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选择私募产品,辨识好私募与坏私募
1、私募基金公司的完整性
阳光私募产品大多通过信托等渠道发行,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但能确保资金安全。所以,选择阳光私募基金,一定要选择治理架构完善的阳光私募公司。
核心人物的背景、素质、风格和投研团队整体水平,是每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成功的核心。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务必对其深入了解,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通过对基金的业绩表现、投资风格的研究比较,找到与自己的预期相符的私募。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投资者理性对待,不能指望一只激进投资风格的基金能逆势上涨,也不能指望一只净值保持缓慢爬升的基金能在市场上涨时出现净值飙升。
科学合理的决策流程与风险控制措施是私募基金持续成长的保障。个人投资者可以去私募基金官网详细了解或实地探访,如若并不方便接触到私募内部的详细情况,可通过参加私募的定期投资者电话会议,或通过第三方的基金研究机构,详细了解私募公司。
2、私募基金公司的硬实力
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个性,同样每家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的盈利风格,如:王亚伟稳健,泽熙精准,中兴汇金进取爆发。虽然投资都有高招,但不是每种风格或策略都能长期持续稳定,尤其是改革浪潮的当下,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建议投资者选择科学合理的以组合投资为主的私募基金。轻松运作百亿资产的重阳投资、所持股票池长期覆盖的股票达300多只的中兴汇金当属组合投资的典范。
除了上面提到的长、短期业绩表现是体现私募的实力外,还应该看重均衡性和分红情况。团队精神强于个人英雄主义这是管理的共识,笔者认为放在考察私募基金实力时也同样适用。不仅产品收益高,而且所有产品还要收益均衡,这是一个很难很高的标准,但却是最能体现私募实力的标准。一些私募基金具有这样的高标准,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重阳投资是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私募了。另外,一些新星潜质毕现的私募基金公司,也值得投资者关注,中兴汇金以半年时间4只产品6次共3.49净值的高分红,不仅体现了均衡的高收益,更让投资者落袋为安,放心踏实。
3、投资者的自适应性
每个投资者应根据家庭理财规划,评估对于资产增值类型的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适应度,找到与自己预期相符的私募基金,这一点对投资者整体的理财规划非常重要。
如投资者需要考虑投资周期是否满足理财规划需求。私募基金一般都有6个月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内禁止赎回。由于私募基金一般每月甚至每季度才开放一次,所以,流动性较弱,无法随时套现。
风险与收益总是相匹配的,欲取得高收益,就必须做好短期承受一定亏损的准备。若无法接受亏损,私募基金并不是良好的选择。
⑵ 王亚伟股票池调研评级
没有人会共享,那是花了钱的!
⑶ 关于成交量类指标
量比,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股票缩放量的情形。是就好用的成交量指标。
更多股票技术,股票视频,王亚伟股票池,欢迎光临~~王亚伟粉丝~新浪博客
⑷ 对不起,你的配置文件market_client.ini有错,请重新
重新导入一下大智慧根目录下的newmarket.reg注册表文件试试
马上搞定
⑸ 有个玩股票大神是不是叫张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09年的新价值罗伟广、2010年的世通资产常士杉均凭借过人的业绩一举成名。而进入2011年,紫石投资及其掌门人张超的热度开始迅速升温。
尽管今年以来市场阴晴不定,张超带领的公司紫石投资旗下发行的第一只公开产品紫石一期,在朝阳永续公布的年度中国私募基金风云榜上领先群雄,其年初至今的收益率达到35.34%。这一新起之秀,甫一亮相,可谓惊艳。在今年私募基金表现参差不齐、业绩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创下如此业绩的张超成为了话题人物。
紫石投资的董事长张超,行事低调,网上基本见不到他的资料。近日,这位年轻的董事长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投资理念。
■成长经历
紧扣时代脉搏的股市“黑马”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炒股,因为那里有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去炒股,因为那里有地狱。
弹指一挥间,股市无疑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命运,这其中张超无疑是幸运儿,毕业12年,如何从一名普通的IT白领成长为掌握亿万资金的股市强者?
