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股市是强势有效市场吗美国股民是不是大多不用技术分析而用基本分析
美国股市已经有近二百年历史了,美国人炒股不只是看K线图,还有其他看图方法。
美国股市历史:1792年,24名纽约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约定以后每天都在此进行股票等证券的交易。1817年,这一交易市场日渐活跃,于是参加者组成了纽约证券交易管理处。1863年,它正式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便是美国股市的起源。
1882年,道(Dow)与好友琼斯(Jones)在华尔街15号创办了道琼斯公司,并紧靠纽约证券交易所。1884年,道最早开始尝试计算股票价格变动指数,当时采用样本均为铁路公司,这就是后来的道琼斯运输业平均数(DJIA)。1889年,道亲手创办了华尔街日报。1896年5月26日,道第一次计算并对外公布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数(DJIA),当日指数为40.94。1929年,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数DJUA指数诞生。1992年,道琼斯综合平均数(DJCA)诞生。近年来,道琼斯公司又跨越全球创设了相对独立的3000多个股价指数,统称为道琼斯全球指数(DJGI)。然而,在上述所有道琼斯股价指数中,唯有道琼斯工业平均数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是当今美国最重要股价指数,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股价指数。因此,它既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人们一般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数简称为道琼斯指数(以下简称“道指”),而且将1896年5月26日这一天确定为道琼斯指数的“生日”。
道指属于成份股指数,它的样本数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变化:1896年首次计算时设定样本股为12只;1916年设定样本股为20只;1928年最终将样本股固定为30只。直到今天,道指样本股仍为30只。目前的30个样本主要取自纽约证券交易所及NASDAQ股票市场。
为了适应科技进步与股市发展的需要,道指30只成份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定义的工业股,如今的道指取样已经覆盖了整个美国股市中最优秀的蓝筹股,并包含了金融服务、科技、零售、娱乐以及生活消费品等多种行业。作为样本,它们是各个行业的龙头或代表,这些样本股拥有最广泛的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2005年底,道指30个成份股合计市值占全美股市总市值的比例高达23.8%。
100多年来,道指以其独到的计算方法为专利,以一流的蓝筹股为样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从不间断的计算保证了道指百年来的一贯性与可比性。这正是道指“长生不老”的秘诀之所在。近百年来道指走过的“路”,不仅折射出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它更具历史价值地记录下了美国股市的百年历程,可供后人研究与思考。
美国道斯琼指数千点耗时统计
千点关口 首破千点关口时间 累计耗时 千点间隔
1000 1972年11月14日 76年 76年
2000 1987年1月8日 90年 14年
3000 1991年4月17日 94年 4年
4000 1995年2月23日 98年 4年
5000 1995年11月21日 99年 9个月
6000 1996年10月14日 100年 11个月
7000 1997年2月13日 101年 4个月
8000 1997年7月16日 101年 5个月
9000 1998年4月6日 102年 9个月
10000 1999年3月29日 103年 12个月
11000 1999年5月3日 103年 1个月
一、30年代大萧条“吃掉”道指33年的“积累”
1896年5月26日,道指(DJIA)从40.94点艰难起步。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道指缓慢“成长”。1929年9月3日,道指收至历史最高点位381点。其间,美国股市经历了美国海外军事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柯立芝繁荣三大“利好”阶段,这一时期也是美国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转折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股市一路顺风,从40点到接近400点,道指走了33年时间。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正当美国人民沉浸在繁荣与幸福之中不难自拔时,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危机正在悄悄逼近美国人民。1929年10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星期一,上午开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当日收于260点,日跌幅达12.82%。这便是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黑色星期一”。以此为导火索拉开了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序幕。
次日(10月29日),道指收盘再大跌11.73%,收于230点。随后,道指伴随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一路下跌不止,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点收盘。
从40点出发,33年涨至400点附近,接着只用两年半的时间便狂跌至“原点”。后人也称之为“大股灾”。大股灾、大萧条,让富有的美国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沦为了“穷光蛋”。如今想来,依稀如梦。
