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门技巧 »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

发布时间: 2021-04-19 05:47:25

A. 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发展第二阶段的末期,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步。一些复杂的、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提出来了,但,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在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使问题积累起来,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而导致了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经费预算经常突破,完成时间一再拖延。

b.开发的软件不通满足用户要求。

c.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差。

d. 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

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软件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开发软件的方式、方法、技术和人员引起的:

a.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

b.软件开发管理困难而复杂。

c.软件开发费用不断增加。

d.软件开发技术落后。

e.生产方式落后。

f.开发工具落后,生产率提高缓慢。

参考书是这么说的,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因素是因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软件开发跟不上,就拿个硬件来说,硬件越来越来快更新,当然这对软件开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软件开发也要去适应硬件的新规格等等问题,等到能了解到新硬件的新规格,更新的硬件又出来了。就这样就搞了个死循环,还有技术的日益更新,今天这个技术好,所以开发时就用这个技术,然而,开发到一半,新的技术又来了,旧的技术还没有掌握好,新的又来,跟不上啊,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啦,大概的,也就参考书上所提的东西。

B. 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形成
1.硬件生产率大幅提高
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硬件产品已系列化、标准化,"即插即用"。
硬件产品的生产可以采用最高精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自动成批生产。生产效率几百万倍的提高。
生产能力过剩。
2. 软件生产随规模增大复杂度增大
以美国宇航局的软件系统为例:
1963年 水星计划系统 200万条指令
1967年 双子星座计划系统 400万条指令
1973年 阿波罗计划系统 1000万条指令
1979年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系统 4000万条指令
假设1个人一年生产一万条有效指令,那么是否4000人生产一年,或400人生产10年就能完成任务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万条指令的复杂度决不仅仅是100条指令复杂度的100倍。
3. 软件生产率很低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软件的生产却还沿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人工编程生产。生产效率仅提高了几倍。
生产能力极其低下。
4. 硬、软件供需失衡
社会大量需求,生产成本高,生产过程控制复杂,生产效率低等等因素构成软件生产的恶性循环。
由此产生"软件危机"。
5. 矛盾引发"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为了研究、解决软件危机,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软件工程学。它把软件作为工程对象,从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解决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具体体现
1. 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拖延工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开发组织的信誉。以丹佛新国际机场为例:
该机场规模是曼哈顿机场的两倍,宽为希思机场的10倍,可以全天侯同时起降三架喷气式客机;投资1.93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地下行李传送系统,总长21英里,有4,000台遥控车,可按不同线路在20家不同的航空公司柜台、登机门和行李领取处之间发送和传递行李;支持该系统的是5,000个电子眼、400 台无线电接受机、56台条形码扫描仪和100台计算机。按原定计划要在1993年万圣节前启用,但一直到1994年6月,机场的计划者还无法预测行李系统何时能达到可使机场开放的稳定程度。
2. 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投资一再追加,令人难于置信。往往是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
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3. 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很难沟通、矛盾很难统一。往往是软件开发人员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而用户又不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模式和能力,双方无法用共同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描述。
在双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设计系统、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这

C. 软件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1、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拖延工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开发组织的信誉。

2、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投资一再追加,令人难于置信。往往是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3、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很难沟通、矛盾很难统一。在双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设计系统、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这种闭门造车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最终的产品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

4、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系统中的错误难以消除。软件为逻辑产品,质量问题很难以统一的标准度量,因而造成质量控制困难。软件产品并不是没有错误,而是盲目检测很难发现错误,而隐藏下来的错误往往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

5、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软件产品本质上为开发人员的代码化的逻辑思维活动,他人难以替代。除非是开发者本人,否则很难及时检测、排除系统故障。为使系统适应新的硬件环境,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在原系统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又有可能增加系统中的错误。

6、软件缺少适当的文档资料

缺乏必要的文档资料或者文档资料不合格,将给软件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3)软件危机扩展阅读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对软件的需求量剧增,对软件的正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迫切地需要缩短软件生产周期。但是,当时的软件编制还是过多地依赖于程序员的能力和技巧,这就导致了软件的生产周期长,可靠性及可维护性也很差。