回顾张超的成长史,可以发现他从一开始就眼光敏锐,紧扣时代的脉搏,站在市场的前沿,比大多数人先走一步。
1995年,比尔·盖茨第一次成为世界首富。这一年,张超进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天资聪慧的他利用所学专业在业余时间为客户编程,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1996年,计算机刚刚开始在中国大陆盛行,这时张超已经拥有了全校第一台宿舍用电脑,这对学生来说绝对是奢侈品的物件在学校里造成了轰动,张超一时成了“校园名人”。
虽然计算机能力突出,但张超没有放弃钻研其他学科,他辅修了经济学,并为之着迷。1998年,学生炒股的风气还远没有盛行时,张超已经开立了第一个股票账户,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从此开启了长达10多年的投资经历。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张超选择了本行———计算机行业。而2004年,很多人还看不清股市未来方向的时候,张超却直觉大机会要来了,果断将多年积累来的自有资金30万元,杀入了股市。如今这30万元,已经有了数百倍的回报。
对于现在的成功,张超笑言说因为自己运气不错,遇上2006、2007年的大牛市,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但无法否则他当时果然入市的过人胆识。
2007年,已经积累了经验和资金的张超和搭档一起创立了上海紫石投资有限公司,他将自己擅长的计算机领域和基金投资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发了数量化研究的投资方法,确立了符合自己的投资风格。
紫石投资今年1月1日第一个结构化产品“紫石一期”成立,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经达到了35.34%,按照朝阳永续的统计,在所有结构化私募产品中位居第一。
“用数量化研究做基金投资的目前在国内是很少的。”张超表示,这种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究其原因,张超认为人才的缺乏是其中的一项。
张超的团队成员均拥有10年以上A股市场的投资经验,这些核心成员有一个共同点,大多出身于理工科背景:有浙江大学电子系的硕士,有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系的高才生,还有复旦大学会计学的硕士。“选人的时候就我侧重于理科背景的。”张超坦言,由于公司投资的核心理念是数量化研究,如果没有理科背景是很难驾驭的。
作为团队的领导人,张超坚持以人为本,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是经过了他的长期观察和考量。虽然公司的核心投研团队以TMT和计算机背景为主,但张超表示,公司在选股中,基本没有特别偏好的板块,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内,主要根据国家经济走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来决定重点投资板块,同时也不排除估值修复、周期类复苏等趋势波段投资机会。“总之,还是市场说了算”。
张超最欣赏的投资人,国内是同样为理科背景出身的天才投资人王亚伟,国外则是彼得·林奇。谈及个人爱好,张超表示是阅读,历史类的是最爱,喜欢读通史;经济方面的,最喜欢的是凯恩斯的著作。
在紫石一期取得靓丽业绩后,张超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第一个公开管理型信托产品———紫石超越。张超告诉记者,第一期选择结构化产品是因为其操作透明,作为刚刚亮相的公司和产品,比较容易取得信任。而二期和三期产品选择管理型是希望抓住市场时机进一步扩大规模,在投资理念和操作方面,结构化产品和管理型产品不会有太多不同。
对于今年的规划,张超表现的雄心勃勃,“今年我们希望发行5只产品,其中4月份会发行两只,下半年会发行3只,我们希望管理规模和管理能力匹配成长,保持业绩领先,目前看来,我们有信心管理好20亿以内的规模。
■对话:
理念: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并重
南方日报:紫石的主要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是什么?
张超:价值挖掘是我们一贯秉承的投资理念。科学洞察宏观经济、行业特征的变化趋势,适时作出资产配置调整决策,精选个股构建和优化投资组合,追求稳健成长和低波动率,已成为整个投资管理团队较为成熟的投资管理策略。顺应趋势,波段操作,具有较高的换手率,已成为我们较为鲜明的投资管理风格。
在这种风格和策略下,我们追求管理的资产在市场的牛市中,其资产收益率通常不小于市场平均收益率,而在熊市中,通过有效的持仓管理和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通常能够及时有效地规避大盘下跌所带来的大幅亏损。
选股:跟踪评估股价触发因素较多的股票
南方日报:个股进入核心股票池需要哪些条件?
