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王直

王直

發布時間: 2021-08-16 13:52:14

1. 根據文意,說說王直是個怎樣的人

中文名稱: 王直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明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560
生平簡介
王直(?-1560),《明史》誤作汪直,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嘉靖時,與葉宗滿等私造海船,犯禁出海,經營海外貿易,獲得甚豐,人稱「五峰船主」,後勾引倭寇,結巢於浙江雙嶼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浙江巡撫朱紈派兵進剿,毀雙嶼港。王直率領余黨渡海至日本,自稱徽王。三十二年(1553 年),王直等勾結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先後攻陷上海、蘇州、徽州、南京等地,燒殺劫掠。明總督胡宗憲派蔣洲往日本,誘王直歸降。三十八(1560年)冬,王直被誘殺於杭州。
靠走私成為海盜頭目 雇日本人擾中國沿海
日前,安徽歙縣境內由日本長崎縣福江市政府和一些日本人捐助修建的「王直墓」及其「芳名塔」,被兩名大學教師砸毀,在國內引起一片爭議。王直是什麼人,兩名教師為什麼要砸掉其墓碑,這得從明朝說起。
明代中期,倭寇成為明政府的重要外患。前期倭寇是「真倭」,絕大部分由日本人和少數朝鮮人組成,後期大多數是「從倭」,即參與倭寇之亂的中國人。王直,就是其中的重要頭目。
明初,朱元璋因江浙等地百姓曾協助方國珍、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嚴禁百姓出海。永樂三年(1405),市舶司恢復,海禁有所鬆弛,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出現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貿易時期,人們互通有無,各取所需,海上貿易相對繁榮。
嘉靖後期,由於賦稅過重和官吏、豪紳的盤剝,江浙一帶民不聊生,大批流民前往海外謀生。沿海海防官員故意誇大其辭,使明中央政府錯誤地認為「海上奸民武裝掠奪我轄內良民」,將出海經商的全都稱作「通番奸民」,進而加緊海禁。
當時,日本上上下下都垂涎於從對華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向中國大陸派遣了大批商船。由於沒有正式手續,這些商船都遭到了明朝政府的拒絕。日本人被拒絕後,有的並不急於回國,而是與在沿海漂泊的「通番奸民」勾結,占據沿海島嶼。加之1517年葡萄牙侵佔澳門後,也開始與沿海中國居民進行貿易活動,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沿海一帶官民對峙的緊張形勢。
王直本是安徽歙縣人,日本史料稱他為「五峰船主」,因其外祖家姓汪,也有史料稱其為「汪直」。他最早靠與同鄉徐惟學合夥販賣私鹽起家,失敗後又到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從事其他走私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又在廣東私造雙桅大船,從事硫磺、硝石、生絲和棉布等政府禁運物資的走私活動,頻繁來往於日本及中國東南沿海,甚至暹羅(今泰國)一帶。
嘉靖初年,活躍在海上的閩浙商業集團主要有兩支,一支以閩人李光頭為首,另一支以徽州府歙縣許棟為首。許棟的商業集團最初與葡萄牙合作,後來又有日本私商入伙。王直與許棟是同鄉,便加入了他的商業集團。許棟和李光頭因從事海盜活動相繼被明軍剿滅後,王直迅速成為流民商業集團的首領,先率眾北上屯居定海縣偏北約50里的浙東屏障烈表山(又名烈港),後又隨一直賴在中國沿海的日本來華貢使壽光到日本躲避風頭。
王直不斷設法與明朝的海道、衛所官員接近,利用自己的力量代其剿除其餘海盜團伙,以換取明官員的好感和支持,從而實現開市交易的目的。
經過不斷征戰和與明朝地方官員的私下勾結,王直逐漸獲得了中日之間的海上壟斷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隻都只有懸掛「五峰」旗號才敢在海上行駛。但王直的行為始終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的「禁海」政策相違。
王直集團的行為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政府相繼派朱紈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裝。他們派兵兩路夾擊王直,王直只好將活動基地遷至日本。
日本各諸侯的對外貿易政策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條件。王直善於拉攏、結交朋友,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戶(今屬日本長崎縣),掛起「徽王」旗號,在平戶深山中建起巨大的中國式房屋,追隨其定居在平戶、福島一帶的中國人至少也有3000人左右,海港中也時常可見供300人出海的大海船。王直以此為基地吸收反明勢力,並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國沿海地區發動多次跨海攻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朝政府任命胡宗憲為浙江總督。嘉靖皇帝決心一定要剿除匪患,對賊首絕不輕饒。
當年三月初,王直派人傳話給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聽從命令,協助剿除松江各處流民,並希望以此換得明政府開放沿海貿易的許諾。胡宗憲故意製造出一種雙方議和的氣氛,將王直誘捕。
由於當時沿海形勢緊張,胡宗憲不敢貿然殺掉王直,把他軟禁在杭州兩年多,希望流寇因為失去首領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處死。