软件开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从而爆发了一场“软件危机”。所谓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D. 历史上著名的软件危机事件

1.IBMOS/360

IBMOS/360操作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到现在为止,它仍然被使用在360系列主机中。这个经历了数十年,极度复杂的软件项目甚至产生了一套不包括在原始设计方案之中的工作系统。OS/360是第一个超大型的软件项目,它使用了1000人左右的程序员。

佛瑞德·布鲁克斯在随后他的大作《人月神话》中曾经承认,在他管理这个项目的时候,他犯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错误。

2.美国银行信托软件系统开发案

美国银行1982年进入信托商业领域,并规划发展信托软件系统。项目原订预算2千万美元,开发时程9个月,预计于1984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后来至1987年3月都未能完成该系统,期间已投入6千万美元。

美国银行最终因为此系统不稳定而不得不放弃,并将340亿美元的信托账户转移出去,并失去了6亿美元的信托生意商机。

(4)软件危机扩展阅读:

软件危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费预算经常突破,完成时间一再拖延。由于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的计划很难制定。

主观盲目制定计划,执行起来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使得开发经费一再突破。由于对工作量估计不足,对开发难度估计不足,进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开发时间一再拖延。

(2)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开发初期对用户的要求了解不够明确,未能得到明确的表达。开发工作开始后,软件人员和用户又未能及时交换意见,使得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因而导致开发失败。

(3)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差。开发过程中没有同意的、公认的规范,软件开发人员按各自的风格工作,各行其是,开发过程无完整、规范的文档,发现问题后进行杂乱无章的修改。程序结构不好,运行时发现错误也很难修改,导致维护性差。

(4)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由于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确保软件质量的体系和措施,在软件测试时,又没有严格的、充分的、完全的测试,提交给用户的软件质量差,在运行中暴露出大量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软件危机

E. 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

软件危机是指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现象。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这与软件本身的特性有关。

与硬件不同,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逻辑部分,而不是物理部分。软件样品是产品,试制过程也是生产过程。

软件不会因使用时间过长而“老化”或“磨损”;在编写程序代码并在计算机上运行之前,很难测量软件开发过程的进度和评估软件质量。因此,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非常困难的。

2.软件开发人员的弱点。

首先,软件产品是人们思考的结果,所以软件产品的水平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

合作开发大型软件通常需要很多人,即使对于一个软件开发人员深入研究领域的应用程序,所以你需要用户和软件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可避免地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的差异,导致后续错误的设计或实现。

(5)软件危机扩展阅读:

解决途径

人们开始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和软件工具的使用,协助软件项目管理和生产技术,人们还将使用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软件工具有机地集合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可以支持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整个过程的集成软件支持环境,以解决软件危机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

此外,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的结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基于程序转换、自动生成和可复用软件的新软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生产体系,形成了较强的软件生产能力。软件标准化和可重用性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避免劳动重复使用和缓解软件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F. 软件危机形成的原因!!!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软件发展第二阶段的末期,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进步。一些复杂的、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提出来了,但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在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使问题积累起来,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而导致了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经费预算经常突破,完成时间一再拖延。

b.开发的软件不通满足用户要求。

c.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差。

d. 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

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软件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开发软件的方式、方法、技术和人员引起的:

a.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

b.软件开发管理困难而复杂。

c.软件开发费用不断增加。

d.软件开发技术落后。

e.生产方式落后。

f.开发工具落后,生产率提高缓慢。

G. 什么是软件危机,为什么产生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现象。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

软件不同于硬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部件而不是物理部件;软件样品即是产品,试制过程也就是生产过程。

软件不会因使用时间过长而“老化”或“用坏”;软件具有可运行的行为特性,在写出程序代码并在计算机上试运行之前,软件开发过程的进展情况较难衡量,软件质量也较难评价,因此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十分困难。

2、来自于软件开发人员的弱点。

其一,软件产品是人的思维结果,因此软件生产水平最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软件人员的教育、训练和经验的积累。