张超:个股进入核心股票池的条件:一个是本身的基本面良好,还有就是未来的触发因素。基础股票库股票由公司依据自上而下发掘的投资主题及自下而上的初步筛选形成。我们将基础股票库股票定义为未来存在较多股价触发因素的股票。基础股票库形成后,研究员分类总结相关股票未来存在的股价触发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评估。
风格:高频交易实现低风险套利
南方日报:公司非常强调控制下行风险,除了选股外,波段操作对控制下行风险的作用有多少?
张超:我们所管理的信托计划波动率较小,稳健增长,下行风险控制较好,从历史上看,基本未出现超过10%的最大回撤。
产品的核心股票占股票仓位的60%,这些都是我们深入调研分析之后买入的,买入之后我们就会长期持有,偶尔可能会进行一些波段操作,但是这样的情况极少,我们现在核心股票主要是来自稀土、新能源、煤炭板块,虽然仓位高,但是股票数量却很少,只有5只。对于波段操作,我们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如果一只股票一旦跌到10%,就要强制性撤离。团队将对该股进行重新评估,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
南方日报:公司的换手率非常高,为何采取了这样的交易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在A股可以长期延续吗?
张超:这是公司一直以来都采用交易方式,通过配置一揽子股票,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进行低风险套利。我们的卫星仓位根据市场状况,通过数量化分析模型跟随资金的流向参与波段操作,这部分仓位在股票仓位中占四成,这部分股票的操作会非常频繁,可能每天我们会买卖三四十只股票。这种交易的速度快,因此公司的换手率高。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在A股长期延续的,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业绩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
展望:深入挖掘新兴行业和价值成长类股
南方日报:对于二季度和全年的证券市场展望是什么?
张超:未来的市场不悲观,全年证券市场应该是震荡向上的,而二季度的表现,关键还是要看宏观政策的走向。我们的计划是,在估值修复行情逐步完成的情况下,还是通过深入挖掘新兴行业和价值成长类个股来进行投资。同时密切关注全球经济、流动性以及国内经济和流动性状况,对仓位进行合理的符合风险报酬的控制。我们的重点现在有所调整,化工、有色板块有配置,并战略关注TMT产业。银行股现在表现很好,主要是大的银行能够消化宏调的影响,我们也会适当配置。
⑹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有哪些优势
阳光私募基金是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可以满足大额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的理财需求。此外,阳光私募基金由于没有60%投资仓位的限制,在投资中更具灵活性,市场行情好可以满仓操作,市场不好可以清仓,可以有效的规避A股市场一直难以克服的暴涨暴跌系统性风险。
具体说来,相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有五大优势:首先私募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比公募的要求低得多,投资更具隐蔽性、专业技巧性、收益回报通常较高。其次,私募资金的激励机制更强,与基金管理人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故基金管理人的敬业心较强。再次,私募基金能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服务产品,满足客户的特殊投资要求。第四,私募基金一般是封闭式的合伙基金,不上市流通,资金赎回压力小。最后,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投资决策的自由度高。
在2008年的大熊市里,在沪深300指数大幅下跌了65.95%情况下,所有的公募基金都是负收益,普遍都在30%左右的净值跌幅,但阳光私募基金中仍有取得正收益的,比如金中和的邓继军,其管理的金中和西鼎以20.02%的年收益率问鼎投资冠军。可见阳光私募基金在规避风险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2009年的小牛市中,阳光私募新价值2号基金经理罗伟广以192.57%的年度累计收益率,更是将指数和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远远甩在了后面。
