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人性本恶的事例

人性本恶的事例

发布时间: 2021-07-17 11:21:13

① 人性本恶的例子

想必楼主的意思是说要 人一生下来的时候,人性是恶的 ,然后通过后天的教育、道德法律约束才有所收敛 的例子吧 ?

儒家的思想是认为人“性本善”,后来人变坏是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提高社会风气的关键在于教化。

法家相对“性本善”提出了一个,亦或是后人总结的“性本恶”,他们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人们就会展现出“恶”的一面。

法家的话有点道理,人在出生后都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都会有“欲望”,光靠教化来使每一个人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点不靠谱。

设想,
如果强歼不犯法,只是老师告诉你强歼不对。当你兴起时有个美女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没做?
如果杀人不犯法,只是老师告诉你杀人不对。你十分憎恨一个人时你会怎么做?
如果抢劫不犯法,只是老师告诉你抢劫不对。你没钱的时候有人在你面前炫富,你会怎么做?

诚实点,
这3个,权且作为例子吧。

② 能体现出人性本恶的事例

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3、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3、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4、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5、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

6、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7、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8、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9、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10、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11、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1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13、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15、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③ 有没有关于人性本恶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④ 人性本恶的事例

1、所罗门王“智断亲子案”

《圣经·列王记上》第3章第16至第28章(新译本)“智慧的判断”:有一天,有两个妇人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妇人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她与我在房子里的时候,我生了一个孩子。我生了孩子以后的第三天,这妇人也生了一个孩子。我们都住在一起,除了我们两个人在房子里以外,再没有别人。

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2、偷吃禁果

《圣经》上记载,上帝造出他的子民亚当之后,就把亚当放置在伊甸园中。后来,上帝看到亚当很孤单无趣,就想给他一个伙伴,所以上帝取了亚当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棵为生命树,一棵为智慧树。

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4)人性本恶的事例扩展阅读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⑤ 人性本恶的一个论据

性本恶性本善的观点都有局限性,人性本来无所谓善恶之分,都是后天的教育环境改变的,但决定因素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⑥ 辩论人性本善有什么事例人性本恶有什么事例

我的回答与要求的辩论赛无关。
只是忍不住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辩题之所以古老而又难,一是古人对人性的来源没有理论依据,只能靠经验、伦理来划分(就像看到一个俊美的儿童,根据相貌辩论着是男是女,却没有人脱下其裤子一样);二是到了现在,人性的来源已经有了新依据,但没有人理会、知晓,还是抱着旧的传统当圣经,并把这种错误一代代的传下去(那个儿童已经脱下裤子,但所有人都不看)。
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吃喝拉撒的本能,是心理学上的那个集体无意识,是遗传学上那些基因层面带给人的根本行为模式。
100万年来,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采用的是:不超过60个人组成一个小群落,相互合作——只有两种职业,狩猎和采集——在一片广阔无边的丛林里生活的模式。
5000年来,尤其是近200年来,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完全是靠自己的适应力来完成的这一奇迹,人的基因跟本没有跟上,人还是原来那种动物。
于是本该60人生活的土地上挤满了600万人。人的本能根本不能适应这种不自然的生活,于是行为发生了种种的扭曲,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行为与野外的相比很异常一样。而过去正是在这种本能的帮助下,人才走到今天的地步。
人类麻痹了自己,认为5000年来行为的扭曲是自然的,一些扭曲的行为被认为是好的,于是被称赞,一些扭曲的行为被认为是坏的,反而推到兽性上去。
举个例子。
人都有体味。动物靠体味分辨彼此,人的嗅觉没这么灵,但体味还是很有用的。比如相爱的两人*爱时,彼此的体味就是最好的催*剂。在原始社会这没什么,但到了现在社会,想像一下,一上公交车,各种气味扑面而来,从而意识到彼此都是陌生人,安全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自我安慰。于是社会规范要求我们讲卫生,去掉一切个人信号,让我们认识到那些陌生人也是同自己一样的人。(于是我们会对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感到不自在)
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尽管我们为了消除本能的影响洗了澡,但本能又从另一个地方出来了:人们发明了香水,用人造的气味掩盖了人本身的气味。
不洗澡散发体味的人,可以说他恶,但用香水的人,就没什么问题了吧?
所以本性就是本性。善恶说是为了平衡那些不自然的扭曲行为而出现的一种公共行为标准,本身就有局限,反过头来评判本性,是本末倒置。

