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犴达罕的影片介绍
犴达罕是驼鹿的民族语言叫法。
野兽最好的归宿还是森林,本片的剪辑非常干脆,虽然没有王家卫的飘逸,比男主酒后自白的速度要快的很多。
和贾樟柯的一样,大家都选择了酒鬼和疯子的自白作为开场,迅速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唯一遗憾的就是这部分进入的稍慢,开头的先抑,为后段的欲扬铺垫的过多。谁会知道这个开场自称刚刚从巴黎回来大舌头的酒鬼会把自己民族的驯鹿画的那么好。
全片,应该分为三段式,森林生活,城市生活,回归生活。篇幅也越来越短。节奏却越来越快。森林生活里,似乎就是一个水准稍高的常见题材片:民族的消亡。鄂温克的民族符号:狩猎生活,语言。而真实的生活的回答:男主的母亲也说着流利的汉语,男主亲吻的老人却一直告诫他不能忘记自己出生的语言。而老人和男主典型的北方民族眼睛形状,在历史书中曾经出现过,彪悍的成吉思汗。狩猎生活的消失,无非就是从游猎变成了定居。
片中精彩的一段就是:定居点新的现代生活竟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从来没干过的踢足球。男主喝多了摇晃着说,我也要加入你们。镜头一转,他茫然的消失在人群之外。对于男主这群从事了20几年狩猎生活的人来说,中年改行实属不易。就连从山上被赶到定居点的驯鹿也不适应,死了大片后又不得已转移回林子。虽然定居点的居住条件不比内地任何普通的镇子都不差,2层自建别墅的生活,让大多数男主一样的中年男人痛苦,既然精神已死,他们宁愿酗酒喝死自己。野兽毕竟是野兽,不会苟活。
同样还有一部纪录片,日本的群像,说的内容,也有一些类似片中提到的“强者侵蚀”情节。日本的大哥美国,当然不会看着小弟的经济超出自己的掌控,动用了最现代的金融手段,就让日本陷入了迷茫。对于男主来说,他的痛苦是更先进的文明的侵蚀。对于日本来说,是强者的经济摧残。后者在纪录片里,倔强的修复伤痛并继续前行。
男主的人生,也在继续。在城市文明里,他收获了爱情。但他们感情的初衷“戒酒”,最后还是伤害了他们。导演用电影般的镜头敏锐的捕捉到了男主的外在变化:从森林生活中朋克长发,变成了现代商业艺术家的光头(参见梁文道),衣服也从刚来海南的邋遢式的,变成了有点干净。
可男主学习英语,以及脸上的眼镜都很别扭。甚至,城市里的女人提醒他不要被毛毛虫咬到。他们大概不知道在森林里长大的男主如何面对面猎杀一只熊;男主的女朋友在等公交的时候,还给他扇扇子。
第二部分,镜头最后告诉我们,男主一个人看海上日落,有说不出的寂寞。他说他从来不关心海南的城市,他更关注这里的少数民族生活。
如果片子到此为止,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尾。最精彩的在于最后一部分,男主和女朋友分手,回到了故乡,继续原来的生活,在森林的小屋中慢慢的起床,头发比海南的时候长了,但长短正好,不是艺术家式的了。说话也不是含糊的酒鬼式的了,在林间吟诵完一首自己新写的诗后,嘎然而止。让片子变成了一部人物传记式的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最后结尾的地方,还不忘再次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本片表达了大兴安岭鄂温克族前途命运的彷徨和未知。
⑵ 有谁看过记录片《犴达罕》,主人公维加现在怎么样了
本人是海拉尔本地人,去年八月份我们同学聚会下午去吃烧烤的时候,在八中附近看见了维加,上去合影留念了,并且维加让我给他买瓶矿泉水,维加还是很邋遢的样子,而且还是一个人生活,状况好像也还不是很好!身体看上去还算行吧走路也晃晃悠悠!好像又喝了酒!
