场上比分扳平而返回球场的球迷挤到了一块。
1971年3月4日,巴西萨尔瓦多 --- 因球迷冲突造成球场惊慌,慌乱中4人被挤死、1,500多人被挤伤。
1974年2月17日,埃及卡罗 --- 球迷在进入球场时挤倒栅栏,49人被践踏而死。
1976年10月31日,喀麦隆雅温德 --- 在世界杯预选赛喀麦隆对刚果队的比赛中,因裁判判给主队一个点球,刚果守门员对裁判进行了攻击,由此引发大规模球场冲突。在家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喀麦隆总统派出直升机和伞兵到球场,冲突才得以制止。有2名观众死于这场冲突。
1976年12月6日,海地太子港 --- 在世界杯预选赛海地对古巴队的比赛中,当古巴攻入主队一球后,一名海地球迷点燃了爆竹,其它球迷以为是发生枪击事件并引发恐慌,慌乱的球迷撞倒了一名士兵,引起士兵枪支走火,射死了一名小男孩和一名小女孩。后来又有两名球迷在惊乱中被践踏而死,另有一名男子在跳墙逃跑时摔死。事后那名也士兵自杀身亡。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 --- 在莫斯科斯巴达与荷兰哈勒姆队进行的欧洲冠军杯足球赛中,据称有340名球迷死于球场混乱之中。有人指责警察在比赛结束前把球迷推赶向一个狭窄、湿滑的楼道是造成该事故的原因。当时,主队在终场前射进一个球,一些倍感兴奋的球迷在试图重返球场时与退场的球迷相撞,从而造成许多球迷被挤死。但莫斯科官方通过苏联体育委员会的出版物公开驳斥了那种指责,并声称死亡从数仅为61人、警察也并未推赶球迷。
1985年5月11日,英格兰布拉特福德 --- 一根烟头引燃球场木质露台并引发大火,56人在大火中丧身。
1985年5月2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 --- 在海瑟尔体育场,英格兰利物浦队与意大利尤文图斯队进行欧洲冠军杯决赛期间,暴发球迷骚乱,隔离两队球迷的围墙被挤倒,造成39名球迷死亡。
1987年3月10日,利比亚特雷波利 --- 恐慌的球迷在逃离持刀挥舞的足球流氓威胁时引起挤踏,导致20人死亡。(但利比亚国家通讯社JANA报导说仅有2人死亡、16人被送进医院。)
1988年3月12日,尼泊尔加德满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进了被锁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挤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1989年4月15日,英格兰谢菲尔德 --- 在英样兰足总杯半决赛利物浦与诺丁汉森林队的比赛之前,95名球迷死于挤踏。当时警察打开了希尔斯巴罗体育场的大门,以分流入场观众,结果大量球迷拥入已经暴满的看台,球迷被挤到围绕球场的栅栏上,95人被挤死。
1991年1月13日,南非奥克尼 --- 球场下面看台暴发争吵、打斗,恐慌的球迷在逃跑过程中被挤向防护栅栏,至少40人被挤死或被踩死。
1992年5月5日,法国科西嘉巴斯蒂亚球场 --- 在卫冕法甲冠军马赛队与乙级球队巴斯蒂亚进行法国杯半决赛时,为增容(从8,500增加到18,000人)而临时搭建的下面看台倒蹋,造成17人死亡、1,900人受伤。
1996年6月16日,赞比亚卢萨卡 --- 当赞比亚在世界杯预选赛战胜苏丹队之后,发生球场挤踏,9人被挤死、78人受伤。
1996年6月14日,利比亚特雷波利 --- 在一场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儿子控制的球队参加的比赛中,约50人在球迷骚乱中死亡或受伤。利比亚官方并未报告准确的伤亡人数。1996年10月16日,危地马拉城 --- 在危地马拉与哥斯达黎加进行世界杯预选赛之前,78名球迷在球场挤踏中死亡、180多人受伤。2000年4月23日,利比里亚蒙罗维亚 --- 因数千名球迷挤进本已暴满的球场观看利比里亚与加纳队之间进行的世界杯预选赛,至少3人被挤死、多人被挤伤。
2000年7月9日,津巴布韦哈拉雷 --- 津巴布韦与南非队的世界杯预选赛引起球场挤踏,造成12人死亡。
回答者: 尐
⑺ 俄罗斯球迷骚乱的背后有民族纷争的因素吗
当然。俄罗斯有110多个民族,民族问题很复杂。主要原因是前苏联当局采取大俄罗斯主义,对少数民族采取武力征服、限制、歧视、压制政策,造成和留下了很多问题。现在最为突出的是车臣和高加索问题。球迷闹事就属于后者。现在,由于民族问题,俄罗斯始终处于分裂的威胁之下。
⑻ 苏联解体时暴动各个独立的国家打死了多少俄罗斯人
首先 苏联解体后 各独立国家并没有大肆屠杀俄罗斯人 因为也怕影响他们国家的稳定和国际的指责 更怕俄罗斯恢复后第一个就灭了他们 因为这也是借口之一嘛 但是处境确实大不如前了 下面我就具体些一下当时情况:
1.境外俄罗斯人集团的形成
目前出现的境外俄罗斯人问题指的是,苏联解体后仍然生活在俄罗斯境外的原苏联时期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人的处境和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包括俄罗斯联邦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共和国中的一些俄罗斯人的处境和地位问题。
众所周知,早在俄罗斯帝国时代,沙皇政府推行不断向外侵略扩张政策,吞并周围许多弱小民族。为了推行民族压迫和岐视政策,进行殖民统治,沙皇政府不断向伏尔加河流域地区、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高加索和中亚等地区迁移大批居民。据苏联学者估计沙皇时期向这些地区移民大约1100万人,其中大部是俄罗斯人。
苏维埃国家政权建立之后,苏联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为了开发和发展各边疆地区和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苏联政府仍然实行有计划的移民,并鼓励各民族居民自由迁移。据统计,1926-1939年期间向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移民500万人。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计划地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疏散大批企业和人员,共迁移2500万人左右,战争中迁移的人口中相当多的人留了下来。50-8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按照统一集中计划原则发展经济,实行拉平各加盟共和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政策,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继续有计划的移民。例如,50年代苏联政府动员100万青年到哈萨克斯坦参加垦荒,此后每年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均有几百万人的自由流动。因此到90年代初,约有7000多万苏联居民生活在本民族共和国和本民族自治实体之外,其中有2400多万俄罗斯人迁居在其他民族地区,约占俄罗斯人总数的18%。
