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印加

印加

發布時間: 2021-08-15 09:24:03

㈠ 古印加人的宗教是什麼

隨著南美考古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揭開了古老印加文明的神秘面紗。

公元6世紀時,安第斯山區和沿海地帶大約共生活著100多個部落,其中最主要的有4個:艾馬拉、莫契卡、普基那和克丘亞。普基那和艾馬拉部落活躍在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莫契卡部落則占據了秘魯沿海北部地區。與它們相比,居住在庫斯科谷地的克丘亞部落無疑是十分原始的,然而這個不甘落後的部族很快就吸收了其它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從而迅速發展起來,萌生了印加文化之源。

到了公元13世紀,克丘亞部落群中的印加部落開始崛起,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印加國家由大酋長統治,它與周圍的部落和國家進行著和平的產品互換和社會交往。隨著國勢日益強大,印加國家開始譜寫自己的征服史。

據傳說,印加王國大酋長曼科·卡帕克帶領軍隊,穿過利利奧高原,征服了科利亞人,最先佔有了庫斯科谷地;邁塔·卡帕克率軍渡過河普里馬克河,到達了今天秘魯的莫克瓜和阿雷帕;此後的卡帕克·尤潘基是個英勇的武士,他率眾到達了今天的玻利維亞,控制了沿海的納斯卡人。

1438年,帕查庫蒂(又稱作帕查庫特克)上台執政。這位印加王國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第九位統治者。他對外進行大肆擴張,屢建奇功,特別是他率軍征服了阿班凱,消滅了昌卡族入侵印加的基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印加王國走出庫斯科谷地並向安第斯山區擴張掃清了道路,據說,在這次征服活動中,帕查庫蒂被敵人砍去了一隻耳朵,他嫌一隻耳朵難看,便命令工匠打造了一個金耳殼戴上。後來他又覺得獨自如此過於顯眼,於是便下令所有貴族都必須戴上金耳殼,在戰勝了昌卡部落後,他又率軍征服了卡哈馬卡、納斯卡、利馬和奇穆等地區。他的南征北戰使印加的疆域版圖不斷擴大,最終完成從早期奴隸制王國向帝國的過渡。繼帕查庫蒂之後,印加王卡帕克·尤潘基開始向北擴張,取得了基多,向南推進到了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萊河。

印加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的各個部落,建立了幅員遼闊的中央集權帝國。16世紀初的印加帝國以秘魯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的大部分、玻利維亞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達智利中部的毛萊河,東南亞馬遜河叢林地區,西瀕太平洋,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以上。由於印加帝國是美洲空前強大的帝國,被後人稱之為「新世界的羅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羅馬人」。

宗教在印加帝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印加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力,更崇拜太陽神。印加帝國的統治者把印加部落的主神——太陽神強加給安第斯山地區的各族人民,要他們信仰和崇拜,同時又允許保留和繼承各部落與村社或者家族的各種宗教信仰。

圖騰崇拜的殘余是最為古老的。印加人崇拜一些被認為是神聖的草、木和動物。動物主要有美洲豹,還有南美兀鷲、大鷹和猿。某些村社地區以動物命名。植物的宗教化身,首先是玉米神和馬鈴薯神,因為這兩種農作物在印加人的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

瓦卡崇拜也是最為普遍和較原始的宗教。瓦卡崇拜同祖先崇拜聯系極為密切,它把氏族祖先神演化成公社土地神和一般地方的保護神。瓦卡就是崇拜聖地或聖物,或者說是崇拜能引起人們崇敬之心以及能使人聯想起傳說中的歷史事件的地點,如山嶽、岩石、河流、湖泊、泉水和山洞等等。有的地方被看做是一個部落或村社的起源地,因此,人們經過此地時,都要唱哀歌進行祈禱。有些瓦卡崇拜已成為一種習俗而保持至今。如一條道路上的某一處被認為是地方神的所在地點,行人經過該地時就把一塊石頭加在多年堆起來的石頭堆上,以求地方神保佑行人一路平安。還有些地方,如橋梁、河流、岩石,或傳說中英雄首領的墓地,也成為瓦卡崇拜的對象。譬如,庫斯科附近山上的一些石頭,被認為是曾變成人來幫助帕查庫蒂打敗昌卡人的聖物,所以,這些石頭就成為受崇拜的神。庫斯科的瓦納考里小山上有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人們認為它是傳說中印加始姐的兄弟卡奇變的,這塊石頭也就成了印加青年們舉行成年儀式的聖地標志。庫斯科附近的帕卡里——坦普岩洞也被當做瓦卡祟拜,因為,它是傳說中印加首領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

印加人祟拜木乃伊之風也很盛行,這與崇拜祖先是密不可分的。人們常把木乃伊埋葬在用岩石鑿成的墳墓里,木乃伊穿著盛裝,戴著首飾,旁邊放有日常用品以及食物和勞動工具。印加人對統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為虔誠。所有印加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細地保存著。它們在廟宇里受到崇拜。在盛大節日時,祭司抬著它們去遊行,以示神聖。印加人認為國王的木乃伊具有超自然的威力,所以,人們出征時常常把這些木乃伊抬到戰場上,以示祖先之威,相信戰爭定會因此取得勝利。

