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摘 要: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股市上升期的货币幻觉导致的消费增长,股市下行时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居民主要通过银行储蓄与证券投资之间转换来配置财富,另一方面在心理预期和行为偏差的共同作用下根据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调整消费。
关键词:财富效应;消费;行为金融;心理预期
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股票投资成为除房地产以外居民最热衷的投资渠道,一时间全国刮起炒股热。而随着国内紧缩的宏观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加上外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股指在一年时间暴跌超过60%!从最近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实体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社会消费增长速度的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对财富效应的不对称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行为金融相关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并解释这种不对称性。
1 国内外股市财富效应研究综述
财富效应又称为货币余额效应或者庇古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引起总消费开支的变化。西方学者用股市的涨跌来解释历史不同时期消费水平的剧烈变动获得了成功。国外学者用微观的家庭调研法如Starr-McCluer; Maki and Palumbo(200和宏观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如Ludvigson and Stendel;Mehra,Y.P.对股票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财富效应是存在的,尽管其效应的大小并不统一。当然,股市涨跌并不一定能解释消费的波动,许多学者认为财富效应的发挥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
我国内需疲弱的现象长期存在。国内学者试图论证发展股市是否能够帮助提升内需上也进行了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虽然目前对财富效应是否存在尚无统一的结论,但一致认为我国由于股市规模较小,投资者参与不深,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中国股市弱财富效应对中国股市的弱财富效应的解释有多种:如以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以及股票资产占居民总资产比重为指标衡量的股市规模有限,李学峰、徐辉提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市财富效应正常发挥的根基性条件。
2 研究假设和模型阐述
通过对个人投资行为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假设期初个体拥有资产为At-1,该资产组合中包含实物资产(如住房),金融资产,如储蓄和股票(暂不考虑人力资本和债券等其他金融工具);当期获得劳动收入⊿Yt 和其他收益,其中包括股票红利派发⊿DIVt及资本增值⊿Pt*n,由于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且我国存款利率较低暂不考虑储蓄的利息收入。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及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对下一期的消费规划取决于其一生的财富水平,除非财富水平永久性的增加,否则不会改变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现实中存在流动性约束和消费者的短视行为的存在使得跨期消费安排受到限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假定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当期的收入波动及资本收益的影响,对收入的安排主要用于消费(C)和储蓄(S),储蓄在这里指其广义的储蓄,只要不用于消费的资金和资产称为储蓄,包括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股票投资的资金直接来源于储蓄。
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说虽然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中国经济中,该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在修正后的消费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
ΔCt=θ+β1ΔYdt+β2ΔIndext+∈t(1)
其中:ΔC居民消费变动;
ΔYd表示可支配收入变动;
Δ股票市场指数变动。
⑵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有什么影响
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使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演变成国际金融体系的危机.危机的导因是美国的住房价格下降,住房抵押贷款坏账增加.进一步分析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使然,即美国的廉价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政策,导致信用等级极低者能获得贷款,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原有收益率愿承担更大的风险.其结果是一旦经济金融形势发生未预期的变化,危机就到来了.如果更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国际金融体系危机的深层原因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来找,不从国际货币体系上解决问题,国际金融体系的危机会长期存在.在解决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金融危机升级后,美国.总.统.布.什马上就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要通电话.美国总统所期待的是中国不要抛售已有的美国国债,并积极申购拟议发行中的7000亿国债
⑶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0/23/content_10199430.htm
上面是一个专题,你好好看看吧,系统的了解下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能只听一方之言辩影响的大小。
⑷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我国证券市场只有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罕见的。至2000年底,在上海、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1000家,企业从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累计已超过4000亿元,上市企业市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了50%。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斯人已去,遗害尤在?本次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背后的根源在于美联邦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后遗症所引起的。用“斯人已去,遗害尤在?”来评价前Fed主席格林斯潘,应该是最恰当不过了。在格林斯潘时代,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对美国实体经济冲击,美联储连续降息至1%,大量剩余资本产生。美国金融体系吸引了全世界的剩余资本,并推出了许多金融创新工具作为其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金融部门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这也导致了目前所出现的“过度增长”和“过度膨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巧妙地把各种各样的房屋抵押分门归类,然后打包成被称为“债务抵押证券”(CDOs)的新投资产品。随后,这些债务抵押证券可以按照不同的风险测评卖给谋求不同回报率的各类投资者。事实上,随意发行债务抵押证券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金融恐慌”阶段从性质上看,此次西方市场的金融危机属于典型的金融泡沫破裂后的“金融恐慌”。按照经典的金德尔伯格理论,“金融危机”形成过程进行了具体概括,即“投资机会出现→资金过剩,金融投资持续扩张→过度发放贷款→资产交易过度→资产价格暴涨→资金需求增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利率上升→资金周转困难,投机家开始抛售金融资产→资产价格暴跌,金融资产缩水→金融危机产生”(Kindleberger,1978)。