80年代初,俄罗斯人分居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情况是:在乌克兰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047.2万;在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13.4万;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600万;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166.6万;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91.2万;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9.5万;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4.9万;在阿塞拜疆共和国俄罗斯人为47.5万;在亚美尼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7万;在格鲁吉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7.2万;在摩尔多瓦共和国俄罗斯人为50.6万;在立陶宛共和国俄罗斯人为30.3万;在拉脱维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82.1万;在爱沙尼亚共和国俄罗斯人为40.9万。其中,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共和国的俄罗斯人较多。由于波罗的海地区生活水平较高,迁居那里的俄罗斯人较多,占三共和国人口比例较高。
在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迁居在其他16个少数民族共和国、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区的俄罗斯人约有1000万人左右,他们的分布情况是:在巴什基尔共和国有154.8万;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有64.8万;在达吉斯坦共和国有18.9万;在卡巴尔达-巴什卡尔共和国有23.4万;在卡尔梅克共和国有12.6万;在卡累利阿共和国有54.9万;在科米共和国有63万;在马里共和国有33.5万;在莫尔多瓦共和国有59.1万;在北奥塞梯共和国有20.1万;在鞑靼共和国有151.6万;在图瓦共和国有9.7万;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有87万;在楚瓦什共和国有33.8万;在雅库特共和国有43万;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有33.6万。其中在9个自治共和国的俄罗斯人超过当地主体民族人口。
2.苏联解体使境外俄罗斯人地位发生剧变
90年代之前,俄罗斯人是苏联的最大民族,在苏联实行全国划一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当时在全苏广泛推广俄语并把俄语规定为统一交际语言的条件下,尽管生活在共和国加盟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实体的俄罗斯人大多数不懂当地民族语言,但在语言上不影响他们参与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可以说他们如同生活在俄罗斯地区一样。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自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少数民族对苏共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对俄罗斯化政策表示不满,要求扩大民族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在国家政权建设和干部任用等方面实现当地民族化。这直接威胁到俄罗斯人的“老大哥”地位,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共和国均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独立主权国家,生活在这些新独立国家的俄罗斯人立刻从原苏联的最大民族变成了当地外来的少数民族。这些俄罗斯人失去俄罗斯国籍,又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得到所在国家的国籍,致使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地位迅速下降,生活处境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新独立国家在宪法中均规定了当地主体民族语言为国语,废除俄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地位(哈萨克斯坦除外),迫使俄罗斯人学习当地民族语言,造成俄罗斯人家庭在子女上学、就业求职、职务晋升等方面遇到很多麻烦。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还从立法上规定凡外来民族必须通晓该国国语方可加入该国国籍,成为合法公民,使俄罗斯人蒙受歧视;(2)许多俄罗斯人被从这些国家的科研和技术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排挤出来,不准许他们继续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些国家还规定俄罗斯人不能代表国家出去履行公务或出席国际会议。