其二,对于大型软件往往需要许多人合作开发,甚至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深入应用领域的问题研究,这样就需要在用户与软件人员之间以及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相互通讯,在此过程中难免发生理解的差异,从而导致后续错误的设计或实现。

(7)软件危机扩展阅读:

解决途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人们开始研制和使用软件工具,用以辅助进行软件项目管理与技术生产,人们还将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有机地集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能够连续支持软件开发与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化软件支援环境,以期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解决软件危机问题。

此外,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的结合成为80年代末期活跃的研究领域。基于程序变换、自动生成和可重用软件等软件新技术研究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把程序设计自动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一步。

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软件工业化生产体系,形成了强大的软件生产能力 。软件标准化与可重用性得到了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避免重用劳动,缓解软件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H. 软件危机有什么表现

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拖延工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开发组织的信誉。
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投资一再追加,令人难于置信。往往是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
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一些权宜之计又往往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很难沟通、矛盾很难统一。往往是软件开发人员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而用户又不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模式和能力,双方无法用共同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描述。
在双方互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设计系统、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这种"闭门造车"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最终的产品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
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系统中的错误难以消除。软件是逻辑产品,质量问题很难以统一的标准度量,因而造成质量控制困难。
软件产品并不是没有错误,而是盲目检测很难发现错误,而隐藏下来的错误往往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
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软件产品本质上是开发人员的代码化的逻辑思维活动,他人难以替代。除非是开发者本人,否则很难及时检测、排除系统故障。
为使系统适应新的硬件环境,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在原系统中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又有可能增加系统中的错误。
软件缺少适当的文档资料
文档资料是软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软件的文档资料是开发组织和用户的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书,是系统管理者、总体设计者向开发人员下达的任务书,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指导手册,是用户的操作说明书。

I. 什么是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指,随着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矛盾。比如:软件开发没有计划性;软件前期需求分析不足;软件开发过程没有规范等等。这些矛盾表现在软件开发中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开发计划无法顺利执行,成本昂贵,开发的软件错误百出等等。正是这种软件危机才促使人们寻求解决方法,也就产生了软件工程。

J. 什么是软件危机请详细举例阐述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为计算机的应用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但游荡在软件世界的幽灵——“软件危机”依然存在。因为软件的开发不仅受到程序设计的方法、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开发周期以及软件开发成本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软件质量的保障与其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关系极大。如果所开发的软件其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在运行中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件技术日益进步,计算的存贮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生产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价格的下跌为它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迫切要求计算机软件也能与之相适应。因而,一些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要求提了出来。然而软件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致使问题堆积起来,形成了人们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美国IBM公司于1963年~1966年开发的IBM360系列机的操作系统。该软件系统花了大约5 000人一年的工作量,最多时,有 1000人投入开发工作,写出近100万行的源程序。尽管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得到的结果却极其糟糕。据统计,这个操作系统每次发行的新版本都是从前一版本中找出1000个程序错误而修正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软件质量糟到了什么地步。

难怪该项目的负责人F·D·希罗克斯在总结该项目时无比沉痛地说:“……正像一只逃亡的野兽落到泥潭中作垂死挣扎,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最后无法逃脱灭顶的灾难,……程序设计工作正像这样一个泥潭……一批批程序员被迫在泥潭中拼命挣扎,……,谁也没有料到问题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IBM360操作系统的历史教训已成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典型事例被记入历史史册。

如果开发的软件隐含错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那么在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轻则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重则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乃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性事故。如,银行的存款可能被化为乌有,甚至弄成赤字;工厂的产品全部报废,导致工厂破产。

1963年,美国用于控制火星探测器的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个“,”号被误写为“·”,而致使飞往火星的探测器发生爆炸,造成高达数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克服这一危机,一方面需要对程序设计方法、程序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软件的编制、测试、维护和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程序设计方法学。

