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国演义》“十胜十败”论是什么
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至进一步的对比。
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
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
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辨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暴露无遗。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说:“汝怎敢抗吾?”于禁说:“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庞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说:“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庞德大怒说:“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至画龙点睛的功效。
Ⅱ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在新三国中怎么成荀彧提出的了荀彧在说十胜十败论的时候郭嘉在哪
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论,而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但是两者虽然中心思想相同,但推论不太相同。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出自傅玄的《傅子》,傅玄出生于公元217年,卒于公元279(一说278年),故此虽然不能考证《傅子》的具体成书时间,却可以肯定这一日期是在公元279年之前。
荀彧的“四胜四败论”出自陈寿三国志《荀彧传》,是陈寿在公元280年晋统三分之后才开始编纂,由此可知《三国志》的成书时间要晚于《傅子》。
因而也就可以排除傅玄简选《三国志》中“四胜四败”的内容加以补充并将之安置在郭嘉头上的可能性。反过来说,《三国志》中的“四胜四败”有没有可能是陈寿将《傅子》原文删减后张冠李戴给了荀彧?答案同样是不可能。一是未有陈寿作《三国志》时曾参照《傅子》或以《傅子》为基础素材的纪录;二则对照《三国志》与裴松之所注引《傅子》的内容多相抵触;三者以陈寿修史的严谨态度断不至于疏忽到误将郭嘉抄作荀彧的地步。
Ⅲ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三国演义中那一回提出的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拨矢啖睛
"今袁绍有十败,主公有十胜,袁绍兵虽盛,不足惧也:袁绍繁礼多仪,主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袁绍以逆动,主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主公以猛纠,此治胜也;袁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主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袁绍多谋少决,主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袁绍专收名誉,主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袁绍恤近忽远,主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袁绍听谗惑乱,主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袁绍是非混淆,主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主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主公有此十胜,于以败袁绍无难矣。"
Ⅳ 三国演义中的“十胜十败说”在那一回,这个说法有什么意义
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意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4)十胜十败论扩展阅读
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主公。当初他北见袁绍,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良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接着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第一次他预料到了孙策的功败身死。孙策借兵出走,转斗千里,听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准备渡江北袭许都。大家都比较害怕,惟独郭嘉看出了破绽:“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门客所杀。
第二次战略决策是他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次分析导致了袁绍集团的覆灭。官渡大战,历史上写的很多,这里不详细说明了。
第三次决策平定了袁绍集团的余孽。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于是一举打败袁潭。
曹操准备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都,郭嘉又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于是又一举打败袁尚。
那些有远见卓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孙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宏观战略思维优异,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从结果上看,郭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郭嘉胸怀远量,郭嘉死后曹操表版本一评价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奠定了基础,其惊人的识人的洞察力在当时是杰出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胜十败
Ⅳ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秘诀,能从十胜十败论中看出吗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谁发动谁失败,都是以弱胜强,都改变了当时的局势。官渡之战袁绍发动,结果袁绍失败,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曹操发动,曹操失败,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刘备发动,刘备失败,刘备失去荆州,只能蜷居益州一地。事后看来,三大战役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必然性,但有人在战争还未开始时就已经知道结果,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这得从赤壁之战前夕郭嘉“十胜十败”论说起。
这才是牛人啊。赤壁之战,周瑜也提出了类似的论调,知道自己和敌人的长短,战前就看透了战局,取得大胜。夷陵之战,陆逊也看透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取得胜利。具体过程,以后机会再聊。战争存在以少胜多,但不存在以弱胜强。
Ⅵ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不是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厉害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起来,要更厉害一些。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为了鼓励曹操与将士,所写出的一篇激励文,其中他分析了曹操和袁绍之间优势和劣势,从而振奋了将军和战士的士气。但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不一样,他更多的是规划以后的局势,从大方面来讲,并没有以小见大,用小事情反应不同的局势。
十胜十败论讲究的更加细致,他仔细的从各个角度分析现在的局势,让曹操重拾信心,而隆中对则更加注重于全局,告诉刘备怎么做才能将自己的江山保住,虽然两篇文章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深深的影响了后人。
Ⅶ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真得很好地预测了官渡之战的结局了吗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确实很好地预测了官渡之战的结局,预测袁绍失败的原因也相差无多。
袁绍逼降韩馥,击败公孙瓒,统一北方占据富饶之地虎视中原。
曹操迎献帝,痛击徐州,屯田备粮草,占据中原徐图天下。
两人虽然是年少的好友,但是两人也同时明白,如果想要夺得天下,对方必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袁绍趁着曹操立足未稳,还没有超过自己的时候,悍然发动进攻,曹操虽然兵少将寡,但是毅然不惧,率众与袁绍对峙。
郭嘉虽死,但是他的策略,他的言论,几乎在后来都得到了印证,曹操一举击败了袁绍,可以说正是郭嘉给了他力量,郭嘉确实用自己令人惊叹的谋事能力预测了官渡之战的结局,但是曹操的成功,袁绍的失败,并不是只因为郭嘉的预测,袁绍的失败,因为自大,因为用人不明,郭嘉也预测到了一部分。
Ⅷ “十胜十败论 ”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原文】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译文】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但是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逼的在乌江自刎。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而您拨乱反正,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治胜于他;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胜于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忠诚、正直、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有时会有疏忽,到了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无法分辨正确和错误,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来推行它,错误就用法律来纠正它,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样,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曹公有了这十胜,所以击败袁绍没有什么可难的。
Ⅸ 郭嘉的十胜十败伦内容
全部内容如下: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有远见。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四方征战出谋献策。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38岁。郭嘉一生在让曹操从没有打过失败的仗。但在郭嘉死后,曹操从来没有再取得过重大胜利。他的计谋以出其不意和大胆著称,有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三国时期第一谋士。
208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大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陈寿曾说:“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Ⅹ 十胜十败到底是谁提出的
你说的没错,是郭嘉提出:)
郭嘉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
详细见资料:)
http://ke..com/view/2443067.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