⑺ 炒股,怎样做才能稳定赚钱不要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去研究
找个管理团队帮你操作啊
⑻ 你是如何从两千多只股票中选出心仪的股票的
写在开头
我个人从2009年开始接触股票,因为从事投资工作,所以有时间做很多研究和学习。但一直到2011年前,我从来没有赚到过一分钱,书读了很多,报告也没少看,尝试各种选股方法,但就是挣不到钱。和很多人一样,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作为一个以投资为工作的人,真是一件挺失败的事情。
2011年前后,我认识到也许是因为我每天都看股票,过于频繁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导致了难以坚持一种投资策略。于是我决定改为选择我认为的成长股,长期持有。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之后,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成长股选择策略,买入并持有了一只股票:上海莱士,幸运地获得了超过800%以上的回报。使用同样的策略,我在2012-2013年分批买入了另一只股票:美盈森,到目前为止获得了200%以上的回报。在2014年买入了第三只股票:广电运通,到目前为止获得了100%回报。
****这里要说明的是,其实后两只都比我预计的上涨速度快了不少,这和市场环境有关系,我的选股思路并不是希望买到那些买入就开始上涨的股票,这不是目的,也不会以此作为选择股票的考量。****
至此,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偶然现象,这个策略大概是有一点价值的。优秀的选股策略和投资策略有很多,但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坚持执行,才有可能获得回报。在此,我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还是要建议你跟随专业的机构学习,不要盲目投资,工众号xinshouchaogu,是其中一个不错的团队,可以推荐给你,好好学习。
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投资策略?
我在09年刚开始投资股票的时候,会很教科书地分析公司和行业,看很多报告,相信那些报告里面关于公司未来3年增长的预测,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尽信书不如无书,能看明白家门口煎饼摊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预期其实就能看懂很多上市公司的(无非就是进货、生产、销售,发展预期在于潜在用户数量和竞争对手情况),但我们很多时候总愿意给自己这样那样的理由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相信一个做啤酒的能研制出最先进的疫苗,我们还相信奥巴马连任成功所以澳柯玛能上涨。)
任何时候,悲观地去看一个企业的未来预期,但是乐观地去看过往业绩。一家公司的过往业绩是能说明很多东西的,技术实力,供需关系,管理层水平和态度,都会或多或少反映出来。用看煎饼摊的标准和态度去看一家公司即可:鸡蛋和薄脆进价是不是合理?销量降低是因为天气冷了人少还是天气热了大家嫌煎饼烫手?和马路对面那个煎饼摊相比,这家的煎饼更好吃吗?价格更低吗?和客人关系更好吗?
我想说明的是,对于能够下一些功夫花一些时间的人,上市公司没有那么难以看懂。不要以此为理由轻易相信别人的分析,更不要接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荐股”。我自己曾经密切接触券商和基金,有段时间每天手机上要没有10条8条荐股短信都说不过去,但结果呢?也许某一次你听信了别人,买的股票上涨了,那么你就会产生依赖,以至于最后彻底失去自己的判断,而只要一次失败了,你之前赚的钱就都回去了。所以,请相信你自己,没有谁比你自己更可靠。
成长股的筛选
成长股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成长股的要点在于成长,在A股的环境中,可以理解为流通市值的成长。像一些流通股本已经比较大,流通市值上百亿的公司,虽然这样的公司不是不能成长,但大概率来看,流通股本越小的公司成长空间越大。
初步筛选
毛利率
我不喜欢低毛利率的公司,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里很多企业做的很好,比如卖电器的,比如造汽车的,都有好公司,但是毛利率不足20%,这就说明规模是这类企业成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他们的规模到一定程度,成长速度的下降几乎是必然的。我一般只看毛利率30-40%以上的,当然因行业而异;
股本