印加人還熱心於對自然力的崇拜,各種星辰和星座都被看做是神。印加人同樣崇拜地球和海洋。據傳說,兩個蛇形的神話人物能夠聯系宇宙中幾個不同的世界。一條叫做「亞庫瑪瑪」的蛇。到達地面時就變成大河,經過天界時就變為閃電,它被認為是水神,威猛無比。另一條叫做「薩查瑪瑪」的蛇,有兩個頭,能直立緩行,像棵老樹。它到達天界時就變成彩虹,成為肥沃富饒之神。這兩個神都受到印加人的熱烈崇拜。

大地母親崇拜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大地母親叫帕查·瑪瑪。在奇楚亞語中,帕查就是土地,在今厄瓜多境內的印第安部落叫做「依圭」。大地母親崇拜是地方性的,在每個地方,人們都把大地母親當做自然界的女主人,無論土地的收成、駱馬的繁殖和經濟的繁榮,都取決於她。在專門的節慶時,人們用玉米和馬鈴薯做成類似婦女的形狀,來作為他們的保護神。

無論是圖騰祟拜、瓦卡祟拜,還是木乃伊崇拜、大地母親崇拜。它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都是地方性的原始宗教,是地方部落意識的體現,也是安第斯山各地區人民的潛在意識。它們在印加向統一帝國的轉變過程中具有持久的影響力。

太陽神本是印加部落之神,後上升成為全國的主神,它在印加語中有幾個不同的名字:因蒂、維拉科查和帕查馬克。太陽神的形象,一般是人形,面部如金盤,光芒四射。太陽神的三個名字反映了人們對它崇拜的不斷政治化的過程。印加人傳說中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是太陽神在太陽島中創造出來的,是「太陽之子」,神的使者,他享有印加的稱號,擁有最高權力。這是太陽神崇拜向王權神聖化方向發展的開端。

14世紀,即帕查庫蒂執政年代,是印加太陽神崇拜、王權神化的制度化階段。「帕查」在克丘亞語就是時間,「庫蒂」就是轉變的意思,所以,帕查庫蒂名字本身就含有改革者的含義。帕查庫蒂本人厲行宗教改革,並樹立新神,使王權進一步神化。這也可能是解決王權同太陽祭司教權沖突的結果,因為,據說專掌太陽神的祭司曾企圖限制王權。帕查庫蒂並非否認崇拜太陽神。但他宣揚說,一切神靈都是由無形的、永恆和萬能的主神創造的。「太陽神操勞得很好,早晨起來很早,照暖大地,晚上退走。可是如果沒有上帝即萬物之主——偉大的帕查馬克,那麼誰來指揮太陽神呢?」這樣,庫斯科神也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有了新的含義。帕查庫蒂把庫斯科太陽神廟變成全印加的聖殿,增設新神帕查馬克的神位,確立起王權神化的政治制度。

帕查庫蒂增設新神的運動也可能是王權同地方貴族妥協的結果。相傳,他征服了秘魯盧杯河谷的部落後,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部落神褓祗,它是人們朝拜的聖地。他懂得要鞏固王權,特別是「薩帕」的大王之權,必須把這個聖地的神包括在自己的國教之中。因而,他給這個神取了一個克丘亞語的名字,並供養在宮廷神廟中。

印加的的太陽神崇拜與祖先崇拜有關。印加人廣為流傳的印加起源神話保留著祖先崇拜的痕跡。印加起源神話認為印加人的祖先是神,印加王朝是「太陽之子」阿亞爾四兄弟和瑪瑪四姊妹開創的。這四男四女是從庫斯科東南35公里處帕卡坦普里地方(起源之地)出來的,他們決定尋找一塊肥沃的土地,來建立代表他們的父親和保護人的太陽王國。這四兄弟的名字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阿亞爾·曼科是首領之意,阿亞爾·烏丘象徵生長胡椒的國土,阿亞爾·奧卡是反叛和抗拒權威的人,阿亞爾·卡奇則象徵有鹽灘的海岸。四姊妹的名字也有不同意思:瑪瑪·沃利奧是生殖力旺盛的母親和照料家庭的主婦,瑪瑪·瓦科代表有男子氣概、勇於承擔責任的婦女,瑪瑪·科拉是生長在東部森林中一種野草的名稱,瑪瑪·拉瓦代表安第斯山區種植最多的農作物玉米。兄弟姐妹八人都將去瓦納考里,在那裡播種太陽賜予的玉米。神話傳說認為,阿亞爾·卡奇是力氣最大的人,他一路上用單刀開山劈嶺,他的兄弟們因妒嫉他的巨大力量,設計陷害他。起初,卡奇中計被引進一個山洞裡,接著一塊巨石滾落下來,封住洞口。卡奇痛斥他兄弟對他的陷害,並祈求創造天地之神來援救他。後來,創造天地之神把他變成神鷹,讓他從山洞中逃出,飛往瓦納考里山頂上,把他變成岩石。這岩石就是印加青年崇拜的最神聖的瓦卡之一。另一個兄弟阿亞爾·烏丘由於褻讀聖物而被變成石頭。這樣,只剩下曼科和奧卡去庫斯科了,他們有一根太陽神賜給的金杖,是開辟通向庫斯科之路的聖物。在去庫斯科途中,曼科多次試圖把金杖插進地里,但毫無成效,並引起奧卡對曼科的蔑視和反叛。曼科耐著性子,任其弟嘲弄,直到這根金杖插進了地里,這就是適於人們生活和植物生長的濕潤之地——庫斯科。後來,曼科從地里拔出金杖,打破了奧卡的頭顱,追使他服從太陽神和曼科的意志。最後,阿亞爾·曼科同他妹妹瑪媽·沃利奧結為夫妻,曼科成為庫斯科的祖先和印加王朝的統治者,沃利奧則成為印加王朝的女祖先。印加起源神話通過庫斯科的發現過程,展現了太陽神崇拜同祖先崇拜的密切關系。

