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滅楚之戰有多慘

滅楚之戰有多慘

發布時間: 2021-08-15 16:44:21

❶ 秦朝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呢

秦王子嬰代表的秦朝中央政府是向劉邦投降的,而秦軍主力是被項羽擊敗的。

秦朝之亡,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一個仁慈一個暴烈,一個平和一個慘烈。

在項羽的一聲號令下,咸陽成了一座空城。

江湖有句話叫: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秦國曾駕馭百萬雄師鞭笞六國,蹂躪天下。殺人無數,光白起斬殺的六國兵士就達一百萬人。

累累白骨,滔滔的鮮血,六國國破家亡的仇恨,就在項羽打敗秦軍主力,率領各國諸侯進駐咸陽的那一刻爆發了。

子嬰投降,秦國亡

公元前206年,劉邦帥軍進咸陽,末代秦王子嬰脖子上勒著韁繩,穿著白衣,坐著素車,手捧著傳國玉璽,跪在夾到道上,卑躬屈膝地向劉邦請降。

可是他的投降並沒有為自己和家國換來活命的機會。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可面對曾經屠戮天下的秦國卻沒有半點仁慈之心,這對項羽來說是國恨家仇,對各路諸侯來說也不僅僅是快意恩仇,也一樣是宗廟傾覆的血海深仇。

公元前279年,鄢之戰,白起引水灌城,隨後攻陷郢都,屠殺楚人數十萬人,將楚國歷代先君的陵墓都刨了。

公元前233年,王翦帥60萬大軍打敗了項燕率領的40萬楚軍,享國八百多年的楚國滅亡。

二十年不到,項羽帶著反秦的楚人殺了回來,咸陽遭遇了由史以來最慘烈的血光之災,百年以來都是秦人屠戮列國,這次他們成了宰殺的羔羊。

秦國滅亡時有多慘?

殺光宗室

子嬰以及秦國宗室成員,一個個殺光。

屠城

咸陽遭屠戮,沒錯,就是屠城!

估計在項羽和各路諸侯看來,秦人每一個都罪孽深重,他們掙來的每一級爵位,都是列國人民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一級爵位一個人頭,這樣赤裸裸的殺戮。

許多人會問秦滅國之後,曾經血性的赳赳老秦哪裡去了。答案很簡單!

——被屠殺啦!!!

鎮壓起義軍被殺至少20萬;

被項羽坑殺20萬;

咸陽屠城死傷多少不可計數。昔日傲世六國的咸陽城,在那一刻成了人間地獄。

洗劫

項羽帶著各路諸侯,將經營百年的咸陽洗劫一空,之後一把火燒了咸陽。

據《史記》記載,咸陽城燒了三個月多,才漸漸熄滅,曾經繁華富庶的咸陽,曾經始皇帝宴會群臣,以戰車行酒,以騎兵布菜,「千人唱,萬人和」的咸陽王宮,化為焦土。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最終會被漢高祖劉邦打敗,不是劉邦有多智勇雙全,或者會駕馭人才,劉邦屢敗屢戰,蕭何總能送來兵源,這些人是誰?是劫後餘生的關中子弟,他們誓死要復仇。

楚漢在廣河之間對峙的時候,劉邦為什麼要在兩軍陣前歷數項羽掘墓、屠城的罪過,要知道項羽劫來的財富是十八路諸侯大家分的,劉邦也有一杯羹。屠殺咸陽劉邦難道沒參與?

