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夜的第七章>>中西敏寺是什么地方
西敏寺(亦译作“威斯敏斯特寺”)位于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议会大厦西南,创建于公元960年。它的前身是7世纪时在泰晤士河一个叫托内的小岛上建起的祭祀圣彼得的小教堂。从创建时起,寺院就称作威斯斯特寺(意为“西寺”,以区别于位于城东伦敦塔外的一个西都会寺院——“东寺”。)1050年,英格兰国王“笃信者”爱德华(1003—1066年)下令对之进行扩建,以作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正式启用。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
教堂主体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
双塔
教堂西部的双塔(1735—1740年)高达68.6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
B. AKC和西敏寺区别
西敏寺源于美国一个旅馆的名字。由一群犬爱好者发起,是建立在对犬种的爱好和改良犬种的基础上的。是一个犬展的重要地点。
而AKC就是American Kennel Club,美国养犬俱乐部,是致力于纯种犬事业的非营利组织。
C. 西敏寺是什么
西敏寺是英国皇家教院,是欧洲最美丽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后即成为英国国王加冕典礼的场所。它是一座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它无论在世界建筑史上,还是在英国过去九个世纪的悠长年代中,都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英国王室成员、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诗人都有不少葬在此处。
美国西敏寺犬展(Westminster Kennel Club Dog Show)的历史已经有120多年了,西敏寺俱乐部起先是由一群热衷于指示猎犬和赛特犬的爱好者们发起的 ,他们经常在纽约的西敏寺旅馆里聚会,互相交流经验。俱乐部是建立在对犬种的爱好和改良犬种的基础上的。 西敏寺犬展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西敏寺俱乐部的名字就来源于他们经常聚会的旅馆的名字。1877年的5月8日至5月10日在纽约市的迈迪逊大街26号 Gilmore花园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西敏寺犬展,犬展举行的相当成功,媒体争相报导,从此犬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D. 西敏寺是
浓缩英国千年历史的西敏寺
到了伦敦,不能不去西敏寺;要想浮掠英国的历史,更不能不去西敏寺。
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毗邻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1045年英王爱德华领教皇旨意颁诏建西敏寺,历时20年,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正式“就圣职”,1245年至1517年间西敏寺再次重建,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不需入寺,仅是它那直逼苍穹的哥特式风格,寺院外的参天大树,斑驳的高墙,泛白而雕琢精致的门窗,已足使人感到苍古了。
等待入寺的人们在侧门前排成了长龙。和我一样,很多人来此,兴趣在宗教朝圣之外。与别的大教堂相比,西敏寺和教会的关系并不那么单纯。16世纪,在英国历史上以我行我素、多次把包括红衣大主教在内的高级神职人员推上断头台的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西敏寺也在1534年被国王控制,并在1540年和1559年两度被国王关闭。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西敏寺,但规定由王室直接管理,并将其改建为一所学校,从此管理西敏寺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校长,而且由国王任命。直到19世纪,西敏寺是英国继牛津和剑桥之后的第三所大学。在我看来,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因为自爱德华王及其来自欧洲大陆的异族征服者威廉以降,包括现在女王伊利莎白在内的英国历朝历代君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无不是在西敏寺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后,也都长眠寺内。
跨进西敏寺的小侧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人世,须臾间遁迹得无影无踪,包围我的只有幽暗肃穆得有些诡异的拱门回廊、连绵不断的石椁铜棺和无处不在的先人灵碑石像,无一不通向死亡,无一不通向茫暗的过去。几步之间,我仿佛穿越数百年时空,迈跨“阴”“阳”两界。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后宫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不能葬此的,能立碑铭传,以志不忘,也是幸事。就是当时未能入寺者,多年之后或移骸寺内,或以衣冠碑像占一穴之地,也算是对其成就地位的追认。他们按照门第生平,各就各域。如今寺内的墓陵棺碑已多到了摩肩接踵、见缝插针的地步,后来者有的不得不屈就,竖棺而葬。游人往往前脚还未迈出地上的一块灵碑,后脚又已踏上了另一块。几番不经意后,对逝者不敬的歉疚感也就淡然了,同时也难免感慨西敏寺的近乎“鬼”满为患。
依次走过一个再一个的棺椁,凝视一座又一座的石像,细读一块接一块的灵碑,每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掌故传说都是对历史有血有肉的生动注解,穿织起来,渐渐也勾勒出近千年来英国历史画卷的粗线条。从诺曼底王朝到斯图亚特王朝,从光荣革命到殖民扩张,多少往事被浓缩进这些顽石和精灵之中,在我注目他们时,又从沉睡中苏醒活跃过来,对我或寥寥数语,或娓娓道来,历史就在这当中复活了。