1968年,E·W·代克斯特拉首先提出“GOTO语句是有害的”论点,向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程序设计方法讨论的普遍重视。众多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都参加了这种讨论。程序设计方法学也正是在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什么是程序设计方法学呢?简言之,程序设计方法学是讨论程序的性质、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例如,结构程序设计,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变换,程序的形式说明与推导、程序综合、自动程序设计等。在程序设计方法学中,结构程序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程序设计方法学是在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什么是结构程序设计呢?至今仍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又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1974年,D·格里斯将已有的对结构程序设计的不同解释归结为13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结构程序设计是避免使用GOTO语句的一种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组织和编制程序的方法,利用它编制的程序易于理解、易于修改;
程序结构化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程序正确性的证明容易实现;
结构程序设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去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便自动导致自我说明和自我捍卫的程序设计风格;

总之,结构程序设计讨论了如何将大规模的和复杂的流程图转换成一种标准的形式,使得它们能够用几种标准的控制结构(通常是顺序、分支和重复)通过重复和嵌套来表示。

上述定义或解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结构程序设计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实质上,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进行程序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这种原则和方法可设计出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修改、容易验证的程序。

按照结构程序设计的要求设计出的程序设计语言称为结构程序设计语言。利用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或者说按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编制出的程序称为结构化程序。

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GOTO语句的用法的争论比较激烈。主张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的人认为,GOTO语句是对程序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有害的语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GOTO语句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不一致,从而使程序难以理解,难以查错。去掉GOTO语句后,可直接从程序结构上反映程序运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便于查错,而且也有利于程序的正确性证明。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GOTO语句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而且有些情形能提高程序的效率。若完全删去GOTO语句,有些情形反而会使程序过于复杂,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计算量。

1974年,D·E·克努斯对于GOTO语句争论作了全面公正的评述,其基本观点是: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特别是使用往回跳的GOTO语句,会使程序结构难于理解,在这种情形,应尽量避免使用GOTO语句。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同时又不致于破坏程序的良好结构,有控制地使用一些GOTO语句也是必要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有些情形,我主张删掉GOTO语句;在另外一些情形,则主张引进GOTO语句。”从此,使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争论得以平息。

后来,G·加科皮尼和C·波姆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程序都可以用顺序、分支和重复结构表示出来。这个结论表明,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并不影响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编写的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

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体现在采用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逐步求精”方法。所谓“逐步求精”方法,就是在编制一个程序时,首先考虑程序的整体结构而暂时忽略一些细节问题,然后逐步地一层一层地细化直至用所选用的语言完全描述每一个细节,即得到所期望的程序为止。换言之,它是按照先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过程组织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编写出的程序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验证、容易修改。“逐步求精”方法与模块化设计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粗略地讲,逐步求精主要指一个程序的设计过程,而模块化设计主要指比较大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此外,面对“软件危机”,人们调查研究了软件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感到采用工程化的方法从事软件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的必要性,于是与程序设计方法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在1968年应运而生。软件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大型软件。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软件研制和维护的方法、工具、文档;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软件管理等。软件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摆脱手工生产软件的状况,逐步实现软件研制和维护的自动化。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

1.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实际成本比估计成本有可能高出一个数量级,实际进度比预期进度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开发组织的信誉。为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往往又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用户的不满。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软件开发人员常常在对用户需求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确切认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往往很不充分,“闭门造车”必然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用户实际需要。

3. 软件产品的质量常常靠不住。
软件可靠性和质量保证的确切定量概念刚刚出现,软件质量保证技术(审查、复审和测试)还没有坚持不懈地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这些都会导致软件产品发生质量问题。

4.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程序中的错误很难改正,实际上不可能使这些程序适应新的硬件环境,也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原有程序中增加新的功能。

5.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软件不仅是程序,还应该有一整套文档资料。这些文档资料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应该是“最新的”(与代码完全一致)。缺乏文档必然给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6.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硬件成本逐年下降,然而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软件成本随着通货膨胀以及软件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而逐年上升。美国在1995年的调查表明,软件成本大约已占计算机系统总成本的90%。

软件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去寻找产生危机的内在原因,发现其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另一方面却是与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关。

软件工程正是为克服软件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它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人们研究和借鉴了工程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软件工程学,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完全克服软件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