这是放之世界皆准的标准,股本越小,扩张动力越大,潜力也越大,中国股民更是格外热衷于炒小盘股。总的来说,总股本不超过10个亿,越小越好,现在很难找到质地好流通股本还很小的股票了;
净资产收益率(ROE)
我个人比较迷信这个指标,算是懒人选股票比较实用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通常我会要求5%以上,10%为佳;
主营业务占比
这个不用多说,不务正业的公司绝对不碰,越高越好,100%最好;
股票价格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通常价格越低的股票上涨空间越大,想象空间也越高。不是谁都会在100多买茅台,200多买中国船舶的,这东西不太好定一个统一标准,我一般希望在10-15元以下;
行业壁垒
毛利率是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行业壁垒的,50%以上剩下的不是软件互联网,就是医药。这一条重要在于,稀缺的东西首先从价值上就是可以长期升值的,从概念上就更是可以爆炒的,资源类股票是一种代表,但并不推荐,继续看下一条我会解释;
需求
需求决定供给,决定价格,为什么不推荐资源股票,就是因为越稀缺的资源往往跟一般老百姓离得越远,需求反映到供给端的链条过长,或者本身需求面就很窄。比如稀土,没错,这玩意是稀缺,但是你告诉我这东西能有什么用呢?稀土是战略资源,但是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一般人感受不到这种东西的稀缺。我看不到稀土供求的大众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大部分股民也看不懂。稀土行情热过很多次,跟着炒可以,但我一般不会选择长期持有这种股票。
这段多说两句,用我最通俗的理解,什么叫需求?没有不行是最好的,其次还得难以替代,价格最好是发改委限价或者自己随便定价;要么就是背靠政府或大型国企,未来若干年的成长可以确定;
股东结构
必须有靠谱的单一大股东,我国企业擅长股东内斗,俩个大股东要还能专心经营绝对是楷模级别的。虽然单一股东很多时候意味着独断专行和家族企业,但是你还能分析,还能判断,俩个股东分析就很难了。如果你能做到分析揣摩每一个股东的利益诉求,那你肯定能超越王亚伟,这是他自己说的。
投资非主营业务
投资非主营业务(比如参股,并购等方式)无非俩个诉求:第一,靠概念炒股价圈钱,这几年来上市公司相继热衷于投资过手游行业,传媒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是什么热投什么,就是想把自己和最热门的投资概念扯上关系,这和娱乐圈七八线小明星抱大腕大腿搏出位是一个思路;第二,自己的主营业务增长放缓或者前景变差,需要布局其他领域,这种情况上市公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某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因为行业发展放缓,或者宏观经济因素,主营业务萎缩,尝试通过投资开辟新的领域。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直接卖出即可,真的认为公司管理层很好的,可以等投资的新方向明朗了再进入。真正好公司的买入点从来不差那几个涨停板。
精细筛选
通过前几个指标,你大概可以筛出几百只股票,看看后几个指标,最后能有几十只,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细看了。
细看完全是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我一般先把主营业务看不懂的筛掉,比如什么做奇怪的软件系统,奇怪的制造业,奇怪的药品,我看很多遍还是不明白其涉及的专业。(当然,如果你自己了解某些特定行业,那大可以选择这些行业的企业)再例如核心技术过于黑盒子,你也不知道这企业是真有技术含量还是蒙人的,我也不太敢选择。这类企业很多,例如,主营业务看着很好,其实收入一半来自于关联交易中的猫腻,或者什么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跟主业好与不好没关系。
下一步,我会把明显是靠关系的筛掉,开发飞信的神州泰岳,当初创业板刚上的时候很火,需求明确,谁都能看懂,伴随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浪潮,还背靠移动,简直就是白给的好股票啊。我当时差点就买了,只是当时有个原则,这类背靠关系的最少要背靠2个以上的关系,飞信不符合,加上当时涨得有点多了,我就放弃了。现在看来谨慎还是有道理的。
最后会考虑一些纯粹的市场因素,比如你选中的这只股票概念是否别人也能理解,是否会被关注,股价之前的走势如何。以我下面要提到的股票上海莱士为例,当初我就没有考虑其主业血液制品稀缺这个概念是否能被别人注意到,这只股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股价平平,没有人关注。某种意义上,算是判断得不够好的。
实际操作