二、重铸基石:40年后道指首破1000点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人从“自由放任”的盲目自信中醒来,重新审视必要的法制与宏观调控。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萧条永世难忘的“痛”让美国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金融业实行最严厉的管制,包括加强金融立法、分业管理、利率管制、存款保险等举措。这样做的好处:对高风险的金融业,尤其是对证券市场严加管制,有利于抑制金融投机,抑制金融泡沫,有利于整固金融秩序,从而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施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从中“渔利”,使美国成为真正的、绝对的世界霸主,而且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同步增强。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进而步入到了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
随着美国经济的一路走好,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道指也一并向上。1956年5月12日,道指首破500点大关。从道指生日算起,从40点到500点,道指整整走了60年。这60年应该算是道指苦难的60年,其经历坎坷曲折,它从生到死,再到重生。这一曲折的过程也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看待投机、如何对自己的投机行为负责。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它将美国股市引入了严厉的“法治”之道。
60年代的“黄金十年”将美国经济带上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高潮终结的标志是1972年11月14日,道指首破1000点。这是道指的第一个“千点”,若从大萧条的43点算起,它整整花了40年来跨越它的首个“千点”关口;若从道指诞生时算起,它则花了76年的时间来攻克这1000点大关。由此可见,这一千点的基石的确是够扎实的。
然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泡沫及通货膨胀已积聚到相当程度。到了该停下来喘息的时候了,于是,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又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时期。高通货膨胀伴随高失业,经济滞止不前,70年代中期,美国利率水平高达15%以上。为此,刚上千点不久的道指又面临着巨大的大跌考验。1974年末、1975年初,道指一度暴跌至550点上方,几乎吃掉1956年以来的战果。好在自大萧条以来,美国股市一直处在严加管制的状态,泡沫与风险才能较快的顺利化解。
1976年末,道指重返千点之上。但由于美国经济并未真正好转,因此,道指很快又回到了千点的下方,从1977——1982年的5年间,道指一直800点之上、1000点之下作窄幅整理。从1972——1982年的10年间,除1974年与1975年之交有过短暂的下落外,其他时间均保持在800点以上运行,这应该再次证明了美国股市在严厉的“法治”下的有效性。
三、第二个“黑色星期一”考验道指:有惊无险
1982年,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的阴影,国民经济景气指数开始上升。当年底,道指再次稳稳地站上1000点关口。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点。从1000点跨越至1500点,道指花了13年的时间。随后一路继续飙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点大关。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但当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点。
这一次股灾的有惊无险,应该主要归功于三大因素:
一是美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增长,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
二是美国股市前期管制的功效;道指花了76年的时间始终在1000点以下“筑底”,牢牢夯实的基石,是美国股市大厦后来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指首破1000点后,仅有两次回探的记录;1500点更是一次性通过,没有出现过任何反复;2000点也仅在1987年和1988年有过两次短暂的反复。这是美国股市“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股市低风险的表现。
三是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包括来自全球一流的企业)实力已是今非昔比,一流的上市公司,必须具备一流的投资价值。因此,大批世界一流的上市公司,是美国股市的中流砥柱,它们优良的投资价值足以化解股市泡沫与投机风险。
80年代末,道指继续保持了向上的趋势。应该说,道指与美国股市的一同成长并不断长大,这除了归因于成功的市场监管外,主要原因是一流的上市公司、一流的投资价值,让投资者与股市共享国民经济的繁荣与成长。
四、持续增长的“新经济”将道指送入向上通道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驱动,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达100多个月的持续增长,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周期”经济增长。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节节攀升,道指承接80年代末的惯性继续发力、不断通关。
1991年4月17日,道指首破3000点;
1995年2月23日,道指首破4000点;
1995年11月21日,道指首破5000点;
1996年10月14日,道指首破6000点;
1997年2月13日,道指首破7000点;
1997年7月16日,道指首破8000点;
1998年4月6日,道指首破9000点;
1999年3月29日,道指首破10000点大关。
2000年1月14日,道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1723点。
