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过冬是哪天
过冬一般是指冬至。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1)过冬扩展阅读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Ⅱ 过冬是什么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Ⅲ 过冬是什么意思
过冬是指度过冬天。旧社会是指广大的贫苦百姓过日子坚难仿佛象冬天一样寒冷衣食无着落。
Ⅳ 过冬是什么 意思!
通常人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过冬一般是指人们在做或者已经做好了度过冬天的准备,比方说,准备好“过冬的”衣被,“过冬的”蔬菜,“过冬的”柴草,“过冬”前房屋要修缮好...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北地区的农村习惯称呼为“猫洞”,因为在东北的冬天是很冷的,农民的农业生产基本停止,就在家里暖和着
Ⅳ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呢
冬天来了,御冬成为人们生活中首先要考虑的一大问题。现代人们御冬保暖,采用的方法多了,屋里有暖气、空调,可穿单衣,出行在车里,也有空调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没有暖气、空调,他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中国人衣料的本土发明,是葛、麻、蚕丝。对于有钱的富人来说,在丝绸衣服里,垫上厚厚的丝锦,也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至于穷人,没有钱买蚕丝制成的丝绸,只能穿葛、麻这样的衣服,里面的填充物,是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东西,防寒效果肯定要差一些。另外,穿皮袍是比丝绸更好的选择,古代打猎很普遍,用动物皮毛做成衣服,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羊羔皮、狐裘、貂皮等,最古人最常用的皮袍衣服。
至于棉花,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但那时棉花的种植,远在边疆,并没有深入内地。至了宋元之际,棉花开始传入“关陕闽广”大量种植,并开始走向南方各省。关于棉花的推广,有两位居功至伟的人物,一位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也是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大力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被称为布业的始祖,至今上海等地有“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另一位则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洪武觉得棉花这种植物很好,采取强制措施在全国推广这种植物,从此全国人民都穿上了棉衣。
除了穿、住以外,靠喝口热汤、热酒取暖,也是常用的方式,不过条件是你得吃得起、喝得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的喝酒取暖诗,不过白居易是朝廷公务员,喝得起酒,一般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能不能喝得上酒,是一个大问题。
Ⅵ 过冬有什么传统习俗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满意答案吃水饺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水饺、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儿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祭祀祖先,只是到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儿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市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美味食物,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雪白晶莹,香甜可口;温州县前汤圆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驰名的美味食物,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成都的赖汤圆、贵阳的八宝汤圆、安庆的韦家巷汤圆,也是风味独特的美味食物,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
吃“捏冻耳朵”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水饺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吃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宴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哩!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Ⅶ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
很多人好奇,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度过冬天呢?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国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在保暖上,古人在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食用生姜、羊肉和狗肉等保暖。除了吃以外,楚人还会饮酒抗寒取暖,如天气冷的北方一带,人们都喜欢在冬天喝烈酒取暖。
Ⅷ 怎样过冬天…
冬季亥子丑,也就是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闭藏。闭者,敛也,阴气内收阳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阳气内收阴气外敛之象。阳气入于阴中,潜藏于内,在卦为坎,外阴而内阳,正潜龙勿用,养精蓄锐之时也。
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令自己的志向内藏,像潜伏隐匿一样不露于外,像秘密隐私一样不示于人,像已经获得想要之物一样不再外出寻觅。一定要注意保暖,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令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使已经收藏的阳气向外散失。
这是与冬三月气机相应的养藏之道,如果不能顺应,与之相逆,则会损伤肾中阳气,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则筋失所养,痿软弛纵,用来上奉生机的精微就不够了。
Ⅸ 中国哪里过冬最好
海南,云南,广东,广西
Ⅹ 如何过冬
秋天就要来临了,田鼠们都忙着准备坚果、稻谷和其他过冬食物,此时却有一只小田鼠悠闲地坐在田野旁。“你为什么不干活?”其他田鼠很奇怪。“我正在干活呀。我在收藏阳光、颜色、单词和四季美丽的风景。”田鼠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一晃冬天就到了,寒风呼呼地吹着,田鼠们相约去看那小家伙。
在那儿,它们终于看到了小田鼠收藏的东西。首先,它拿出阳光,但见阳光闪过,昏暗的洞穴顿时一片光明;接着,它又向它们描绘四季美丽的风景,红花、绿叶、金黄色的稻谷……之后,它又给它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把田鼠们听得都入神了。原来小田鼠之所以收藏阳光、颜色、单词,是为了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面对生存,精神储备和物质储备同等重要。如果我们平时不去留意日常生活的快乐片断,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构筑坚强的精神堤防,那即使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使你内心冻结乃至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