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國際靜觀察

國際靜觀察

發布時間: 2021-04-21 08:56:25

『壹』 求有關歷史軍事的解說視頻

軍情觀察室 軍情直播間 軍情解碼 國際靜觀察 軍情第一線

『貳』 如何理解鄧小平提出的「冷靜觀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十六字方針

「韜光養晦」是鄧小平針對1990年前的國際局勢提出來的。面對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出現的不穩定形勢,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鄧小平在提出這個思想時還強調了「決不當頭」。實際上,「韜光養晦」的具體政策含義,就是「決不當頭」。 這在當時是有具體含義的,「決不當頭」是指不覬覦蘇聯老大哥留下的社會主義領袖的位置。當時,國際國內都有人希望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的扛旗者。針對這種思潮,鄧小平說,頭頭可不能當,頭頭一當就壞了。搞霸權主義的名聲很壞,當第三世界的頭頭名聲也不好。 這不是客氣話,這是一種真實的政治考慮。即使將來中國強大了,也永遠不當頭,不稱霸,不謀求勢力范圍,不搞集團政治,不幹涉別國內政。過頭的話不講,過頭的事不做。要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鄧小平的這個思想,因其高瞻遠矚而具有政策指南針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方針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完全可以作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家哲學,像美國開國者確立的不捲入歐洲事務的外交政策一樣有意義。小平當時主要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提出的不當頭,在後來的政策中,得到了貫徹。

『叄』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的特點和穩定性問題有哪些

一個應當說在未來的時期,總體國際形勢還是穩定中求發展,一個大國之間能夠保持合作,能夠避免大的沖突的格局。這是第一個特點。就是不會有油世界大戰,不會有全面的沖突。但是我會馬上把這個話打住說,同時很難避免局部的沖突,小的熱點,包括恐怖主義的襲擊。特別在某些地區,比如伊斯蘭湖帶,我覺得麻煩還會連連不斷的。所以大局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局部仍然充滿一些不確定和沖突的,這是第一個判斷。 第二,我覺得占據全球制高點,仍然要靠科技創新。不能完全靠所謂的傳統製造業,或者是能耗很大的產業,對中國而言,我覺得這個含義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發達國家紛紛把所謂的西洋產業向一些新興國家轉移,比如鋼鐵,一些能耗大的產業,比如造鞋,過去美國造鞋,現在美國人不造了。到墨西哥、到韓國,現在到中國,到印度去造,服裝、玩具。但是我們僅僅以這些領域擁有很大份量而自豪、驕傲,就錯了。我覺得一定要高端,現在中國在中低端佔有很大的份量。在製造業,中國可以說四兩撥千斤。 但在高端里中國涉及的很少,比如飛機,中國現在成百上千架飛機,多少是自己製造的,很多中小飛機可以造一點,但是那種說實話滿足不了中國的需要,很多大飛機中國就不造成,就要從國外進口。不光大飛機,現在很多尖端的武器,進行裝備都需要進口,現在還處於模仿階段。說明我們現在科技創新能力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另外高端、低端還可以做一個對比。看國際規則,在制定國際規則的時候,中國的發言權遠不如一些西方國家,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未來在國際形勢不斷變換的時代需要冷靜觀察的。千萬不能說因為奧運成功了,因為中國成人禮實現了,我們跨入大國強國的時代了,因此我們可以特別亢奮地說,中國人就是強大了,中國就可以叫板了,中國什麼事都可以擺平搞定了。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有長項,短項,雖然我們金牌是第一,但是在很多領域差得遠了去了,在國際政策,外交領域也是如此,人家說中國人的能量很強,中國發展很快,這個話也對,但是千萬不能沖昏了頭,但是要看到在很多方面還有軟肋。