西敏寺的前部是供祷告布道的大殿,四周镶嵌王室人物和圣灵的彩色玻璃图案;中央陈列着君王加冕登基时的御座,当今女王加冕御座底下曾有苏格兰宝石,传说此宝石在加冕大典举行前被苏格兰人盗走,伦敦竭尽全力,使宝石在大典举行之际完璧归赵,重新置于御座之下,其寓意不言自明。后部是王陵所在,世胄的旌旗和徽牌悬列两壁。不过,西敏寺最让我心动、更使四方来者神往的,不是这些帝王将相,而是其闻名于世的“诗人之隅”。那是英国文学的殿堂,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诗人之隅,虽以诗人冠名,其实这里不仅仅有诗人,还有作家甚至作曲家。自乔叟开始,乃至巅峰人物莎士比亚,英国600年文学史上的巨匠名家,大都在这里可寻。他们于此或长眠,或塑有雕像,或有石碑,以示后人。据说首先称此地为“诗人之隅”的,是后来自己也立碑其间的哥德斯密司。长眠者如乔叟、斯宾塞、德莱敦等。立雕像的有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米尔顿等,其像或俯首沉吟,或平坐凝空,或儒雅倜傥。碑分两种,一种是镶于墙上的壁碑,另一种是嵌在地上的地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丁和夏洛特三姐妹。地碑一一排列,铭刻的名字有拜伦、汤默斯、艾略特、奥登、詹姆斯、霍普金斯、梅斯菲尔、但尼生、白朗宁等诗人,还有狄更斯、哈代等大作家。
最早归宿在此的,是英国诗歌的鼻祖乔叟。诗人晚年清贫,1400年病死在寺侧一小屋中,原本葬于寺外。150多年后,英国人对这位诗人的认识渐深,才把乔叟迁葬于今日游客瞻仰的新墓。其后又过百年,乔叟“英诗之父”的名声方才鹊起。新亡入寺者是奥登,他1973年客死奥地利,第二年他的地碑就进了西敏寺。比照乔叟,他是幸运的。
不幸运的又何止乔叟。如果说西敏寺是英国文学的圣殿的话,那么不只是中国读者如雷贯耳的一些大家在辞世盖棺之时,并不是立刻就被西敏寺接纳。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死于1616年,直到百年之后的1740年,才在寺中有一席之地供后人膜拜,他至今安息在故乡斯特拉福的泥土中。弥尔顿也未能逃脱这一结局。浪漫派的先驱大师布雷克生前被世人侧目为狂人,老死荒郊,连墓碑都没有。在他诞生两百年后的1957年,他的半身铜像才来到诗人之隅。最让人感慨的是大名鼎鼎的拜伦,这位英国浪漫派诗歌的三旗手之一,生时放浪不羁,鄙薄英国的贵族与教会,死于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埋骨异乡,其后百多年间,一直被拒于西敏寺外,沦为英国文苑的野鬼游魂,直到1969年,英国诗社才得在寺内以一方白石为他铺碑。与这些名至实归的文豪相比,诗人之隅中也有一些诗人作家的陵墓塑像不仅占据的空间大,且精雕细琢,然前来瞻仰者往往一脸茫然,对其名姓、作品不知一二。盖棺不等于定论,又岂止于这诗人之隅,翻遍各国历史,莫不如此。
诗人和帝王将相共列一室,是我徘徊在西敏寺中感悟到的另一番诗意。承载历史不朽的,是功业,也是诗句的语言和思想,却不一定是寺内的顽石。走过寺内幽冷的棺碑和千年的亡魂,我和其他游人一样,除了感慨,“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E. 西敏寺在哪里~
建造年代: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毗邻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建筑规模:教堂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该岛现在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彼得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从巴耶彩图(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的过程。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他那继位的儿子哈罗德二世,成为末代撒克逊族英王。)扩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但恰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
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应教皇利奥九世之请求,将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献于圣彼得。来自法兰西诺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荣受加冕的国王。经过黑斯廷斯战役,他击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礼于1066年的圣诞日举行,英格兰本地居民拥聚门前欢呼庆贺。神经质的诺曼人错误理解了这一场面,威廉在整个典礼过程中惶惶惟恐丧命。加冕结束,诺曼士兵对人群发动攻击,还焚烧了周围的一些房屋。这种举动对始终不得安稳的英法关系来说,自然毫无改善。
自此之后,王室的加冕礼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包括现在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历朝历代君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无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后,也都长眠寺内。
18 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观及建筑结构