印加人的太陽神崇拜與自然力崇拜也是緊密相聯的。對於生活在安第斯山地區的人們來說,初升的旭日會創造出無比美麗的晴空,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會發出無限的光和熱,給人們送上光明和溫暖,這正是印加人祈求的賜予,他們多麼希望大地永久處在陽光照耀之下。黃昏時,太陽的余輝往往沉入浩瀚的大海,這十分自然的引起印加人依依惜別的心情。所以,印加人崇拜太陽是十分自然的選擇。

印加人慶祝太陽神有四個宗教節日。第一個節日是春分時舉行的叫「拉伊米」,是王室祭神之日。第二個節日叫「西圖西」,在秋分時舉行。這一天,克丘亞人半夜起床點火,然後去洗澡贖罪。第三個節日叫「拉伊米·因蒂」,是在夏至時舉行。這一天,全國都要供奉太陽神。清晨人們等候日出,並向初升的太陽歡呼致敬。儀式由印加王主持,朝臣、祭司和居民都要參加,並用駱馬肉和玉米酒舉行盛宴。最後一個節日,叫「阿莫拉伊」,冬至時舉行,向太陽神獻祭。國王在祭祖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拂曉,國王穿著太陽使者的服裝,右手拿著印加軍隊統帥的標志——金長矛。他從薩克薩瓦曼堡出發,跑下山坡,來到中心廣場。四個王子揮舞長矛在那裡迎候他,並等國王發布賽路的命令,此舉象徵在整個國土上將驅除邪惡。四個王子每人在一條通向一個行政區的道路上賽跑。跑完1公里多的路程後,把長矛傳遞給另外三個人,這樣依次傳遞,直到30多公里路程像接力賽一樣跑完,最後一人把長矛插進地里,象徵驅除邪惡。

印加宗教儀式的基本內容是供奉犧牲和祭典。祭典主要用海豚、駱馬作祭品,在非常的場合下,例如慶祝新的印加王登基時,在發生地震、旱災、傳染病時,在發生戰爭和印加王出征時,則用活人作祭品。活人祭品主要來自戰俘,或是被征服部落作為貢物送來的小孩。儀式神秘莊重,氣氛恐怖,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神秘的印加文明,和所有的美洲文明一樣,都牽涉到外星文明的存在。並且它們的結局也都一樣,在一度的輝煌之後突然消失。留下一個又一個難解的謎,讓後人去猜測,去想像……

㈡ 印加是什麼意思

「印加」(Inca)意為「太陽之子」。據傳說,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於公元1000年左右帶領部落來到南美秘魯一帶的庫斯科,建立帝國。庫斯科城的金字塔式的廟宇、宮殿都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其中有建於12世紀的蒂亞瓦納科太陽門。有人形容印加太陽神廟,是在朝東的一塊聖地上建造起來的,整個神廟是用精心修整的、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的。為了讓空氣流通,屋頂造得很高,用茅屋蓋成,還有一個很優美的祭台。大殿的四周牆壁從上到下全部鑲上較厚的純金片,所以這座神廟得名為「金宮」。在正面的牆壁上有太陽神偶像,它是個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圓片。它面朝東方,在受到初升太陽光直接照射時,就放射出萬道金光。在太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御椅上供奉著歷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像真人。大殿中央置有一個華麗的御椅,舉行典禮時,印加王便坐在御椅上。有人曾經體驗,站在神廟的屋頂,看到早晨太陽升起,自然會產生對太陽的崇拜。

㈢ 幫我介紹一下印加古國

印加,與瑪雅,阿茲特克並稱美洲三大文明。綿延千里的王室大道,巨大堅固的石頭建築,連片成群的梯田,巧妙設計的灌溉系統…印加文明在社會組織上達到的成熟程度遠遠超出以往及同期的美洲文明,被認為已成功地建立起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高度發達的印加文明是在安第地區原有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印加人的傳說記述了帝國13代帝王的故事,然而這個國家的歷史只是從15世紀開始才變得確鑿,它的鼎盛也僅僅維持了百餘年時間。1533年11月,西班牙征服者佔領了印加首都庫斯科,宣告了帝國統治的結束。
黃金的隱語

印加文明,著名的美洲古文明之一。和美洲大陸上另一著名的古文明瑪雅一樣。 印加的地域,用今的地圖來標識,大約是以秘魯為中心向外延。但今的秘魯與當年的印加相比范圍要小許多。

有學者稱,印加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權國家之一」,印加文明,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歐洲,有關印加最早的傳說,大多渲染了這土地的富庶。一位印第安酋長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有一個地方的人民,他們吃喝用的器皿都是?制的,那兒的金子有如你們所帶的鐵一樣便宜。 然而,盛產黃金的印加,還有著比金子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它的文明。