『肆』 如何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

一)時代主題的轉換
1.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生活的主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時,列寧通過對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科學分析,指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後,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日益加劇,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從而為無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由此,列寧提出當時國際生活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
2.當今時代的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力量超過了戰爭的力量。人類在20世紀中已經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經歷了冷戰對峙的磨難,付出了沉重代價。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都不願意歷史的悲劇重演,都不願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區再發生新的熱戰、冷戰和動亂,都不願看到任何國家或集團再推進新的霸權和強權。反對霸權主義,爭取世界和平,這已經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普遍要求,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識。
其二,經濟的發展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普遍認識到以經濟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對一個國家的世界地位的影響,紛紛把發展經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戰結束後,經濟問題成為國際關系的重點,經濟斗爭成為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發展問題更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突出問題,具有全球的意義。謀求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發達國家,而後便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幾乎各個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經濟出現巨大增長,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時也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各國紛紛制定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規劃,並把它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四,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新科技革命的發生,引起了國際分工和經濟高度國際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連接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間的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滲透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並呈加速發展之勢。
鄧小平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深刻地考察了時代的要求,科學地概括了時代發展的新特點和內容,從而對戰後世界形勢的新變化,提出了新的理論概括。他在20世紀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和平問題,是指在較長時期內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問題,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和制止局部戰爭的問題。現在雖然在較長時期內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可能的,但是人類仍然面臨著戰爭的威脅。和平問題是一個事關全人類的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
發展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世界的發展問題。我們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整個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發展問題成為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核心,相本原因在於長期以來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惡化,貧困差距擴大。
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其中,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人類才有可能集中力量求發展;發展是和平的基礎和根本途徑,只有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對霸權主義,消除誘發戰爭的種種不利因素,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要在和平環境下才能順利實現。和平離不開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和平力量才能不斷壯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戰。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的:「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礎。和平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南北問題。」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就是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需要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爭取和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國對外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3.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加快、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把世界的生產、貿易、金融等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開放。
經濟全球化不是主觀人為推動的,它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二)當代中國的國際戰略
1.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
新中國建立前夕,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新中國即將奉行的國際戰略政策。194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我們可以採取和應當採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方針」,「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我們必須盡可能
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對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立場作了明確規定,基於上述總政策和基本原則,以及國內外形勢的特點,新中國決定實施三大具體方針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2.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
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以後,鄧小平根據世界各種努力的實力對比消長與變化,根據世界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走向以及由此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對國家形勢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斷。
第一,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60年代和70年代,由於美國擴大對越南的侵略戰 原蘇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日益增加,我們一度認為世界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對國際形勢進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對戰爭與和平問題作出了新的判斷。鄧小平說:「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對於總的國際局勢,,我的看法是,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鄧小平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是他從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國際矛盾中,抓住了制約、影響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這是因為和平與發展問題不僅反映了世界形勢發展的大趨勢,而且還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第三,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東歐劇變特別是蘇聯解體後,原有兩極格局瓦解,冷戰局面結束。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並沒有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妨礙發展的主要根源。世界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第四,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瓦解,世界局勢發生急劇變化。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終結,就格局已經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鄧小平提出,對於國際局勢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經過冷靜觀察和分析,他指出:「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一家獨霸世界力不從心;歐洲聯盟的建立,加快了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成為國際經濟、政治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積極努力,爭取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俄羅斯現在的實力,決定它仍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不容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必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澤民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
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3.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在新的世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國際秩序是指國際社會中的行為主體處理彼此間關系的原則、手段和相應的保障機制的總和。國際秩序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一般來說,特定的國際秩序是以特定的國際格局為基礎的。由於國際格局形成於特定歷史時期,是世界上各種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對比和布局,具有相對穩定而又不斷變化的特點。現行的國際秩序即舊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是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和世界格局相適應的。國際政治舊秩序的基本特徵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種舊的國際政治秩序嚴重危害著世界的和平、穩定和安全。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特徵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剝削,這種舊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了南北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
由於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極端不公正、不合理,也兩極格局終結世界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改變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便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國際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世界各國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紛紛提出了各自關於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要求和斗爭,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國一貫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鄧小平同志就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講到國際新秩序問題。1988年9月21日,鄧小平同志在同斯里蘭卡總統談話時,首次提出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主張。同年10月4日,鄧小平同志對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說,現在要研究提出建立一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問題。過去的國際政治是霸權主義,是集團政治。集團政治本身就不平等。經得起考驗、能夠維持和平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8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精闢指出:「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那麼應當用什麼原則來指導新的國際關系呢?最近,我同一些外國領導人和朋友都談到這個問題。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澤民同志等中國政府領導人在各種場合多次聲明,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員,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從當今世界的實際情況出發,應該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利益,應該體現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應該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中國政府主張建立的國際政治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參與國際事務;各國有權根據各自的國情,獨立自主
地選擇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應當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不幹涉別國的內政;國家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應當遵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准則,通過協商和平解決,不得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
中國政府主張建立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各國有權對本國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有權參與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發達國家應尊重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加強南北對話與合作,在商品、貿易、資金、債務、貨幣、金融等主要領域作出必要的調整和改革,做到經濟上互惠互利。
國際秩序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即對於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有著直接的重要關系。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會有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各國發展,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則會起相反的作用。國際秩序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國際社會中各主要行為體力量關系對比的結果,所以要判斷國際秩序的性質,看其是否公正、合理,就只能以其是否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為惟一的標准。
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賞,也得到一些發達國家的有識之士的支持。但中國政府也清醒地看到,歷史上形成的國際舊秩序現在還占支配地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還在日益擴大的現實告訴我們,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加強自身的團結合作,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還要抓緊時機發展自己,以增強談判地位,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4.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推進發展模式多樣化
鄧小平不僅積極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還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際社會各種力量重新組合的時候,及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以及「不舉旗、不當頭、不稱霸」的處理方針,使中國在維護國內政局穩定的同時,用自己的行動促進了國際關系民主化。
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了戰後以來最為劇烈的變化,世界社會主義出現低潮。面對國際風雲突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既堅決頂住了西方的壓力,又不同它們進行全面對抗;既團結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又避免自己當頭,避免把世界的一些矛盾集中到自己身上,保證我們掌握戰略主動權。
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凝聚各國人民的力量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各國共同解決,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各國合作應對;任何一個國家和一種力量,都不可能也沒有能力來獨自完成這個任務。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作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在事關世界和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上,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堅持通過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端;
尊重發展模式多樣性,保證各國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各國人民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各種文明互相交流和借鑒,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該而且可以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有一種模式。一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世界,只能是一個
各種文明相互交匯、相互借鑒,所有國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滿活力而又絢麗多彩的世界。
5.樹立新安全觀
以軍事聯盟為基礎,以軍備為手段的舊安全觀,無助於保障國際安全,更不能營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新安全觀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協作。

