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类型 » 群马电子股票

群马电子股票

发布时间: 2021-08-07 01:08:44

❶ 日本东京都山手线的路线路

是日本首都吧
东京(Tokyo,とうきょう,도쿄)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约126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东京23区人口为852万(截至2006年8月),东京圈(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4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东京是世界级的大城市,一般说得东京市是指东京23区,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实际上东京作为一个行政区,在日本叫东京都,包括三大部分:东京23区、多摩地区、太平洋诸岛。这些岛包括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及最东端的南鸟岛和最南端的冲鸟岛。这些岛最远的离东京达数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绍东京的主要部分——东京23区。东京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区之首,达1100多万。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崎玉、神奈川共同构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要逛东京先得有张交通图,拿来地图先看东京交通的主干线——山手线和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山手线是东日本铁道公司(JReast)的环东京干线。山手线上的主要始发终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叶原、东京、新桥、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各私铁线路中主要的有东急线(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线(主要连接23区与多摩地区)、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县各旅游地)、西武线(主要连接东京西部与23区、崎玉西南与东京)、东武线(主要连接关东北部与东京)、京成线(千叶与东京)。

东京的主要购物区分布在山手线的各主要站周围,百货店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桥、东京站附近的银座和日本桥,这些地区构成主要的购物区。还有就是以电器界著名的秋叶原、以旧书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产批发著名的筑地中央批发市场、以便宜货著称的上野糖横町。有特色的地名还有用永田町、霞关、兜町、大手町等。永田町是日本议会和政党中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用永田町来指代日本政界,霞关是日本政府各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拿他比喻官僚或大藏省,兜町是东京证券市场的所在地,有人以它比喻日本的证券王国。至于大手町是留学生们经常造访的地方,东京入国管理局坐落于此。

日本首都东京(Tokyo)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125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500多年前,东京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镇,当时叫作江户。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在这里构筑了江户城。此后,这里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来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这里,江户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据记载,19世纪初,江户的人口已超过百万。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由京都迁居至此,改江户为东京,这里成为日本国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将东京市改为东京都,扩大了它的管辖范围。

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有东京铁塔、皇居、国会议事堂、浅草寺、浜离宫、上野公园与动物园、葛西临海公园、台场、东京迪斯尼乐园等。比较有特色的比赛有棒球和相扑,看棒球可以到后乐园站的东京球场,那里是东京巨人队的主场。看相扑可以到秋叶原附近的两国去,那里既有两国国技馆,还有许多相扑选手所属的部屋(俱乐部),每个部屋都有自己的名号与标志。江户东京博物馆也值得一看。

山手线上的几个大站的附近地区,也是游玩和观光的好地方,比如池袋附近的阳光大厦里集中了许多水族馆、美术馆、博物馆,新宿附近的都厅大厦、歌舞伎町、购物区,涉谷与原宿则是日本年轻人时装、音乐、化妆、随身物品、发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信息源。上野附近集中了如日本的传统剧场、东京国立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等。在银座和新宿的主街道,到了星期天,禁止车辆通行,那里就成了步行者的天堂,卖艺或公演的街头艺术家、出售各种手工制品的各国小贩、在街上玩耍的年轻人,各色人等、五花八门。

500多年前,东京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镇,当时叫作江户。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在这里构筑了江户城。此后,这里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来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这里,江户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据记载,19世纪初,江户的人口已超过百万。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由京都迁居至此,改江户为东京,这里成为日本国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将东京市改为东京都,扩大了它的管辖范围。

东京是日本全国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都集中在这里。被人们称为“官厅街”的“霞关”一带聚集着国会议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务省、通产省、文部省等内阁所属政府机关。过去的江户城,现在已成为天皇居住的宫城。

东京也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它们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

东京还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种文化机构密集,其中有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规模大、设备先进的国立博物馆、西洋美术馆、国立图书馆等。坐落在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东京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东京音乐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等。

东京的交通很便利,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从东京延伸到九州,并向东北方面延伸。地下铁道几乎能到达所有的重要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通向全国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东京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3.东京是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区。越南人称之为北圻,意为“北部边境”。

“东京”在越南语中写作 Đông Kinh,是越南首都河内的旧名。法国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后,便用这个名字称呼整个越南北方地区。
行政区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采用都道府县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东京都。1943年,原本的两个一级行政区—东京府与东京市统合成为东京都,但战后(1947年)又因为地方自治法的颁布,而将东京都制废除。现在的东京都仅为单纯整合特别区与其馀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体,只是仍沿用原本东京都的称呼而已。

整个东京都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地理分区,分别是习惯上称为「东京23区」的23个特别区,与23区西边被称为「三多摩地区」的近郊地区,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东京都管辖的岛屿。

东京23区
23区东边涵盖了由隅田川、荒川与江户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广大河口平原低地,习惯上常称为「下町」。
河口平原西边,武藏野台地东端的部份地带被侵蚀后形成舌状台地,俗称「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东京市区著名的JR山手线铁道当初就是为了连接这些小型台地而设。
南边为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带状低地区。
东京湾沿岸至今仍持续进行填海造陆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划入23区的范围内,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场(お台场;おだいば)地区,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兴游憩地区。
三多摩地区
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为中心,包含了北侧的武藏野台地,与南侧的多摩丘陵所组成的狭长状郊区地带。此区域7世纪时为武藏国多摩郡所管辖,明治时代划分为四个郡,后来东多摩郡并入东京市成为中野区与杉并区的一部份后,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与西多摩郡。三多摩区境内有许多东京的大型卫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与著名的多摩新市镇(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内的新市镇计画)。
三多摩地区西边(西多摩郡)境内已经包含部分关东山地的范围在内。
岛屿区
包含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在内的东京都岛屿区各岛。此区域在行政区划分上比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们跟道、府、县等行政区下辖的独立村、町不同,此区域与东京都之间,并没有一个郡等级的行政单位介入其中,各岛都是以直属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态存在。
日本国土最南端的冲之鸟岛(冲ノ鸟岛;おきのとりしま)与最东端的南鸟岛(みなみとりしま)皆归属於东京都小笠原村管辖。关於冲之鸟岛附近的海域归属权,目前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仍有争议。

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当时称为“江户”,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后城市开始繁荣起来。作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户在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一时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国家正式的首都。江户时代持续了将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德川幕府统治瓦解,皇权复兴。天皇迁移到江户,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从此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

在明治时期(1868-1912),日本开始热中于吸取西欧文明。封建领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头砖瓦结构的建筑物,主要城市的马路都由圆石所铺成。1869年,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之间开通了第一条电信线路,1872年第一辆蒸汽机车开始在新桥到横滨之间运行。西欧的发型取代了男人们传统的发髻,硬圆顶礼帽、高领和带有裙撑的裙子成为时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个动物园在上野开放。1885年,政府采用了内阁制,伊藤博文成为日本第一任首相。随着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

在大正时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比重提高。并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进,进入高等女子学校学习的女孩的数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艺术诸如戏剧和歌剧繁荣起来。

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使东京变成了废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为平地。据报道,死亡及行踪不明者超过14万人,30万栋房屋毁坏。地震之后规划了城市修复计划,但是由于工程花费超过了国家预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现。

关东大地震结束后不久,昭和时代在昏暗中拉开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条地铁于1927年在浅草和上野之间开通了。1928年首次举行全民众议院议员选举。1931年羽田的东京机场竣工,1941年东京港开港。到了1935年,东京居住的人数增长到636万,与纽约和伦敦的人口相匹敌。

然而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对东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东京原来所存在的双重的行政机构东京府和东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并形成东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统,并任命行政长官。在二战末期,东京被轰炸102次,最严重的空袭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这次空袭中,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战争结束。经轰炸后东京的大部分成为废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万,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过公众投票安井诚一郎被选举为新体制下东京第一届都知事。同年8月开始了现在的23区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家逐步恢复的一个时期。1953年开始放送电视,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尤其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特需景气使经济得以迅速繁荣起来。从而导致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由于进行技术革新和引入新工业新技术,这一时期,人工合成纤维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大量生产时期,致使东京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62年东京人口突破1000万。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行,新干线(高速列车)开始运行,首都高速公路开通,为东京今天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国家开始被空气、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所困扰。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多年快速的经济成长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信息社会的出现,东京在经济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东京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并且还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术、信息、文化和时装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这些快速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环境水平下降、交通拥挤和救灾物资准备不足。1986年以后,土地和股票价格开始呈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泡沫经济”现象。

