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评价之父

发布时间: 2021-07-22 04:48:02

『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 )

D. 泰勒拉尔夫·泰勒(Ralph W T viler)

泰勒及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s, 1949)一书的出版,他因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此著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他一生著述甚多,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其内容可以简化为著名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一,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整本书的逻辑就是沿着对这样四个问题的讨论展开的,但是泰勒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直接回答,因为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育阶段,答案必定是不同的。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的问题所在,而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把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统称为课程开发范式,“泰勒原理”就是该范式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泰勒原理”把课程研究的使命视为寻找普遍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程序,这是技术理性主宰人类社会进而主宰教育生活之后在课程领域的体现。“泰勒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推进了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进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摆脱了主观臆断和盲目低效,但是辩证地看,该范式需要被超越: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中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正如美国学者威廉·派纳所说的,课程开发,生于1918,卒于1969。那么,课程开发范式之后是什么呢?那就是走向多元。

『贰』 七个教育之父都是谁

七个教育之父是:

1.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2.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同时也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3.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4. 俄国教育心理之父:乌申斯基,也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6. 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成为程序学之父。

7. 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是最早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

(2)课程评价之父扩展阅读: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影响力超越了德语区, 被视为教学法的经典大家。他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现代普通教学法的奠基人(ein deutscher Philosoph, Psychologe und Pädagoge, der über den deutschen Sprachraum hinaus als Klassiker der Pädagogik gilt. Er begründete den Herbartianismus und die Allgemeine Pädagogik)。提出了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始终, 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的三中心论。

『叁』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是谁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拉尔夫·泰勒,他曾对第一批进步主义学校毕业生进入大学后,负责对他们的跟踪研究,以掌握这些学生在古典科目的学习、大学生活以及个性发展诸方面的进展情况。

对1475个进步主义学校的毕业生与相同数目的传统学校的毕业生在年龄、性别、种族、学业成就和社会背景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主要著作有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等。

(3)课程评价之父扩展阅读:

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是评定实际结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假定预期目标是有意义的,因此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或泰勒模式) 。此中的目标是要求用人的行为来表述和测量的,将评价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结果上而不是教学输入上,从而避免了评价者的主观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评价模式,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于1954年之后陆续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成果。

与测量时代相比较,这一时期的评价不仅包括测量结果,而且还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评价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测量结果是否达到了某些预定的教育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进行描述。

『肆』 教育学 最早把课程评价引入课程编制的是谁

  1.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泰勒.

  2. 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伍』 课程评价之父是谁

拉尔夫·泰勒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其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5)课程评价之父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

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

在泰勒看来,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除非评价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切合,否则评价结果便是无效的。由此可见,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很长时间在课程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陆』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D.
泰勒拉尔夫·泰勒(Ralph
W
T
viler)
泰勒及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s,
1949)一书的出版,他因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此著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他一生著述甚多,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其内容可以简化为著名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一,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整本书的逻辑就是沿着对这样四个问题的讨论展开的,但是泰勒并没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直接回答,因为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育阶段,答案必定是不同的。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的问题所在,而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把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统称为课程开发范式,“泰勒原理”就是该范式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泰勒原理”把课程研究的使命视为寻找普遍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程序,这是技术理性主宰人类社会进而主宰教育生活之后在课程领域的体现。“泰勒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推进了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进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摆脱了主观臆断和盲目低效,但是辩证地看,该范式需要被超越: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中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正如美国学者威廉·派纳所说的,课程开发,生于1918,卒于1969。那么,课程开发范式之后是什么呢?那就是走向多元。

『柒』 被评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谁

D泰勒

后人把以泰勒为首的评价委员会的八年研究成果《史密斯——泰勒报告》,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泰勒也因此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捌』 一说“教育学之父”是夸美纽斯而另说“现代教育学之父”是赫尔巴特,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或是联系吗

区别: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1632年发布《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提出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发布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进一步规范。

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的联系:夸美纽斯是教育学创始人,赫尔巴特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更加规范了教育学。

(8)课程评价之父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