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與索甲仁波切的上師是同一個人嗎
阿彌陀佛。斗膽幫你回答,『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這個尊貴的名字指的不只是某一個人、某一位上師,而是金剛乘(西藏與不丹的藏傳佛教)中『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至今的兩次轉世。他們都是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
(據我所知,』仁波切『是藏傳佛教中對轉世活佛/轉世修行者的尊稱,有』尊貴者『之意。』欽哲『的大意是智慧與慈悲。)
《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在書中提及的其尊敬的上師,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確吉洛珠)乃是:19世紀西藏最偉大的佛教上師、不分教派(「利美」)運動主要領導者——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二世轉世。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1893年出生,1959年過世,書中所記錄的這第二世上師的過世即在1959年。
現在在世的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名為確吉嘉措,1961年出生,非常年輕,非常著名,在現世對弘揚佛法做出了與他的前世們同樣功德無量的貢獻,有興趣可以搜索他的開示和事跡,在網上流傳很多。
B. 什麼是佛性 宗薩將揚欽哲仁波切
凈空法師---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1 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2 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們現在這個身與心是假我。
3 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時它也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萬法與自己是從這一個理體上生起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很不容易體會。
4 古大德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譬如做夢,每個人都曾經做過夢,能做夢的是意識心,夢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
5 我們拿這個來作比喻,能發夢的那個心,就好比是自性。夢中的境界,有沒有我們自己?有。
6 自己是自己做夢的心變現出來,除自己之外,夢中還有山河大地與一些人物,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7 可見得自性只有一個,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嚴,說到自性就一個。
8 說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說之不盡,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經當然也不例外,經之體也是自性。
9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具足清凈,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
10 自性里本來無一物,沒有善惡、沒有對立、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遠近、沒有高下,沒有生死。
11 真如自性里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佛菩薩。這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一切分別執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樂。
12 知道自己有佛性,就能作佛。佛陀教育是幫助我們恢復本性,返璞歸真。
13 「心性」是我;「身體」是我所有,應為我服務。提升自己的靈性,是人生的正確目標。
14 古人講的話,講這兩句很好,「但除其妄,莫問其真」。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性德就在面前。
15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眾生迷失了自性,性德變成了煩惱,變成了不善業。
16 智慧長是性德:無論對人對事都不迷惑。
17 倫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規律,法爾如是。修行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須與性德相應。
18 佛告訴我們,孝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孝親尊師」開發我們自性的寶藏。
19 禮敬眾生、孝親尊師,是尊重自己的性德。
20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處事,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相應,性德就會顯現。
21 現代人迷失了自性,心中缺乏愛(慈悲)。
22 凡是與性德相應的,稱贊並學習;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贊,也不學習。
23 性德自性本有,煩惱習氣本無;清凈心本有,四相與四見本無。
24 信願行三資糧,是本性具足。放下身心世界,回歸自性。
25 「清凈平等覺」是自性。誦經、念佛時,不懷疑、不夾雜,是「凈」,與自性相應。
26 說善、說惡,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
27 財色名食睡,把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覆蓋住。自性里沒有慾望,斷欲,才能出六道輪回。