日本在泡沫经济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长期的经济萎靡产生税收衰减,导致了都政府的财政危机。步入二十一世纪,现在东京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落实多方面的开拓政策,东京正在努力战胜自身所面临的危机,力争把东京建设成理想的极具吸引力的都市。

东京都位于关东地区南部,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心。东部以江户川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崎玉县连接。

东京圈由东京和三个邻县崎玉、神奈川、千叶组成。这个地区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26%。首都圈由东京都和周围的七个县崎玉、神奈川、千叶、群马、枥木、茨城、山梨组成。

东京都是都行政机构,它由更小的行政单位组成,包括区和市町村,“中心”区域被分成23个区,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个市、3个町(cho)、一个村(son)组成。23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带,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和小笠原诸岛,尽管地理上与东京都分离。也属于东京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两个岛上有2个町和7个村。

东京的总人口1254万(2005年9月1日),面积大约2187平方公里。气候温和。

23特别区

总覆盖面积大约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趋势,居民84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13063人——2005年9月1日。

商业办公设施在这二十三个区内相当集中。东京这部分地区拥有充实的交通网络,使得这个地区的交通和购物相当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说明的课题:随着办公和其他商业设施的增加,导致该地区作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减退。逐渐减少的水区和绿化带致使舒适的生活空间逐渐消失。由于该地区木质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灾害在该地区倍受关注。可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个区周边地带的道路。
多摩地域

多摩地域面积大约1160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同特别区类似,呈现出微增的趋势。将近40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501人——2005年9月1日。 由于毗邻特别区,这个地区已经都市化了。但它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水边区和绿化带。更重要的是由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带来了强大的产业能力和丰富的人材资源,使这个地区成为拥有各种发展潜力的地区。多摩地域不仅是在东京都内,同样在整个东京地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包括公路和铁路在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及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岛屿地区

岛屿总面积约406平方公里,岛上人口在持续下降,目前约有2.6万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65人。 这一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岛屿很小,地理上被隔绝于外,经济薄弱,面临着通过发展采矿业、空运、医疗保障等来改善居住条件的艰巨任务。随着年轻人离岛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小岛上从事农业和渔业的劳动力短缺,而农业和渔业又是小岛的经济支柱。由于一直存在着交通、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等问题,小岛的旅游业发展也比较缓慢。

人口概况

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计东京的人口有1254.4万,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0%,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最多。

面积2187平方公里,东京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0.6%。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东京是日本所有辖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二十三个区共有845.7万人,多摩地域有406.1万,诸岛有2.6万人。东京有588.6万户家庭,平均每户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记在册的外国居民达36万人,大约是十年前总数的1.4倍多。
人口动态

2004年在东京和其他道府县流动的人口总数约79.5万,其中有43.3万人迁入东京,同时,36.2万人迁出,社会净增长7.2万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来,人口普遍呈下降趋势,直到12年后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长。2004年,再次显示出人口增长。

再来看一下东京和三个毗邻县(崎玉、千叶、神奈川)之间的人口流动:20.2万人迁入东京,18.8万人迁出。构成流动人口总数39.0万人,是流动人口总数的49.1%,导致社会净增长1.4万人。

2004年出生人数10.0万人,死亡人数为8.9万人,自然增长1.1万人,然而,这个增长数自从1968年高峰的18.2万人以后在一直递减。
人口年龄构成统计

根据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记,登记东京居民1216.1万人。这个数字分成三个年龄范畴:青少年(0-14岁)有144.6万人;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有853.9万人;老龄化人口(65以上)有217.6万人。这些人数构成比例为11.9%、70.2%、17.9%。