印加與瑪雅,阿茲特克並稱美洲三大文明。在這三者之中,印加文明可說是最成熟的。它是西班牙人入侵以前,美洲大陸上傳統印第安文化的最大中心。與較早的瑪雅文明相比,或者與同一時期的,以後來的墨西哥為中心的中美洲阿茲特克文明相比。地處南美的印加文明似乎都更勝一籌。印加有著當時美洲大陸十分罕見的體現在社會組織上皂成熟理性,以及由這套成熟的社會建製造就的諸多標志的文化成就。
印加擁有長達幾千公里的發達道路系統,人們稱其為「新世界的羅馬」;印加有著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邸政系統;印加的農業,有著發達的梯水和水利系統,規模令人稱奇;印加的巨石建築至今蘬然挺立,幾百噸重的岩石拼合緊密,其間的石縫至今仍插不進一片薄刃…

當西班牙人入侵之際,正值印加文明最為輝煌之時。令人驚嘆的建築成就,首都庫斯科的繁華景象,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皂突出成績…這一切均自足生成。地處南美的印加此時似乎還未曾受過外來文明的影響。

精彩的前奏

美洲印第安文化很多遺跡,對它們的由來,人們作出了很多推測和假想,其中最著名的臆斷是將它們的創造者說成是天外來客。

比如,人們可能始終想不明白,只有在空中才能俯瞰全貌的那斯卡地形圖。比如神秘的阿茲特克雕像,宏偉的瑪雅金字塔以及遍布美洲各地的巨石建築,這些似乎人力不可為的浩大工程,在勞動力低下的古代如何造成。今天,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偉大。
任何?化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軌?,印加文化也是如此。印加文明建立在安第斯地區美洲支文明的基礎之上,印加帝國發端於庫斯科谷地,庫斯科谷地也是印加文明的搖籃。此外,印加文明在其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得到征服地文化的滋養,逐漸發展壯大。

「太陽門」是用一整塊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雕成,中央鑿出一個門洞,門正中雕刻著高約3米,?約3.75米的人形神像淺浮雕,頭部血四周放射出多道光線,雙手持護杖。之所以稱為「太陽門」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每年9月21日秋分那天,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必定?門洞中央射入。

太陽門建成於公元1世紀之前,當時的美洲既未發明輪子也不懂得使用鐵器,任何工程都是由人力完成。但這座石門實在太過巨大,似乎是人力不可為,難怪當地人把它視作神?,就是現代人也還未對它皂由來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家們推測,在完全依靠人力的支,代要把數十噸甚至上百噸皂石塊。從數公里之外的採石場拖運到指定地點,必有一支26,000多人的隊伍才能完成。但要在蒂亞瓦那科解決這麼多人的吃住,似乎並不可能。也有人認為,當時的喀喀湖的水住比現在要高許多,其湖岸與「卡拉薩賽亞」很近,人們通過的喀喀湖,用平底駁船從科帕卡瓦納附近的採石場將石料運來。但據推算,要運送數十噸的巨石,駁船的體積必須非常龐大,要比西班牙人的船大好多倍。建造這樣大的船,在當時的美洲似乎也不太可能。因而,「太陽門」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有一個傳說提及,印加人的祖先來自於的的喀喀島,而蒂亞瓦那科文化就是印加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
印加的創始神話中說到,第一代印加王曼科.卡帕克馴化了第一批原始民族後,慷慨地將「印加」姓氏賜予他們。

當然,在古老的傳說中更有許無法確證的事件,印加人通過這些故事構建起了自己的歷史。

慘痛的滅亡

1513 年之後,太平洋的發現者西班牙人巴爾沃亞與他的船隻駛血巴拿馬以南,當他們沿海岸航,來到赤道地區,看見一個印第安人正在河口捕魚,他們向他詣問,這是來到了什麼地方,印第安人說出了「秘盧」 這個詞語.在當地的語這中「秘盧」是個普通名詞,是「河流」的泛指,印第安人想說明他所在之處是「河流」,西班牙人卻以為他們來到了「秘魯」。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外來者的出現會如此迅速地終結印加的歷史.面對由數萬人組成的印加大軍,西班牙人皮薩羅帶領手下不足200人的隊伍倉促應戰。然而,在雙方的第一次交鋒中,西班牙人就成功地俘虜並挾制了印加王.強大的帝國,似乎在頃刻間走到了命運的盡頭。印加國的興盛維持了不過一個世紀,就急轉直下遭遇了滅頂之災,最終覆滅在西班牙征服者的手裡。