2. 王直的主要成就

王直歷仕四朝,於「土木之變」時,位居群臣之首,穩定政局,並同意於謙堅守北京主張,為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王直任吏部尚書十四年(1443年—1457年),年歲越大,名聲品德一天比一天被推崇 。他任吏部尚書時,廉潔謹慎。當時剛剛廢除朝廷大臣舉薦地方大官的制度,專門歸屬吏部。王直委任曹郎,嚴厲抑制奔走鑽營。凡是御史巡視地方回來,必定命令他們報告所管轄的官員賢明能幹與否來作為選拔提升的參考,人們稱贊得到了合適的人選。當時,他的兒子王積任南京園子博士,考核政績來到吏部,文選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說:「這樣的話擾亂法紀就從我開始了。」
《劍橋中國明代史》就稱「王直和王翱在關鍵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長時期(分別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他們識別和選拔官員的能力可從15世紀第三個25年的總的行政質量中看出。」 王直在翰林院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擬詔書,編寫纂集,記載注錄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他和金溪人王英齊名,人們稱為「二王」,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王英為「西王」。
王直著有《抑庵集》十三卷,《抑庵後集》三十七卷,分別為其長子王〈禾資〉、次子王稙編定。《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蕭鎡作是集《序》,稱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長川,沿洄曲折,輸寫萬狀。蓋明自中葉以後,文士始好以矯激取名。直當宣德、正統間,去開國之初未遠,淳樸之習,猶未全漓。文章不務勝人,惟求當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溫厚和平,實非後來所及。雖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謂尚有典型者矣。」《國朝獻徵錄》及《明名臣琬琰錄》均收錄有其為他人所作的碑銘。

3. 我有個疑問,倭寇王為什麼是明朝人王直

因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嚴禁私人出海貿易,遭到沿海人民的強烈反對。沿海人民以海為生,或漁或商,久成習慣。實行海禁,無疑等於斷絕了他們的生路。他們「不肯束手困窮,於是所在聯結為寇,潰裂以出」,為了逃避明王朝的懲罰,他們便滯留海外不歸。在明朝中後期,有大量的中國商人、破產農民和失意知識分子等,由於各種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資本者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成為當時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王直的家族成員

輩分關系姓名簡介家世先祖 王導字茂弘,東晉政治家,官至丞相,封始興郡公,卒贈太傅,謚號文獻。 王崇文在南唐官至吉州刺史。 王贄字至之,在北宋官至吏部侍郎、禮部侍郎。 曾祖王以道隱居不仕,後因王直顯貴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夫人贈一品夫人。 祖父王子興隱居不仕,後因王直顯貴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夫人贈一品夫人。 祖母李氏撫養王直長大,後因王直顯貴贈一品夫人。 父親王伯貞官至肇慶知府、瓊州知州。後因王直顯貴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夫人贈一品夫人。 子輩長子王〈禾資〉官至翰林檢討,以學問品德受到稱贊。 次子王稙於成化(1465年—1487年)年間重新校訂完成《抑庵後集》 。曾孫輩曾孫王思 字宜學,官至翰林編修,後因「大禮議」事件受杖刑傷重而死。後追贈右諭德。