❷ 万宝至的公司历史

1946(昭和21)年~
1953(昭和28)年 1946年,本集团的名誉会长马渊健一创立了关西理科研究所。1947年,开发出世界最初的高性能马蹄形磁性马达,并且开始生产。随后在不断开发完善产品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量产化。
创立
1954(昭和29)年1月 以制造小型直流马达,电子设备、模型教材以及玩具为目的,创立了东京科学工业株式会社,并且开始正式生产和销售。
1955(昭和30)年8月 以制造销售马达应用产品为目的,创立了日本科工株式会社。
1955(昭和30)年8月 为了提高生产力与降低成本,开发了自动卷线设备。
1957(昭和32)年9月 为了提高销售能力,成立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马渊商事株式会社。
1958(昭和33)年4月 开发出使用铁氧体磁芯的轻量,高性能小型直流马达。
1958(昭和33)年8月 为了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供给应求的管理体制,创立了马渊工业株式会社,解散上述东京科学工业株式会社和日本科工株式会社,并接手两公司的业务。
1959(昭和34)年3月 马渊工业株式会社更名为东京科学株式会社。
1960(昭和35)年4月 开发出实用型小型精密马达(RM,FM类型),开始进军音响和钟表市场。
1962(昭和37)年3月 为了扩大生产能力而建设了馆林工厂。
1963(昭和38)年4月 开发出模型赛车专用的高压,高速小型直流马达(FT类型),并开始发售。
1963(昭和38)年10月 为更改股票面额,作为保留公司,形式上被高松木材株式会社(1926年3月建立)兼并,并更名为东京科学株式会社。同时,总公司迁至东京葛饰区。
1963(昭和38)年10月 开发出高出力小型直流马达(RS类型),并进军家电设备市场。
1964(昭和39)年 制定了『持续不断地扩大对国际社会做贡献』之经营理念。
1964(昭和39)年2月 在香港九龙新浦岗设立了由万宝至总公司100%出资的,为香港市场提供马达(制造,销售)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据点--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
1965(昭和40)年3月 在千叶县松户市建设小型直流马达一体化生产工厂的同时,为了促进销售在美国纽约开设了营业所。
1966(昭和41)年4月 高性能微型马达(RE型)开始发售。
1967(昭和42)年3月 作为模型及玩具新动力的水中马达开始发售。
1968(昭和43)年7月 高性能低成本马达(FA类型)开始发售。
1968(昭和43)年10月 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开设了欧洲营业所。
1969(昭和44)年1月 为解决人手不足及强化零件加工能力,设立了总公司100%出资的东北万宝至株式会社 (1977年7月更名为万宝至电工株式会社,总公司迁至千叶县松户市。1989年6月更名为万宝至财务株式会社。经条例更改可持有证券并开始运作。1998年1月公司清算。)
1969(昭和44)年12月 出资台湾台北市的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出资比率50%),与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一同确立了面向国际市场的马达供应体制。
1971(昭和46)年3月 商号更名为万宝至马达株式会社。
1971(昭和46)年7月 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元化,在千叶县松户市建设了总公司大楼。
1972(昭和47)年12月 兼并了出口贸易商社万宝至国际通商株式会社 (旧马渊商事株式会社)。将其与国内营业部合并,在万宝至国际通商株式会社所在地 (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设置了营业本部。
1973(昭和48)年10月 为了加强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建设了新工厂,进行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更新。
1974(昭和49)年3月 作为企业经营合理化的一环,为了提高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高度化,总公司工厂的机械制造部门引进增设了新型设备,并在群马县馆林市设立了由总公司100%出资的万宝至精工株式会社,开始实施马达轴承的生产内部化。
1974(昭和49)年7月 作为飞机模型的新型动力,空中马达开始发售。
1975(昭和50)年3月 随着电子调节器内置型马达的发售,开始进军磁带式录音机及家庭影院设备等新的市场。
1975(昭和50)年5月 确立了采用镍镉电池的省能源快速充电方式。家用快速充电器开始发售。
1975(昭和50)年7月 营业总部迁至松户市的总公司内,确立了生产、销售、技术及财务的全面管理体制。
1975(昭和50)年9月 减速马达开始发售,正式进军自动售货机等新型市场。
1975(昭和50)年9月 汽车反光镜用马达开始发售,正式进军汽车电动设备市场。
1976(昭和51)年7月 为了加强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充实生产体制,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在荃湾增设了新工厂(现在生产已完全移至广东工厂)。
1976(昭和51)年8月 开始发售由高动力马达与快速充电镍镉电池的组合而形成的电动RC模型新型动力系统。
1977(昭和52)年1月 为了对应市场需求,在当地开展直接营业活动和开拓市场活动的机动化与高度化,在美国纽约市设立了由总公司100%出资的MABUCHI MOTOR AMERICA CORP.驻纽约办事处随之解散(1997年本部迁至底特律)。
1978(昭和53)年3月 为提高在激变的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以及加强生产体制,建设了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口新工厂。
1979(昭和54)年8月 为了应对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展事业,在台湾高雄市建立了由总公司100%出资(包含子公司股份)的第三个海外生产据点万宝至马达股份有限公司。
1980(昭和55)年12月 为提高万宝至马达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扩建了工厂。
1980(昭和55)年 VTR用马达开始发售,正式进军影视设备市场。
1981(昭和56)年 电钻用马达开始发售,正式进军工具设备市场。
1982(昭和57)年8月 在东京都葛饰区设立了万宝至电工株式会社立石工厂。
1984(昭和59)年3月 万宝至马达股份有限公司增设了第二家工厂。
1984(昭和59)年4月 总社从东京都葛饰区迁至千叶县松户市。
1984(昭和59)年7月 扩建了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口工厂。
1984(昭和59)年7月 在证券交易市场注册后,股票开始公开发售。
1984(昭和59)年10月 万宝至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研究开发部门聚集于此,促进技术情报的共同利用,引进了最新研究设备。
1985(昭和60)年 打印机用马达开始发售,正式进军办公用品市场。
1986(昭和61)年3月 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工厂开始委托加工生产。
1986(昭和61)年12月 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正式上市。
1987(昭和62)年3月 为了迅速准确地把握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市场的动向,在新加坡开设了办事处。
1987(昭和62)年10月 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第一家由日该企业100%出资的子公司--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供应体制。
1988(昭和63)年4月 以为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工厂的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生产制造冶金工具为目的,在中国深圳市设立了由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100%出资的万宝至马达深圳有限公司(1997年与东莞万宝至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并)。
1988(昭和63)年6月 万宝至股票从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上升至一部。
1989(平成元)年4月 为了在美国汽车市场更好地开展营业服务及市场开拓活动,万宝至设立了 MABUCHI MOTOR AMERICA CORP. 底特律营业所。
1989(平成元)年8月 为了提高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00%,设立了MABUCHI MOTOR (MALAYSIA) SDN.BHD.(总公司的间接投资比率为50% )。
1989(平成元)年9月 随着东南亚市场重要性的增长,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及应对顾客需求,在新加坡设立了由总公司100%出资的MABUCHI MOTOR (SINGAPORE) PTE.LTD.新加坡办事处随之关闭。
1991(平成3)年5月 总公司将对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比率增加至76% ,使之成为特定子公司(1997年12月,投资比率提高至78%)。
1991(平成3)年7月 总公司对MABUCHI MOTOR (MALAYSIA) SDN.BHD.增加投资,直接间接总投资比率上升至86%。
1992(平成4)年4月 为了扩大小型马达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充实生产技术的研究,在千叶县印旛郡本埜村建设了万宝至马达株式会社技术中心。
1992(平成4)年5月 股票单位从1,000股变更为100股。
1992(平成4)年10月 为了加强中国市场的营销力量,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广州事务所。
1993(平成5)年11月 为了应对市场增长的需求,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万宝至马达股份有限公司以对半投资的方式在中国江苏省设立了华渊电机(江苏)有限公司(总公司的间接投资比率为88%)。
1993(平成5)年11月 为了应对欧洲市场不断扩大的业务,不断充实客户服务内容,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由总公司100%出资的MABUCHI MOTOR (EUROPE) GmbH。欧洲办事处随之关闭。
1994(平成6)年4月 为发展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的机械工程技术,培养以及派遣技术工人和技术指导者,在中国广东省设立了由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100%出资的东莞万宝至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公司的间接投资比率为100%)。
1994(平成6)年9月 为对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大连近郊的瓦房店市设立了由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100%出资的万宝至马达瓦房店有限公司(总公司的间接投资比率为100%)。
1994(平成6)年9月 通过对华渊电机 (江苏)有限公司的增资,直接间接的合计投资比率上升至92%。
1995(平成7)年7月 通过对华渊电机 (江苏)有限公司的增资,直接间接的合计投资比率上升至93%。
1995(平成7)年9月 为了在中国广东省开展马达轴承的生产业务,在香港设立了由万宝至精工株式会社100%出资的万宝至精工香港有限公司(总公司的间接投资比率为100%)。
1996(平成8)年2月 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和开拓新的劳动市场,该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近郊的边和市以独资(投资100%)设立了万宝至马达越南有限责任会社。
1997(平成9)年3月 开发了传呼机专用马达,开始进军信息通讯器材等新市场。
1997(平成9)年3月 为了加强中国市场的客户服务及营销活动,开设了驻上海办事处。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随之关闭。
1999(平成11)年7月 所有计划取得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之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QS9000 系列」认证的万宝至集团各据点,都取得了认证。(最初取得认证的是1995年1月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取得的「ISO9000系列 」标准认证。)
2001(平成13)年3月 所有计划取得环境管理系列之国际标准「ISO 14001」 认证的万宝至集团各据点,都取得了认证。(1999年12月总社首先取得认证。)
2001(平成13)年9月 发表了展示万宝至集团发展目标的『经营蓝图』。
2001(平成13)年9月 开发出手机着信显示用马达,开始进军手机市场。
2001(平成13)年12月 荣获第一届以表彰实施优良策略,而获得优异成果的企业为目的的『Porter Prize』奖。
2002(平成14)年 被提名为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构筑出世界通用商业模式的日本十大杰出企业』之一。
2002(平成14)年 开始赞助培养年轻技术者,为科技发展做贡献的ABU亚洲太平洋放送联合机器人大赛与高中专门学校机器人大赛。
2002(平成14)年4月 为了积蓄马达执行器的技术力量,加强汽车电子设备市场和开发新市场,设立了PowerUnitMotor事业部。
2002(平成14)年11月 为了强化需求急剧增长的中国市场的销售体系,设立了万宝至马达(上海)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随之关闭。
2003(平成15)年2月 开发出随身听CD专用无刷马达,正式进军光盘用无刷马达市场。
2003(平成15)年8月 为了加强美国西海岸的销售体系,在加利福尼亚设立了圣塔克来拉办事处。
2003(平成15)年10月 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含油轴承工厂竣工并开始量产。
2004(平成16)年4月 收购华渊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他少数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使之成为总公司100%出资的子公司。
2004(平成16)年9月 为了加强在中国华南地区的营业基础,在东莞开设了万宝至实业有限公司东莞办事处。
2004(平成16)年10月 为充实中国总社机能,集中生产设备及精密零件的制造,东莞万宝至电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增建了新工厂。
2004(平成16)年10月 以“融和于人与自然,具有开放型创造价值的空间”为主题的新公司大厦竣工。
2005(平成17)年 该公司3月份在越南岘港市以独资(投资100%)设立了万宝至岘港有限责任会社。同时在11月决定解散马来西亚有限责任会社。
2005(平成17)年4月 制定了万宝至伦理规则(遵法手册),将在开展公司业务上是应该遵守的各项伦理规则予以明文化。
2005(平成17)年11月 为了向公司职员正确传播公司的历史并使职员继承公司的传统和DNA,以达到促使公司的经营理念能正确实行,公司新设了万宝至史料馆。
2005(平成17)年11月 为了强化公司在韩国市场的营业基盘,设立了万宝至马达韩国株式会社。

❸ 世界最大的城市是哪里

东京,西新宿高楼群自1868年日本皇室从京都迁到江户并改其名为东京以来,东京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同时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中心。东京都的总面积为2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巿,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神奈川、崎玉三县构成「首都圈」。东京都目前约有1255万人口(相当於全日本的1/10),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等周边都市)总人口高达3375万,是全球最大的都会区。