金融市场危机的波动冲击本次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完全可以用金德尔伯格的危机理论来解释。在经历经济繁荣和全球资产价格膨胀之后,2008年9月终于迎来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全球资本市场趋近“市场崩溃”的边缘。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日益加剧,美国五大国际投资银行也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贝尔斯登,这个有着85年历史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率先因这次凶险的危机而走上了被收购之路,被摩根大通以超低价收购。已经爆发近一年的次贷危机还远没有结束,9月15日,继贝尔斯登之后,雷曼兄弟——这个华尔街市场上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也宣告破产,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拥有94年历史的美国另一家大投行被美国银行以约50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从而幸免于破产。那么,至此,华尔街著名的五大国际投行只剩下来高盛和摩根大通两家,但从这两家最新报告期的财务数据来看,也不是那么乐观。
金融风暴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冲击效应美国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
实体经济冲击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这将直接应到中国经济的出口,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据央行研究,我国对美出口与美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美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示。 除了出口的直接影响外,次贷危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例如对银行信贷紧缩、消费能力下降、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
(二)金融风险溢出冲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GDP的25%,其金融部门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国际化的部门。此外,美国金融市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和最有秩序的金融市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危机发源地市场主要指数对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指数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而且各主要市场之间也互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从全球各主要市场指数之间的影响程度上来看,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比前两次危机都更严重。像标普指数对恒生指数和东京日经指数的风险溢出最为明显;此外,受美国股市波动影响较大的还有印度孟买sensex指数和英国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等。与前几次危机比较来看,本次危机背景下,中国股市受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影响程度明显超过了前两次危机。
⑸ 金融风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因素、热钱流向、管理层的判断、国内企业的效益和加息等方面。
1、打击市场投资者信心
推荐阅读
左图:凯渥名模宅女私生活
子怡代言地产
雪儿性感写真 十一楼市仍陷深度观望
“肉搏”楼市 房价10年内将跌50% 二手萎缩比一手晚 降价比一手慢 高盛: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显现 14号线二手房分析 适时择机购房广州郊区房物美价廉 “送面积” 武汉跌破5000 消费者平静得可怕比如,国际对冲基金大规模减持银行股的报道就动摇了银行股的持股信心。前期中行、工行本身没有技术性下跌整理的要求,但受银行股持股信心动摇的影响,明显有资金主动性杀跌。虽然中国股市相对独立,但经过今年几次“事件”的关联,已经在很多投资者心中建立起了比较强的联系。
次贷危机会引发市场投资者信心低落,对风险类资产的偏好度降低。欧美股市大跌就是这种悲观情绪的集中体现。同时,次贷危机会使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下滑、减息预期增加,导致美元汇率可能受到打击。因为市场预期美联储很有可能再度降低利率,减轻次级债各方压力,缓解危机升级。
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尚未全面对外开放,人民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这使中国境内股市拥有一道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屏障”。但是,如果全球性金融事件使周边市场继续深度下跌,中国的投资者心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2、对海外“热钱”的存量、增量、流向产生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收紧,会对股市中的海外“热钱”的存量、增量、流向产生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股市的走向。在国际范围内出现持续信贷收缩的条件下,部分“热钱”可能被迫退出中国市场,从而对资本市场构成资金面的压力。
至于这方面的情况有多严重,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资产重估的主要支持力量来自于贸易项下的顺差和国内银行的信贷创造,“热钱”退出的影响不会是方向性的。再加上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游资的流入流出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内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内地主要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外汇市场并未与国际同步,国内衍生品市场也未建立。
此次次贷危机的直接冲击可能主要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渠道影响中国股市,但是考虑到地下金融毕竟不是市场的主流,其产生的冲击也相当有限。
3、出口企业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对于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来说,在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如果有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但是,就当前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明显,从出口产品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看,我国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低端产品其出口弹性受出口对象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
中国所保持的巨额贸易顺差,使人民币仍然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特别是,中国实行相对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也使国内经济受到国际金融事件冲击的影响大为减弱。当然,国际短期融资市场中仍然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市场贷款利率的高企可能导致违约率的进一步上升,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在加大,对此我们需密切关注。
在最坏的情况下,次贷危机可能引发主要金融市场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从而导致中国出口增长的停滞和贸易顺差的消失,这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从而迫使中国的中央银行转向降息和放松信贷控制的政策。
在此背景下,由贸易顺差扩大推动的中国的资产重估过程将逐步结束,并转换到由银行主动创造信贷所驱动的资产重估过程。从现在的情况看,发生这种前景的可能性仍然相当小。
以上!