5. 王直的歷史評價

葉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學。
張廷玉等《明史》: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寬厚,王直之端重,蓋皆有大臣之度焉。當英、景之間,國勢初更,人心觀望,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於迎駕之儀,直侃侃於遣使之請,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俯仰,故能身負碩望,始終一節,可謂老成人矣。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直當景帝易儲之時,持之不堅,為平生之遺憾。然於謙當國,亦不能爭,其中殆有難言者。至於初諫親征,繼力爭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撓,至以出使自任,大節究為不愧。其器識厚重,在銓曹十六年,奉職公允,亦稱名臣...自永樂初為庶吉士,即承命入閣,典司制誥。後在翰林二十餘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當時與王英齊名,有「西王」、「東王」之目。而直尤為老壽,巋然負一代重望。
《劍橋中國明代史》:1443年王直被楊士奇任命,從此他是與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征討也先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又是土木災禍後處理北京危機時於謙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450年當討論英宗返回的問題時,王直是主張派使團前往蒙古人那裡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年當他已72歲和希望退隱時,他作為一個元老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擔任吏部尚書。

6. 王直是怎麼死的拜託各位了 3Q

有名的王直有好幾個 1王直(1379-1462)泰和人。永樂初進士。授修撰。歷事明宣宗、明仁宗,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明英宗將親征也先,命他留守北京。英宗全軍在土木復沒,時變倉卒,朝議屢上,皆以他為首。景泰帝時,力主派遣使臣迎接英宗回歸北京,乞休歸,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天順六年卒。贈太保。 2王直(?—1559年),,《明史》亦做汪直,號五峰,南直隸徽州府歙縣結林人。王直出身商人家庭。據萬曆《歙志》記載,相傳王直出生時,其母汪氏曾夢見一顆星星從天空墜入自己的懷中,星旁有一個戴著高帽子的人,汪氏便很驚詫地說:「此弧星也,當耀於胡而亦沒於胡。」時隔不久,天降大雪,草木結冰。王直知道這個徵兆後心裡暗自高興:「天星入懷,非凡胎也;草木冰者,兵象也。天將命我以武顯乎?」於是,年少不得志的王直便開始與地方上一些不安本分的人如葉宗滿、徐惟學、謝和以及方廷助等往來甚密。王直曾對這幫同夥表示道:中國的法度太過森嚴了,稍有行動就會觸動法律,而科舉也只對那些酸氣十足的讀書人開放,我們何不到海外去闖盪闖盪,只困在這小小的「一撮土」上有什麼作為?遂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偕同徐惟學、葉宗滿等趁明朝海禁鬆弛之機遠赴廣東沿海打造巨艦,滿載明王朝嚴禁出海的硝磺、絲綿等物品駛抵日本、暹羅等國,進行貿易往來,牟取暴利。僅僅5、6年時間,王直就獲得了巨額資本,成為違禁貿易的暴發戶,被稱為「五峰船主」。 當時活躍在海上的閩浙商業集團主要有兩個,一以閩人李光頭為首,另一個以徽州府歙縣許棟為首。許棟的商業集團最初與葡萄牙合作,後來又有日本私商入伙。王直與許棟是同鄉,便加入了他的商業集團。許棟和李光頭因從事海盜活動相繼被明軍剿滅後,王直便自立為船主,成為流民商業集團的首領。經過不斷征戰和與明朝地方官員的私下勾結,王直逐漸獲得了中日之間海上貿易的壟斷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隻都只有懸掛「五峰」旗號才敢在海上行駛。王直集團的行為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政府相繼派朱紈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裝。他們派兵兩路夾擊王直,王直只好將活動基地遷至日本。 日本各諸侯的對外貿易政策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條件。王直善於拉攏、結交朋友,取得了許多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戶(今屬日本長崎縣),掛起了「徽王」的旗號,以平戶為基地吸收反明勢力,不僅招集國內亡命之徒,而且還用巨資勾結日本真倭門的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為羽翼,並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國沿海地區發動多次跨海攻擊。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王直吞並了廣東海盜首領陳思盼所部。同年二月,王直傳令倭寇突入定海關,移泊金塘的烈港。四月,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與王直等人勾結,率數萬倭人及亂民駕船千餘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處登岸,流劫於台、溫、寧、紹間,攻陷城塞,殺掠居民無數。