潰敗的原因

盡管,原始文明被發達文明徵服是歷史的必然,然而印加帝如此迅速地遭遇滅亡,仍顯得不可思議。事實上,印加帝國的一觸即潰有其深刻的內因,就在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前夕,印加帝國內部剛剛經歷了一場精疲力盡,腥風血雨的內戰,這場戰爭皆因阿塔瓦爾帕和瓦斯卡爾兩兄第為爭奪王位而起。正如那個古老的寓言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㈣ 印加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說簡單點印加帝國滅亡是歐洲殖民擴張及統治的結果!
說復雜點就是說說印加帝國滅亡的過程!
400年前,歐洲人發現了偉大的印加帝國。西班牙人對印加帝國的征服是歷史上最令人吃驚的轉折點之一。伴隨著這次征服,疾病、戰爭和飢餓導致了90%以上的印加人死亡,西班牙人接管了所有的安第斯國家。
印加帝國是一個發達的社會。它依靠訓練有素的軍隊征服了綿延3000英里的安第斯山脈,堪稱南美洲山區中的羅馬帝國。印加人的工藝十分發達,他們是無與倫比的建築師和工程師。
印加帝國非常富有,傳說中印加帝國的貴族不但用金子打造身上的飾品,還用金杯喝酒。
西班牙人厲兵秣馬,准備征服印加帝國。
1532年,西班牙的將領皮薩羅帶領一支由170名士兵和探險者組成的小型遠征隊走進了印加帝國的心臟地帶。
印加人的城鎮是按幾何狀網路規劃的,整個帝國由四通八達的灌溉系統互相溝通。印加社會實行等級制,少數貴族控制著國家。權位最高的是神和國王合一的印加帝國國王,他身邊圍繞著聖女。
國王死去後被製成木乃伊。在某些儀式中,人們會請出這些木乃伊,就像他們還活著。
除了統治階級,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們中大部分靠土地為生。他們沒有私有財產,一切都是公有的,每個人都以勞動的方式向國王納貢。
印加帝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它的農產品和紡織品。
印加帝國的一千多萬人口居住在山谷里。由於人口密度大,每一寸土地都被開墾出來。即使是山腰也種滿了玉米和西紅柿。
具有創造才能的印加人還在山間修建了遍布全國的道路網。這樣他們就能互通消息、調動軍隊。
印加人通過送信人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消息。印加帝國沒有車馬、也沒有書面文字,但送信人能在一個星期內一站站地把信送出1500英里,從基多送到庫斯科。他們傳送的是結繩文字,也就是繩結,它能表示事實和數字,甚至任何消息。
在西班牙人逼近的時候,印加帝國的國王阿塔瓦爾帕帶著5萬人駐扎在卡哈馬卡城外。他雖然知道西班牙人已經來了,但他看不起歐洲人。「這些是什麼人?他們粗野骯臟,只知道吹牛。他們虐待我們的人民。他們吞食金銀,而且連像樣的衣服都沒有,我們根本不需要怕他們。」
1532年11月15日,西班牙人到了印加的卡哈馬卡城,他們簡直不能相信眼前的情景。
印地安人居然有這樣雄偉的城市,這么多秩序井然的帳篷。他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困惑。
而在下面的平原上,阿塔瓦爾帕的身邊有五萬名戰士。他沒把這一小撮入侵者放在眼裡。
但是印加戰士的裝備不如西班牙人,他們沒有劍和戰馬。而且他們低估了入侵者,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阿塔瓦爾帕允許西班牙人在廣場上扎營。
盡管兩軍人數的比例是500:1,西班牙人還是決定鋌而走險。他們計劃綁架國王。「請你的主人過來吧,我一定會像對待朋友和兄弟那樣接待他。」
當太陽下山的時候,阿塔瓦爾帕和他5000名沒有武裝的隨從走進了卡哈馬卡廣場。印加人像駱駝一樣落入了陷阱。西班牙人把他們全都殺了,用馬、用劍、用槍,像屠殺動物一樣。5000多人中只有不到200人逃脫了。
屠殺持續了一個半小時,死者中包括許多印加貴族,但阿塔瓦爾帕被生擒了。為了獲得自由,印加國王同意付給西班牙人一大筆贖金。他的臣民從各處送來了財寶。阿塔瓦爾帕認為,如果他把西班牙人想要的金子都給他們,他們就會離開。於是美麗的藝術品被熔掉,鑄成金條。
勝利並沒有讓西班牙人完全控制秘魯,但他們鼓勵階下囚阿塔瓦爾帕繼續掌管龐大的印加帝國,以保證他們出入時沒有危險。
作為回報,阿塔瓦爾帕把巨大的印加帝國糧倉交給皮薩羅管理。從1532年底一直到1533年,阿塔瓦爾帕一直以囚徒的身份統治著帝國,他一直希望等贖金湊齊的時候,西班牙人會放了他。印加人一共送來了6噸黃金和12噸白銀,而西班牙人按軍銜瓜分了所有的財富。但是,他們仍然沒有要釋放阿塔瓦爾帕的表示。更多西班牙征服者來到這里,新來者沒有從最初的那筆交易中得到好處。如果阿塔瓦爾帕死了,他們也許可以從中獲益。他們散布謠言,說阿塔瓦爾帕有一支軍隊在山中待命,他已命令這些人前來營救他。
這是一個謊言,但皮薩羅擔心手下造反,只好在壓力下低頭。西班牙人火速以通敵罪審判了阿塔瓦爾帕,並判處他火刑。皮薩羅,一個平民暴發戶,竟然處死了一個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君主。阿塔瓦爾帕死後,群龍無首的印加軍隊四散躲進山裡。盡管有幾次起義幾乎把西班牙人趕出秘魯,但印加人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印加人被迫退到了帝國中更加偏遠的地方。
幸運的是,印加最著名的地區——寶石般的馬丘比丘隱藏在安第斯山的叢林中,從未被西班牙征服者發現。如果西班牙人沒有綁架阿塔瓦爾帕,皮薩羅的那一小隊人馬肯定會和許多遠征隊一樣被趕出印加帝國,也許後人就不會為印加人的悲劇扼腕嘆息了。

㈤ 印加文明是什麼樣的

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勞動和聰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陸上創造出了一些高度發展的古代文明、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東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遜色,甚至處於領先地位。如同東半球的情況一樣,美洲也有幾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們是: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瑪雅文明、秘魯的印加文明和哥倫比亞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山區部分、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並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入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10世紀以後,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於1243年來到現今庫斯科,在瓦納卡里山上紮下營寨。據印加入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問共傳12世、13王。