每天约有数百万人自首都圈外围地区通勤至东京上班,使东京的市中心白天人声鼎沸,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区域,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众所周知,东京这座国际大都市,是亚洲地区金融、贸易等交流活动的中心。近来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在很多亚洲年轻人的眼里,东京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时代感的城市,它总是走在流行的最前线。流行音乐、偶像电视剧、Walkman、MD、手机、化妆品、电子游戏、厚底鞋以及前卫的化妆等都从这里开始。

东京湾与太平洋相连。东京的西部是多摩地区,这一带有著森林茂密的山峰和溪谷,可谓自然的宝库。从东京乘上新干线列车,向西南方向穿过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很快就能达到富士山。来到日本,在感受大都市购物、娱乐魅力的同时,欣赏山峰、峡谷、森林、瀑布、沙滩,也是一个不难实现的梦想。 一般习惯称呼的「东京」是一个地名而非行政区,在范围上并不一定是只包含东京市或是东京都,下面有几种定义狭广不同的说法,来界定东京这名称意指的范围。
东京圈—习惯上泛指东京都外加相邻的崎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等地区。
首都圈—上述的行政区再加上茨城县、群马县、栃木县、山梨县(但在日本「八大区域」划分方式中的「关东地区」则排除山梨县)。
东京都—这是最接近东京都实际行政范围的定义,相当於省略掉岛屿区之后的东京都,也就是过去「东京府」与「东京市」所包含的范围。
东京都特别区—俗称东京23区,相当於过去东京市(存续於1889年~1943年间)辖下的35区,也是比较狭义的「东京市区」所指之范围。
旧东京15区—包含上述东京23区当中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文京区、台东区全区与新宿区、墨田区、江东区局部区域,是1889年东京市最初成立时的管辖范围。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采用都道府县制,而其中的一都就是指东京都。1943年,原本的两个一级行政区—东京府与东京市统合成为东京都,但战后(1947年)又因为地方自治法的颁布,而将东京都制废除。因此,现在的东京都其实是个单纯整合特别区与其余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体,只是仍沿用原本东京都的称呼而已。

整个东京都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地理分区,分别是习惯上称为东京23区的23个特别区,与23区西边被称为三多摩地区的近郊地区,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东京都管辖的岛屿。

东京23区
23区东部涵盖了由隅田川,荒川与江户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广大河口平原低地,习惯上常称为「下町」。
河口平原西边,武藏野台地东端的部份地带被侵蚀后形成舌状台地,俗称「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东京市区著名的JR山手线铁道当初就是为了连接这些小型台地而设。

南边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带状低地区。
东京湾沿岸至今仍持续进行填海造陆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划入23区的范围内,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场(お台场;おだいば)地区,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兴游憩地区。

三多摩地区
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为中心,包含了北侧的武藏野台地,南侧的多摩丘陵所组成的狭长状郊区地带。这地区七世纪时属於武藏国多摩郡所管辖,明治时代划为四个郡,后来东多摩郡并入东京市成为中野区与杉并区的一部份后,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与西多摩郡。三多摩区境内有许多东京的大型卫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与著名的多摩新市镇(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於多摩市境内的新市镇计画)。

三多摩地区西边(西多摩郡)境内已经包含部分关东山地的范围在内。
岛屿区
包含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在内的东京都岛屿区各岛。此区域在行政区划分上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们跟道、府、县等行政区下辖的独立村、町不同,此区域与东京都之间,并没有一个郡等级的行政单位介入其中,东京都岛屿区的诸岛都是以直属於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态存在。

❹ 三洋的发展历程

1947年,松下电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岁男已经承担松下为二战出力的责任而辞职,同年他创办了三洋电气厂。创业之初就将公司命名为三洋电机,并决定使用SANYO商标。由于井植成为松下的代罪羔羊,松下幸之助得以重回松下电器;为了报答这分恩情,松下电器让出了自行车车灯给三洋生产。
1947年:
井植岁男创立三洋电机制作所;
开始生产供联合国驻军使用的电灯及民用室内灯;
开始生产自行车用发电灯1号机47型。
1949年:
接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直接指令,向日本政府贸易公团交纳了5000个摩电灯用于出口,这是三洋电机首次出口商品。
1950年: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成立。
1951年:
在大阪守口市京阪通现社址处建立新社屋,并将总部机能转移至此。
1952年:
第一批塑料壳收音机(SS-52)开始销售。
1953年:
日本第一台喷流式电动洗衣机SW-53开始销售,日本著名评论家大宅壮一先生将此年命名为电气元年;
第一批电视17C-C231开始销售。
1954年:
三洋电机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1955年:
在名古屋,京都,福冈,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
1956年:
开始生产第一批晶体管收音机(6C-1)。
1957年:
开始销售第一批生产电冰箱。
1958年:
淀川工厂开始生产窗式空调(SAC-2600);
第一批吸尘器(SC-100)开始销售;
与美国频道老板公司签订关于晶体管收音机的协议,开始了三洋OEM的历史;
第一批音响(STG-100)开始销售。
1959年:
东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群马县邑乐郡大泉町)成立。
1960年:
住道收音机厂开始生产S-21MR型录音机;
率先生产双缸脱水干燥式洗衣机(SW-400);
开始销售第一批21-CT型彩色电视机;
东京三洋电机开始生产压缩机及冰激凌储藏柜;
率先开发1/10马力2极密闭型压缩机。
1984年:
在中国设立广东三洋冷气机、华强三洋电子合资公司。 成立广东三洋冷气机有限公司,这是首家制造空调的中日合资企业。 成立长春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三洋半导体(蛇口)有限公司和北京三洋电子(蛇口)有限公司。大亚湾西区三洋(光品部)
1999年:
改革董事会,引入执行官员制,聘请原菲律宾大总统阿基诺夫人;
收费老人疗养院竣工;
开始销售不会向后排气的吸尘器SC-JT80;
与柯达公司联合开发2.4英寸活动矩阵型全色有机玻璃;
2002年:
三洋与韩国三星技术合作;
三洋与海尔实现在广泛范围内的合作;
在中国建立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 成立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中国材料采购中心、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
三洋能源(北京)新工厂开业
与美国柯达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开始生产活动矩阵型有机玻璃;
21世纪绿色环保社会的赠礼---三洋阳光弧和太阳能电池科学馆对外开放。
2003年:
建立苏州三洋半导体有限公司;
和株式会社NTT数码合作设立株式会社NTT数码三洋系统;
和韩国三星电子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家用空调系列的全球战略。
2004 年:
在二色滨工厂正式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
设立国际企业集团。
2008年12月18日:
松下就收购三洋电机与三洋大股东美国金融巨头高盛等三家金融企业达成协议,公开购买三洋股票(TOB)的价格为每股131日元(约合人民币10.27元人民币)。预计整体收购金额将超过5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6.8亿元、64亿美元)。据报道,按照普通股份换算,这三家金融机构拥有约70%的三洋股份。此次双方达成协议,松下可在2009年春季实现将三洋纳入子公司,从此成为日本最大的电器厂商。
2011年7月29日:
海尔集团与日本松下电器旗下三洋电机达成初步协议,斥资约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7亿元)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此桩交易最终完成后,海尔集团将获得三洋电机在上述5国的4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以及6个本土化营销渠道。海尔收购的资产中还包括三洋电机的洗衣机品牌“AQUA”。同时,在上述东南亚4国市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段内,海尔可以给其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产品打上“SANYO”品牌标识。