次年三月,王直糾集福建漳州和廣東的海盜及各路倭夷大舉入侵,連艦百餘艘,蔽海而至。南自台州、寧波、嘉興、湖州、蘇州和松江,北至淮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急。次日,王直等與倭寇攻陷浙江昌國衛(今浙江象山昌國鄉政府駐地),四月侵犯蘇州和松江等地,破上海縣,在江陰肆意劫掠,並進攻乍浦。八月,洗劫金山衛,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從太倉一路燒殺劫掠至蘇州,攻佔松江。四月攻陷嘉善,破崇明,進入崇德縣。六月經吳江抵達嘉興,洗劫一空後回到屯柘林。自此,王直的海盜集團已經徹底走向了勾結倭寇劫掠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財富和殺戮中國百姓的道路,成為嘉靖時期的海盜巨頭。 不可否認,明廷的禁海政策和清剿行動極大地限制了王直等人的海上貿易活動,也限制了瀕海居民乃至一些海商巨富的生存和財路,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和反抗,這些人同劫掠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相結合,成為明朝統治者的心腹大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徽州府績溪縣人胡宗憲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此後,隨著抗倭戰爭的推進,胡宗憲又被朝廷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並兼任浙江巡撫,集中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重任。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直派人傳話給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聽從命令,協助剿除松江各處流民,並希望以此換得明政府開放沿海貿易的許諾。胡宗憲故意製造出一種雙方議和的氣氛,將王直誘捕。由於當時沿海形勢緊張,胡宗憲不敢貿然殺掉王直,許其活命,把他軟禁在杭州兩年多,本希望流寇因為失去首領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明廷處死。 3當代少將王直 王直(1916—)福建省上杭縣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獨立九團政治處組織幹事,閩西紅軍第四支隊總支書記,紅一團連政治指導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宣傳隊隊長,四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二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二團,第四團政治處主任,第六師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十六旅四十七團政治委員,蘇南第一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副政治委員,第十二縱隊三十五旅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三十軍八十九師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福建省軍區副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當代作曲家 4王直1930年出生於山東省 蓬 萊縣。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兼少兒部主任,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前民樂系合奏課教研室主任。1948年開始從事音樂工作。在部隊文藝團體中任首席小提琴,指揮,作曲及樂隊隊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學系,民樂指導專業。後到湖北省歌舞劇團工作,1977年回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任合奏課及民樂編配課的教學。於1990年4月離休。 主要作品有 :<< 彝族踩蕎舞曲>>,<<酉水河畔>>,台灣民謠 <<笛子與小樂隊十首>> (合作),古箏與樂隊<<漁舟唱晚主題隨想曲>>,<<湖西風情>> (合作) ,笛子與樂隊,<<釵頭鳳幻想曲>> (合作),古箏與樂隊 <<海島風情>>,口笛,葫蘆絲獨奏<<西南風情>> (合作)。以及各種樂器的獨奏及重奏等。其中大部份在大陸、香港-、台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過,並製成唱片、盒帶、 CD 。部分曲目被電台、電視台播放過。合奏<<湖西風情>>獲國家二等獎。古箏與樂隊<<漁舟唱晚主題隨想曲>>,於84年由法國雅爾電子合成器樂隊與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團合作在首都體育館做過大型演出。所編配的 <<西南風情>> 做為<<兔年中國民族音樂會>> 曲目之一。由中央民族樂團於1999年春節期間在維也納那愛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演出。 同時,發表過多篇關於民族樂隊建設的文章,還輔導過數支專業及民族樂隊,並特別關心在青、少、兒中,開展民族普及與提高。