俄罗斯联邦境内有些共和国还从立法上规定,必须通晓共和国国语的人才能竞选共和国领导人和议会议员,竭力把俄罗斯人排挤出共和国决策部门。例如,1994年之前鞑靼斯坦共和国议会中58%议员是鞑靼族人,俄罗斯人占38%,而现在共和国议会中鞑靼人代表占74%,俄罗斯人代表降到25%(鞑靼斯坦总人口中鞑靼人约占48%,俄罗斯人约占44%)。在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各部部长中雅库特人占65-70%,而雅库特人仅占共和国总人口的30%。(3)苏联解体后各共和国之间经济联系遭到破坏,各新独立国家均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很多企业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况。过去俄罗斯人就职比较集中的企业大多是为苏服务的大型企业或军工企业,生产更加不景气,不少俄罗斯人被裁减下来或无事可做,收入急剧减少,生活陷入困境。(4)塔吉克斯坦、车臣共和国内战持续好几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两国之间长时间的民族冲突,格鲁吉亚境内民族矛盾一度激化到内战,所有这些情况使生活在那里的俄罗斯人感到很不安全。面对这几种情况,迫使境外俄罗斯人作出不同的选择:一部分俄罗斯人离开居住国,迁回俄罗斯本土定居;另一部分居住集中而且人数多的俄罗斯人,继续留在居住国积极争取合法的民族自治权,甚至期望居住地区将来归并俄罗斯,诸如摩尔多瓦境内“德聂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乌克兰境内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均是俄罗斯人发起建立的民族自治实体。还有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几百万俄罗斯人,也在持续不断地开展民族独立自主活动,试图争取居住国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结成友好的“邦联”关系,以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
境外俄罗斯人大批迁回俄罗斯,这是俄罗斯联邦政府近年来遇到的一个新的难题。其中,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家迁回俄罗斯的人最多,而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迁回俄罗斯的人较少,因为波罗的海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比较高。到1995年从境外迁回的俄罗斯人大约有300万,其中大部分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排,许多人居住和生活条件很差,甚至还有人流流浪在街头,成为一大批难民。大批难民涌入俄罗斯,安置这些人需要大笔开支,这对尚未摆脱经济危机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近几年来,俄罗斯的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大批境外归来的俄罗斯人就业更加困难,一些生活陷入困境或无所事事的人加入到犯罪分子的行列,这对俄罗斯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3.境外俄罗斯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境外俄罗斯人失去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优越地位,而且很难在居住国家的重要和体面的部门就职,政治上受到歧视,语言文化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经济生活陷入困境。特别是随着俄罗斯独立之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迅速泛起,这些境外俄罗斯人与所在国家的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一些国家甚至发展到对抗状态,从而影响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在乌克兰境内居住着1000多万俄罗斯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0%,主要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东部地区。俄罗斯人与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也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地区。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临亚速海和黑海,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其中俄罗斯占70%,乌克兰人仅占25%,还有其他民族。克里米亚不仅是一个气候温和、风景优美的著名疗养地,而且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是原苏联的黑海舰队基地。过去,1918-1954年克里米亚一直归俄罗斯管辖,1954年2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应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要求,批准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共和国管辖。苏联解体之后,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在分割原苏联财产和黑海舰队问题上发生矛盾,引发了克里米亚半岛归属问题的斗争。