❺ 朝鲜核试验 具体内容带来后果你的看法

朝鲜核试致半岛局势绷紧 民众视核试验为献礼(转帖)
2013年02月26日17:32 《环球》杂志 微博
目前,对朝鲜核试验效果的国际评估还在进行中。试验究竟成功与否,朝鲜核武器到底是小型化还是非小型化,尚待进一步检验。分析指出,若朝鲜通过核试验成功开发了可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小型核弹头,韩国和美国应对朝鲜核威慑的战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朝鲜核试冲击波
《环球》杂志记者/杜白羽(发自平壤)
2月12日,当许多东亚国家民众还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在朝鲜东北部的山地中,一场“人工地震”的冲击波牵动了全球。许多国家的相关机构先后确认,这次非自然方式形成的“地震”正是朝鲜第三次地下核试验所引致。
以此为标志,朝鲜在拥核之路上又向前跨进一步,朝鲜半岛局势愈加绷紧。
轮番强硬表态埋下伏笔
自2012年年末朝鲜宣称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开始,朝鲜半岛已经又一次陷入极度紧张之中。
12月12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朝鲜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盛赞射星成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朝鲜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联合国安理会则于1月22日一致通过第2087号决议,要求朝鲜遵守安理会有关决议规定,不得再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并呼吁朝鲜重返六方会谈。
朝鲜国防委员会1月24日发表声明,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作出强硬回应,并表示朝鲜将“不掩饰继续发射各种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更高水平的核试验的意图”。声明不仅谴责联合国安理会的涉朝决议,更宣称六方会谈与“9·19”共同声明将不再存在,以后也不会再有讨论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对话。许多观察人士从中嗅出了朝鲜准备进行核试验的意图。
三天后,朝中社报道说,金正恩强调朝鲜将以“强大的物理性对应措施”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自主权,并决心“采取实际的、高强度的国家重大措施”应对当前形势。金正恩的讲话与朝鲜国防委员会的声明一脉相承,核试验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1月30日,在朝鲜“光明星3号”卫星升空40多天后,韩国“罗老”号火箭成功发射,对此,美国声称韩国与朝鲜的火箭发射不能“相提并论”,这引得朝鲜方面谴责美国偏袒韩国的言论是“双重标准和强盗逻辑”。朝方强调,美国否认朝鲜自主合法的卫星发射权利是“残暴的敌对行为”。此时,便有一些媒体揣测,朝鲜很有可能在2月初或2月中旬进行第三次核试验。而此前,朝鲜曾于2006年和2009年进行过两次核试验。
2月12日,朝鲜正式宣布成功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后,美国、日本、韩 国、俄罗斯、中国等国以及联合国、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纷纷作出反应。朝鲜则公开指出,核试验是面对美国的敌对行为、不违背任何国际法的“正当自卫措施”。
同前两次核试验一样,朝鲜此次核试验也发生在因试射导弹和发射卫星而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谴责和制裁之后。
分析认为,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已经不再是要解决有没有核武器、能否跨过核门槛的问题,而是要改进、增强其核能力,并迫使国际社会接受其核国家的地位。
进步神速,效果尚待评估
朝中社2月12日的新闻公报说,此次核试验使用小型化和轻型化的原子弹,试验“水平高、安全、完美”,对周围生态环境没有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此次核试验的作用特性和爆炸威力等所有测定指标都完全符合设计值。
同前两次一样,新闻公报并未提及核试验的具体地点和技术,仅称系在北部的地下核试验场进行。
根据韩国气象厅12日的说法,当地时间11时57分50秒(北京时间10时57分50秒),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发生5.0级“人工地震”。韩国国防部随后确认此次核试验,其爆炸估计为6000吨至7000吨TNT当量(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为1.5万吨TNT当量)。
据韩联社报道,由于此次核试验的爆炸威力比想像的小,韩军方和情报当局认为朝鲜成功开发小型核弹头的可能性较低。但即使如此,这次核试验的爆炸威力也比上一次高出约两倍,这表明朝鲜的核技术进步相当神速。
也有一些韩国官方研究机构分析认为,朝鲜本次核试验更强调实用性,使用的是小型化原子弹,试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将核弹搭载在火箭上升空以达到战争实用的效果,并最终形成威慑力。
外界还猜测,朝鲜已将原料由钚改为铀,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操作性。
目前,对朝鲜核试验效果的国际评估还在进行中,试验究竟成功与否,朝鲜核武器到底是小型化还是非小型化,尚待进一步检验。分析指出,若朝鲜通过核试验成功开发了可安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小型核弹头,韩国和美国应对朝鲜核威慑的战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对内凝聚人心,对外“以压促变”
不少媒体认为,朝鲜选择这样一个时机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当有诸多政治考量。
首先,金正恩执政已逾一年,核试验的成功有对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此次核试成功后,声势浩大的平壤市军民联欢大会于2月14日在金日成广场举行。此后朝鲜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各种群众集会,欢呼核试验的成功。
朝鲜媒体连日来对核试验成功后民众的反应进行密集报道,说无论到哪个单位和公共场所,人们都在畅谈核试验,各处都传来欢呼声,朝鲜百姓都对此感到自豪。
第二,2月16日是金正日诞辰71周年,朝鲜于2012年将其定为“光明星节”。分析指出,朝鲜将核试验的时间正好选在“光明星节”之前,有表明金正恩将延续其父辈“先军”政策的意图。
金正日去世后,朝鲜在宣传其丰功伟绩时把他在世时进行的两次核试验称为其“宝贵遗产”。在2月15日朝鲜举行纪念金正日诞辰71周年的报告大会上,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在讲话中说,朝鲜是核拥有国、研发并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军事强国,这些都是金正日委员长创造的“历史奇迹”。
作为年轻的领导人,金正恩继承父辈的“宝贵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无疑旨在增加其个人的政治威望。
此外,有韩国媒体认为,这次朝鲜进行核试验是通过将矛头对准美国来压制韩国的对朝遏制,从而迫使韩国选择主动对朝改善关系。而朝鲜核试验发生在候任总统上任两周前,主要是避免朴槿惠上台之后进行核试,以不致造成与韩国新政府的沟通障碍,使朝鲜和韩国关系更加紧张。
朝鲜历次核试验
2006年10月9日朝中社报道称,朝鲜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方没有公布核试验的地点和相关数据,韩国情报部门称核试验的地点在朝鲜东北部的咸镜北道地区。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
2009年5月25日朝中社发表新闻公报说,朝鲜再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公报称,这次核试验在爆炸力和操纵技术方面有了新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核武器的威力,解决了不断发展核技术的科技问题。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的核试验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
2013年2月12日朝中社报道说,朝鲜国防科学部门当天在朝鲜北部地下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联合国安理会第2087号决议出台后,朝鲜年轻领导人金正恩表示,“在实现世界无核化之前,朝鲜半岛无核化绝不能实现”,并决心采取“高水平的核试验”应对宿敌美国的敌朝政策。媒体指出,这是在捍卫了父亲金正日“遗产”的同时,给祖父金日成的“遗训”加了一个巨大的前提。
朝鲜官民沉浸在节日般的喜悦中
《环球》杂志记者/杜白羽 (发自平壤)
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曾是朝鲜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的遗训。金日成时期,朝鲜对外宣称其核计划并非以发展核武器为目的,而是为了建成核电站,以解决朝鲜的能源问题。
而在2月12日朝中社发布地下核试验成功的消息后,朝鲜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对“拥核国家”地位的骄傲,对核试验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无处不在的情绪。
从美朝协议到“高水平核试验”
1994年,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斡旋下,美朝间达成协议,朝鲜以美、日、韩为其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为条件,冻结一切核项目。但多年来,轻水反应堆迟迟无法建成,朝鲜则一步步走上了核试验之路。
自2006年第一次核试验后,朝鲜便宣布自己是一个“拥核国家”。2009年第二次核试验后,朝鲜的这一立场更加坚定。2012年4月,朝鲜把“拥核”写进了宪法。尽管美韩等国至今坚决不承认朝鲜的核身份,但朝鲜外务省发言人于2012年9月5日表示,朝鲜为回应美国的敌视政策而成为堂堂正正的拥核国家,有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组织所无法左右的自己的标准。
前两次核试验都是在金正日时期进行的,金正日逝世后,朝鲜宣传要坚决捍卫这一“遗产”。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政府消息人士已经掌握金正日44项遗训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应该成为堂堂正正的合法的核拥有国,以此来减小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应该解除国际制裁,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对外条件。”