印加國本名叫「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按方位分為四大行政區,名叫:「蘇龍」,它們是:西北方位叫欽查蘇龍,包括厄瓜多、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庫蒂蘇龍,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位叫安蒂蘇龍,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一帶;東南方位叫科亞蘇龍,面積最大,包括現今玻利維亞大部國土,阿根廷西北山區和半個智利。

「印加」一詞的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是塔萬廷蘇龍的最高統治者。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國家機器而聞名於世。印加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主階級包括印加王、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稱為太陽之子,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著全國。除了政權機構外,印加奴隸主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隊,用其對外擴張,對內鎮壓反叛力量。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制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印加王還採取了一些文化和經濟措施。例如,對於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強行推廣克丘亞語。再者,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釋站建躍以庫斯科為中心,修建了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以利於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區建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的發達的經濟文化是分不開的。

在農業方面,印加人繼承前人的成就,在乾旱缺水的山區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築得非常堅固,有些水渠至今還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約40多種作物。他們還飼養駱馬和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飼養大牲畜的人民。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不僅便於印加王事對全國的統治,而且也促進了各地區的聯系與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築的道路舉世聞名,其中有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全長達3200公里;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的通貝斯,全長達2.300公里,路面寬達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塹縱橫的安第斯山區,修築這樣的道路並非易事。根據地形,道路有時盤旋曲折,有時需要開鑿階梯和隧道,有時又要架設橋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頂知識,他們的橋梁主要是吊橋。橋兩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達40厘米的藤條相連,三根乎輔成橋面。兩邊各有一根作欄桿。有的吊橋達長60餘米。
印加人的金屬加工業比較發達,他們不但懂得金、銀、銅、鉛、錫、汞的冶煉,還會冶煉各種合金,並知道利用汞來提純黃金。金銀主要用來製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一種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確,投出後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來製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許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沖壓、鑲嵌、鉚接、焊接等。有研究認為,印加人的金銀裝飾品,其技巧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相比。

印加入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遠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紗織布了。他們的毛織品和棉織品花色多樣,色彩調和,製作精細。如lO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絨紗5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的奇跡之一」。

印加帝國時期的制陶業也有所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緻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他們在陶器的製作技術和飾因式樣等方面不僅吸取了前人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醫葯學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驚嘆。他們的外科手術特別是穿顱術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手術刀主要是一種「T」形銅刀,非常鋒利。與外科手術相伴而生的麻醉術,印加人也是內行。印加人知道多種草葯,如奎寧、可可等。

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內,印加入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觀象台,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運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時,並據此制定了太陽歷。印加人還有一種歷法是陰歷,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數學採用10進位制。不過,印加人尚未創制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基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

印加人在音樂、文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還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亞洲古代音樂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現手法。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有《奧揚泰》,在西班牙人到來前已廣泛流傳於中安第斯山區,在殖民時代初又被用克丘亞文字(西班牙傳教士創制)寫成劇本,在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中佔有重要地位。

㈥ 印加和瑪雅有什麼關系

一,總體比較:
瑪雅文明 是古代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和猶加敦半島等中南美洲區域的文明。和傳說相反的是,瑪雅人從未消失;現在仍有三百萬瑪雅人居住在猶加敦半島地區,很多人今日仍然能說瑪雅語系的語言。瑪雅從無一個統一的強大王國,整個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習俗傳統上卻屬於同一個文化圈。

印加文明:
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因蒂,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歷法、律制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節,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令動物可以成長和農作物可以豐盛。

中美洲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與印加人一樣,都是膜拜太陽神。而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則不然,瑪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類似羽蛇神的神只:創世神-維拉科查)。
區別於: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大規模活人獻祭的宗教儀式,印加人倒沒有,印加人會把自己貴重的物品,黃金,或者農作物和家畜獻給神明,卻不會把人的生命作獻祭。

二文明比較:
瑪雅
1)屬於石器文明,瑪雅人沒有發明使用青銅器,更不用說鐵器。
2)掌握高度的建造技術,瑪雅人不會使用銅鐵,也不會使用輪車,輪子的概念雖然在陶器以及一種小玩具等文物中出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用化。但是卻創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3)農業以玉米為主食,所以又稱為「玉米文明」。沒有牛馬豬羊,沒有出現畜牧業的痕跡,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
4)數學採用二十進制,發現並使用了「零」的概念(另一說則是由奧爾梅克人傳授),掌握高度的數學和天文歷法知識。
5)使用獨特的象形文字:瑪雅文字

印加:
1)印加人有自己的語言,可是卻沒有一套書寫文字的系統。印加人利用繩結記錄法來代替文字,這就是所謂的「奇普」。美國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格里·烏爾頓認為「奇普」是一種會意文字。

2)文學方面,印加有一首長詩《奧揚泰》。詩中記述英雄奧揚泰在印加王帕查庫蒂時期,愛上了印加王的女兒,並請求印加王賜婚,但被受阻撓的故事。

三,信仰比較
瑪雅神明
分別是創世神、雨神、玉米神、死神、北極星神、黑戰神、戰爭、暴死、人祭神、風神、水災、紡織、懷孕、月神、自殺女神。

印加神明:
太陽神因蒂

四農業比較:

瑪雅人和其他四大文明不同,不是產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瑪雅人以玉米和豆類為主食,肉食相對較少,沒有小麥,農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草,番茄,可可等。 瑪雅文明雖然是城市文明,卻建立在玉米農業的根基之上。自古以來,瑪雅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他們先把樹木統統砍光,過一段時間乾燥以後,在雨季到來之前放火焚毀,以草木灰作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刀耕火種)。燒一次種一茬,其後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長達6年,待草木長得比較茂盛之後再燒再種。農業生產能力的落後,一旦出現長時間的乾旱,文明將變得非常脆弱,這是科學家推測瑪雅文明突然消失的一個原因。而瑪雅還有使用輪耕法,科學家也曾經發現一些類似灌溉用途的渠道。