⑦ 人性本恶的论据

人的恶性本是无争的事实,但对于人之恶性的根源众口不一,长期争论不休。有人会说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因而人身上必然残存着为生存而斗争的动物性本能——兽性。 难道这就是人性本恶的根源?因为人类本身也是动物,为保证自己生存的权力,必然会保护自己而与他人争斗,难道这就可以证明人的恶性是符合情理,天经地义的? 人性的罪恶难道只在于对生存的竞争呢?人在温饱之后,仍会对名利权力的贪得无厌,人在发达之后仍会对那些于自己的生存毫无威胁的人产生嫉妒,狡诈,残忍。这些都不是用人的动物性本能可以诠释的。 很多人也认为人性本善,恶性的产生是后天的,与教育有关。就拿先秦争鸣时代来说,荀子的 人性本恶 与孟子的 人性本善 的争辩。认为人类的恶性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这种观点现被世人普遍接受,亦以“孟母三迁”的故事为标榜。而西方也是如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九世纪的西方一片繁荣祥和的气象。当时人类都相信只要大力普及教育,使人人能分辨善恶之分,人类社会就可以日臻完善,人性也将趋于纯善。然两次的世界级大战使当时的人类目瞪口呆,而在战争中人类的凶残,暴虐的本性暴露无遗,随之也把人类对美好将来向往的乌托邦打击的粉身碎骨。 可见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能使人类的精神生活,道德标准自动升华。 然教育也可以使人明白做人的大义,明辨是非,知法而守法,其结果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但本人认为教育并不能改变人类本身的恶性。 教育可能使人行事小心谨慎,遵守法律,但这只是在压抑人类本身的恶性。或者使罪恶的表现变得更加得巧妙,更加的隐蔽。一旦时机成熟,人的恶性立刻会爆发的淋漓尽致。 记得看过一本书上描绘的是这么一个事件。一个非洲某吃人部落的学生去美国求学,学业完成后,又回到自己的国度,几年后,他的同学去非洲部落考察,他们碰面了,他的同学却发现那人又在开始吃人,且已演变成改变不了的习惯,同学十分的惊恐:难道你在美国所受到的教育对你已经没有影响了吗? 那人却回答:当然有影响咯,我现在吃人的时候已经改用刀和叉了 。这个故事难道不是对受教育者本人的又一大深层次的讽刺吗?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改革的良方,人的罪恶性就会逐渐的消失。但居本人读书数千卷的积累告诉自己,事实正好相反。当今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人类本身,自己 我本尊 的问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有很多的仁人志士,改革家应运而生,有过许多的可歌可泣的牺牲奋斗事迹。然当他们自己亲自登上了权力的宝座时刻,过去深藏的恶性却开始蠢蠢欲动,逐步表露,甚至开始蜕变,沉沦,尽而重蹈其改革对象的覆辙,其结果又是被新一代的革新者所推翻,取代。 如此反反而复复,才造就了人类现今历史的保存。呜呼! 其实他们都不是改革的宏图和志向不可取,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人性不够纯洁,而不能把改革进行到底。 而社会的变革、固然可以一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好处,但不可能真正的触及人性的本尊,所以不懂得人性之到底属于本善还是本恶,人类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区区在这可以定论,人性本恶,人类的恶性又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而对于人之本性,也是不能根本所解除的。就如,婴儿出生,饿了就要啼哭不止,但当母亲给之其奶水,它立刻就会嬉笑。所以人之本初的性恶亦出于此。人一出生就具备利己的私欲,具有本身的恶性。人之本性的恶性缘于对人对生命所赋予的自由意志的胡滥运用,而没有任何的约束,对社会的悖逆,使人与人之间的构造联系产生暂时的中断,导致善性的枯竭,从此深陷以个人化为中心的境地不能自拔。而自私是人性恶的核心,在自私欲望升华时每个人都不必要的要犯罪,接着就会彻底的沦为社会的叛逆成为囚徒。 个人总结:如果一定要给人之本性,定一个善恶的概念加以区分的话。对每一个人来说,一出娘胎就有犯罪的倾向,所以说人性本恶。而对人来说,他将要步入死亡寂静的那一刻,他的人性才属于真正的纯良,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说步入幽冥的一刻人性本善。 结束语: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只因为他的智慧,并不是因为他的力气,若论力气,连驴都要比人强得多!!!

⑧ 人生来是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有什么例子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论在历史上从未休止,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结论。在我国古代以“人性本善”为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对于其观点最好的阐释;以“人性本恶”为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荀子,其观点是“人性本恶但是可被教化”。同为儒学大家,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却截然不同,而由于对于人本性认知的不同,对于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其实也就有所差异。

⑨ 有没有关于人性本恶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参考资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