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59年到1961年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是
1959年到1961年中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大躍進和「左」傾錯誤的泛濫。
「大躍進」運動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
公元紀年1959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農歷己亥年(豬年),無閏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建設的第3年。此時,全國正面臨著「左」傾錯誤的泛濫。
(1)59年大飢荒擴展閱讀
從「大躍進」直至1980年代初,中國官方一直認為這場大飢荒主要是由於一系列嚴重的自然災害再加上一些工作失誤造成的;中國政府也指責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的紛爭,「中蘇論戰」向中國索要抗美援朝時期的債務也是三年困難時期的原因。
然而,1980年以後的海外其他國家,主流研究者基本認同的觀點是嚴重的體制和問題伴隨著「大躍進」的政策轉變才是飢荒的關鍵原因。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官方大量的向國外派遣官費留學生到西方學習經濟,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接受政策錯誤因素在災難原因中的重要性,宣稱三分之一責任歸於自然原因,而三分之二的責任歸於錯誤管理。
❷ 我算是哪裡人
跟隨父輩,你的原籍是山東棗庄,現實歸屬你是安徽阜陽人。這是兩個概念。
❸ 這個世界有沒有餓死的人
有,b站up主播「墨茶」因為在飲食過程中長期營養不足被活活「餓死」
❹ 1960發生了什麼大事件中國
1月1日黃河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勝利截流。
1月20日中國政府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在北京互換《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批准書。此前,1955年4月22日,中國政府在萬隆會議上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了關於避免雙重國籍的條約,但印尼國會遲遲沒有批准該條約。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兩國直至本年1月20日才互換條約批准書,24日雙方同時公布生效。
1月28日中緬兩國總理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緬邊界條約是新中國與亞洲鄰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為今後解決類似問題樹立了良好範例。
3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轉《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毛澤東代中央起草批示,將鞍鋼實行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稱作「鞍鋼憲法」,要求在工業戰線加以推廣。
4月18日-27日中共中央軍委召開全國民兵代表會議,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民兵建設的成就,明確提出民兵工作的任務和作用。
4月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第一台機組開始發電。
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從北坡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人類第一次戰勝珠峰北坡天險。
9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蓄水。1978年底,三門峽水利樞紐改建工程竣工。
11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要求堅決糾正農村人民公社中的「共產」風。
11月17日國務院第一百零五次全體會議通過《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批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隨後,國務院於1961年3月4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示
❺ 今年是建國多少年啊
我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因此今年應該是建國五千多年了吧!至於1949年10月1日,根本不是建立了中國,中國在此之前已經存在了五千多年了,中h共是在那一天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但這個政權決不能叫做新中國,因為中國從無新舊之說,這完全是中a共編造的謬論!那麼中x共為什麼堅決要把建立了一個政權硬說成是建國呢?其實就是為了把黨和國混為一談,加強其執政合法性,再就是還能往自己臉上貼金遮醜!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中f共把自身發動的全面內戰稱之為解放戰爭;把完全由人禍造成的1959年至1962年的大飢荒歪曲成三年自然災害;把破產倒閉企業的失業人員更名為下崗職工。還有目前由於物價飛漲、生存困難、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百姓應得的權益根本得不到一點保障,因此中國整個社會矛盾從生,官民沖突也是時有發生!在這種火山口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中k共為了粉飾太平,叫嚷著要大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真是可笑至極!總之,中u共為了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所製造的各種想起到愚民效果的驚世謊言,實在是罄竹難書呀!
❻ 1959-1961年餓死多少人
1959-1961年發生了建國後最嚴重的大飢荒,在這場飢荒中有成千上萬的人由於政策失誤被餓死。
❼ 誰可以給我講一下文化大革命,四清,大煉鋼鐵事的事情,最好是百姓那時的生活
按時間來說吧
大煉鋼鐵是從1958年開始的,與臭名昭著的「大躍進運動」是同一時期,是為了響應中央提出的發展工業的號召,全國各地都在煉鋼,甚至連人們吃飯用的鍋盆等生活用品都收走煉鋼了,造成農業荒蕪,直接後果是59年到61年的三年大飢荒,據說有幾千萬人餓死。
四清是63年到66年期間的一次政治運動,造成了一部分幹部被迫害,但相比起來這次運動後果的嚴重程度比文化大革命要小得多。
文化大革命是從66年到76年,這段時期是中國成立後人權最惡劣的時期,革委會掌握著人的生殺大權,誰都不知會因為說錯什麼而受到批鬥和迫害,相比起來,舊地主、知識分子和原來的國民黨老兵等這些人受到的摧殘最為嚴重,大量的人被害或自殺,在中央的默許下,民間還出現了武鬥等動亂,一般那些村裡的地痞流氓都成了領導,你想想他們能幹什麼好事。文革期間的另一大事件就是知識青年下鄉,造成了我國人才的斷代,另外成千上萬的女知青在農村被強奸,這些事情現在仍然很少人知道。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政府會逐漸公開這些歷史,只有勇敢的直面歷史,一個國家才能真正進步,這是我的觀點。
❽ 1959到1961中國受災情況
這個問題涉及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具體情況,詳解如下:
一、簡介:
三年困難時期是指中國大陸地區從 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飢荒。在農村,經歷過這一時期的農民稱之為過苦日子,過糧食關,歉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則多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則稱之為三年大飢荒,西方學者也稱其為大躍進飢荒。