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 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部的双塔(l735~1740 年)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教堂东端,即教堂中轴线的末端,原是圣母礼拜堂,后来毁坏。16 世纪初,在这个位置上建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礼拜堂(1503~1519 年,另说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品,由罗伯特·渥都设计。礼拜堂本身就是一个小教堂,有独立的本堂和两边侧廊,陵寝设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宛如倒挂着的晶莹华美的钟乳石拱顶,设计大胆,构思巧妙,拱肋图案别具一格,是整个建筑中最精彩之处。室内墙上满布壁龛,龛内共立有95 个雕像。这座礼拜堂装饰华丽精美,被认为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内还有许多象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使人不由得不惊叹西敏寺教堂内别有洞天。如祭坛东端的圣·爱德华礼拜堂,其中央的爱德华祠墓建于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圣之处。主祠周围还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国王祠墓,形成了各个时代的雕刻博物馆,尤其是东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饰华美著称。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将它作为英国国王的墓地,事实上,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的20 多位国王的确都葬在了这里。在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著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顺便说一句,西敏寺还是英国国王加冕和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所在。可以说,西敏寺是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
在教堂的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与1996年,这块苏格兰人的至宝又回到了它的家乡。
教堂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小礼拜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座小礼拜堂不是献给君主,而是献给勇赴国难者——牺牲于“不列颠之战”(1940 年秋季发生的英德空军之战)的皇家空军战士的。小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绘有当年参战的68 个空军中队的队徽。这为满目的皇家奢华中注入了一股刚健悲壮之气。
在教堂或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中,大都会专为杰出的人物划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国的名人葬在先贤祠,英国的名人身后则有幸进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们或被埋葬在教堂内,或者在此树立纪念碑。这里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诗人角”就是诗人和作家墓祠的荟萃地。这里还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战时的无名战士之墓(1920 年)。所以,这里墓室累累,纪念碑林立,堪称英国著名的历史文物陈列馆。而且,这些祠墓和纪念碑在建筑上还有一个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纵深可能产生的枯燥感。教堂南侧是修道院,创建于13 世纪,是一方形庭院,周围设开敞拱廊,拱廊周围另有许多附属建筑物。此外修道院庭院东南一侧,还有宝库厅和地下小教堂。后者为一长方形厅堂,现为寺院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国王、王后和贵族们在葬礼中放置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根据死后面容模制下来的,造型真实生动。其中以爱德华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为古老,以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的雕像最为精致,这位被誉为“海洋权威的化身”的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仑,从而最终导致后者滑铁卢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玻璃色彩绚丽,双塔嵯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后一个在这里举行葬礼的王室成员是已故的王妃戴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这里也安葬着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
F. 维斯敏斯特大教堂为什么叫西敏寺
west敏寺
G. 什么是西敏寺政制国家
根据英国的西敏寺政制模式,有由民选国会占大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内阁执政。
到了伦敦,不能不去西敏寺;要想浮掠英国的历史,更不能不去西敏寺。
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毗邻议会大厦和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1045年英王爱德华领教皇旨意颁诏建西敏寺,历时20年,1065年12月28日西敏寺正式“就圣职”,1245年至1517年间西敏寺再次重建,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不需入寺,仅是它那直逼苍穹的哥特式风格,寺院外的参天大树,斑驳的高墙,泛白而雕琢精致的门窗,已足使人感到苍古了。
H.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简介