我开头提到的股票,上海莱士,以这家公司为例,我来解释下我是如何运用上面的策略进行筛选的。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行业,主要财务指标很好,毛利率尤其高(大于50%),公司管理层专业度很高(核心成员均有国外学习和研究背景),控股的大股东是很有能量的民生银行筹备人之一。
在筛出这只股票后,一开始其实我想放弃的,因为我不太明白这家公司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必要性,血液制品是干嘛的呢?没听说谁看病非得用这个的。但是直到我一个朋友得病,重病,最后的一段日子必须一直用人血白蛋白,我记得当时听护士聊天说这药真难买,来了就没了。而且价格挺贵。我回来看了一些血液制品相关的医学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开始觉得这家企业好像还不错。
血液制品严格受到国家管制,作为原材料的血浆只能通过国家批准建设的采血站获得,这种采血站数量少,获得审批极其艰难,而血液制品企业的资质几乎不再发放。这符合了稀缺的要求。
国内的血液制品严重依赖进口,当时看到的数据我记得是国产供应率不到50%。而这不是因为国外技术好,是因为国内不够,这个缺口不算小了。国内没有垄断性的龙头企业,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是行业内第一梯队的上市公司,上海莱士算是行业内第二梯队的,但发展空间很大。(我没有选择天坛生物的原因是其股票被屡次爆炒,业绩不稳定,且公司管理团队水平可能有问题;而放弃华兰生物的原因是它除了血液制品外,疫苗也是其重要业务之一,我不喜欢主营业务占比不够高的公司。尽管华兰生物在后来因为疫苗概念曾经走出一波很好的行情,但我仍然认为以一家血液制品企业来衡量,上海莱士是比华兰生物成长性更好的。)
血液制品是发改委限制最高价格的,因为需求供给太不平衡、缺口太大了,每年发改委会上调最高限价。虽然这不如自有定价权的,但对于这种极度稀缺行业,我已经很满足了。
基本上在确定了这些后,我就买了,我09年第一次买,然后11年卖了;12年又买,拿到现在。这种「真」成长型公司,不用太操心,它的增长水平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不会有太多超预期的表现,但稳定的30%-50%年增长足够了。说句大话,这股票我觉得我敢拿5年到10年,问题不大。
截至今天(2015年3月25日),上海莱士已经通过自身发展和一系列并购成为了血液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值高达700亿元人民币,在各项指标已经名列国内前茅,而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血液制品企业。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 专业的管理层团队,技术出身的团队保证了业务上的不断发展和持续竞争力; 2.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兼并收购快速获取了稀缺的血浆资源,我猜测,这与其大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背景不无关系。
在最初选择这只股票时候的两个重点都得到了印证,看看当时的竞争对手,华兰生物血液制品业务发展速度放缓,疫苗业务也没有了当年的风光,天坛生物自身的体制和管理有问题,虽然股票总有庄家在炒,但公司业绩并不好。
几年的时间,看着自己选择的公司一步步变成行业龙头,你别说,我还真是有那么一点巴菲特的感觉,看着年报的时候,有时能体会到那种自豪的成就感。
写在最后
对于股票,有人喜欢短期涨得快的,有人喜欢规模大的,有人喜欢特定行业的,单纯靠表面分析是很难百分之百分析出一家成长企业的。我个人的看法是你得跟谈恋爱似的,真的很在乎,愿意去了解一家企业,且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才能看到一些报表不告诉你的东西。
找到一只好股票,固然是兴奋且激动的,但还请一定耐下心来,等待一个别人放弃了的时点,如果你相信你找到的是一家好公司,那无论股市跌成什么样子,它仍然是那家好公司,跑不掉的。
⑼ 基金经理怎样分配资金
在国内基金业,根据基金法,有几条红线是不可以碰的,1、一支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不可以超过这基金资产的10% 2、同一家基金公司持有的某公司证券,不可以超过10% 3、还有就是股票型基金股票资产要60%以上投资于股票 1、2条指数基金不受限制。4、在以上限制条件下,基金经理可以根据自己的慧眼来选择股票,不过在国内跟风的基金经理比较多,就是大部分的基金选了谁家股票那这个股票我也要有一些,这样至少不会离基金的总体水平远,不过也有个性的例如华夏大盘的王亚伟,公开宣布自己不会选择其它基金的重仓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