1992年初,俄罗斯议会提出重新审议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而乌克兰政府立即发表声明重申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与此同时,这里的俄罗斯人举行集会,要求克里米亚返回俄罗斯,宣布成立克里米亚独立共和国,并于5月通过共和国宪法,使尖锐的民族矛盾与俄罗斯的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为此,1992年5月,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副主席杜尔季涅茨访问俄罗斯,与俄政府讨论克里米亚问题,双方达成一定谅解,俄罗斯政府表示不提对克里米亚的领土要求。此后,乌克兰议会与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声明,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保证克里米亚不脱离乌克兰,而乌克兰政府保证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克里米亚经济自主权。然而,1993年7月俄罗斯政府又提出塞瓦斯波尔划归俄罗斯管辖,遭到乌克兰政府的拒绝,致使矛盾又趋于尖锐。1994年3月27日,克里米亚就是否赞成脱离乌克兰问题举行全民公决,60%公民投票,其中80%的人赞成克里米亚独立,主张该地区俄罗斯人拥有双重国籍,将俄语规定为克里米亚共和国第二官方语言。5月克里米亚议会又宣布恢复共和国宪法,坚持克里米亚独立。1995年3月17日,乌克兰议会颁布法令废除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和总统制,决定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直接归乌克兰中央政府管辖。1996年6月28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国家独立后第一部宪法,承认克里米亚为自治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实际上承认了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除克里米亚外,东部俄罗斯人集中地区也相继要求扩大地方自主权和实行民族自治。1992年12月,顿涅茨克俄罗斯人发起成立民众代表大会,主张建立联邦制,要求与俄罗斯结成经济联盟,俄语与乌克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1993年底,哈尔科夫、卢干斯克、扎波罗热等地区俄罗斯人提出了与顿涅茨克相似的要求,决定1994年为实现民族自治权举行全民公决。总的说,近年来随着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关系的改善,由俄罗斯人引起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俄罗斯人问题仍然是乌克兰潜伏的“政治地震”的震源。
在摩尔多瓦居住的俄罗斯人有5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3%。随着戈尔巴乔夫后期苏联各地兴起民族独立浪潮,1990年9月俄罗斯人宣布建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由此引发了民族冲突。“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包括左岸地区和右岸的宾杰里市,面积仅有41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其中俄罗斯人占25%,摩尔多瓦人和乌克兰人占多数。但是,这里是摩尔多瓦的重要经济区,工业和农业发达。该共和国领导人要求摩尔多瓦政府承认其独立地位,并作为独立共和国与摩尔多瓦共同联合组成联邦,一旦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合并,“沿岸共和国”有权退出联邦。摩尔多瓦政府反对这一主张,只同意作为“自由经济区”,如果一旦出现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合并,允许该地区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决定最终的归宿。双方主张对立,1992年12月发生武装冲突。当时俄罗斯驻摩尔多瓦第14集团军以保护俄罗斯人为理由介入这场冲突,实际上支持俄罗斯人建立沿岸共和国。此后,经过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三国代表多次磋商,从1992年4月7日开始停火,5月27日签订停火协议,由四方代表组成监督停火的调解团。7月21日,俄摩两国总统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解决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成立维和部队的协议》,7月29日俄摩两国维和部队进入该地区,致使局势趋向缓和。同年10月20日,摩尔多瓦总统表示承认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的自治地位。1994年10月25日,俄摩两国总统签署关于俄第14集团军的法律地位和撤出时间的协议,规定俄第14集团军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被用于解决摩国内问题和反对其他国家的行动。该协议遭到俄罗斯人的坚决反对。1995年3月,“沿岸共和国”就俄第14集团军的命运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参加投票的人大多数反对撤出这支部队。此后,摩尔多瓦政府领导人与“沿岸共和国”领导人进行多次接触和磋商,均未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目前,“沿岸共和国”与摩尔多瓦政府处于相持状态。