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更多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代国王和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风格:总体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致优美,彩色玻璃华美绚丽,高耸的尖顶、钟楼显得巍峨挺拔,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但经过13-16世纪历代国王的不断改建、扩建,实际上已经成了各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修整中,设计师大胆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构件和艺术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复了哥特风格的原貌。主要看点: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宝座高踞在教堂祭坛前的高台上,从1301年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历代的英国国王都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加冕的。宝座下原有一块被称为“命运之石” (Scone)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现在这块石头已送返苏格兰。亨利七世礼拜堂:位于教堂的后端,建于16世纪,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作品,装饰华丽,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拱顶设计异常大胆和巧妙。周围还有其它很多献给故去国王的礼拜堂,如英国著名的朝圣地圣爱德华礼拜堂、雕饰繁复的亨利五世礼拜堂等。教堂墓地:有20多位英国国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后来贵族和教堂执事人员也允许被埋葬在这里。由于英国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都被封为贵族,所以这座教堂墓地后来实际埋葬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牛顿、纳尔逊、丘吉尔、达尔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伟人之墓。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就是在牛顿墓前获得了重要启示。诗人角:是教堂墓地的一部分。首先被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是乔叟。乔叟实际上是以王室官员而非作家的身份获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荣,并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1599年斯宾塞被埋葬在乔叟身边,开创了著名文学家埋葬在乔叟周围的传统,并为那些没有埋葬在这里的诗人设立纪念碑,最终形成了这处最受游客青睐的凭吊之地。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有狄更斯、勃朗宁、吉卜林等,莎士比亚则拥有自己的纪念碑。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英国文学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无名英雄墓:在教堂西大门内甬道的正中,埋葬着一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著名的墓志铭:无名者最有名。皇家空军礼拜堂: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于不列颠空战中的空军英雄而设立的礼拜堂,礼拜堂的彩色玻璃镶嵌出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徽章。教堂博物馆:位于修道院的地下礼拜堂中,主要展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的雕像。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1377年的爱德华三世雕像。圣徒雕塑:在教堂西门廊上有十幅浮雕人像,是20世纪的10位基督教圣徒,其中包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代人赴难的圣科尔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教堂历史:早在8世纪这里就有一座修道院。1045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答应教皇去圣地朝圣却没有去,为了“赎罪”,他应教皇要求在此兴建新的教堂献给圣彼得,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圣彼得教堂”。1066年教堂建成,和修道院一起供天主教本笃会使用。教堂建成后不久,爱德华就去世了,没有留下王位继承人。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而来,击败贵族推选的国王夺取了英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为了显示自己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威廉决定在爱德华兴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1220年至1517年间,历代的英国国王不断对教堂进行扩建和重修,竭尽所能地使它看起来更辉煌壮观。但在1540年,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关闭。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教堂,但彻底清除了天主教势力,把管辖权收归王室,由国王直接任命的教长进行管理,并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英国新教的传播和研究中心。链接:世界著名教堂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佛罗伦萨花之圣母教堂隐藏
I. 一位安葬在西敏寺的英国主教的墓志铭全文
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
-----------------------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