印加文明: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綿延的驛道等。考古學家大都認為印加人的建築技術、醫學、織布和染色技巧相當發達。

㈦ 印加的介紹

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除了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外,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巴比倫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而對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則比較陌生,在這里,我們想就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向我國讀者略作介紹。

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勞動和聰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陸上創造出了一些高度發展的古代文明、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東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遜色,甚至處於領先地位。如同東半球的情況一樣,美洲也有幾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們是: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瑪雅文明、秘魯的印加文明和哥倫比亞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山區部分、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並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入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10世紀以後,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於1243年來到現今庫斯科,在瓦納卡里山上紮下營寨。據印加入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問共傳12世、13王。

印加國本名叫「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按方位分為四大行政區,名叫:「蘇龍」,它們是:西北方位叫欽查蘇龍,包括厄瓜多、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庫蒂蘇龍,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位叫安蒂蘇龍,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一帶;東南方位叫科亞蘇龍,面積最大,包括現今玻利維亞大部國土,阿根廷西北山區和半個智利。

「印加」一詞的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是塔萬廷蘇龍的最高統治者。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國家機器而聞名於世。印加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主階級包括印加王、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稱為太陽之子,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著全國。除了政權機構外,印加奴隸主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隊,用其對外擴張,對內鎮壓反叛力量。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制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印加王還採取了一些文化和經濟措施。例如,對於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強行推廣克丘亞語。再者,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釋站建躍以庫斯科為中心,修建了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以利於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區建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的發達的經濟文化是分不開的。

在農業方面,印加人繼承前人的成就,在乾旱缺水的山區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築得非常堅固,有些水渠至今還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約40多種作物。他們還飼養駱馬和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飼養大牲畜的人民。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不僅便於印加王事對全國的統治,而且也促進了各地區的聯系與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築的道路舉世聞名,其中有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全長達3200公里;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的通貝斯,全長達2.300公里,路面寬達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塹縱橫的安第斯山區,修築這樣的道路並非易事。根據地形,道路有時盤旋曲折,有時需要開鑿階梯和隧道,有時又要架設橋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頂知識,他們的橋梁主要是吊橋。橋兩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達40厘米的藤條相連,三根乎輔成橋面。兩邊各有一根作欄桿。有的吊橋達長60餘米。

印加人的金屬加工業比較發達,他們不但懂得金、銀、銅、鉛、錫、汞的冶煉,還會冶煉各種合金,並知道利用汞來提純黃金。金銀主要用來製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一種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確,投出後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來製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許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沖壓、鑲嵌、鉚接、焊接等。有研究認為,印加人的金銀裝飾品,其技巧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相比。

印加入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遠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紗織布了。他們的毛織品和棉織品花色多樣,色彩調和,製作精細。如lO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絨紗5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的奇跡之一」。

印加帝國時期的制陶業也有所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緻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他們在陶器的製作技術和飾因式樣等方面不僅吸取了前人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醫葯學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驚嘆。他們的外科手術特別是穿顱術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手術刀主要是一種「T」形銅刀,非常鋒利。與外科手術相伴而生的麻醉術,印加人也是內行。印加人知道多種草葯,如奎寧、可可等。

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內,印加入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觀象台,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運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時,並據此制定了太陽歷。印加人還有一種歷法是陰歷,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數學採用10進位制。不過,印加人尚未創制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基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

印加人在音樂、文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還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亞洲古代音樂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現手法。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有《奧揚泰》,在西班牙人到來前已廣泛流傳於中安第斯山區,在殖民時代初又被用克丘亞文字(西班牙傳教士創制)寫成劇本,在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中佔有重要地位。

2.近、現代的印第安

1492年10月12日,是世界歷史上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天。經過大約70天的海上漂泊,哥倫布率領的三條西班牙帆船,終於在這一天的黎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陸地——現今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中午時分,哥倫布一行90人成功登陸,由此揭開了美洲大發現的序幕。

在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巴哈馬群島南面的波多黎各、海地等地方。哥倫布認為,這里是印度。在中世紀歐洲人的地理概念中,亞洲、中國與印度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域。因此,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一帶航行時,便憑主觀臆想地認為這個地方是日本,那個地方是中國,或者是印度。於是,在這種錯誤的地理概念的支配下,他便稱美洲的土著人為「印度人」。實際上,兩者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在歐洲語言辭典中,亞洲的印度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一個詞,英語是indian,西班牙語是indio,法語是indien,其原因概出於此。

我們漢語中的印度人與印第安人之別,完全是翻譯時故意區分的,以免因名稱相同引起概念上的混亂。

我們在讀到美洲各國的歷史書籍時,不論是美國、加拿大,還是墨西哥或巴西,都可見到「印第安人」這個詞語。實際上,印第安人是各不相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名稱。問題在於,歐洲人初到美洲時,他們聽不懂那裡的語言,又看到各處的人們面貌都差不多,於是便籠而統之地將其稱為印第安人。就這樣,這種稱呼便一代一代地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指的是前哥倫布美洲的所有原住居民。當然,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恰當。印第安人的故鄉本來也在東半球,是後來遷徙到美洲的,並不是原住居民。
根據1978年美洲有2800多萬印第安人口推算,到1988年,估計印第安人口已超過4000萬。這就是說,經過500年的歷史過程,印第安人口現在恢復到了1492年的數量。而在這同一歷史時期內,世界人口則增長了10倍。按照這個比例,目前的印第安人口應該達到4億。即使以1492年印第安人口是1400萬這個最保守的估計推算,現在也應該有1.4億才是。印第安人口現在之所以才達到4000萬,不能不歸因於殖民時代人口的大量損失以及後來的大量混血所致。