在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的俄罗斯人有177万,分别占三个国家人口的9.7%,35%和30.3%。波罗的海地区三国独立之后,为维护刚独立的民族国家主权,过分地突出当地主体民族的地位和利益,因此,出现歧视和排斥外来民族特别是俄罗斯人的倾向,诸如在国籍、公民选举权、干部任用、语言文化等方面限制和排斥外来民族,从而加剧了俄罗斯人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1993年7月16日和17日,爱沙尼亚境内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的纳尔瓦和西拉米亚埃两城市,因对爱沙尼亚当局歧视外来民族的政策表示不满举行全民公决,结果两城市分别有97.2%和98.6%的市民赞成两城市实行自治,宣布两城市拥有民族自治实体的地位。爱沙尼亚政府立即宣布,这两城市的举动违反爱沙尼亚宪法。其他两个国家的俄罗斯人对当局歧视外来民族的做法也举行过抗议活动。俄罗斯政府对波罗的海地区三国排斥俄罗斯人的举动作出强烈反应。如1993年6月25日俄罗斯政府针对爱沙尼亚通过带有歧视俄罗斯人的公民法,宣布停止向爱沙尼亚供应石油,同年8月又决定停止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两国撤出军队。此后2-3年,波罗的海地区三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民族政策,对俄罗斯族居民放宽了限制,并注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立陶宛政府还允许俄罗斯人建立自己的政党。然而,最近里加市俄罗斯人又集会抗议拉脱维亚当局歧视外来民族,拉脱维亚政府运用武装警察驱散示威的俄罗斯族公民。对此,1998年4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减少石油出口量,对拉脱维亚进行经济制裁。不过,考虑到国家利益以及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还不致于为俄罗斯人问题与波罗的海三国发生对抗。
80年代末,在中亚地区居住950多万俄罗斯人。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俄罗斯人最多,约占哈全国人口的38%。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分别占这四国总人口的8%、21.5%、7.6%、10%。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与苏联地区的其他新独立国家一样,为了显示民族国家主权,均有意识地突出当地主体民族的地位,排斥外来民族尤其是俄罗斯人。中亚地区的俄罗斯人不仅失去了过去高人一等的大民族地位,而且成为不大受欢迎的外来人,因此他们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1992年以来,除一大批俄罗斯人离开中亚返回俄罗斯外,继续留居中亚的大多数俄罗斯人为争取合法的权益进行抗争,并积极寻求保护。例如在哈萨克斯坦1992年4月成立了俄罗斯人村社,接下来又成立了全国性的斯拉夫人组织“拉特”。这一组织曾发动数万人的签名运动,要求哈政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993年12月19日,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巴甫洛达尔市俄罗斯人与哈萨克人发生冲突。同年12月“拉特”这一组织向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召开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发出呼吁,要求与会国签订关于双重国籍的协议。北部地区俄罗斯人曾要求将这一地区重新划归俄罗斯(因为历史上哈北部地区为俄罗斯管辖),或者成立民族自治区。这些主张被哈萨克斯坦政府断言拒绝。此外,几年来俄罗斯人一直坚持把俄语确定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国语,结果哈萨克斯坦1993年宪法和1995年修改后的宪法均规定俄语为官方语言。关于俄罗斯人要求获得双重国籍问题,在俄罗斯的压力下从1993年起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政府相继表示同意其境内俄罗斯人可以拥有双重国籍,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拒绝双重国籍的要求。不过,1995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签订关于简化居民申请到对方常驻手续的协议,解决了俄罗斯族和哈萨克族的居民向对方移民的国籍问题,即居住在俄罗斯的哈萨克人和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可以自由向对方国家迁移,并应顺利得到对方的国籍。总之,近年来中亚国家政府均采取一些措施缓和国内民族矛盾,以稳定国内局势,因而俄罗斯人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是,中亚地区俄罗斯人问题要得以彻底解决,还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
以上主要介绍并分析了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的海地区三国和中亚国家的俄罗斯人问题,原苏联地区其他新独立国家的俄罗斯人问题同样也比较突出。几年来,境外俄罗斯人问题已成为俄罗斯内政和外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4.俄罗斯政府的对策
上述境外俄罗斯人面临的困难处境,以及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发生的尖锐和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俄罗斯社会舆论界的普遍关注。俄罗斯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政界和民族学界人士提出,俄罗斯政府应关怀境外俄罗斯的同胞,要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他们还认为,在俄罗斯联邦境内2000多万非俄罗斯民族人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自治实体,而境外2500多万俄罗斯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自治实体,这种不公正的情况必须改变,要求俄罗斯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调解。面对尖锐的境外俄罗斯人问题和国内这方面舆论,俄罗斯政府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1994年初,叶利钦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声称,在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的命运乃是“我们国家事务”。俄罗斯议会议员扎图林曾告戒哈萨克斯坦政府领导人,要对外来民族采取特别宽容的态度。1995年5月,俄罗斯前外长科济列夫曾扬言,在必要时候要使用武力保护境外俄罗斯同胞。当时,科济列夫的狂言引起世界舆论大哗,前苏联地区新独立国家的普遍不安。