联合国安理会第2087号决议出台后,朝鲜年轻领导人金正恩表示,“在实现世界无核化之前,朝鲜半岛无核化绝不能实现”,并决心采取“高水平的核试验”应对宿敌美国的敌朝政策。媒体指出,这是在捍卫了父亲金正日“遗产”的同时,给祖父金日成的“遗训”加了一个巨大的前提。
视核试验为献礼
朝鲜决策层对于核问题的态度无疑刺激了民众的核情绪。
2月12日是朝鲜春节三天公休假的最后一天,四天后是金正日诞辰71周年纪念日,朝鲜于2012年将其定为“光明星节”。连日来,朝鲜民众组织起各种活动欢庆这一“民族最大节日”。在平壤街头,朝鲜国旗和金正日花彩旗,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建设经济强国”“崇高尊严的拥核国家”等标语,烘托着节日气氛。
12日当天,一边是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另一边,成功核试的“喜讯”迅速传遍街头巷尾,在朝鲜民众看来,核试成功是给金正日诞辰纪念日的隆重献礼。
为庆祝第三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平壤市军民联欢大会14日在金日成广场举行。朝鲜军民10万多人参加大会。大会现场,到处是“党和人民的最高领导者金正恩万岁”“伟大的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的革命思想万岁”“誓死拥卫以金正恩为首的党中央”等标语。
平壤之外,朝鲜各地也陆续展开了各种群众集会欢呼核试验的成功,并在全国掀起了坚定“先军政治”道路的浪潮。
连日来,朝鲜媒体对核试验成功进行了密集报道,称到处都传来“民族的大喜事”“让人痛快的喜讯”“值得骄傲的大胜”等欢呼声。
朝中社还报道称,在得知第三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后,千里马炼钢联合企业的工人们以巨大的激情,表达将更加猛烈地燃起增产斗争的决心。平壤面粉加工厂的工人们掀起了沸腾的生产热忱,核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布后的两天,该厂超额50%完成了生产计划。工人们说,要像国防科学部门的科学家那样,以优秀的工作成绩为改善人民生活作贡献,在加工食品生产中发扬忘我精神。
“只要拥有核武器,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为什么美国自己有核武器,叫嚣先发制人打击,而我们不可以拥有保卫国家主权的核遏制力?”
“我喜欢吃米,美国人凭什么非要让我只吃面包?朝鲜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主权。”
“美国是朝鲜半岛产生核问题的主谋,如果没有美国长期以来的军事威胁和敌视政策,我们根本就无需研发核武器。”
朝鲜为什么要在国家仍旧困难的情况下发展核武器?《环球》杂志记者就此求解于朝鲜民众,他们常常会如此作答。
在朝鲜人看来,美国对于朝核问题持“双重标准和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因此,对于本国的核成就,他们倍感振奋。
朝中社报道就此描述道,第三次核试验成功后,平壤面粉加工厂的作业班长吕成姬激动地说:“第三次核试验成功的喜讯,等于痛打了拿朝鲜和平卫星发射惹是生非、叫嚷制裁和施压的美帝的脸面,太痛快了!”
平壤一位名叫尹成学的市民则说:“继成功发射第二颗‘光明星3号’卫星之后不久,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我高兴得不得了。不管任何大敌横行霸道,只要拥有核武器,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自2月12日起,日本航空自卫队便开始在T-4教练机上安装收集粉尘装置,每天多次从青森、茨城和福冈等地的基地起飞,采集核辐射粉尘并进行分析。但目前尚未监测到因朝鲜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日韩的“震感”
《环球》杂志记者/张诚 (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张青 (发自首尔)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立即引起日韩政府的反弹,也引发两国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同反应。核辐射、冲突、东北亚和平……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两国媒体上,核试验产生的冲击波快速抵达日韩,其“震感”一时间难以平息。
广岛重置“地球和平监视钟”
2月12日,日本广岛市核爆资料馆的“地球和平监视钟”由“69”重置为“0”。该时钟建于2001年8月6日,每当有国家进行核试验,该资料馆都会将时钟重置归零。时钟上一次重置是美国于2012年12月5日实施临界核试验时。仅仅69天后,朝鲜实施了第三次核试验。
13日中午,约140名广岛核爆受害者团体成员在广岛市的和平纪念公园内高举“强烈抗议核试验”的横幅静坐,向园内的慰灵碑默哀。此次静坐长达30分钟。
广岛和长崎是迄今世界上仅有的遭到过原子弹轰炸的两座城市。2月12日,两市市长发表了谴责朝鲜核试验的声明。广岛市市长松井一实和长崎市市长田上富久在声明中谴责“朝鲜核试验是对遭到原子弹爆炸地区广大民众追求无核世界愿望的无情蹂躏,是在给国际社会废除核武器的努力泼冷水”。松井和田上两位市长还分别给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寄去了抗议信。
除广岛和长崎外,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和三重县议会还分别通过了抗议朝鲜核试验的决议。
在朝鲜核试验后,日本部分地方政府取消了对朝鲜人学校发放补助金。神奈川县于2月13日宣布取消2013年度对县内5所朝鲜学校发放的约6300万日元的补助金。此后,崎玉县和宫城县的仙台市也宣布取消对朝鲜中学发放2013年度补助金。
朝鲜实施核试验后,日朝间绑架问题的对话也陷入了僵局。而这种局面让日本的绑架问题受害者家属陷入绝望,这意味着解决绑架问题将再次变得遥遥无期。
绑架受害人横田惠(被绑架时13岁)的父亲横田滋和母亲横田早纪江2月16日在栃木县佐野市进行演讲,呼吁早日解决绑架问题。横田夫妇说,2002年“日朝平壤宣言”让5名绑架受害人回国,然而此后十余年,绑架问题一直没有进展。约有600名听众出席了演讲会。
日媒关注朝鲜核武小型化
朝鲜实施核试验后,《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均发表社论,对朝鲜核试验进行谴责。日本媒体连续多天对朝鲜核试验跟踪报道,它们关注最多的是朝鲜核试验对日本的安全威胁。
日本媒体的一个关注点是朝鲜核武器的小型化技术。它们分析认为,朝鲜核技术的提升加上能覆盖整个日本的导弹,对日本安全是重大威胁,因此呼吁日本政府采取对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应对。
日本民众还担心核放射性物质的威胁。自2月12日起,日本航空自卫队便开始在T-4教练机上安装收集粉尘装置,每天多次从青森、茨城和福冈等地的基地起飞,采集核辐射粉尘并进行分析。但目前尚未监测到因朝鲜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文部科学省也在日本各地加强了对核辐射物质的监测,每天提取和分析空气中的降落物,并发布监测结果。不仅如此,福冈、鸟取、新澙、群马等地方政府也每天对核放射性物质进行采集和监测分析。目前也尚未监测到异常的核放射性物质。
韩国民众生活如常
2月12日当天有很多韩国民众聚集在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电子屏前观看朝鲜核试验的相关报道,韩国街头则一如平日,餐馆,商店,娱乐场所正常营业。
“我是从电视上得知朝鲜核试验消息的,但是这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在首尔景福宫附近上班的小金(29岁)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他认为这应该是韩国政府、国际社会以及相关当事国考虑的问题,并表示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也不太关心此事。
韩国民众更关心的可能还是本国的经济。朝鲜进行第一、第二次核试验时,有许多外资企业因为担心半岛局势恶化,纷纷从韩国撤资,对当时的韩国经济造成冲击,很多人因此失业,股票也受此影响大跌。
但这种情况在本次核试验时并没有发生。“自己没什么可担心的,身为80后的年轻人在首尔生活十分不容易,自己更关心的是工作、月薪和恋爱问题。”小金说。
在韩的大部分“脱北者”,闻知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难以掩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这次核试验意味着朝韩间的对峙并未减弱。脱北者们担心朝鲜核试验会使韩国民众变得对朝冷淡,从而影响他们对“脱北者”的态度。
“脱北”大学生崔某2月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自己是朝鲜人,所以朝鲜无论做什么事,自己总会被推到风口浪尖,这让他很费神。在核试验当天,甚至有同学问他:朝鲜人是不是都有攻击性?
另一“脱北者”杨某则希望快点跟远在朝鲜的家人团聚,但在目前的状况下,朝韩关系恐怕还将继续陷入僵局。
矛头指向美韩政府
在韩国的一些门户网站上,有帖子声称,最终将朝鲜引到核武场上的正是美国,美国才是核扩散的真正主谋。
也有韩国舆论认为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不当是引起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原因之一,并表示政府若能效仿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对朝政策,朝核问题或许就可以解决了。
韩国自1980年末开始为制止朝鲜进行核试验而展开了外交努力,但朝鲜于2006年、2009年、2013年分别进行了三次核试验。因此,也有许多韩国民众认为韩国三十年来的对朝政策总体上是失败的,历届总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近,曾在金大中、卢武铉政府内负责朝韩关系和应对朝核问题的部分人士指责朝鲜核进行试验是李明博政府的错误。他们认为,朝核问题应该通过韩朝对话协商和对朝援助来解决,然而李明博政府并未实施相关政策。
曾参加过金大中、卢武铉政府时期的朝韩首脑会议的文正寅(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执政时期的对朝政策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说,格局的变化是由美国前总统布什于2002年宣布《日内瓦协议》无效并中断了对朝重油供给所引起的,如果韩国现任政府能效仿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对朝政策,韩鲜半岛局势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恶化,朝核问题也许能解决。
也有韩国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金大中、卢武铉政府依旧属于保守派,他们在朝核问题上无所作为,使国民错误地认为仅通过协商和援助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朝核问题,纵容朝鲜养成了通过挑衅得到援助的“不良习惯。