28 從習性回歸自性,即斷惡修善。
29 自愛,是愛自己的自性與本善。在佛家,叫自性;在儒家,叫本善。
30 念佛與接受經教,能喚醒自己的自性。佛陀的教誨,是教我們恢復本具的本能本德。
31 性德是常樂我凈,性德是智慧德相。
32 只要我們的修行與性德相應,所求的就會現前。
33 一切花草樹木、石頭瓦礫,都有靈性。
34 見聞覺知是靈知,是一切萬物的自性本能。
35 一切諸法乃自性所變,萬法歸一。
36 一就是自性,萬法歸自性。
37 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
38 佛法,是大自然的法則;學佛,無非是回歸自性而已。
39 《阿彌陀經》能幫助你見性,因為它是全彰自性。
40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自己無二無別,是我自己心性變現之物。
41 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才會起貪嗔痴三毒。
42 你現在是愚痴、煩惱、生死、業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現出這個幻相。
43 自性里沒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人我是非、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44 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我們念念都要迴向西方,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
45 「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阿彌陀經》上這么說的,《華嚴經》上也是這么說的。
46 迴向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是真我,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47 這個身是生滅之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真我。
48 所謂「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C.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輪回是戰場,菩薩是勇士》
無單行本,只是附在「妙吉祥叢書(1)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附:輪回是戰場 菩薩是勇士)(05年1版1印,印量4100冊)」 裡面有紙本。
「妙吉祥叢書(1)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附:輪回是戰場 菩薩是勇士)(05年1版1印,印量4100冊)」不是正規出版物,是通常所謂「黑書」。所以正規渠道買不到。但是:
1.可以在網上下載:http://post..com/f?kz=20939186
2.可以在網上購買:http://www..com/s?tn=adv&q1=&q2=%C3%EE%BC%AA%CF%E9%B4%D4%CA%E9&q3=&q4=&rn=100&lm=0&ct=0&ft=&q5=&q6=
3.可以到雍和宮門外找找,多家佛教用品商店有售
4.可以去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甲255號
5.可以找我:[email protected]
D.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女友
彌陀佛。斗膽幫你回答,『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這個尊貴的名字指的不只是某一個人、某一位上師,而是金剛乘(西藏與不丹的藏傳佛教)中『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至今的兩次轉世。他們都是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據我所知,』仁波切『是藏傳佛教中對轉世活佛轉世修行者的尊稱,有』尊貴者『之意。』欽哲『的大意是智慧與慈悲。)《西藏生死書》作者甲仁波切在書中提及的其尊敬的上師,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確吉洛珠)乃是:1西藏最偉大的佛教上師、不分教派(「利美」)運動主要領導者——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二世轉世。宗薩蔣揚欽哲.確吉羅卓1年出生,1年過世,書中所記錄的這第二世上師的過世即在1年。現在在世的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名為確吉嘉措,11年出生,非常年輕,非常著名,在現世對弘揚佛法做出了與他的前世們同樣功德無量的貢獻,有興趣可以搜他的開示和事跡,在網上流傳很多。
E. 怎樣才能成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弟子
給銀子就行,帝都朝陽一堆仁波切
F.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人不是藏傳佛教徒。但是我應該看了所有宗薩仁波切的書,聽過他不少英文開示的錄音,也看過他不少開示視頻。當然,他的小活佛踢足球,那個旅行者和魔法師這兩部片我也看過,就等著找他的新片看看。在FB上也一直關注仁波切的動態和新開示。
仁波切到底是怎樣的人,這些只能說是通過媒體和他的語言文字以及藝術表達來構成的印象。
他會拿自己來開玩笑,他也會拿徒弟和一些現象來開玩笑。他說自己沒有什麼不平凡的,也叫大家千萬不要把他完美化,以免失望,他更質疑自己是否是一位稱職的上師。但是他不斷努力,不斷造福眾生,從未間斷地通過一切日常接觸到的途徑弘法。
當他前陣子說他有女朋友,一群人嚇到了。(其實知道仁波切可以分為在家和出家,因為對藏傳法衣不太了解,問了藏傳的同修,說宗薩仁波切的法衣是在家仁波切)
之前他指出和勸導網上發布密宗圖像的問題,令到一些人煩惱,他也道歉澄清內容所指。
在一次被某電視訪問的時候,記得他被問到有沒有什麼煩惱的時候,他毫無修飾地直說有,而且很多,甚至也有找心理醫生諮詢治療。
給我的感覺?仁波切很真,直面自己和環境的一切好與壞,也不退縮。是一位對佛法的弘揚有承當的大丈夫!