截止2001年“911”发生前,道指从3000点一路上涨至10000点之上,其间的各个“千点”整数关口,均为一次性通过,几乎没有出现反复。这正如我们搭盖房子,如果基石不稳、不牢,房子就盖不高、盖不稳,弄不好会“推倒重来”,弄不好会搞出一个“豆腐渣”工程。相反,只要基石夯实扎稳,则大厦搭盖起来就越快,而且楼房也会越有质量。
尽管美国股市随经济持续了100多个的月的上涨,泡沫也似乎感觉出来,但它的上涨已有些过份。于是,正常的技术回调随之开始。道指连续下穿11000点和10000点关口,并且于2001年3月20日直抵9721点。正当美国股市技术性回调至关键点位时,让美国人最不信的大事件发生了,这就是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911”不仅让美国人意外,更让世界为之震惊。全球股市也为之恐慌。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美国股市从“技术回调”转换为“恐慌下跌”。“911”后道指很快首次下穿9000点,并直逼8000点关口。2001年9月21日,道指跌至8236点。
2001年底,随着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发动的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股市人气开始重新聚集,道指于2002年3月19日再上万点,达10635点。但由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衰退,尤其是2002年第二季度经济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导致道指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之间曾三次下穿8000点。但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回暖,2003年底,道指很快重上10000点,2005年底再次逼向11000点。2006年5月9日,收于11640点,离历史最高点位11723点仅一步之遥。
这就是美国股市,一个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股市!它的成长是200多年的经历,它的成长绝不是“急来的”,更不是“一夜成名”的,也正因如此,道指也才能随它一步步长大,显而易见,道指能从40点“长大”成今天的10000点之上,它绝非一日之功、一步到位。因此,股市的成长,不能急功见利,应一步一个脚印,做实它,就是对后人负责。
B. 美国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各占多大的比例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C. 美国有哪些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场
美国股市是指包含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及纳斯达克证券市场 (Nasdaq Stock Market) 上市的股票 。目前主要由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三大股指来代表着美国股市的兴衰。
D. 美股投资五年了,今天聊聊投资股票为什么选择美股
作为美股投资首先说买美股的好处:相对低的整体市盈率,相对低的风险,能买到一些非常优秀但是A股买不到的公司的股票,比如阿里巴巴,同时有机会能买到超低估的股票,比如去年4月前的AMD。。。
美股监管更严,金融犯罪的成本更高,所以市场会相对规范一些。
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相对低的整体市盈率导致整体波动逊于A股,美股投资来分析美股研究社讲到相比较于A股选择美股更让人放心一些;而且美股交易时间是在中国的晚上,操作不便,虽然有诸多下单类型帮助你追踪股市变化,但是毕竟用各种追踪单还是不如自己眼睛看的好。而且美股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多,专业投资者占比高,你在A股市场上能战胜大妈们,不代表你能战胜美股的专业级对手。
综上,我选择买美股,就买自己很了解的行业,相对了解的公司,并且长线投资。少做短线可以尽量避免与市场的专业机构正面交锋
假设一个中国投资者仅希望投资于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企业,那么当他只在A股投资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互联网新经济的代表公司是基本缺位的。比如:网络(祝早日倒闭)、阿里、腾讯(谢天谢地,他在H股)、携程等等。这些公司都是中国投资者非常熟悉的,然而A股完全没有同等对应。因为天朝的IPO规则限制,拿了境外美元投资,搭了境外架构的公司很难在境内上市。而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企业恰恰是早年境外美元基金集中投资的对象。当我看好这一类企业的时候,我可能只能出海投资。
把假设再放开一点,假如一个中国投资者希望投资于他自己熟悉的中国经济(而不仅仅是中国企业),那么他将更加依赖美股和港股市场。前面提过的互联网公司就不再赘述了。当我们想投资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A股缺了两端,一边是我们缺少的资源类公司,一边是外资渗透比例很高的下游行业。我们有河钢和宝武,可是除了一个规模很小的海矿之外,铁矿石股去哪里买?只能去美股买淡水河谷。当我们想买消费品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家化之外,宝洁和联合利华都不在A股。如果要买个奢侈品行业的公司,A股索性绝迹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相应的标的却都在海外。更不要说博彩股(当然,主要在H股)这一类受到国内法规限制却主要来自中国需求的奇葩了。
另外,美股还有很多中概股,也是比较容易了解到的。简而言之,无论一个投资者仅仅想投资自己熟悉的中国公司,还是希望投资于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A股市场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E. 美国股票市场,对于我国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个怎样的市场
绝对是互联网企业的福音,最近20年中国抓住了互联网产业的浪潮,其中就有美股资本市场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美国资本市场就不会有中国互联网的今天,阿里巴巴是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也饱受诟病,因为他的投资来自于日本的软银集团!