为调解境外俄罗斯人问题,1994年5月俄罗斯外交部制定了支持境外俄罗斯同胞的构想。同年8月11日发表了关于境外俄罗斯人问题的总统法令。8月31日俄罗斯政府又发表了《关于支持境外俄罗斯同胞的决议》,除表示支持总统提出的关于境外俄罗斯人的基本方针外,还提出了1994-1995年将要采取的紧急措施。为调解境外俄罗斯人问题,俄罗斯专门成立了境外同胞事务国家委员会,在俄罗斯政府有关机构设立了该委员会的秘书处。俄罗斯计划每年接收40万境外同胞回归俄罗斯。俄罗斯政府关于境外俄罗斯人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对侵犯和破坏境外俄罗斯人的权利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包括取消贸易最惠国待遇,实行严历和苛刻的关税;(2)如果某个国家粗暴地侵犯境外俄罗斯人的人权,俄罗斯政府将立即采取报复措施,如剥夺该国公民在俄罗斯境内享受的优惠和特权;(3)俄罗斯政府将赎买位于独联体其他国家和波罗的海地区三国境内基本上属于俄罗斯人组成的企业,俄罗斯还将建立专门银行负责筹划和管理从境外回归的俄罗斯人的资产和财务;(4)俄罗斯政府准备与有关国家协商,联合建立俄罗斯大学或高等院校,或者在有关大学设立专门系科,以解决境外俄罗斯人的教育问题,如在吉尔吉斯斯坦已建立了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大学;(5)1993年12月通过的俄罗斯新宪法第62条规定,俄罗斯联邦公民根据联邦法律和俄罗斯联邦签订的国际条约,可以拥有外国国籍,即可以拥有双重国籍。根据此项规定,俄罗斯政府向有关国家提出允许境外俄罗斯人拥有双重国籍的要求。到目前,只有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中亚国家政府表示同意其境内俄罗斯人可以享有双重国籍,其他原苏联地区新独立国家均反对俄罗斯政府提出的关于双重国籍的主张。笔者认为如要真正实现上述关于调解境外俄罗斯人问题的几项措施,还需要多方面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综上所述,从国际方面来看,境外俄罗斯人问题是影响俄罗斯与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从国内方面来看,境外俄罗斯人目前的困难处境和回归的同胞沦为难民,会激起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俄罗斯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更倾向于俄罗斯民族。总的说近几年来,境外俄罗斯人问题引起俄罗斯与原苏联地区多数国家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不过在今后较长时期,境外俄罗斯人问题将是影响俄罗斯与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关系的一个潜伏的尖锐问题。
⑼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啥原因
在近代战争史上,苏联卫国战争历史上最绚丽多彩的一章就是莫斯科保卫战,由其是斯大林站在红场上阅兵时刻,至今仍使人们热血沸腾心中澎湃。为什么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选择坚守莫斯科呢,难道他有预见性地预想苏联红军一定会胜利?是什么原因呢?
所以,我们从电视看到1942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激动人心情景,在斯大林从观礼台上露面时,莫斯科全都轰动了。总司令和他们在一起,整个城市秩序立刻恢复,军民团结一致加入到和德国法西斯斗争中。这就是斯大林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它稳定了莫斯科局势,更稳定了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局势。
⑽ 塞尔维亚首都爆发骚乱,俄罗斯为什么支持武契奇,对此你怎么看
塞尔维亚首都爆发骚乱,俄罗斯支持武契奇的原因很简单,国家利益的需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塞尔维亚首都骚乱事件回顾
6月21日时,塞尔维亚大选,7月5日公布的结果显示,武契奇统领的进步党获得了63%的选票,以压倒性优势获胜。7月7日,由于疫情反弹,武契奇宣布了新一轮的宵禁令。7月7日当晚,塞尔维亚反动派人士,丹尼尔·克涅日维奇和斯里扬·诺戈带领数千人聚集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进行游行示威。7月7日晚,塞尔维亚亲西方的反对派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举行超过5000人的大规模抗议,闯进议会大厅,烧毁警车,破坏执政党塞尔维亚进步党的多处办公室,袭击国家电视台及其工作人员……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也越来越暴力化。
总之:
塞尔维亚问题上,体现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博弈,7月8日,武契奇发表讲话,称有证据表明,不仅有法西斯参加了这次游行,还有外国势力参与其中。7月10日,塞尔维亚再次爆发骚乱,这次不仅是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其他城市如尼什、诺维萨德等市也相继发生了暴力事件。究竟俄罗斯,美国,哪方会如愿,还要看接下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