⑶ 犴达罕是什么
一种鹿科动物,最大的快绝迹了
⑷ 以纪录片《犴达罕》为材料,以“消亡 ”为题作文
2014年第一期星宇放映,地点换到了汉街的万达影城,我坐在第一排中间,仰头看《犴达罕》,发现画面不够清晰,心想大概连导演自己也没有想到片子会在这么大的屏幕上放映,并且一票难求。记者刘雯采写
在放映之后,导演顾桃感慨:“这是在国内人数最多的一次放映。”这间放映厅共有130多个座位。
采访中,有记者问顾桃看没看过电影《小时代》,他说:“我们都是40多岁的人了,管他大时代小时代呢,我们记录的就是一个消失的时代。但为什么《小时代》可以被几百万人看到,而我们的纪录片却只能被少数人看到。”
这个问题并不是顾桃在刚开始拍纪录片时就能想到的。当他来到大兴安岭,跟鄂温克使鹿部落最后的族人一起上山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拍的东西能有什么用。他断断续续拍了7年,从积累的大量素材里剪出了三部片子:《敖露古雅养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达罕》。其中《雨果的假期》在2011年获得了日本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小川绅介奖。而《犴达罕》则在去年获得了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顾桃说,《敖》关注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的生存状态,《雨果》是讲的个人命运,而《犴达罕》则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有着奇特艺术天赋的鄂温克人维加的生命片段,也是对民族、信仰、文明、政治的反思。
维加在电影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喝酒或找酒喝,他说从前部落没有从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楼房里来时,是少有人喝酒的,而现在枪被收了,“狩猎文化,连枪都没收了,他们内心痛苦,只有喝酒,终日喝酒”。
我拍的总是少数处于目光
聚集之外的边缘的人群
锐读:您拍片子会后也会跟维加他们一起喝酒吗?听说您会跟他们一起去找鹿、打猎,晚上他们在喝酒聊天时,您就悄悄把摄影机打开。
顾桃:对,其实第一年我没拍,就跟他们一起生活,让他们熟悉我。我自己感觉做纪录片不是像电视台做一个采访或者做一个栏目、节目那样,纪录片是在你所观察的生活里长出来的。生活当然每天有重复,但是那种最微妙的东西,那种变化在生活瞬息万变的时刻里。
所以为什么叫独立电影呢,就是敢于花时间去做。但是现在很多人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去做什么,或者不会把纪录片当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会有问题。
锐读:《犴达罕》的叙事性不是很强,比较像散文,放映时坐在我后面的两个中年女性观众看到一半时退场了,说不好看。
顾桃:有些纪录片可能现在看是不好看,但是再过五年十年呢?有些美国大片现在看是挺好看,但再让人看第二遍就没兴趣了。所以纪录片是留给这个时代的一个记录而已。
锐读:这部片子好看的地方还在于我们对北方民族的陌生感。它本身就有人类学的意义。
顾桃:对,我是北方民族,所以拍这些得心应手。让我去拍南方可能气场就不对。
锐读:您之前拍过一部纪录片《樱花的颜色》,讲的是嫁到日本的中国女性,日本应该是您并不熟悉的地方吧。
顾桃:对,那部片子拍的是中国北方的女性,她们嫁过去的地方也是日本的北方。我拍的总是多数人中的少数,处于目光聚集之外的边缘的人群。
国外纪录片导演诧异于中国
导演花好几年拍一部片子
锐读:在拍摄时会引导他们说一些故事吗?我看到片子里其他几个族人都比较沉默。
顾桃:对,其实引导是没有错的。在我们后来所接触的国外的一些导演,包括BBC、NHK等电视台的导演,他们在拍摄时,一定要诱导你说出他们想要听到的话。但我们恰恰是相反的,我们虽然也想听到,但靠的是等待,所以国外的制片人和导演非常诧异,为什么中国的纪录片人做一个片子可以做两三年甚至更久,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锐读: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
顾桃:因为我们所遵循的纪录片的态度和他们不同。他们把纪录片也是放置在工业流程中制作的,和电影是一样的。一部纪录片拍四到五个星期就是非常长的了,也有时间相对来说很长的,但都是个案。所以在中国做独立纪录片,没有人会去引导或者安排你所拍摄的对象,完成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锐读:您现在在拍什么片子?
