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供銷社改革

供銷社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4-19 17:45:18

『壹』 供銷社以後會怎麼改革

供銷社怎麼改革
來源:經濟日報農村版
韓俊:我到雲南調研發現,雲南供銷社系統這幾年變化很大。雲南供銷社曾是全國虧損嚴重的供銷社之一,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通過深化改革,激發了內部的活力,搞活了農村商業,帶動了農村各業的發展,供銷社由衰變興,由弱變強,由落後變先進,為全國供銷社的改革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很多專家學者把雲南供銷社的改革經驗概括為「雲南模式」。

和潤培:非常感謝大家的肯定!確實,2003年以前,雲南供銷系統處境艱難,債務多、虧損多、歷史遺留問題多,經營全面萎縮,可以說是「線斷、網破、人散」。雲南省委、省政府對供銷社的改革非常重視,2005年以來,幾乎一年出台一個文件。但最重要的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雲發〔2008〕14號文件,全面推進供銷社「二次創業」。雲南供銷社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提出了創建「服務型供銷、創新型供銷、和諧型供銷和開放型供銷」的「二次創業」目標。

雲南供銷社改革發展經驗概括起來就是「四個三」:第一,實行「三個推進」。一是黨委、政府高位強力推進。省委、省政府把供銷改革作為農村改革的重點,把抓農村流通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一年召開一次全省推進會,一年出台一個新文件,一年進行一次督查。二是供銷行業加大推進力度。三是與有關部門合作推進。近年省社與省級有關部門聯合下發文件20多個,各州(市)、縣(市區)下發文件140多個,解決了一系列改革中的難題。第二,實施「三個創新」。一是全面實施經營創新,二是實施組織創新,三是實施服務創新。第三,實現「三個突破」。一是在打造龍頭企業上有新突破。通過整合資源、盤活資產,提高行業服務能力和經營實力,增強帶動力、輻射力。二是在打造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繫上有新突破。三是在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指導服務體繫上有新突破。第四,抓好「三篇文章」。一是在開放辦社、聯合辦社上做文章。二是抓班子、強隊伍,在人才興社上做文章。三是在強化管理、創新機制,做強做大社有資產上做文章。

韓俊:《國務院關於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就是國發〔2009〕40號文件,是2009年出台的。這個文件對雲南供銷社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供銷社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扶持。

和潤培:在改革中,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實施了「三轉「、「三減」。「三轉」就是:聯社轉職能,企業轉機制,職工轉身份。「三減」就是減虧、減債、減包袱。

供銷社所屬企業的成份原來是多元的,企業轉機制就是全部轉成股份制。原來的一些老職工,一部分退休、一部分分流,其餘的職工全部轉成合同制。聯社轉職能就是縣以上聯社從原來的經營型全部向服務型轉變,提供指導、協調服務。

當時的包袱,一個是債務繁重,一個是人員臃腫。這兩個包袱甩了,我們2004年就減虧了,2005年開始盈利。實施「二次創業」6年多來,全省經營總額增長3倍,利潤總額增長10倍,職工工資翻了一番,「兩社一會」數量增了300倍,資產總額翻了一番。

劉如擎:我們宣威市供銷社2003年開始改革改制,當時工資發不了,醫葯費報不了,每年上千人上訪。我們當時對上面的政策理解有誤,認為供銷社不需要了,賣完資產走完人了事。

張劍南:我們開遠市供銷社當時也面臨類似的困難,在當時的改革改制中,資產基本上被賣光了!

和潤培:那個時候情況比較特殊,縣級供銷社很少有人來省里匯報工作,到省社上訪的人倒是排成隊。我們只好主動找縣級供銷社主任做工作,談怎麼改革、怎麼發展。面對他們的巨大困難,我們沒有錢扶持,就從思路上開導他們。

劉如擎:我2008年3月到供銷社上任,看到的景象是很心酸的,縣社10多個人擠在一個破沙發上算是歡迎我了。我到省里向和主任匯報,想搞清楚是要改「死」還是改「活」。和主任肯定地告訴我,當然是要改「活」,而且要在服務「三農」中發揮新作用。我很受觸動,回去就扎扎實實開始了「二次創業」:第一,立即廢除有關處理資產的文件,停止賣土地安置職工的做法。第二,把過去賣出去的資產,花幾倍的價錢又買回來,全部用來建配送中心、建超市、建市場。第三,把過去解散了的職工重新組織起來,成立新企業,解決職工的再就業。過去天天上訪的職工現在有工作了,收入增加了,人心也穩定了。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沒有人上訪了。

韓俊:把原來出售的資產買回來,你們錢從哪來?