⑹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分析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朝全球金融风暴的演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
The Roo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torm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 戴盛
全球股市持续性暴跌、银行业全面恐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新兴国家出现偿付困难,金融市场在10月份过去的两周里像是一个被催化的化学反应链,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地。美国国会通过修改后的巨额救市方案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喘口气,欧洲各大银行告急,俄罗斯股市单日暴跌19%被迫暂停交易,原油等商品期货价格溃不成军,冰岛面临国家破产不保护外国储户而引发英、德两国冻结其相关资产,更是让人目瞪口呆,担忧与恐惧开始主导着全球各地投资者的情绪。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佩克、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纷纷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寻求并展开联合行动则更是前所未有。中国受益于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过去多年积累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似乎成了一块危机中的高地,频频接到各国的帮助请求。然而近在咫尺的金融风暴的震撼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并从中吸取教训。
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如果说美国房贷市场中的次级债事件仅仅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序幕的话,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则是危机朝风暴转变的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揭开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包括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各国银行在内的债权人持有的近1500亿美元雷曼债券变得几乎没有价值,所有的普通股与优先股股东价值则完全归零。而与这些直接损失相对应的,是过去几年里各类公司为雷曼债券签发的保护——至今仍有4000亿美元未偿付的信用违约互换(CDS)。这些CDS签发机构不得不卖掉所有可卖的股票、商品期货等金融资产来筹集资金。
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到了这个根据债券是否违约而需做出赔付的保证漩涡之中。前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因其签发的4400多亿美元各类信用违约互换产品遭遇次级债违约后,经受不住投资者疯狂抛售,导致股票大跌而陷入了越来越难筹资的恶性循环,最终被美联储救助。而更可怕的是,由于CDS并非标准化产品且缺乏监管,很多协议都是私下订立,因此,没人知道某个具体的金融机构到底签发了多大规模的互换产品。10年里成长到总规模近60万亿的CDS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正如巴菲特所言,成了“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因为CDS的存在而彼此都感觉不信任,担心对手随时会倒闭,银行家们囤积现金并异常谨慎,不愿意互相借贷,欧美地区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也因之直线上升。银行不再信任银行,彼此都担心对方隐藏着什么毒药性的按揭贷款资产或者需要承担巨额的CDS责任。银行间市场可能对大多数人都不重要,但对于盈利模式直接建构于其上的西方银行业来说就是致命的了。由于欧洲很多银行通过大规模短期同业拆借来运作长期按揭贷款,其贷存比远远大于100%(我国银行业贷存比8月末降到70%以下,美国接近95%),银行间市场瞬间冰冻让原本还比较平静的看着美国房贷危机的欧洲各国顿时紧张起来,紧急呼吁全球联合救援行动。至此,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爆发,成为一场名符其实的风暴。
金融风暴的根源
在一个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各类有形财富、大宗商品与资源与债券、证券、机构资本、储蓄等成分像一个金字塔一样由大到小分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而金融衍生产品,应该是这个金字塔中的所占比例最小的成分。在这样的结构中,衍生产品仅仅用于为传统的商业运营提供应对剧烈变化的风险对冲功能。就像商品期货交易中很多生产厂商用期货合约来对冲现实生产的风险那样,厂商购买合约只是为了确保未来的原材料价格稳定,其根本的利润还是来源于生产,而不是来源于合约买卖。这就是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无论期货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厂商仍然能够依靠传统的盈利模式继续运营下去,只是利润波动幅度会更大。
上个世纪80年代,衍生产品刚开始出现在金融市场的时候,还显得非常的保守和严谨。在那时,金融衍生产品被监管当局批准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做为金融产品的制造者就像一个商品厂商一样,也需要类似商品期货的某种保险来对抗未来的价格波动与不确定性风险。由于金融市场往往比商品市场波动幅度更大,因此,这类对抗金融波动的保险从逻辑上说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复杂的衍生产品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完善杠杆式金融商业模型。仅仅10年左右的发展,随着巨大的财富效应,越来越多的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加入到衍生品的交易中来。这个财富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市场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杠杆的使用,原来分毫的交易利润通过杠杆放大后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业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传统业务之外从事更多的衍生产品交易,而生产、销售的传统盈利模式也逐渐简化和让位于杠杆、交易。自此开始,事情就变得有些不正常了。
