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限制性股票解锁对股票有什么影响
会对股票的股价形成利空效应并导致在意短时间内股价的下跌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2. cpa经济法的难度
别想了,做做模拟试题吧,今年难度应该会下降的
3. 给大家简单说说股权激励中的限制性股票是个什么
配股是上市公司向原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按照惯例,公司配股时新股的认购权按照原有股权比例在原股东之间分配,即原股东拥有优先认购权。
操作要点
1.深市股票配股认购方法与委托买入股票相同,在交易所电脑系统程序设置中其买卖方向为"买入"委托。
2.受上交所交易市场竞价申报现行规定的限制,沪配股认购方法买卖方向上的限制定为"卖出",配股最终以"卖出"指令完成。因此配股认购可以委托零股。
3.投资者在确认所认购配股是否成交时,深市配股当日委托认购不等于已认购权证,股民通过电话、小键盘查到的成交只能说明交易所收到了这笔认购委托,委托是否有效,还要在第二天查询资金和权证是否都扣除方能确定。对于未获确认的申购,还须在次日及时予以补申购。沪市配股的成交查询,则在委托之后第二天到柜台打印交易结算卡,确定认购是否有效。
4.投资者应清楚自己股票的准配数额、配股比例及尾数处理办法,投资者只能根据自己实际可配售的股数认购,只能申购等于或小于自己可配售额数的股份,否则有可能因委托认购数量过大而被交易所拒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认购配股时,注意社会公众股配股与转配股权证证券代码特征上的区别,深市社会公众股配股权证代码特征为:8***,转配股代码特征为:3***。沪市社会公众配股权证证券代码特征为:70****;转配股代码为:71****。
6.深市配股期间其权证不能转托管。
在比较成熟的股市上,配股是不受股东欢迎的,因为公司配股往往是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的前兆。当一个上市公司资金短缺时,它首先应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不会拒决一个经营有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的贷款要求的。而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不得不向老股东伸手要钱以渡难关。从最近两年中国股市的配股情况来看,一些配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往往都是业绩平平、不尽人意的。当然中国上市公司的配股之风盛行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期间较为紧张、贷款实行规模控制,上市公司也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另外从上市公司的扩展方式来说,由于通过配股来筹集资金比较容易,且因流通股股东所占比例较小也无法抗拒,所以配股就成为上市公司扩展规模的最好途径。
4. 我为什么反对限制性股票增发方案
股票增发,对有权获得增发股票的人士或机构都是一次饕餮大餐。方案没见光,他们就预先低吸得盘满钵满,然后一路拉高逐步派发,等定增消息见光,他们基本出货完毕了,再次打压股价,让他们低吸回来,直到定增执行,会再次拉高股价,把定增价拉高。这样可以减少定增的股票数量。定增完成,股价再次回落,他们又一次低吸,直到高送配的消息见光,再拉高做高送转行情,完成高送转,让他们购买定增股票的钱通过高送转的股票提前锁定利润。然后股价又会大跌,让他们再次低吸,随着定增股票锁定期即将结束,他们会再次拉高股价,让定增的股票在高价位派发。一次定增,股价有三次~四次翻倍,定增参与者就有三次~四次大赚特赚的机会。
5. CPA会计中股份支付章节关于限制性股份支付的题目,求指教
题目中未涉及预计离职人员和预计下年资产净利率、下年净利润,那么我们默认预计0人离职,预计下年业绩目标都可达成。将授予日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4元作为股权支付的结算的单位成本
授予日分录
借:银行存款 5400
贷:股本 9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500
借:库存股 5400
贷:其他应付款 5400
13年末
借:管理费用 2000(200*4+400*4*0.5+300*4*1/3)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
14年末 应确认(200*4+400*4*1+300*4*2/3-2000)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
借:管理费用 1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
15年末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最后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600
借:其他应付款 5400
贷:库存股 5400
这道题目没有涉及股利没有涉及离职,还是比较简单的,加入股利和离职以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付股利的当期发生额都要用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来进行计量
6. 限制性股票值得买吗
看您的能力的 问题有那么简单,还叫股票吗
自个认为 风险大的 利润高。
7. 注会里 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怎么算 因为要算到费用里
关于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目前实务中的做法主要有3种:
1、直接采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进行调整;
2、按照证监会2007年6月8日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所提供的公式进行估值;
3、采用其他估值技术进行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