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世界上有幾大衛星定位系統
目前世界上有4大衛星定位系統。分別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GALILEO)、GLONASS以及GPS。
拓展資料
GPS
GPS是在美國海軍導航衛星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導航、定位和定時功能,能為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現今,GPS共有 在軌 工作衛星31 顆,其中GPS-2A衛星10顆,GPS-2R衛星12顆,經現代化改進的帶M碼 信號的GPS-2R-M和GPS-2F衛星共9顆。根據GPS現代化計劃,2011年美國推進了GPS更新換代進程。GPS-2F衛星是第二代 GPS向第三代GPS過渡的最後一種型號,將進一步使GPS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GLONASS
GLONASS是由原蘇聯國防部獨立研製和控制的第二代軍用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是繼GPS後的第二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系統由衛星、地面測控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系統由21顆工作星和3 顆備份星組成,分布於3 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有8 顆衛星,軌道高度1萬9000公里,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GLONASS系統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1984年發射首顆衛星入軌。
GALILEO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GALILEO)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2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並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為 23616km,位於3個傾角為56°的軌道平面內。2012年10月,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批兩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太空中已有的4顆正式的伽利略衛星,可以組成網路,初步實現地面精確定位的功能GALILEO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民用的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是中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分為兩代,即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系統。我國上世紀80年代決定建設北斗系統,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驗證系統建成。該系統由4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
㈡ 全球有哪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分別為: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歐洲「伽利略」系統、中國「北斗」系統。
1、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功能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經近10年我國測繪等部門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贏得了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並成功地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資源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中,從而給測繪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
2、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
該系統最早開發於蘇聯時期,後由俄羅斯繼續該計劃。俄羅斯 1993年開始獨自建立本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該系統於2007年開始運營,當時只開放俄羅斯境內衛星定位及導航服務。到2009年,其服務范圍已經拓展到全球。該系統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確定陸地、海上及空中目標的坐標及運動速度信息等。
3、歐洲「伽利略」系統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9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歐洲委員會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
截止2016年12月,已經發射了18顆工作衛星,具備了早期操作能力(EOC),並計劃在2019年具備完全操作能力(FOC)。
4、中國「北斗」系統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英文名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擴展閱讀
中國「北斗」系統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建設北斗一號系統。
1994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並投入使用,採用有源定位體制,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
第二步,建設北斗二號系統。
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斗二號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第三步,建設北斗三號系統。
2009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2018年年底,完成19顆衛星發射組網,完成基本系統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計劃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
北斗三號系統繼承北斗有源服務和無源服務兩種技術體制,能夠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定位、測速、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服務,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還可享有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
㈢ 目前世界上全球定位系統有哪些
截止2021年7月21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公布的全球4大衛星導航系統供應商,包括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
其中GPS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並用於導航定位的全球系統,BDS已經具備了亞太區域的導航定位、授時服務功能,由北斗二號逐步過渡到北斗三號,處於全球化快速發展階段。
常見應用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資源環境、防災減災、測繪、電力電信、城市管理、工程建設、機械控制、交通運輸、農業、林業、漁牧業、考古業、生活、物聯網、位置服務中都有應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㈣ 擁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有哪些國家
擁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有哪些國家?