❻ 日本的京都与东京是同一个城市吗谢谢

不是
日本的京都府,是日本一级行政区,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都道府县之一。位于日本主要岛屿--本洲岛的中西部,东邻三重县和滋贺县,西邻兵库县,南邻大阪府和奈良县,东北邻福井县,北濒日本海。
东京,全名东京都,位于关东地区南部,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心。东部以江户川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崎玉县连接。 东京圈由东京和三个邻县崎玉、神奈川、千叶组成。

❼ 日本东京简介

东京
1.581年,杨坚篡周,建立大隋,以长安为首都,称西京。以洛阳为东都,称东京。582年,罢东京。

2.中国北宋时首都汴梁又称东京。

3.东京是指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区。越南人称之为北圻,意为“北部边境”。“东京”在越南语中写作 Đông Kinh,是越南首都河内的旧名。法国人控制越南北方以后,便用这个名字称呼整个越南北方地区。

4.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明治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自此,东京成为日本国首都。东京(Tokyo,とうきょう,도쿄)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东京都人口约126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东京23区人口为852万(截至2006年8月),东京圈(东京都市圈)人口约3400万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东京是世界级的大城市,一般说得东京市是指东京23区,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实际上东京作为一个行政区,在日本叫东京都,包括三大部分:东京23区、多摩地区、太平洋诸岛。这些岛包括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及最东端的南鸟岛和最南端的冲鸟岛。这些岛最远的离东京达数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绍东京的主要部分——东京23区。东京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区之首,达1100多万。东京与附近的千叶、崎玉、神奈川共同构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铁路和公路以东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射向各地,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要逛东京先得有张交通图,拿来地图先看东京交通的主干线——山手线和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山手线是东日本铁道公司(JReast)的环东京干线。山手线上的主要始发终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叶原、东京、新桥、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地铁线如蛛网一般通往东京的各个区和邻近的县市,并与通往市外的各条私铁线路相衔接。各私铁线路中主要的有东急线(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线(主要连接23区与多摩地区)、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县各旅游地)、西武线(主要连接东京西部与23区、崎玉西南与东京)、东武线(主要连接关东北部与东京)、京成线(千叶与东京)。

东京的主要购物区分布在山手线的各主要站周围,百货店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池袋、新宿和原宿、涉谷、新桥、东京站附近的银座和日本桥,这些地区构成主要的购物区。还有就是以电器界著名的秋叶原、以旧书市著名的神保町、以水产批发著名的筑地中央批发市场、以便宜货著称的上野糖横町。有特色的地名还有用永田町、霞关、兜町、大手町等。永田町是日本议会和政党中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用永田町来指代日本政界,霞关是日本政府各部的所在地,日本人常拿他比喻官僚或大藏省,兜町是东京证券市场的所在地,有人以它比喻日本的证券王国。至于大手町是留学生们经常造访的地方,东京入国管理局坐落于此。
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有东京铁塔、皇居、国会议事堂、浅草寺、浜离宫、上野公园与动物园、葛西临海公园、台场、东京迪斯尼乐园等。比较有特色的比赛有棒球和相扑,看棒球可以到后乐园站的东京球场,那里是东京巨人队的主场。看相扑可以到秋叶原附近的两国去,那里既有两国国技馆,还有许多相扑选手所属的部屋(俱乐部),每个部屋都有自己的名号与标志。江户东京博物馆也值得一看。 山手线上的几个大站的附近地区,也是游玩和观光的好地方,比如池袋附近的阳光大厦里集中了许多水族馆、美术馆、博物馆,新宿附近的都厅大厦、歌舞伎町、购物区,涉谷与原宿则是日本年轻人时装、音乐、化妆、随身物品、发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信息源。上野附近集中了如日本的传统剧场、东京国立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等。在银座和新宿的主街道,到了星期天,禁止车辆通行,那里就成了步行者的天堂,卖艺或公演的街头艺术家、出售各种手工制品的各国小贩、在街上玩耍的年轻人,各色人等、五花八门。