『伍』 國際靜觀察的欄目簡介

《國際靜觀察》是河北衛視2013年推出的一檔以國際軍事話題解讀為主的深度新聞訪談節目。是整合國內意見領袖與權威專家資源,高端而不丟失地氣,權威而不落俗套,豐富且趣味十足的國際新聞熱點剖析,通過沖突性國際新聞評論過程,開拓新聞性談話欄目的新境界。將事件的新聞屬性和思辨內核有機結合,展現「全球化、全媒體、全方位」的國際時事評論。搶佔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話語權高地,爭奪高凈值受眾,輻射高素質群體,大大提升河北衛視品牌形象。方靜主持,國際軍事專家張紹忠、李莉等軍事屆名嘴為嘉賓,深度解析一周國際軍事熱點

『陸』 觀察能力如何培養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細致是培養觀察的基本要求,准確是觀察習慣的根本,全面是觀察的基本原則,發現特點是觀察的目的。 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沒有把觀察力的培養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這樣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歲寫詩,9歲發表作品,1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8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詩、文集7部,發表各類文章近500篇,多次獲國際、國內文學獎。 任寰小時候不愛說話,這與她從小患過敏性哮喘有關。每次住院、打吊針、輸氧,她也不多話。這種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於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話的習慣。 任寰愛好寫作了。當作家的父親任彥芳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她自覺地學會觀察和思考,發展她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並讓她開始記日記。 任寰上小學二年級時,父親有意識的培養她觀察描寫大自然。上小學三年級時,又教她注意觀察人物,觀察人的心理,進而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10歲女孩任寰詩文選》就是她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結晶。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稱她的詩具有思辨性。在這本詩文選里,有她的觀察手記,有人物速寫等。 有一次,父親帶她到公園玩。臨行前就告訴她:你要注意觀察事物的特點,越細越好,回來寫篇日記。這樣,到了公園里,任寰就非常注意觀察花、鳥、草、蟲等。任寰本來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父親很好地利用了孩子這一天性,經常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在盡情地玩耍之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去看春天的綠芽,夏日的鮮花,秋季的果實,寒冬的落葉,去聽蟬鳴鳥唱。這些都引起任寰的興趣和思考。 同時,任寰的父母在平時也注意指導觀察,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知識和生活。比如,讓任寰觀察家裡養的花草、小魚,晚上帶任寰觀察星空,講講簡單的星系。白天觀雲,看到雲的流動,講一講「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披蓑衣」等諺語的簡單道理等。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准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 觀察能力達到准確無誤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功夫,並非一日養成。比如,藝術家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眼睛,人們認為是白色的牆壁,畫家的眼裡卻認為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博物學家能一眼認出動物、植物的種類,檢測員則能從建築物的外形上識別其不同的結構。當你沾沾自喜地買到一件「十分滿意」的商品時,商品質檢員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製品…… 牛頓的孩子時代,對各種事物都喜歡仔細的觀察,而且都力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夜晚,牛頓仰望天空神往那眨著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裡想,這星星月亮為什麼能掛在天空上呢?刻卜勒說,星星、月亮都在天空轉動著,那它們為什麼不相撞呢?刮大風了,狂風旋卷著沙石,人們都躲進了屋子裡。牛頓卻沖出屋子,獨自在街上行走。一會兒,隨風前進;一會兒,逆風行走。他要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到底有著何種本質的差別。 像牛頓那樣,觀察能力較強的孩子,觀察問題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有的孩子寫作文「我的媽媽」,他不僅注意到了媽媽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這些現象,還能通過這些現象,發掘出媽媽(媽媽食品)的內心世界來。有的孩子觀察大自然的景色,不僅注意到花草樹木、氣溫雲彩以及鳥類的活動、土壤的變化,還能從這些變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來的象徵,哪些景色是寒冬來臨的預兆…… 父母在鼓勵孩子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善於觀察。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明確觀察目的。孩子對觀察的任務的了解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越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觀察中,有無明確的觀察目的,得到的觀察結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公園,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轉半天,回到家裡,也說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觀察公園里的小鳥,那麼,孩子一定會仔細地說出小鳥的形狀,羽毛的顏色,眼睛的大小,聲音的高低等。這樣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觀察,從中獲得更多的觀察收獲。 ●激發孩子觀察前的准備。特別是有關知識的准備,以便讓孩子看得懂;同時要激發其求知慾,培養其觀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認識事物。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他最熟悉的、最喜愛的、特徵比較明顯的、容易辨認的事物,激發孩子積極觀察的強烈願望。 ●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的主要方法有: 1、綜合觀察法。即先局部後整體或先整體後局部的觀察方法,以達到對觀察對象全面正確的認識。 2、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後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進行觀察,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後看圖數數和看圖例式打下基礎。 