G.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什麼是空性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雖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無我」以及「業力」一樣,也是最常被人誤解的概念。
這些誤解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難於了解,而我們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達或描述它。我們使用文字、片語所組成的語言來說話,在我們心中為每個字和概念都創造了一幅圖像,這些圖像障礙了我們的溝通。「空性」超越了這些圖像和概念,只有從「沒有這些圖像」的觀點上,才能討論空性。
但由於我們沒有這種影像,所以只要一講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設法先把心裡已經有的圖像去掉,以我們假想的「空性」圖像取代——這只是另外一張圖像而已。因此,我們的心企圖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見地,這本身就是個錯誤。札巴妾臣曾說:「若有執著即非正見。」
可以這么說:無見就是正見。偉大的中觀論師龍樹菩薩曾說過:「我沒有創造任何理論上的見地,因此沒有任何過失。」這句話指的是絕對的層面。在相對的層面上,龍樹當然接受平常的現象或傳統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本性」。
當我們研讀和思惟佛法的時候,必然會討論和分析絕對真理,這時候就可能有困惑發生。每當我們說到或想到「絕對真理」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我們是在相對的層次上,以概念來說或思考非概念的絕對真理。
有兩種絕對真理:一種是真正的絕對真理;另一種是為了溝通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這種模型是相對的。我們能講、能思考的,只有後面這種模型絕對真理,因為真正的絕對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們卻局限於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須找一個從未見過的人,認識那個人的朋友可以為你描述他,或給你一張照片。當然,你絕不會把相片當成真人,你會利用這張照片,在你碰到那個人的時候,就可以認出他了。同樣地,佛教老師試著給你絕對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幫助你在見到它的時候認出它來。在試圖溝通的時候,老師們有時候會說:「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體,而智慧是主體。試圖解釋,有時候只是徒增困惑,因為沒有一個堅固的客體可以標明為「空性」,也沒有一個堅固實存的主體可以標明為「智慧」。只要有主體、客體,就有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自我的觀點,不是空性見地。
不幸的是,在相對的層次上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觀點,否則我們無法了解它。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利用這樣的模型讓我們遠離「自我」的觀點,走向究竟;不過千萬不要把模型與真實混淆,這很重要。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接著,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與別人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的各種沖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有些對佛陀的祈禱文說:「頂禮大力佛陀,能把整個宇宙放在一個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與弟子惹瓊巴也有類似的故事:惹瓊巴想要到印度去研習無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訴他沒有必要,可是惹瓊巴堅持去了印度。當惹瓊巴回到西藏的時候,密勒日巴去見他,惹瓊巴對於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感到十分驕傲。在師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陣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邊有個氂牛角,就進入牛角里,但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對著惹瓊巴唱了一首歌,說牛角里的空間對任何了解無二的人還大得很!
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地,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簽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受「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
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們認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絕不會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們心中認為小的東西很容易放在大東西上,大東西卻絕不能放在小東西上——我們被教導成這樣,這也是我們所認為、所感受的情況,這種概念卡住了我們。距離、重量、向度等事物對我們而言都像這個樣子。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數字)。了解「無二」的人知道這一點,因此不執著於無條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這樣的人能夠把整個宇宙放在一顆原子上,就像我們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樣容易。
有人會想,看佛陀表演這種魔術一定很妙——的確也是這樣。你可能會想,佛要花多少時間、用什麼工具才能舉起這樣龐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親眼看到佛舉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顆微小的原子上,這也完全是想像所虛構。我們是充滿了奇思幻想的人,會看到東西、會作夢、會見到種種境界等,但是這一切都與證悟無二真理了無關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麼,首先你必須了悟不二,才有資格當觀眾;這並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標示的悟境——不去強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標示為「主體」,把另外一些感受標示為「客體」,也不區分現象,標示為「大」.「小」等等,這樣一來,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連「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標簽而已。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雖然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把鉢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鉢上面;但究竟上,佛陀並沒有像小、大、自、他種種的偏見。同樣地,對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層次離於大小、內外。事實上,任何知道無二和實證無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夠看到非常美妙的實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這場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稱的「塔瓦托巴」——證悟了見地。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注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畫出界綫,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
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
H.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作品有哪些
《正見》《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朝聖:到印度聖地做什麼》
I.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一個怎樣的人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繼承傳統上在西藏的弘法責任,主持宗薩佛學院及其閉關中心,並且也在印度及不丹創立宗薩佛學院及卻吉嘉措佛學院,在澳洲、北美洲及台灣等地區成立佛學中心,如悉達多本願會,其目標是提供個人成就證悟必要的協助,並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不分教派的覺醒正念。
他也是利美運動在現代的主要推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