1、阿里巴巴是典型的代表阿里巴巴有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绝对是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他的触角几乎伸向了每一个互联网细分领域,也是目前中国企业中市值最大的企业,但是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截止目前软银集团依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5.9%的股份,而雅虎持有阿里巴巴9.4%的股权。换句话说,阿里巴巴每年赚的钱的25.9%是属于软银公司的。
现在依然还有大量的美元投资基金在投资中国,中国企业依然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并不每家企业都是阿里巴巴,还有蔚来,美国的资本为中国经济和研发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F. 美国股票市场的美国股票市场的结构
美国股票市场由初级市场与次级市场构成。
初级市场又称一级市场,为发行市场,由发行公司和投资银行组成。发行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本,投资银行的业务是帮助发行公司推销其股票或债券,使之能及时获得资本扩大经营。新股票发行完以后,发行公司就取得现金可用作生产资本或用作其他用途,投资者则取得股票。因此,美国的初级股票市场实际上就是由无数的投资银行组成。
次级市场又称二级市场,为股票流通市场。股票在初级市场发行以后,就可以在次级市场上自由进行买卖交易。次级市场的价格是不固定的,它受到诸如股票供求、市场利率、股息红利、公司前景等因素影响。次级市场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及场外市场组成。70年代,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量每年平均为2000亿美元。
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分布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机等地。其中以设在纽约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规模最大,属于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而设在旧金山、洛杉机的太平洋证券交易所、费城与匹兹堡的费城证券交易所、芝加哥的中东证券交易所和波士顿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则属于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
美国的股票交易所设有交易厅,里面有数量不等的交易台,股票挂牌经营。在交易所挂牌股票必须符合交易所的条件,如果不符合条件,就只能在场外市场交易。不同交易所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营时间长的大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经营时间较短或较小的公司的股票,就只能在其他交易所挂牌;刚成立的新公司或不符合交易所挂牌条件的股票,则只能在场外市场交易。
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国称为“蓝筹”,即最优股票。一种股票只有取得在股票交易所注册资格,才能正式在交易所挂牌上市。
美国股票市场的场外市场,是指无组织的股票交易场所。这种场外市场不同于交易所市场,交易所都设有中心市场,场外市场则没有中心市场,它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没有固定的格局,交易也比较自由。交易的股票一般都是不能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也有少量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国的许多小型的地方企业、金融机构,互助基金等在这里从事股票交易,而且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政府机构的股票、债券也在这里流通。例如,美国苹果电气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也有一部分该公司的股票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场外市场在美国股票市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业务量仅次于纽约的证券交易所,已超过美国证券交易所,居第二位。它已发展成世界级的市场。其经营的股票达5万多种,远远超过在证券交易所流通的3000--5000种股票。在1986年,场外市场的日成交量平均为1.2亿股,年成交量为280亿股,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351亿股。
全国证券商自动报价协会是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一种新颖的组织形式,它通过一部安装在康涅狄格州的特鲁姆布尔大楼里的电子计算机,用网络将全国所有的证券自营商组织在一起,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场外交易的市场行情。
美国次级市场除了证券交易所及场外市场之外,还有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实际上它们都是场外市场的一种。第三市场是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不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付较贵的费用,而转到场外市场进行交易。第四市场则是股票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买卖交易,中间不需通过证券商,这种交易一般交易量大,多在熟悉的客户间进行。
G. 美国股票市场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虽然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后。战后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和大大改变了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五十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一起推动着股市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后的各个年代更是各种新思维、新现象的诞生年代,股票市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对于推动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和创新,通过引导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向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从发源地的里圈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华尔街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的主流,它发展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Valuestock)投资和成长型(Growthstock)投资。前者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每年收取现金(股息)红利,股票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投资者收到的现金红利)的贴现。成长型的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价格差而非现金红利,其前提是假设以往主营收入与利润增长良好的公司将来也会继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过度热情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同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增长速度的热门股在股票市场历史上各时期比比皆是,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股和汽车股、50年代的铝工业股、60年代的电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和房地产股、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网络股等等,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战后繁荣的五十年代:由于刚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崩溃,在20世纪30、40年代,小规模的个人股票投资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个人投资购买股票不多,个人持有普通股热是从50、6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们很难相信会再次出现大萧条和股崩、蓝筹股比债券表现好以及担心通货膨胀侵蚀个人的钱财。