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
美國GPS:由美國國防部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設計、研製,於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美國宣布在10年內向全世界免費提供GPS使用權,但美國只向外國提供低精度的衛星信號。據信該系統有美國設置的"後門",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可以關閉對某地區的信息服務。
歐盟"伽利略":1999年,歐洲提出計劃,准備發射30顆衛星,組成"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該計劃正式啟動。
俄羅斯"格洛納斯":尚未部署完畢。始於上世紀70年代,需要至少18顆衛星才能確保覆蓋俄羅斯全境;如要提供全球定位服務,則需要24顆衛星。
中國"北斗":2003年我國北斗一號建成並開通運行,不同於GPS,"北斗"的指揮機和終端之間可以雙向交流。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北京武警指揮中心和四川武警部隊運用"北斗"進行了上百次交流。北斗二號系列衛星將進入組網高峰期,預計在2015年形成由三十幾顆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系統。
㈤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包括哪三部分
1。空間部分
GPS的空間部分是由24 顆工作衛星組成,它位於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勻分布在6 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4 顆) ,軌道傾角為55°。此外,還有4 顆有源備份衛星在軌運行。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 顆以上的衛星,並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幾何圖象。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 衛星產生兩組電碼, 一組稱為C/ A 碼( Coarse/ Acquisition Code11023MHz) ;一組稱為P 碼(Procise Code 10123MHz) ,P 碼因頻率較高,不易受干擾,定位精度高,因此受美國軍方管制,並設有密碼,一般民間無法解讀,主要為美國軍方服務。C/ A 碼人為採取措施而刻意降低精度後,主要開放給民間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由一個主控站,5 個全球監測站和3 個地面控制站組成。監測站均配裝有精密的銫鍾和能夠連續測量到所有可見衛星的接受機。監測站將取得的衛星觀測數據,包括電離層和氣象數據,經過初步處理後,傳送到主控站。主控站從各監測站收集跟蹤數據,計算出衛星的軌道和時鍾參數,然後將結果送到3 個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在每顆衛星運行至上空時,把這些導航數據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衛星。這種注入對每顆GPS 衛星每天一次,並在衛星離開注入站作用范圍之前進行最後的注入。如果某地面站發生故障,那麼在衛星中預存的導航信息還可用一段時間,但導航精度會逐漸降低。
3。用戶設備部分
用戶設備部分即GPS 信號接收機。其主要功能是能夠捕獲到按一定衛星截止角所選擇的待測衛星,並跟蹤這些衛星的運行。當接收機捕獲到跟蹤的衛星信號後,即可測量出接收天線至衛星的偽距離和距離的變化率,解調出衛星軌道參數等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接收機中的微處理計算機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進行定位計算,計算出用戶所在地理位置的經緯度、高度、速度、時間等信息。接收機硬體和機內軟體以及GPS 數據的後處理軟體包構成完整的GPS 用戶設備。GPS 接收機的結構分為天線單元和接收單元兩部分。接收機一般採用機內和機外兩種直流電源。設置機內電源的目的在於更換外電源時不中斷連續觀測。在用機外電源時機內電池自動充電。關機後,機內電池為RAM存儲器供電,以防止數據丟失。目前各種類型的接受機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便於野外觀測使用。
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特點:(1)全天候;(2) 全球覆蓋;(3)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4)快速省時高效率:(5)應用廣泛多功能。
㈥ 中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目前正在運行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有美國的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
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目前已經發射了6顆衛星,將於2015年擴充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歐盟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計劃,部署新一代定位衛星。該方案由27顆運行衛星和3顆預備衛星組成,可以覆蓋全球,位置精度達幾米,亦可與美國的GPS系統兼容,總投資為35億歐元。目前已發射三顆實驗衛星,預計2010年開始提供服務。
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該系統由三顆(兩顆工作衛星、一顆備用衛星)北斗定位衛星(北斗一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即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可達數十納秒的同步精度,其精度與GPS相當。
四顆導航定位衛星的發射時間分別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第三顆是備用衛星。
2007年2月3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一顆北斗導航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被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送入太空。
2009年4月15日,一顆(COMPASS-G2)由長征三號丙火箭順利發射,位於地球同步靜止軌道。
北斗星導航系統與GPS系統比較
覆蓋范圍: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中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約70°一140°,北緯5°一55°。GPS是覆蓋全球的全天候導航系統,能夠確保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能同時觀測到6-9顆衛星(實際上最多能觀測到11顆)。
衛星數量和軌道特性:北斗導航系統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設置2顆地球同步衛星,衛星的赤道角距約60°。GPS是在6個軌道平面上設置24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55°,軌道面赤道角距60°。GPS導航衛星軌道為准同步軌道,繞地球一周11小時58分。