3、對比觀察。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4、反復觀察。對於某一動作可讓孩子進行重復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系,並能使各個暫時性聯系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復觀察能形成孩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並掌握復雜的難度大的各個環節。 5、順序觀察。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後順序,如植物的生長。讓孩子認識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讓孩子有順序地觀察,能使他們有條理地思考,達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一般來說,觀察是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先中間後四周或先四周後中間;由表及裡或由里及表等。 6、重點觀察。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讓孩子見多識廣。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能說出許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與孩子知識學習的情況有關。知識學得扎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於知識與經驗,而知識與經驗的豐富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鼓勵孩子多提問。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等等。孩子們的問題有許多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這么多為什麼?」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如果是這樣,會使孩子很掃興,挫傷乃至磨滅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應該明白,當孩子提問時,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機會。鼓勵孩子提問,就是為了培養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並非必須立即把每個問題的現成答案告訴他們。

『柒』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矛盾的集中體現.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問題講的就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講的就是發展問題,所以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和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得益於世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戰亂和沖突則是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戰亂不僅使參戰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務、財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交通運輸癱瘓,國際貿易中斷,給世界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業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經濟貿易往來則能增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具體地說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增進了各國間的交流和聯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戰爭的爆發;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可見,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1.鄧小平同志對當今時代特徵的科學判斷

對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的科學判斷,是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出現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了當今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流通、投資等日益聯結為一個整體,各國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同時,各國之間又充滿了矛盾和激烈競爭,而矛盾和競爭的核心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動。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逐漸顯現,國際形勢總體上出現了相對和平的發展趨勢。盡管世界並不太平,局部地區的戰爭仍有發生,但制止戰爭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長,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總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成為時代的潮流。

鄧小平根據世界經濟與政治發生的重大變化,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主題已開始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及時提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們黨才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鄧小平指出,當今世界有很多問題,但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即和平與發展問題。

第三,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首先,當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東西方還存在對抗與世界要和平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形成了東西對峙、美蘇爭霸世界的兩極格局,給世界和平帶來極大威脅。冷戰結束後,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並沒有退出歷史舞台,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因此,和平問題就成為當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問題和集中體現。其次,當代世界在經濟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擴大與國家要發展的矛盾。發展問題就成為當代世界經濟最核心的問題和集中體現。抓住了這兩大問題,也就從錯綜復雜的國際矛盾中,抓住了制約、影響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了時代的主題。