1958年,玻璃纤维船股票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许多优势,迎合美国50年代的休闲主题。后来的互联网股票同此时期的玻璃纤维船股票热非常类似。“电子狂潮”和腾飞的六十年代:其鲜明特征是后缀有“trons”的公司名称的流行,是增长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工业股热与当时的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有关。成长股是预期有高收益、高增长率的股票,特别是那些与高新技术相联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产半导体、速调管、光学扫描器以及其它先进仪器、仪表装置的公司,这些行业因投资者对其产品强大市场前景的憧憬而股价飞涨。从六十年代开始,多年以来传统行业的5-10倍市盈率规则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数据控制公司的市盈率达200多倍,而增长稳健的IBM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市盈率也达80多倍。在此时期,以市盈率倍数为核心、注重未来现金流预测的稳固基础理论让位于注重投资者心理因素、“高买高卖、顺势而为”的空中楼阁理论。为满足投资者对股票的无止境的投资饥渴,1959-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之前的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如同九十年代后期的“.com”,以“trons”后缀命名的公司纷纷涌现。电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来,5个月后终于爆发可怕的抛售浪潮。成长股、绩优股同样被卷入暴跌的灾难,超过大盘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场从动荡中恢复趋向稳定后,进入的下一个运行热潮便是企业并购浪潮。投资者对公司高增长的预期,如果不能通过高增长或高科技的概念获得,便需要创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为接力棒。于是,六十年代中期诞生了专家们称之为的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该时期企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力在于兼并过程本身会导致股票收益的增长,其中的技巧便是财务或金融知识而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于该次并购浪潮中的领导者发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预测,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和震动,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急剧降温。在六十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场还诞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乐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其静电复印技术的革命性发明吸引了几乎所有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后来这种概念化投资策略发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扩张太快、负债过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很大,成长的不确定性大。当1969-1971年的熊市来临,概念股跌幅比涨幅还大,还快。此后很多年,华尔街不再对业绩迷信和推崇概念。就像行业或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样,整个六十年代公众对概念崇拜的理念经过了近十年的洗礼之后,又回归到周期循环的起点,崇尚绩优成长股。到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基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式基金之间争夺公众资金的竞争加剧,公众开始关注基金近期的业绩记录,尤其关注基金是否购买了那些有令人振奋的概念和完整信服历史的股票。业绩投资便开始风靡华尔街。漂亮的中年人所主宰的七十年代: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购买小型电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后,基金经理和投资者恢复理性和稳健原则,开始投资于有令人信服的增长记录的蓝筹股,这些股票一般有持续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总股本(流动性好)。人们认为这些股票不会像六十年代投机狂热时代那样垮掉,人们普遍的心理是购买后开始等待长期收益,被称为是谨慎的行动。当时的50只时髦股票主要有: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等。人们认为任何时候购买这些已经被历史证实的成长股都不会错,被称为“一锤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购买蓝筹股还能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谨慎投资的声誉(见表一)。狂啸的八十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华,同样具备许多投机过头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在内的新领域的新股浪潮而开场。1983年出现的高科技浪潮是六十年代的极好翻版,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技术革命唤醒了人们对高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几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抢手货,新股上市后还会狂涨。再次征服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驱动生物技术狂热的是抗癌(后来是抗爱滋病)新药的问世,华尔街还因此出现了专门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新估价方法。最终的结果还是市场自身来消化自己吹起来的泡沫,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股票跌去3/4,1988年的市场复苏也没有帮多少忙。激动人心的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亚洲四小龙”热,当时的背景是基金经理因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后而将目光转向海外,对新兴国家市场激动人心的发现和巨大增长潜力的预期,加上人们对该市场的风险知之甚少,直接推动了股票投资的国际化———“亚洲四小龙”热,后来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崩溃。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的狂飙及退潮,人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狂妄到恐慌、最终到崩溃的完整过程和结局。追溯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其中又蕴涵着某种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电子、半导体股(60'S)———绩优蓝筹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亚洲四小龙、网络股(90'S)———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资者对证券评价的风格和方式在证券定价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也就奠定该时期的主流投资理念。