1998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的挑战,这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这家公司依赖于高杠杆的计算机化的自动交易模型,而这些模型的天才设计者们却从没有遇到也无从想到短期内多件恶性事件连续发生的可能性。随着短时间内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连续爆发,特别是俄罗斯债券危机发生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崩溃了,给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政府不得不联合起来稳定市场,这也就是如今众所周知的“太大而不能倒”的第一个案例。有了这份被政府救援的心理保障,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在衍生金融市场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与各类热钱一道,制造出了今天惊人的衍生产品规模,把世界经济拖到了悬崖边。
根据世界银行的GDP报告,全球2007年的GDP总量约60万亿美元,而仅仅信用违约互换这个单一的金融衍生品种规模,就已经超过了60万亿美元。从国际清算银行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的全球柜台交易与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统计数据,其总规模已经超过600万亿美元,这还仅仅是有记录的部分,大量不公开的衍生产品交易还难于统计。我们不禁要问,衍生产品的存量规模超过全球GDP的10倍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还是一个虚无的大泡沫?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巨大的数字象征着大量的传统制造与金融企业的商业运营已经逐渐远离其核心的产品与服务,越来越依赖于衍生产品的交易。产业逐渐变成以交易为核心,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倒金字塔,庞大的衍生品规模把传统财富规模压在下面,这样的金融体系不可能是稳定的。更致命的是,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了一项由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财长萨默斯支持的法案,在联邦和大部分州禁止对CDS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进行管制。当时的主流论调是保护美国金融机构免受过度监管的影响,并确保美国在金融市场的全球主导地位。从那时起,这个不受监管的领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近似地下赌博的场所,随着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而快速膨胀,成长为“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⑺ 2008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网络一下
扩张性政策应对恶化中的国际经济环境。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之下已濒临衰退边缘,引发通缩忧虑,中国外需将持
续疲软。中国政府已采取降息(过去的一个半月减息3 次)和财政扩张等各项措施,中金宏观组预测未来一年降息
的空间还可以达到216 个基点。这些政策能否有效推动内部需求是影响今后中国经济和股市走势的关键所在。
♦ 持续降息有望使得居民房屋购买力恢复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在内需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中国已经推出的
房地产政策和降息趋势有助缓解房地产市场趋紧态势。假设在未来一年继续降息216 个基点、收入增长5%,我们计
算显示,房价只需下调5%,主要城市的月供收入比大多将回归至03-05 年的平均水平;主要城市租金收益率也开始
逐步高于存款利息。与许多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住房刚性需求仍有较大潜力。
♦ 以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衡量当地房价,二三线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好于一线主要城市。年初以来,购房能力指标越低的
城市房地产成交量同比萎缩的程度越大。受关注较多的十二个主要城市(占全国成交量29%)销售面积同比平均萎
缩近30%,但除此之外的全国其它地区成交量只萎缩11%,明显好于主要城市,表明需求释放取决于购房能力。广
州等城市今年以来在价格回调的情况下成交量没有出现大幅萎缩也说明,购房能力提升有助于引导需求的恢复。
♦ 房地产能否提供缓冲?房地产在大幅减息的条件下有可能为经济下滑提供缓冲。美国IT 泡沫破灭后以及日本“广场
协议”后,政府大幅下调利率刺激了房地产市场而都使得整体经济避免大幅衰退。另外,分析显示除房地产外其它
居民部门支出对降息并不敏感,政府支出对提振内需则有较大扩展空间。
♦ 房地产股票可能先行见到企稳信号。如果大幅降息和房价的下调使得房地产市场企稳,房地产股票可能先行走出低
谷。对于大市,历史经验表明,随经济周期的股市调整一般持续5-8 个季度,美国、日本以及香港中资股走势与利率
趋势的关系表明,经济下行初期,降息频率较快,而股市下跌速度和幅度最大,至减息后期,减息幅度和频率下降,
股市下跌幅度也减小甚至见底复苏。目前中国从九月份以来已经开始大幅减息,股市已经大幅下跌,估值水平,特
别是香港中资股的估值也逐步低于或者接近历史低点。虽然估值水平和盈利依然存在下调的风险,但总体市场将随
着降息周期的深入而逐步进入长期投资价值区域。
⑻ 金融风暴对股票有哪些危害
影响巨大.
G7宣布“G7将采取果断行动并且使用一切手段稳定金融市场和恢复信贷流动从而支持全球经济增长。(之后欧洲宣布通过2万亿的救市资金,请注意!!现在美国通过的那8500亿资金成了空头资票,难保不会这两万亿也是这样,美国国内拿不出钱准备已经考虑逼中国出钱救市,都这种情况了后面的救市资金数据再大也是口头利好无法兑现,请谨慎相信,全球股市暴涨一天后的连续下跌已经表明了现实的风险巨大)”
首先救市就需要钱来救而这最基本的东西做为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家美国却出现了很尴尬的事欠的外债数十万亿没法还完的情况下经济又出了问题(次贷危机涉及的负债额超过3万亿美圆,后续陆续有企业破产累加负债值无法避免)美国是除中国以外的唯一一个可以靠强大的内需度过经济危机的国家但是这次正好出问题的是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所以这和上次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不可同一而语如果这次危机在美国捉襟见肘的救市资金下扩大成全球金融危机,那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美国可能经历超过5年的经济衰退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中国肯定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的冲击只是开始而已,中国扩大内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