二、詳解:
1、乾旱統計情況:
按照《中國災情報告》記載,1958年,「1-8月,全國大面積旱災……冀、晉、陝、甘、青與西南川、滇、黔及華南粵、桂等省區。春旱時間長,波及面廣,嚴重影響農作物播種、生長。河北省中部、東部連續200多天無雨雪……5月中旬……西南、華南及冀東持續乾旱。入夏,華東、東北800多萬頃農田受旱。吉林省266條小河、1384座水庫乾枯,為近30年未有的大旱。年內,旱災波及24個省區2236萬公頃農田。」
1959年,「1-4月,冀、黑嚴重春旱。因去冬以來降水稀少,春旱影響河北省150萬公頃小麥生長,成災62萬公頃,另有20萬公頃耕地需挑水點種;黑龍江省……150萬公頃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數4-5寸深,為歷史少見。」7-9月,渭河、黃河中下游以南、南嶺、武夷山以北廣大區域普遍少雨,閩、粵60天無雨,遂「波及豫、魯、川、皖、鄂、湘、黑、陝、晉等20個省區的旱災分別占其77.3%(受災3380.6萬公頃)和82.9%(成災1117.3萬公頃),受災范圍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劉穎秋主編的《乾旱災害對我國社會經濟影響研究》認為,「是新中國成立10年來旱情最重的年份」。1959年的大旱,在水文方面有顯著的表現。是年,松花江源瀕於乾涸,豐滿水庫缺水發電。江、淮出現歷史同期(記載)的最低水位。江蘇省山區塘堰、小水庫乾涸37萬座(占本省同類型工程的67%)。湖北省塘堰乾涸達80%,8月中旬以後小河幾乎全乾;由於江水奇低,沿長江的121個水閘和161個明口,能夠自流放水的也只有50個閘、13個明口。湖南省邵陽、衡陽和湘西州的71萬處塘壩,在9月中旬有半數乾涸。
1960年,持續旱情擴大:「1-9月,以北方為主的特大旱災。上半年,北方大旱。魯、豫、冀、晉、內蒙、甘、陝7省區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區旱期暢達300-400天,受災面積達2319.1萬公頃,成災1420萬公頃;其中魯、豫、冀三省受災均在530萬公頃左右,合計1598.6萬公頃,成災808.5萬公頃左右。山東省與河南省伏牛山—沙河以北地區大部分河道斷流,濟南至范縣的黃河也有40多天斷流或接近斷流,800萬人缺乏飲用水。夏秋季節,南方皖、蘇、鄂、湘、粵、滇、川7省區因旱受災面積都在66.6萬公頃以上(按:廣東、海南旱情持續了7個月,西南各省冬春連旱),川、鄂2省成災198.1萬公頃。除西藏外,大陸各省區旱災面積高達3812.46萬公頃,為建國以來最高記錄」;「本年災情是建國後最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是年大旱,除黃河外,還有不少河流斷流,如永定河、瀦龍河斷流5個月;子牙河及滏陽河衡水以下河道,自1959年11月斷流,直到1960年7月18日才有來水;山東境內12條主要河流,有汶河、濰河等8條斷流。
1961年,旱情持續:「1-9月,全國范圍的特大旱災。全國旱區受災面積達3784.6萬公頃,成災1865.4萬公頃,主要分布於華北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黃土高原、西遼河流域」。是年3-6月,海河水系的趙王河、瀦龍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西遼河通遼站3-6月平均流量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安徽省正陽關、蚌埠和江蘇洪澤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陽專區8個縣325條大小河流,斷流312條。
1962年,「1-9月,全國大面積旱災。去冬以來,南方湘西北、粵北、川北、蘇北、皖中地區雨雪稀少,2月約有100萬公頃呈旱象;3月,旱區擴至豫、鄂、黔、陝等省,共計360萬公頃……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呼倫貝爾和烏蘭察布地區、晉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區,旱期長達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斷、人畜吃水困難……年內,旱災波及北方為主的24個省區(市)2174.6萬公頃農田,成災面積878.4萬公頃。」
人們習慣上將這幾年的災害稱為「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從乾旱災害的延伸和轉移看,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嚴重乾旱災害,大致延續了四年。時間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黃河流域、西南、華南為主,1961年春夏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連續乾旱為主;以及1962年春夏、夏秋的華北黃河流域、東北的乾旱。人們在談論和研究中往往忽視了1958和1962年也是較大旱災年,從宏觀角度看,集中在1959-1961年的特大乾旱,是有一個發展、高峰、減弱的過程的。
2、受災人口:
1959本年全年成災人口為8043萬,超過1949—1958年平均數80%以上,其中山東、湖北、四川各佔1000萬。本年春荒人口達9770萬人(主要指缺糧人口,包括外流逃荒、營養病、破產度荒、賣送兒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當於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大災害不僅面積超過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災害基礎上連續發生,危害極大,成災地區人口達9230萬人,春荒人口高達12980萬,相當於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3.8倍。另一個特點是旱、洪災同時發生,反差極大,一個省內,部分地區暴雨洪水泛濫,另部分地區持續乾旱,給救災帶來復雜困難。
1961年成災人口16300萬,也超過了上年。本年春荒人口高達21800萬,相當於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6.4倍,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❾ 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的時間和原因
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從 1959年至1961年期間,原因是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
三年自然災害過程
1、1959年
1-4月,冀、黑嚴重春旱。因去冬以來降水稀少,春旱影響河北省150萬公頃小麥生長,成災62萬公頃,另有20萬公頃耕地需挑水點種;黑龍江省150萬公頃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數4-5寸深,為歷史少見。
(9)59年大飢荒擴展閱讀
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
1、患病人群增加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國,因三年自然災害引發的飢荒是中國幾代人記憶中無法抹去的陰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風險大都與飢荒有關,而且他們的後代也有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風險。許多地方城鄉居民出現了浮腫病,患肝炎和婦女病的人數也在增加。
2、人口減少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在敘述到「三年困難時期」群眾生活狀況和人口變動情況時說:「糧、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
由於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積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突出的如河南信陽地區,1960年有9個縣死亡率超過100‰,為正常年份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