定位原理:北斗導航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統解算,供用戶三維定位數據。GPS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自己三維定位數據。「北斗一號」的這種工作原理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用戶定位的同時失去了無線電隱蔽性,這在軍事上相當不利,另一方面由於設備必須包含發射機,因此在體積、重量上、價格和功耗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
定位精度:北斗導航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授時精度約100ns。GPS三維定位精度P碼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碼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時精度目前約20ns。
用戶容量:北斗導航系統由於是主動雙向測距的詢問--應答系統,用戶設備與地球同步衛星之間不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統的詢問信號,還要求用戶設備向同步衛星發射應答信號,這樣,系統的用戶容量取決於用戶允許的信道阻塞率、詢問信號速率和用戶的響應頻率。因此,北斗導航系統的用戶設備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單向測距系統,用戶設備只要接收導航衛星發出的導航電文即可進行測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戶設備容量是無限的。
生存能力:和所有導航定位衛星系統一樣,「北斗一號」基於中心控制系統和衛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號」對中心控制系統的依賴性明顯要大很多,因為定位解算在那裡而不是由用戶設備完成的。為了彌補這種系統易損性,GPS正在發展星際橫向數據鏈技術,使萬一主控站被毀後GPS衛星可以獨立運行。而「北斗一號」 系統從原理上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統受損,系統就不能繼續工作了。
實時性:「北斗一號」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數據之後再發回用戶,其間要經過地球靜止衛星走一個來回,再加上衛星轉發,中心控制系統的處理,時間延遲就更長了,因此對於高速運動體,就加大了定位的誤差。此外,「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其具備的簡訊通訊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備的。
㈦ 什麼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全球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是美國從本世紀 70 年代開始研製,歷時 20 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早期僅限於軍方使用,由美國國防部 ( Depart of Defense , DoD) 所計劃發展,其目的針對軍事用途,例如戰機、船艦、車輛、人員、攻擊標的物的精確度定位等。 時至今日, GPS 早已開放給民間做為定位使用,這項結合太空衛星與通訊技術的科技,在民間市場已正在蓬勃的展開,除了能提供精確的定位之外,對於速度、時間、方向及距離亦能准確的提供訊息,運用的范圍相當廣泛。
一、 GPS 是什麼
全球定位系統屬於美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是在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採納了子午儀系統的成功經驗。和子午儀系統一樣,全球定位系統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三大部分組成。該系統的空間部分使用 24 顆高度約 2.02 萬千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 21+3 顆衛星均為近圓形軌道,運行周期約為 11 小時 58 分,分布在六個軌道面上(每軌道面四顆),軌道傾角為 55 度。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四顆以上的衛星,並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幾何圖形( DOP )。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
GPS 衛星已發展至 Block II 型式的定位衛星, 由 Rockwell International 製造,在軌道上重量約 1,900 磅,太陽能接收板長度約 17 呎,於 1994 年完成第 24 顆衛星的發射。因此目前太空中有 24 顆 GPS 衛星可供定位運用,繞行地球一周需 12 恆星時,每日可繞行地球 2 周,這也就是說,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至少有 4 顆以上的衛星出現在我們的上空。
目前全球有五個地面衛星監控站,分布於夏威夷、亞森欣島、迪亞哥加西亞、瓜加林島、科羅拉多泉,這些衛星地面控制站,同時監控 GPS 衛星的運作狀態及它們在太空中的精確位置,主地面控制站更負責傳送衛星瞬時常數 (Ephemera's Constant) 及時脈偏差 (Clock Offsets) 的修正量,再由衛星將這些修正量提供給 GPS 接收器做為定位運用。
二 、 GPS 的發展
1957 年由蘇聯發射的史波尼克 (Sputnik) 人造衛星,它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至第二次大戰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無線電實驗室成功的開發了精密導航系統,以利用陸地上的無線電基地台為架構,計算無線電波長及電波到達的時間並以三角定位法計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雖然誤差到達一公里以上,但在當時的運用卻是相當廣泛。
當蘇聯成功的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 Hopkims Univer--sity) 展示了可以由人造衛星的無線電訊號的杜卜勒移動現象來定出個別的衛星運行軌道參數,雖然這只是邏輯上的一點小進展,但假如我們能夠得到衛星運行軌道參數,那麼我們就能計算出在地球上的位置。
1960 ~ 1970 年之間,美國和蘇聯開始研究利用軍事衛星來做導航用途,到了 1974 年,軍方對 GPS 做 了整合,即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Navstar 系統。
1980 年代後期開始,所有 Navstar 系統的商業運用均歸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現在 GPS 已和地面基地台為架構的 LORAN 和OMEGA 無線電導航系統結合,成為美國國家導航信息服務的一環。
GPS 實施計劃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方案論證和初步設計階段。從 1973 年到 1979 年,共發射了 4 顆試驗衛星。研製了地面接收機及建立地面跟蹤網。