7. 明朝的王直是個什麼樣的人

中文名稱: 王直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明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560

相關人物: 胡宗憲

生平簡介

王直

王直(?-1560),《明史》誤作汪直,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嘉靖時,與葉宗滿等私造海船,犯禁出海,經營海外貿易,獲得甚豐,人稱「五峰船主」,後勾引倭寇,結巢於浙江雙嶼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浙江巡撫朱紈派兵進剿,毀雙嶼港。王直率領余黨渡海至日本,自稱徽王。三十二年(1553 年),王直等勾結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先後攻陷上海、蘇州、徽州、南京等地,燒殺劫掠。明總督胡宗憲派蔣洲往日本,誘王直歸降。三十八(1560年)冬,王直被誘殺於杭州。

靠走私成為海盜頭目 雇日本人擾中國沿海

日前,安徽歙縣境內由日本長崎縣福江市政府和一些日本人捐助修建的「王直墓」及其「芳名塔」,被兩名大學教師砸毀,在國內引起一片爭議。王直是什麼人,兩名教師為什麼要砸掉其墓碑,這得從明朝說起。

明代中期,倭寇成為明政府的重要外患。前期倭寇是「真倭」,絕大部分由日本人和少數朝鮮人組成,後期大多數是「從倭」,即參與倭寇之亂的中國人。王直,就是其中的重要頭目。

明初,朱元璋因江浙等地百姓曾協助方國珍、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嚴禁百姓出海。永樂三年(1405),市舶司恢復,海禁有所鬆弛,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出現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貿易時期,人們互通有無,各取所需,海上貿易相對繁榮。

嘉靖後期,由於賦稅過重和官吏、豪紳的盤剝,江浙一帶民不聊生,大批流民前往海外謀生。沿海海防官員故意誇大其辭,使明中央政府錯誤地認為「海上奸民武裝掠奪我轄內良民」,將出海經商的全都稱作「通番奸民」,進而加緊海禁。

當時,日本上上下下都垂涎於從對華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向中國大陸派遣了大批商船。由於沒有正式手續,這些商船都遭到了明朝政府的拒絕。日本人被拒絕後,有的並不急於回國,而是與在沿海漂泊的「通番奸民」勾結,占據沿海島嶼。加之1517年葡萄牙侵佔澳門後,也開始與沿海中國居民進行貿易活動,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沿海一帶官民對峙的緊張形勢。

王直本是安徽歙縣人,日本史料稱他為「五峰船主」,因其外祖家姓汪,也有史料稱其為「汪直」。他最早靠與同鄉徐惟學合夥販賣私鹽起家,失敗後又到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從事其他走私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又在廣東私造雙桅大船,從事硫磺、硝石、生絲和棉布等政府禁運物資的走私活動,頻繁來往於日本及中國東南沿海,甚至暹羅(今泰國)一帶。

嘉靖初年,活躍在海上的閩浙商業集團主要有兩支,一支以閩人李光頭為首,另一支以徽州府歙縣許棟為首。許棟的商業集團最初與葡萄牙合作,後來又有日本私商入伙。王直與許棟是同鄉,便加入了他的商業集團。許棟和李光頭因從事海盜活動相繼被明軍剿滅後,王直迅速成為流民商業集團的首領,先率眾北上屯居定海縣偏北約50里的浙東屏障烈表山(又名烈港),後又隨一直賴在中國沿海的日本來華貢使壽光到日本躲避風頭。

王直不斷設法與明朝的海道、衛所官員接近,利用自己的力量代其剿除其餘海盜團伙,以換取明官員的好感和支持,從而實現開市交易的目的。

經過不斷征戰和與明朝地方官員的私下勾結,王直逐漸獲得了中日之間的海上壟斷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隻都只有懸掛「五峰」旗號才敢在海上行駛。但王直的行為始終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的「禁海」政策相違。

王直集團的行為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政府相繼派朱紈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裝。他們派兵兩路夾擊王直,王直只好將活動基地遷至日本。