500多年前,东京还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镇,当时叫作江户。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将在这里构筑了江户城。此后,这里便成了日本关东地区的商业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德川幕府,来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这里,江户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据记载,19世纪初,江户的人口已超过百万。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由京都迁居至此,改江户为东京,这里成为日本国的首都。1943年,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将东京市改为东京都,扩大了它的管辖范围。 东京是日本全国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都集中在这里。被人们称为“官厅街”的“霞关”一带聚集着国会议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务省、通产省、文部省等内阁所属政府机关。过去的江户城,现在已成为天皇居住的宫城。东京也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它们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地。东京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地区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的京滨叶工业区。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化工、电子、皮革、电机、纤维、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仪器等。东京金融业和商业发达,对内对外商务活动频繁。素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 东京还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种文化机构密集,其中有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规模大、设备先进的国立博物馆、西洋美术馆、国立图书馆等。坐落在东京的大学占日本全国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学生则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东京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东京音乐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等。
东京的交通很便利,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从东京延伸到九州,并向东北方面延伸。地下铁道几乎能到达所有的重要地区。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通向全国及世界各地。 1979年3月14日,东京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行政区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采用都道府县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东京都。1943年,原本的两个一级行政区—东京府与东京市统合成为东京都,但战后(1947年)又因为地方自治法的颁布,而将东京都制废除。现在的东京都仅为单纯整合特别区与其馀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体,只是仍沿用原本东京都的称呼而已。整个东京都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地理分区,分别是习惯上称为「东京23区」的23个特别区,与23区西边被称为「三多摩地区」的近郊地区,以及一些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东京都管辖的岛屿。东京23区23区东边涵盖了由隅田川、荒川与江户川等河流所形成的广大河口平原低地,习惯上常称为「下町」。河口平原西边,武藏野台地东端的部份地带被侵蚀后形成舌状台地,俗称「山之手」(やまのて),今日东京市区著名的JR山手线铁道当初就是为了连接这些小型台地而设。南边为多摩川河口沿岸的带状低地区。东京湾沿岸至今仍持续进行填海造陆工程,填成的新生地也划入23区的范围内,例如隅田川口的台场(お台场;おだいば)地区,就是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新兴游憩地区。三多摩地区以多摩川沿岸的低地为中心,包含了北侧的武藏野台地,与南侧的多摩丘陵所组成的狭长状郊区地带。此区域7世纪时为武藏国多摩郡所管辖,明治时代划分为四个郡,后来东多摩郡并入东京市成为中野区与杉并区的一部份后,形成目前的北多摩郡、南多摩郡与西多摩郡。三多摩区境内有许多东京的大型卫星城市,例如武藏野市、立川市、八王子市与著名的多摩新市镇(多摩ニュータウン,位于多摩市境内的新市镇计画)。三多摩地区西边(西多摩郡)境内已经包含部分关东山地的范围在内。岛屿区 包含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在内的东京都岛屿区各岛。此区域在行政区划分上比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们跟道、府、县等行政区下辖的独立村、町不同,此区域与东京都之间,并没有一个郡等级的行政单位介入其中,各岛都是以直属于都政府的自治村、自治町型态存在。日本国土最南端的冲之鸟岛(冲ノ鸟岛;おきのとりしま)与最东端的南鸟岛(みなみとりしま)皆归属于东京都小笠原村管辖。关於冲之鸟岛附近的海域归属权,目前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仍有争议。东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当时称为“江户”,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德川幕府后城市开始繁荣起来。作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户在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一时期,天皇一直居住在京都,京都是国家正式的首都。江户时代持续了将近260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德川幕府统治瓦解,皇权复兴。天皇迁移到江户,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从此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在明治时期(1868-1912),日本开始热中于吸取西欧文明。封建领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头砖瓦结构的建筑物,主要城市的马路都由圆石所铺成。1869年,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之间开通了第一条电信线路,1872年第一辆蒸汽机车开始在新桥到横滨之间运行。西欧的发型取代了男人们传统的发髻,硬圆顶礼帽、高领和带有裙撑的裙子成为时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个动物园在上野开放。1885年,政府采用了内阁制,伊藤博文成为日本第一任首相。随着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 在大正时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数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比重提高。并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进,进入高等女子学校学习的女孩的数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艺术诸如戏剧和歌剧繁荣起来。 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使东京变成了废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为平地。据报道,死亡及行踪不明者超过14万人,30万栋房屋毁坏。地震之后规划了城市修复计划,但是由于工程花费超过了国家预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现。 关东大地震结束后不久,昭和时代在昏暗中拉开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条地铁于1927年在浅草和上野之间开通了。1928年首次举行全民众议院议员选举。1931年羽田的东京机场竣工,1941年东京港开港。到了1935年,东京居住的人数增长到636万,与纽约和伦敦的人口相匹敌。 然而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对东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东京原来所存在的双重的行政机构东京府和东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并形成东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统,并任命行政长官。在二战末期,东京被轰炸102次,最严重的空袭是在1945年3月10日,在这次空袭中,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战争结束。经轰炸后东京的大部分成为废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万,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过公众投票安井诚一郎被选举为新体制下东京第一届都知事。同年8月开始了现在的23区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家逐步恢复的一个时期。1953年开始放送电视,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尤其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特需景气使经济得以迅速繁荣起来。从而导致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由于进行技术革新和引入新工业新技术,这一时期,人工合成纤维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大量生产时期,致使东京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62年东京人口突破1000万。19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行,新干线(高速列车)开始运行,首都高速公路开通,为东京今天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国家开始被空气、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所困扰。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多年快速的经济成长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信息社会的出现,东京在经济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东京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并且还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术、信息、文化和时装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这些快速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环境水平下降、交通拥挤和救灾物资准备不足。1986年以后,土地和股票价格开始呈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泡沫经济”现象。 日本在泡沫经济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长期的经济萎靡产生税收衰减,导致了都政府的财政危机。步入二十一世纪,现在东京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通过落实多方面的开拓政策,东京正在努力战胜自身所面临的危机,力争把东京建设成理想的极具吸引力的都市。东京都位于关东地区南部,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心。东部以江户川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崎玉县连接。 东京圈由东京和三个邻县崎玉、神奈川、千叶组成。这个地区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26%。首都圈由东京都和周围的七个县崎玉、神奈川、千叶、群马、枥木、茨城、山梨组成。 东京都是都行政机构,它由更小的行政单位组成,包括区和市町村,“中心”区域被分成23个区,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个市、3个町(cho)、一个村(son)组成。23个特别区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带,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和小笠原诸岛,尽管地理上与东京都分离。也属于东京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两个岛上有2个町和7个村。 东京的总人口1254万(2005年9月1日),面积大约2187平方公里。气候温和。 23特别区总覆盖面积大约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趋势,居民84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13063人——2005年9月1日。 商业办公设施在这二十三个区内相当集中。东京这部分地区拥有充实的交通网络,使得这个地区的交通和购物相当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说明的课题:随着办公和其他商业设施的增加,导致该地区作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减退。逐渐减少的水区和绿化带致使舒适的生活空间逐渐消失。由于该地区木质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灾害在该地区倍受关注。可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个区周边地带的道路。 多摩地域多摩地域面积大约1160平方公里。它的人口同特别区类似,呈现出微增的趋势。将近40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501人——2005年9月1日。 由于毗邻特别区,这个地区已经都市化了。但它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水边区和绿化带。更重要的是由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带来了强大的产业能力和丰富的人材资源,使这个地区成为拥有各种发展潜力的地区。多摩地域不仅是在东京都内,同样在整个东京地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包括公路和铁路在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及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岛屿地区岛屿总面积约406平方公里,岛上人口在持续下降,目前约有2.6万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65人。 这一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岛屿很小,地理上被隔绝于外,经济薄弱,面临着通过发展采矿业、空运、医疗保障等来改善居住条件的艰巨任务。随着年轻人离岛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小岛上从事农业和渔业的劳动力短缺,而农业和渔业又是小岛的经济支柱。由于一直存在着交通、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等问题,小岛的旅游业发展也比较缓慢。人口概况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计东京的人口有1254.4万,约占日本总人口的10%,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最多。面积2187平方公里,东京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0.6%。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东京是日本所有辖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二十三个区共有845.7万人,多摩地域有406.1万,诸岛有2.6万人。东京有588.6万户家庭,平均每户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记在册的外国居民达36万人,大约是十年前总数的1.4倍多。人口动态2004年在东京和其他道府县流动的人口总数约79.5万,其中有43.3万人迁入东京,同时,36.2万人迁出,社会净增长7.2万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来,人口普遍呈下降趋势,直到12年后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长。2004年,再次显示出人口增长。再来看一下东京和三个毗邻县(崎玉、千叶、神奈川)之间的人口流动:20.2万人迁入东京,18.8万人迁出。构成流动人口总数39.0万人,是流动人口总数的49.1%,导致社会净增长1.4万人。2004年出生人数10.0万人,死亡人数为8.9万人,自然增长1.1万人,然而,这个增长数自从1968年高峰的18.2万人以后在一直递减。人口年龄构成统计根据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记,登记东京居民1216.1万人。这个数字分成三个年龄范畴:青少年(0-14岁)有144.6万人;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有853.9万人;老龄化人口(65以上)有217.6万人。这些人数构成比例为11.9%、70.2%、17.9%。老龄化人口的比例在1978年已经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国家”标准(7%),从那时起增加的速度不断加快,1998年,超过“高龄化社会”标准(14%)。劳动力人口截止至2000年10月1日,十五岁以上的人口有1059.6万人,总劳动力人数为647万,其中就业人数有615.8万人,待业人数为31.2万人。产业结构人口统计据2000年国情普查结果,就业人员分为三个产业部门,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林、渔的2.7万人(0.4%);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38.3万人(22.5%);商业、运输、通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457.3万人(74.2%)。职业人口统计根据2000年国情普查,就业人员分为四个职业部门:2.8万人(0.5%)从事农林渔业;148.1万人(24%)从事制造以及运输相关的职业;179.8万人(29.2%)从事零售服务相关的职业;285.1万人(46.3%)从事文职、技术和管理工作。白天和夜晚的人口根据2000年国情普查的数据:东京白天的人口为1466.7万,比夜间人口的1201.7万多出265万人,白天人口是夜间人口的1.2倍多。以夜间人口指数为100,白天人口指数就是122,这个差别是由通勤的学生和工薪族所引起的,来自三个邻县(崎玉、千叶和神奈川)的人口构成了白天的流动量。 白天人口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特别区有1112.5万人,多摩地区有315.4万人,岛屿地区有2.8万人。这三个地区白天人口的指数分别为:137,90,101,特别区人口指数明显偏高,更明显的是,东京的三个核心地带——千代田、中央区和港区的夜间人数是26.8万,白天人数为234.1万,其白天人数是夜间人数的8倍还多。 从1965年以来东京都的变化来看,到2000年为止,夜间人口增加了115万(10.6%),白天人口增加了292万人(24.8%),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