劉邦的政治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煽動他來自關中的士兵,讓他們同仇敵概。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那悲劇的根源,其實在他屠戮咸陽的那一刻已經種下。

正應了那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❷ 楚國滅亡為什麼最冤

楚國被秦國滅亡一點也不冤。
楚國在外交上也缺乏遠見,屬於典型的「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比如楚懷王被張儀一通忽悠就與齊國斷交。
在軍事上,楚國兵力雖多,但動員能力不強,也很少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作戰。而且缺乏戰略規劃,經常怒而興師,意氣用事,常常被早有準備的對手擊敗。
國家實力弱於秦國。國家實力弱導致軍事實力後勁不足。王翦滅楚用60萬人。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王翦前李信出兵20萬被楚擊敗,李信也是名將,攻滅過多國,他副將還是鼎鼎大名後來將匈奴擊敗的蒙恬。可見秦國可以容忍失敗。但楚國一敗就滅亡。這就是楚國家實力明顯弱於秦國。是導致楚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❸ 滅楚之戰與長平之戰的兵力對比是什麼

分析秦滅六國戰爭勝利的原因
時間:2008-10-27 16:59來源: 作者: 點擊:180次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

統一六國前各國之形勢

經過春秋和戰國長期的兼並戰亂,中國社會逐漸向全國統一的趨勢發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隨著秦滅六國統一戰爭的開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國,即將在刀光劍影中誕生。六國日漸沒落、秦國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齊】

向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斗之志,面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准備,坐以待斃。

【韓】

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魏】

雖然也曾經歷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厘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復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復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趙】

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里,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燕】

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谷,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歷

【楚】

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里,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秦】

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秦滅六國的基本戰略與策略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布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並韓滅趙戰爭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佔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佔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齕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齕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只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面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系欠佳,只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游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面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斗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使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於滅亡。

滅魏之戰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 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滅楚之戰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復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鑒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斗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征,並問他有什麼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斗意志,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志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只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只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託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面進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面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游,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回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為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系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滅齊之戰爭

齊經過燕軍進占,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准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松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評析

春戰國之末,秦始皇以氣吞山河之志,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歷史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偶然寓於必然之中。自古以來,史學界對於秦兼並六國,遠非眾口皆碑。贊譽之詞有之;痛惜六國之亡也有之。秦之統一六國決不是天賜,六國的逐一滅亡也決非偶然。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最初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但最後終於贏得了全國的支持。人心的向背決定著天下的興亡,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

盡管孝公死後,商鞅即被舊奴隸主貴族處死,然而由於商鞅變法徹底,新法已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代表社會進步力量主流的新興地主階級衷心擁護變法圖強,野蠻的舊奴隸主制漸被廢除,奴隸越來越多地被解除身上的桎梏,平民可以論功行賞,可以自由開墾土地,民富國強冠於六國之首,因而,秦民願為秦國效忠作戰。

【秦自孝公之後,連續六世不斷開拓,秦已經佔有地利的戰略優勢】

秦由一個西戎小國開拓為一個頭等強國,實非一日之功,經過六世王朝的奮戰才登上了七雄之首的寶座。秦孝公時,命商鞅伐魏,奪取了魏河西地區,隨後再奪占楚國之武關,將整個關中之地據為己有。秦惠文王時,以張儀為相,不動刀兵,游說諸侯割地事秦,同時命司馬錯北滅義渠,南守漢中巴蜀,使秦國的疆域大增。昭王時期,白起統兵先後破諸國聯軍於伊闕、華陽,攻佔楚首都郢。長平大戰前後,又佔領魏、趙大片領土。至秦始皇即位之初,秦的疆域東達三川郡,南至黔中郡,北至上郡,中原地區之大部和南中國的西、中部地區已完全為秦所有。這時各諸侯國與秦相比已顯得十分弱小,有的尚不及秦國的一郡之地。秦佔有的這種地理上優越的戰略形勢,成為其並滅六國最雄厚的物質基礎。