顾桃:现在我在拍蒙古族题材的,还在慢慢的感觉中,现在在剪的是《乌珠穆沁的萨满》。
锐读:《雨果的假期》当时获得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的时候,您说没有想到一个纪录片的大奖会颁给这样一部作者电影。是不是作者电影在纪录片里也是小众的分类?
顾桃:作者纪录片和媒体纪录片的区别在于,媒体纪录片是有编导策划,为了放映而拍摄的专题性质的纪录片,而作者纪录片是导演个人的一种表达,表达对某种问题的思考、意识和感受。
直到35岁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想干什么
锐读:在拍电影上有没有受到过某些大师或者流派的影响?
顾桃:我是学美术出身的,我很少看电影,因为看电影太多反而会束缚我。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一件事时到底是知识更重要还是本能更重要?我曾经看过一个德国人写的书,里面有句话说,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是受到知识和信仰的双重影响。我觉得不够准确,知识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1+1=2,无论是古代还是未来,都是一样的。信仰也常常殊途同归。什么东西最能区分人和人,就是在遇到事情时的本能和直觉。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本能,而是根据别人的经验和社会的主流意见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喜爱和善于干什么,因此往往也干不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锐读: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顾桃:我做片子有10年了,现在外债还有10万,但一点也不着急。你干任何事情,如果是以挣钱为目的,你挣到的那就不是钱。所有做纪录片的导演,很少能有赚钱的,发财的更不可能,因为你这部拍完了得到一点收入,马上又投入到下一部的拍摄中。但是很多题材等你终于写方案筹到钱了,你要拍的人就没有了,比如最后一个做马头琴的老人,你这边准备好了,那边人家可能都去世了。所以你想拍什么,就马上去拍,你总有一口饭吃,别老想着挣钱。
千万不要去做别人期望你去做的事情,而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想干的事业,那将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一份挣点工资的职业。我一直到35岁才反应过来自己真正想干什么,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晚。
导演简介
顾桃
1970年出生在内蒙呼伦贝尔。1991年至1995年就读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2000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修习摄影,现为纪录片导演。作品有:《雨果的假期》《呼麦北京》《神翳》等。
《犴达罕》简介
犴(àn)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型最大的动物,威武,敏感,拥有尊严。近年生态的破坏,偷猎者的增多,犴达罕也更稀少。
而这不是一部关于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失落悲伤,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进入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
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维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⑸ 谁有《犴达罕》这个纪录片,顾桃的作品。
第一个字念什么😂
⑹ 犴达罕这三个字的读音
读音为hāndáhǎn
拓展资料
犴达罕是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据《生物学词典》中解释:“学名驼鹿,称‘罕’、‘堪达罕’。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是最大型的鹿。栖息在森林的湖沼附近;善游泳;不喜成群。这种被称为 “堪达罕”的野生鹿,又叫“汗达罕”、“犴大罕”。
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和身高最高的鹿(注:长颈鹿不属于鹿科),一般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比大多数犀牛都高。
中国的体重一般400-600千克,但产于北美洲的体长都达300厘米,大多数体重可达70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克左右,堪称鹿类中的庞然大物。
⑺ 犴达罕的影片获奖
《犴达罕》荣获第二届《凤凰网》纪录片大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领奖人却遗憾的告诉我们维加已经离开了我们的世界~希望维加在天堂没有悲伤。
⑻ 犴是什么动物
犴即驼鹿 。产于欧洲和亚洲的现存世上最大的一种鹿( Alces alces ),鼻长如骆驼,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
分布于中国东北以及蒙古和俄罗斯等地。亦称“麋”、“犴达罕”、“堪达罕”
驼鹿(英文名称:moose):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驼鹿属下共有2个物种8个亚种。驼鹿的名称取意于其肩高于臀,与骆驼相似。它又称堪达罕(满语)、犴达罕(满语)、犴,驼鹿在北美洲称为“moose”(源于东阿布纳基语的“moz”),而在欧洲称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来称呼加拿大马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
驼鹿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食草动物,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不同亚种的毛色有所不同。( 2005年由生物学爱威尔逊和里德认可驼鹿分为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为不同的独立的物种。)
⑼ 求顾桃纪录片《犴达罕》
高清网络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