日本各諸侯的對外貿易政策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條件。王直善於拉攏、結交朋友,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戶(今屬日本長崎縣),掛起「徽王」旗號,在平戶深山中建起巨大的中國式房屋,追隨其定居在平戶、福島一帶的中國人至少也有3000人左右,海港中也時常可見供300人出海的大海船。王直以此為基地吸收反明勢力,並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國沿海地區發動多次跨海攻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朝政府任命胡宗憲為浙江總督。嘉靖皇帝決心一定要剿除匪患,對賊首絕不輕饒。

當年三月初,王直派人傳話給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聽從命令,協助剿除松江各處流民,並希望以此換得明政府開放沿海貿易的許諾。胡宗憲故意製造出一種雙方議和的氣氛,將王直誘捕。

由於當時沿海形勢緊張,胡宗憲不敢貿然殺掉王直,把他軟禁在杭州兩年多,希望流寇因為失去首領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處死。(環球時報 樊繁)

8. 大家討論下明朝時期的倭寇,王直他是漢奸嗎

一個名詞的概念,顯然要看其定義和內涵。對於「漢奸」而言,公認的定義是:

原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後引申為背叛中國投敵罪無可赦之人,不只限於漢族。

大多情況下泛指背叛中華民族,投靠侵略者,充當其走狗出賣中國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敗類,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

因此從歷史事實出發,王直是漢奸,這是板上釘釘的。這是我的觀點。

題外話,某些網友會替他辯護,在我看來無非是這么幾種手法:

  1. 偷換概念,即曲解漢奸之定義。

  2. 隱瞞事實,即否認其人其事

  3. 美化動機和原因。什麼生活所迫雲雲,這些我們都不關心,我們只看結果。

9. 王直將軍的資料

王直(1916-),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獨立第十師政治部宣傳隊宣傳員,獨立第九團地方工作幹事。紅軍主力長征後,在閩西南地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任福建軍區紅九團政治處組織幹事,閩西遊擊四支隊總支書記,閩西紅九團第四連支部書記,連政治指導員。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第四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二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二支隊三團政治處主任、四團政治處主任。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十六旅四十七團政治委員,蘇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旅政治部主任,第六師十六旅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三十五旅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三十軍八十九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福建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十八軍政治委員,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六屆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