【秦謀臣良將林立,運籌帷幄和統兵征戰以及戰略策略協調運用均珠聯壁合,占盡了主觀指導上的優勢】

秦幾世以來都匯集了大批將相英才,這些人物多是客卿於秦,然而卻忠心事秦,對秦統一六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為秦的強盛打下基礎,張儀范雎的「連橫事秦」,范雎的「遠交近攻」戰略和策略,成了秦並滅六國的基本國策。司馬錯、魏冉、白起等人的將相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運用。到秦始皇時期,周圍更是人才濟濟,相國呂不韋在秦始皇幼年即位時,就輔佐秦始皇當政,軍事政治決策皆出於呂不韋。相國李斯既長於以法治國,也長於謀劃戰爭。戰將王翦在秦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秦軍被楚軍打敗的危急時刻,一舉戰勝楚將項燕,攻克楚都,將楚滅亡。秦朝這些精英將才對秦統一戰爭的勝利所做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
【任何戰爭的勝利,都離不開統帥對戰爭的正確決策和對戰爭全局高瞻遠矚的籌劃,秦始皇正是在這些方面具備了遠見卓識的決斷能力,這也是秦能並滅六國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既是我國古代罕見的一世雄主,也是當時其它六國國君望塵莫及的明君。當相國李斯根據當時總的形勢,向秦始皇提出並滅六國的建議時,秦始皇當機立斷加以採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展開滅亡六國的戰爭。當戰爭進行到關鍵性的時刻,秦始皇親臨前線視察,督導戰爭的進展。秦始皇吸取前人分封王侯的教訓,每攻佔一個諸侯國,就改立為郡:秦軍滅楚把楚地改為楚郡和會稽郡;奪占魏一些地區後,改立為東郡等等,這對鞏固秦統一戰爭成果起了重要作用。總之,秦之取得並滅六國戰爭的勝利,秦始皇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❹ 秦國怎樣滅掉楚國的啊

「楚之先祖為祝融,近人多以為即兜,亦即丹朱,本為日神,即『日中之鳥』,『兜』與『丹朱』亦鳥名,則楚人似本亦鳥為圖騰之族

——《春秋左傳研究》

O1.總述:史書上秦國是如何消滅掉楚國的?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已滅掉了韓國、趙國和魏國,下一步,他把目光瞄準了楚國。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派大將軍王翦和蒙武,帶領六十萬軍隊去攻打楚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攻破楚國都城壽春,俘獲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據史料記載,得知秦國傾巢出動,楚國上下十分緊張,楚王趕緊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想要與王翦拚死一搏。不料,不管楚軍如何挑釁,王翦就是不應戰。就這樣,雙方持續了一年時間。慢慢地楚軍鬆懈了,部分部隊甚至被調往了東邊。王翦知道,滅楚的時機到了,於是一鼓作氣,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並於第二年攻入楚國國都壽春,俘獲了楚王負芻。不久後,秦王嬴政在楚地設立了三個郡,楚國被徹底滅亡了。

❺ 王翦滅楚之戰,雙方一共有多少人參戰

大家公認戰國後期趙國才是秦最大的對手,(武安軍伐楚後)趙實力明顯強於楚,後王賁等將也數次伐楚勝利,楚實力在王翦之時早已大損,李信攻楚時本可一鼓作氣,但無奈,後方的韓地昌平君的反叛讓李信應接不暇,最終戰敗!而此時的的楚國東方有越人未服,北方有強齊尤在,南方的百越囂張無比,就算集全國之兵,也絕沒有有很多人,就算強秦有六十萬參戰,此戰也不會是最大的那個!

❻ 王翦要60萬兵李信稱20萬滅楚大敗而歸秦始皇是如何處置的你怎麼看呢

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除了繼承老祖宗的政治遺產之外,其個人的能力也不容否認。應該說,秦始皇很明智的,就算犯了錯誤,也是知錯能改,這點是很難得的。在伐楚之戰中,先是李信稱二十萬人可以擺平楚國,結果卻是大敗而回。面對這種局面,秦始皇是如何處理呢?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三國時的袁紹與諸葛亮。袁紹官渡之戰吃了敗仗,回來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主動認錯,而是認為自己沒聽謀士田豐的意見吃了敗仗,田豐會笑話我的,於是把田豐給殺了。

再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馬謖去守街亭,大家都說馬謖不行,沒實戰經驗啊,諸葛亮不聽。結果馬謖吃了敗仗,回來後,諸葛亮把他給殺了。從這點看,諸葛亮的胸襟比起秦始皇差遠了。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把用錯人的主要責任歸於自己,而是讓馬謖背黑鍋。這種胸襟,決定了諸葛亮的北伐事業註定一事無成。