劉如擎:第一是從銀行貸款,第二是向上級爭取,第三是自籌。我們這幾年建設農村流通網路,總投資近3個億,國家財政支持了3000多萬元,自籌一部分,貸款一部分,靠社會投入一部分。通過拓展業務,我們的實力逐步壯大。

張劍南:我們開遠市供銷系統不僅靠改革解決了困難,還迅速發展壯大了自身的實力,從一無所有到兵強馬壯,從人心渙散到干勁十足。

韓俊:供銷社是服務「三農」的一個重要部門。供銷社的發展要依靠自身改革激發活力,但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扶持。

和潤培:確實如此,我省2008年出台的省委14號文件含金量很高,比如說在資金的扶持方面、在稅收的優惠方面、在土地出讓金的返還方面,都有實實在在的政策。

韓俊:雲南供銷社之所以發展得很好,是雲南省委、省政府沒有把你們看成包袱,而是把你們看成得力助手,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對供銷社的發展,各級政府需要轉變觀念,千萬不能把供銷社看成包袱,要把它看成服務「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助手,給予更多的扶持。

『貳』 農村供銷社的改革,2014年是供銷社改革之年,為什麼農村供銷社不見動靜

基層供銷社要想東山再起、再次的成為農村商品流通領域的主渠道已是不可能的了。
改革的重點也只能是針對目前名存實亡的狀況,通過一些外在的、形式上的措施,增加一些人氣和名氣則已。
僅僅說一點,目前,供銷社的自有資產還剩多少?與30年前相比,真可謂是天壤之別了。

『叄』 供銷社綜合改革為什麼

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供銷合作社是我國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縣和縣以下有2.5萬家基層供銷合作社,11.4萬家專業合作社,33萬家綜合服務社,經營觸角、服務領域已經覆蓋了80%以上的鄉鎮和60%的行政村。這次出台《決定》,就是要使供銷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增強服務實力,真正成為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的骨幹力量。

二是推進供銷社自身改革和發展的內在需求。供銷社經過61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相當大的成效,但是也面臨一些問題。這次出台《決定》,立足於這些問題,破解這些難題,目的在於激發供銷合作社的內在活力,搞活內在機制。

『肆』 機構改革供銷社是否改為公務員

不可能,供銷社是盈利性質的企業,不可能成為公務員的。

『伍』 供銷合作社改革的"三個堅持"是什麼,和"三個力量"是什麼

一、供銷合作社改革的"三個堅持":
1、堅持供銷合作社集體所有制性質。
2、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辦社宗旨。
3、堅持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則。
二、三個力量"是:
1、 以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為核心,努力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
2、以「新網工程」建設為抓手,努力成為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
3、以整合資源為重點,努力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幹力量。

『陸』 中央一號文件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並提出依託供銷合作社等組織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等要求。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鄒天敬日前分析了文件對供銷社全面深化改革將帶來哪些機遇。
鄒天敬說,文件針對農村改革涉及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除了專門針對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所明確的政策措施外,還有不少改革內容與供銷合作社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例如,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鼓勵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大宗農產品政策性收儲;扶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加大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力度;整合和統籌使用涉農資金等。
還有一些政策措施沒有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但與其關系密切,如加強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幹、覆蓋全國的市場流通網路建設;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
文件提出,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台,並在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上也提到了依託供銷合作社基礎。鄒天敬表示,農業領域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經營主體普遍較分散,服務功能相對較弱,越來越需要在農村培育一個成體系、有規模、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組織擔負起這個服務責任。
他說,供銷合作社具有紮根農村、聯系農民、點多面廣的優勢,既有經營性又有公益性,最有條件和基礎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如能夠創新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完全能夠成為為農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和主渠道。
據鄒天敬介紹,文件確定「積極穩妥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供銷總社已下發通知,試點工作將著重圍繞六方面進行探索:以縣及縣以下基層供銷合作社為重點,密切與農民組織上和經濟上的聯系;以深化聯合社改革為重點,切實轉變行政化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以密切各層級之間的有機聯系為重點,構建上下貫通、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組織體系;以突出服務規模化為重點,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渠道;以突出流通現代化為重點,成為農村商品流通的主導力量;以合作金融業務為重點,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新型合作金融體系。
參考:【新華社】一號文件解讀:供銷合作社改革將迎來哪些機遇?

『柒』 此次事業編制改革,參公管理的縣供銷社聯合社的走向是什麼啊企業還是公務員隊伍呢請高人指點!謝謝了

據說: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是合作經濟組織,暫時不參加這次分類,對於改企分為第三類,我覺得根本不可能,因為供銷社是參公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