概念股兴起时期,以内在价值型投资为基础的稳股基础理论屈从于空中楼阁理论,借助于投资大众的从众化情绪和过度反应,将憧憬美好的空中楼阁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概念股崩溃之后,受伤的弱势群体和投资大众追求安全和稳健的观念又深入人心,以内在价值作为股票投资价值的心理底线牢不可破,从而矫枉过正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回到有看得见的收益增长和分配现金红利的传统产业,直到下一轮周期新的振奋人心的概念出现。我们发现,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惊人的一致,只有当被低估的市场筹码(成长型股票热时必然导致市场大量抛售价值型股票,持续一段时期后必然导致价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逐步被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且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之后,新一轮市场热点或周期的启动就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我们同样还发现,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正是资本的驱利性和对投资领域的高度敏感,资本才始终能够率先找到流动的方向,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流向回报最高、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产业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开始自动调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参考资料 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2315.html
H. 论述股票市场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投资学原理)
技术分析比较敏锐,当基本因素的统计报告等资料公布之前,市场已提前发生作用,所有的一切已被市场消化吸收了。而运用技术分析,则可以提前看到这一切,当市场的价格运动出现改变,且与大众的看法不相一致时,技术分析者常能提前基本分析者采取行动。
技术分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虽然它最早应用于股票市场,但随着其他衍生金融品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技术分析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例如商品期货、外汇、各种有价证券、甚至现货交易等等,技术分析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技术分析也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就同一市场来说,它可以追随市场的变化,并追逐市场变换的主流热点。市场时而沉迷,时而明朗,时而黯淡。技术分析往往抓住趋势明朗而且活跃的阶段,回避平淡和迷离的走势。同时,运用技术分析可以同时跟踪不同的市场,如债市和股市,及A、B股市场,发现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交易决策提供更多的线索和参照。
交易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投资决策及其实施。即必须先分析市场的趋势,然后选择买卖的时机,这两点都离不开技术分析。虽然通过基本分析也能揭示市场大的未来走向,但在选择入市时机上,只能靠技术分析。只要找到目前市场运行的支撑与阻力位置,就可明确地知道入市与出市的参考价格,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习惯和需要,借助日线图,周线图和月线图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范围的分析,这样不管中长线的投资者,还是中线的投资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买卖时机。
I. 美国股票市场的美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作为资本市场一部分的股票市场,在美国经济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股票市场是美国企业主要资金来源。美国企业比较稳定和正常的资本来源,可分为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两大类。资金的内容来源主要是保留利润和折旧基金;外部资金主要为从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发行证券融资。二战后美国企业的新证券发行量增加很快,美国企业各种新证券发行额在1982年达837.39亿美元,比1947年至1951.年平均数增加了近13倍,即使扣除美元在此期间贬值的因素,增加额也达4倍以上。因此,证券市场仍然是美国企业资本供给的重要来源。
(2)股票市场是美国吸收外国资本的重要渠道。60年代来以后,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经济发展迅速,使得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劲敌。1971年美国外贸出现近90年来第一次逆差,国际收支走向恶化。为此,为了保持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争取国际资本流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7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输出国开始大举向美国投资,形成“石油美元回流”,同时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为了绕过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也开始大量向美国进行证券投资。外国资本在美国证券市场投资的增加,对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3)股票市场是美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的杠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进行的。战后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一大批传统工业处于停滞和衷退之中,一批新兴工业已经崛起。并且发展迅速。股票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投资方向的变化上,美国经济中投资资金有一部分源于股票的发行:股票的发行情况主要取决于它的盈利和前景。而股票的盈利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个企业或部门的兴衰。因此,股票市场能制约资金流向,起着调节投资方向的作用,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J. 美股前景不明,如何分析与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最近的经济形势都是很不稳定。
贸易争端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使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在公司的下一个计划中应保持保守。美国物流公司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截至5月31日,该公司在2019财年亏损了近20亿美元。联邦快递总裁表示,贸易争端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经贸摩擦正在影响公司的一些农产品运输业务,铁路公司CSX的销售和营销副总裁表示,如果解决了经贸摩擦,这显然将有助于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富国银行投资研究团队的高级全球策略师表示,市场正在关注贸易逆风将如何通过企业获利能力影响全球整体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