秦始皇不僅沒殺李信,仍然重用他。後來,李信作為王賁的副手,參與滅燕、滅齊之戰中,也算為自己掙回點面子。

❼ 為什麼說六國破滅,楚最冤

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時楚國已處於衰落狀態。楚國自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被秦國打敗以後,便一直受秦國欺壓。楚懷王便想重新和齊國聯合,而秦昭襄王則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盡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懷王還是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去了秦國。但一到秦國後,秦昭襄王就將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一年多後病死在秦國。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便立太子熊橫為新的國君,即楚頃襄王。盡管楚國地廣兵多,但楚頃襄王是一個奢侈腐朽、卑弱無能之君。他昏庸無能使得奸臣當道,民心渙散,守備鬆懈。並輕信令尹子蘭和靳尚,而將欲拯救國家於危難的楚政治家、詩人屈原多次流放,致使屈原跳汨羅江自殺。而強秦見打擊楚的時機成熟,於公元前 279年令白起率軍進攻孤立無援的楚國,並決定長驅直入楚國腹地,給楚以毀滅性打擊。最終秦軍大敗楚軍,掠取十六城 。公元前280年楚割上庸、漢北等地予秦。公元前278年,秦兵繼續進攻,攻陷楚都郢,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最後,秦軍又西取西陵 (今湖北宜昌),再向東攻佔竟陵 (今潛江西北)直至安陸一帶,向南直達洞庭湖邊。大別山以西的江漢地區盡為秦有,從此楚國本土喪失殆盡,楚國更加衰弱下去,直至滅亡。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三十六年),楚頃襄王病死,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完逃回楚國立,是為楚考烈王。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國內部發生叛亂,楚將項燕將秦叛將昌文君擁立為荊王,秦以鎮壓荊王為名,舉兵攻楚。楚國當時雖敗,但實力尚在。當秦破三晉之後,就全力攻楚。秦將李信自恃年少壯勇,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以20萬兵力即可橫掃楚國。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答非60萬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兵眾攻打楚國。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

嬴政遭此挫折,即親赴王翦家,向王翦賠一禮,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死,楚軍大敗,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而後,秦軍又向江南廣大楚地及降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全部覆滅。

楚國的面積和經濟強過秦國,但政治與外交不如秦國,楚王不善用人才,「唯楚有才,楚不用才」,軍事訓練與武器裝備不如秦國,秦國長期與強悍的北方游牧民族作戰,軍隊很具戰鬥力,武器先進,秦國擁有大量的鐵制武器、弓箭和馬匹,楚國還在大量使用青銅武器,缺乏馬匹。楚國政治、軍事與外交上的失敗,即使有較好的經濟狀況,也會亡國的,所以秦朝滅亡以後,項羽打出恢復『楚』的旗號,號西楚霸王,因為項羽的父親是楚國大將項燕,項燕戰死以後,項羽被叔叔項梁收養,他們都是楚國的貴族,自然希望恢復楚國的地位,只是不如漢中王劉邦,所以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就叫漢朝,如果是項羽奪取了天下,就應該叫楚朝了,呵呵。

❽ 秦國和楚國相匹敵,為什麼後來楚滅亡,中間發生了什麼

楚國敗亡的主要原因是楚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

雄踞南方的楚國,西鄰秦東接齊,地位極其重要,是制約齊、秦爭雄的關鍵力量。商於之地六百里,當在今丹水流域一帶,是秦、楚相接地段,武關在其中,物產富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國准備對齊國發起進攻,但這時正值楚結齊,齊、楚「方歡」、「交善」 ,秦惠文王很憂慮,與張儀商量對策。

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游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待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間的大戰全面展開,秦大勝,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置漢中郡。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復興。

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

前223年,秦軍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

(8)滅楚之戰有多慘擴展閱讀:

秦楚之戰:

齊魏之戰後,秦趙先後進攻魏國,魏國實力大減,從一開始的超級大國變成了戰國中的二流國家。此後戰國進入了秦齊爭霸的新局面。而秦齊爭霸的關鍵在於當時的另一個大國楚國。

楚國雖然是老牌強國,但在春秋末期遭受了吳國的入侵,連國都都未能倖免,後來還是靠著秦國的援助復國。但隨著數代楚王的休養,楚國漸漸有了復興的苗頭。戰國初期吳起的變法更是讓這個古老的國家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在魏國衰落後,秦齊楚三強並立。剩下的國家為和大國抗衡,選擇了合縱抗秦齊楚三強。魏國在縱橫家公孫衍的帶領下聯合其他五國相王以對抗秦齊楚三國。由於各國各懷鬼胎,聯軍指揮不當,於襄陵被楚國擊敗。

隨後公孫衍選擇合縱攻秦,但是遭到慘敗。面對大國的步步緊逼,韓魏選擇連橫秦國對抗齊楚。秦國為瓦解齊楚聯盟,派張儀赴楚行離間計。

在張儀許以600里地重利下,楚王同意與齊絕交。在楚王與齊斷交後,楚王派使者往秦索地。然而張儀稱只許6里地。楚懷王大怒,派大軍攻秦。秦國迎戰韓國出軍援助,兩軍戰於丹陽,秦國再施離間計,使楚軍將領互不配合,從而大敗楚軍,斬首8萬。

就在秦楚丹陽之戰打的不可開交的時侯,齊國聯合宋國攻魏,形成了以齊宋聯軍對秦韓魏聯軍的東線戰場。秦韓聯軍前往魏國與齊軍交戰,並大敗齊宋聯軍。

此時的楚王先是遭到張儀的欺騙,後又遭到丹陽大敗,受到了天下人的恥笑。因此對於這種局面十分不甘,因此在丹陽之戰後不久,楚王見秦軍赴魏作戰後,決定兵行險招,傾全國之兵攻秦。楚王的冒險行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攻入了秦國軍事重地藍田。

秦國面對此種危局,一方面立即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面,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但由於藍田之戰的過程缺乏記載,不知秦楚兩方哪方占據優勢。

但是由於楚軍精銳盡出。韓魏聯軍攻入楚國,而此時齊國兵敗,見楚國國內空虛,主力又深陷藍田戰場,齊國選擇了倒戈一擊進攻楚國。楚軍面臨著前後夾擊的危險。楚軍只能撤退並向秦國割地求和。

秦楚之戰使得楚國軍力損失慘重,楚國屈氏一族在楚國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也是之後屈原遭到冷落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後楚遇秦則必敗的惡性循環開始上演。楚國逐漸退出大國的行列,淪為了齊秦爭霸的棋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楚國

❾ 吳國在柏舉之戰差滅楚國時,秦國為什麼要援楚呢

吳國在柏舉之戰差滅楚國時,秦國為什麼要援楚呢?總結下來有三點原因:第一點原因主要是當時秦國和楚國是姻親關系,當時楚國的郡主楚昭王的母親是秦國秦景公的女兒,當時秦國的君主是秦國秦景公的兒子秦哀公,也就是說楚昭王是秦愛宮的外甥,外甥有難,舅舅怎麼能袖手旁觀呢?除了這個血緣關系外,秦國與楚國一直有著慎密的親緣干係,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羋月傳,羋月是楚國人,嫁到了秦國王室,成為戰國期間秦國王太後,這兩國之間一直有著剪不斷的聯系,楚國有難,秦國定會相助的。

於是兩國自崤之戰後正式決裂,秦國和晉國由同盟國變成了對立國,之後秦國與楚國聯盟,而晉國選擇扶持吳國。如果吳國滅掉楚國,就相當於砍掉了秦國的左膀右臂,所以吳國在柏舉之戰差滅楚國時,秦國無論如何都不會袖手旁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