第四,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指和平與發展代替戰爭與革命成為當代世界面臨的兩個重大課題,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問題已經解決。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但戰爭的危險並沒有根除;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國的共同要求,但南北差距仍在擴大,世界各國遠未實現共同繁榮。

要特別注意鄧小平對時代特徵和國際形勢的判斷,主要理解這一判斷的深刻內涵與意義。這幾個判斷既可以結合在一考核,也可以分別考核。分別考核時出選擇題機會多一些。

2.當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20世紀80年代未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瓦解,世界局勢發生急劇變化。鄧小平指出,對於國際局勢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經過冷靜觀察和分析,他說,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極化發展。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終結,舊格局已經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國是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一家獨霸世界力不從心,歐洲聯盟的建立,加快了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成為國際經濟、政治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積極努力,爭取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俄羅斯現有的實力,決定它仍會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不可低估;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必將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國際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和密切結合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在內容上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從根本上有助於推動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世界主題的形成和發展,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趨利避害,促進自身發展。

(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原則

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堅決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維護我國的獨立、自主和尊嚴;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我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地、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堅持獨立自主,主要體現在:①堅持把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國家活動的目的是追求國家利益,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准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維護中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對世界政治經濟事務的參與權,是我國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國外交的根本任務。中國同樣也尊重別國的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②真正的不結盟。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結盟。不結盟就是不參加任何國家集團與軍事集團,不同任何國家結成同盟。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結盟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人。同時,我國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可能會影響世界戰略力量的平衡,不利於國際局勢的穩定。所以,只有不結盟才能更有效地、獨立自主地處理各種事務。 ③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干涉、侵犯他國主權的主要根源。他們不喜歡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千方百計地利用所謂的人權問題、西藏問題、台灣問題等干涉我國的內政,破壞我國領土完整,並妄圖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分化、西化。因此,反對霸權主義始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重斗爭,是我國對外政策的綱領。我們反對霸權主義,自己也永遠不稱霸。我們決不允許別國把他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我們也決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別人。

2.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寫入1954年4月29日中印談判公報中。同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在雙方發表的總理聯合聲明中,確認將和平共處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准則,並倡議將之作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准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本質是反對侵略和擴張,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權利,是對幾個世紀以來舊的國際關系准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否定和批判,是一項嶄新的、公正的國際關系准則。中國和任何國家發展關系都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異同來決定親疏好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為眾多國家所接受和遵循,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最好方式。

這部分的基本觀點比較多,注意出選擇題。比如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根本原則、目標、立足點等等。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

東歐劇變特別蘇聯解體後,原有兩極格局瓦解,冷戰局面結束。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並沒有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阻礙發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國家堅持要把它們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價值觀強加於別國。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集團正在進一步擴大,並公然違背國際公約,捍然武裝干涉他國內政。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導致的局部沖突和戰爭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由於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作祟,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解決。世界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2.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國際社會十分關心的重大問題。鄧小平根據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明確提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強調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新秩序。其主要內容為:

①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內容。

未來國際政治新秩序應當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是尊重各國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各個國家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國家的人民有權根據本國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不得干涉。

二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富貧、歷史長短,一律平等對待。它們都應當作為國際社會中平等的一員參與協商解決國際事務,堅決摒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由少數幾個國家壟斷和操縱國際事務的做法。

三是各個國家之間應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友好相處。

四是國與國之間發生分歧和出現爭端,應當遵照聯合國憲章和 國際法准則,由當事國各方通過協商和平解決,不得訴諸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

②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內容。

國際新秩序還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經濟新秩序。

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內容有:

一是各國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真正建立起體現公正合理、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國際經濟關系。

二是積極開展南北對話,實行互利的南北合作。互利合作排除使對方不能接受的其他條件,逐步縮小南北差距,使整個世界經濟均衡、健康、持續發展。

三是發展中國家要通過「南南合作」,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加強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並以「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合作」。在當前世界大變動時期,國際局勢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企圖稱霸世界,對其他國家發號施令,都已經行不通了。只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和平與發展才有保障。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中國人民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要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我們反對霸權主義,自己也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人民曾經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欺凌,永遠不會把這種痛苦加之於人。在國際事務中,我們不謀求霸權,但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不示弱,不屈從任何外來壓力,主持公道,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