第二階段為全面研製和試驗階段。從 1979 年到 1984 年,又陸續發射了 7 顆試驗衛星,研製了各種用途接收機。實驗表明, GPS 定位精度遠遠超過設計標准。
第三階段為實用組網階段。 1989 年 2 月 4 日第一顆 GPS 工作衛星發射成功,表明 GPS 系統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1993 年底實用的 GPS 網即( 21+3 ) GPS 星座已經建成,今後將根據計劃更換失效的衛星。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性能好、精度高、應用廣的特點,是迄今最好的導航定位系統。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不斷改進,硬、軟體的不斷完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地開拓, 目前已遍及國民經濟各種部門,並開始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經近 10 年我國測繪等部門的使用表明, GPS 以全天候、高精度、 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贏得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並成功地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資源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從而給測繪領域帶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
㈧ 全球共有哪幾個衛星導航系統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不僅具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創新(如果出租汽車公司把車撒在外面,裝上GPS系統只能對車輛本身進行定位,也就是駕駛員知道自己的位置,而老闆卻看不到車在哪兒;裝上北斗系統,老闆就能看到車輛的位置,更方便地進行調度)。.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是一種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性導航系統。它是通過雙星定位方式來工作的。該系統由2顆經度上相距60度的地球靜止衛星對用戶雙向測距,由一個配有電子高程圖的地面中心站定位,另有幾十個分布於全國的參考標校站和大量用戶機。北斗導航衛星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可用於監控救援、信息採集、精確授時和導航通訊。具體可廣泛應用於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漁業生產、水文測報、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目前主要應用范圍:西部和跨省區運營車輛、沿海和內河船舶,水利、氣象、石油、海洋和森林防火,通信、電力、鐵路和交通,公安保衛、邊防巡邏、海岸緝私和交通管理。我國將在未來幾年裡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計劃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並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美國的GPSGPS是美國歷經20年(1978年10月6日發射,1993年12月完成24顆衛星組網,1995年4月27日達到完全運行能力)。耗資超過300億美元建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該系統在20000km的高空,共有分布在6個軌道上的24顆衛星。能使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戶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至少4顆衛星,因此,這是一個全天候、實時性的導航定位系統。GPS被譽為是繼「阿波羅」登月和太空梭之後的又一重大航天科技成就,其用途遍及人類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它包括探險、登山、野外考察、航海、航空,公交車輛調度、車輛監控與防盜、動物遷徙路線追蹤、輸電線路雷擊定位等。對於用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GPS接收機,接收機根據同時收到的4—8顆衛星的位置信息,應用差分定位原理,每隔1—3秒向用戶播報一次其位置(經緯度)、速度、高度和時間信息,以供用戶或用戶的系統使用。GPS系統提供了兩種定位信號,其一是C/A編碼,由標準定位信號經干擾而成,定位精度在100米左右,以供民間用戶使用;另一種即所謂的P碼,經加密後播放,僅供軍用,定位精度在3米以內。通過GPS導航人們可以方便地找到你要去的街道。歐盟的「伽利略」「伽利略」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民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於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總共發射30顆衛星,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4126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伽利略」系統可以發送實時的高精度定位信息,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同時「伽利略」系統能夠保證在許多特殊情況下提供服務,如果失敗也能在幾秒鍾內通知客戶。與美國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統更先進,也更可靠。美國GPS向別國提供的衛星信號,只能發現地面大約10米長的物體,而「伽利略」的衛星則能發現1米長的目標。一位軍事專家形象地比喻說,GPS系統,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則可找到家門。 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類似。「格洛納斯」系統標准配置為24顆衛星,而18顆該系統衛星就能保證為俄境內用戶提供全部服務。目前俄羅斯有17顆「格洛納斯」系統衛星。到2009年,「格洛納斯」系統的服務范圍將拓展到全球,而這需要24顆衛星同時工作。該系統的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確定陸地、海上及空中目標的坐標和運動速度信息等。分享到搜狐微博
㈨ 全球四大定位系統是什麼
1、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並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兼短報文通信能力。
除了在我國國家安全領域發揮重大作用外,還將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提供監控救援、信息採集、精確授時和導航通訊等服務。可廣泛應用於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漁業生產、水文測報、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BDS、網路-GSNS、網路-GPS、網路-格洛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