圖沒法在這里貼,在下面的網站上看吧

10. 王直的人物生平

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完成,王直升任禮部侍郎,仍像以前一樣兼任學士。正統五年(1440年),王直管理禮部事務,禮部尚書胡濙把所有事務都交給他辦理,王直處理這些事務非常熟練。
正統八年(1443年)正月,接替郭璡任吏部尚書。
正統十一年(1447年),戶部侍郎奈亨依附權宦王振,誣陷郎中趙敏,訴訟牽連王直和侍郎曹義、趙新,三人於八月一齊被關進監獄。三法司在朝廷審訊,判奈亨斬刑,王直等人贖罪流放。英宗寬恕王直、曹義,剝奪奈亨、趙新的俸祿。
當初,王直按次序應當進入內閣,但卻遭楊士奇反對。 (據《玉堂叢語》記載是王直請楊士奇回鄉掃墓,來懲治當時品行不端的楊士奇之子楊稷,卻反遭楊稷陷害,楊士奇因而懷疑是王直嫉妒自己,還京後就將王直調往吏部任職。 )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派使者議和,並且請求歸還英宗,此事下發到禮部討論役有決議。王直率群臣請求迎回英宗,並說「天位已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以安撫景帝。景帝說:「卿等說得確實好。只是前後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終沒有達到目的。現在又派遣使者,假設他們藉護送車駕為名義,來侵犯京城,豈不成為百姓的禍患嗎?賊人狡猾難以相信,還是重新商議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濙等人又因此進言。景帝便駕臨文華殿門,召集群臣和諫官向他們講明應當拒絕的情由。王直回答說:「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後悔的事。」景帝不悅。於謙上前為他解釋,景帝的心意才緩解。群臣已經退下,太監興安匍匐出宮喊道:「你們這些人堅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這樣的人嗎?」王直大聲說:「朝臣聽從天子的派遣,已經享受他的俸祿,敢推辭危難嗎!」說了兩遍,聲音更加嚴厲。興安說不出話,才商議派遣使者,命李實、羅綺前去。
使者出發後,而瓦刺可汗脫脫不花和也先的使者先後來了,打算遣送他們回去。使者對住宿的陪伴說:「中國關外的十四座城全都為我們所有。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來,尚且派人一同回去。現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這才比得上。」胡濙把這件事報告朝廷,詔書下發到朝廷討論。因王直等人堅決請求,於是派遣楊善等人回報。
等到李實回來,又因為也先的使者到來,詳細陳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王直和寧陽侯陳懋等人上疏,請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禮物絲帛去迎接英宗,景帝不允許。又上疏說:「臣等和李實交談,詳細地了解對方國內的情形。他們需求的衣物錢財,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來,是也先的意思。以前脫脫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來,都有回覆的使者。現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為辭,卻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復,這會使敵人懷疑並且招致戰爭。」景帝又不同意。
隨後李實自己向景帝進言。景帝只是回復也先的信,命楊善迎接英宗回來而已。王直和陳懋等又上疏景帝,請求仍然派遣李實出使。景帝答復說:「等楊善回來再商量這件事。」御史畢鑾等人又上疏,極力進言說:「即使對方以欺詐而來,我國以誠實前往,萬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還在。」景帝終究未聽從。不久,楊善終於奉迎英宗回來。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派使者入朝進貢,並且請求派遣回復的使者。王直多次上疏說:「邊關的防備沒有完善,草料和糧食沒有蓄積,國家的創傷還沒有恢復,應該答應他的請求。派遣使者去以觀察虛實,開導對方從善。」景帝不同意。沒過多久,也先派騎兵進入邊關,以回復使者為藉口。王直和群臣又請求這件事,景帝還是不同意。王直等於是上疏說:「陛下堅決治理軍隊,確定或戰或守的策略,實在是大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使命不通暢,難以保證他不入侵。應當敕命邊疆沿線的守臣,派士兵游動巡察,有警報就入關保衛,沒有戰爭就進行耕種。陛下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閑時間,不時召集京城兵營的總督、總兵,向他們咨詢方法和篥略,真誠地接待並禮貌地對待他們,明確獎賞處罰以控制他們的後效,這樣或戰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來了。」景帝才稱好。 同年,朝廷因為王直年老,命何文淵任吏部尚書輔佐他,吏部於是有兩個尚書。
景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太子少傅。景帝打算廢掉太子朱見浚(即明憲宗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還沒有提出。恰逢思明土知府黃矰請求換太子。景帝十分高興,詔書下發到禮部討論。胡濙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見,文武諸臣討論的九十一個人應當簽名,王直顯出為難的樣子。陳循把筆蘸上墨強求他寫,王直於是寫上名字,最終改換了太子。王直晉升兼任太子太師,賜予金幣增加等次,他跺腳嘆息說:「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個蠻族的酋長破壞,我們這些人羞愧死了。」
景泰四年(1453年),何文淵離任後,朝廷又任命王翱為吏部尚書輔佐他。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王直、胡濙等人召集群臣和諫官,請求重新立沂王朱見浚為太子,推舉大學士商輅起草奏疏。奏疏還沒有呈上去,而石亨、徐有貞已發動「奪門之變」迎接英宗再次即位,王文、於謙等人被殺害。奏疏的草稿留在姚夔那裡,他曾經拿出來給郎中陸昶看,嘆息說:「這封奏疏來不及呈迄,是上天的安排呀。」英宗復辟後,優厚地禮待他,免去他一般的朝見。 王直於不久後便請求退休。英宗賜予璽書、金綺、紙幣,提供驛車送王直回家。
天順六年九月二十三日(1462年10月15日),王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朝廷追贈太保,謚號文端。
《國朝獻徵錄》收錄有李賢所著《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謚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及《王文端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