歐洲人殖民美洲,不僅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至今為止的零增長局面,而且還使印第安人口的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

印第安人原是美洲土地上的主人,他們廣泛分布於從阿拉斯加到火地島的山山水水之間和平原群島之上。但經過500年的歷史之後,他們卻從許多地方消失了。凡是沿海平原地區,現幾乎見不到印第安人的蹤影。在西印度群島,印第安人現已幾近滅絕,只有極個別的島嶼上還留有一些殘部。在烏拉圭,則連一個印第安人也不剩了。雖然美洲大陸—些主要國家現都有印第安居民,總人口也恢復到了500年前的水平,但他們所剩的地盤卻寥寥無幾,生活的天地愈來愈小。當然,殖民過程雖使印第安人的地盤所剩不多,但並末改變印第安人的主要分布地區。目前,印第安人口最多的地區仍與殖民前一致,我們從下面印第安人在美洲各國的分布中可以看到這一點(見表Ⅴ)。

目前墨西哥和秘魯的印第安人最多,兩者相加起來佔全美洲印第安人總數的一半稍強;其次是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美國,印第安人口均在200萬以上。這6個

國家的印第安人口加起來有3650萬,約佔全部印第安人口的90%。但印第安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則依次為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秘魯和厄瓜多;前兩者的人口約有一半以上是印第安人,後兩者也高達40%左右。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雖然居美洲各國之冠,但只佔該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幾,美國就更低了。

歐洲人殖民美洲,給印第安人口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不能不說是一場災難。當然,從歷史學的角度說,美洲的殖民化使美洲這塊土地跨時代地進入了現代社會,但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看,這種跨越卻是以印第安人的巨大犧牲為代價的。中國拉丁美洲史學會於1988年在桂林召開了一次哥倫布航行美洲學術討論會,會上,圍繞如何評價哥倫布,自然而然地引發起了對殖民的討論。有的學者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認為,歐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間便從原始社會跨進了現代文明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有的學者從印第安人被大量滅絕的事實出發,認為殖民主義對美洲印第安人只有滔天罪惡,沒有殖民,印第安人在和平交往的前提下,照樣可以進化到現代文明社會。毫無疑問,這兩種觀點都有事實依據,都有道理,不同的地方在於價值尺度不同。

1492年的美洲,可以說是一個寧靜的田園,大部分地區的印第安人以氏族公社為單位集體勞作,集體消費,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過著靠天吃飯的原始農拼或狩獵採集生活。歐洲殖民者的征服,把印第安人整個地納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體系之巾,這無疑是社會形態的躍進,盡管這個過程伴隨著血與火、淚與恨。至於假設沒有殖民,印第安人又會怎樣,也許會如此。但是,這畢竟不是歷史,更不是現實。

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的胡遇和沖突,是兩種文化的相遇和兩種價值觀的沖突,評論這種相遇和沖突的結果,只能以歷史的眼光而不能以理想主義的眼光視之。歐洲人殖民美洲,是歐洲社會發展的要求;印第安人反抗這種殖民,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在這種殖民與反殖民的斗爭中,歐洲人得以在美洲立足,印第安人則得以延續至今,並且,歐洲人與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結果,產生了一個全新的人群,這就是兩者的混血。目前,美洲的混血人群在全體居民中的比例高達後,有些拉美國家的居民甚至十之八九是混血者,對於這種混血,無論是從人類學還是從民族學的角度說都是進步的。無論是歐洲人還是印第安人,都為這種混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但是,我們在從世界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待美洲殖民史時,絕不等於不講人道與正義,絕不等於放棄對殖民主義的批判。

殖民主義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一個既往的歷史現象。它是由於世界各地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它客觀地加強了世界各地相互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它又是以一種不人道的強權來為自己掃清道路,主觀上是損人利己的,因而受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是理所當然的。難有此,人類才能確立公正與和平的交往關系,使各民族得以平等和睦的相處,共同發展人類的文明,而不是以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

㈧ 印加和瑪雅有什麼區別

印加文明

Inca Civilization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16世紀初由於內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歷史概況 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於公元1000年左右(一說為1200年)率領部落從的的喀喀湖地區向北遷移,最後定居於庫斯科地區,並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佔領整個庫斯科河谷。傳說印加在亡國前共歷12個統治者,15世紀初第八代王維拉科查(?~1437在位)時,印加人的勢力在安第斯山地區逐漸強大。第九代王帕查庫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魯高原的大部 。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區(今厄瓜多),後又擴張到秘魯南部沿海地區。十一代王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5在位)時 ,印加人征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在他的統治下,帝國達到頂峰。1531年,瓦伊納·卡帕剋死後,長子瓦斯卡爾與異母弟阿塔瓦爾帕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雙方傷亡極大, 加之瘟疫流行,國家元氣大傷。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F.皮薩羅侵入印加帝國,誘捕並處死國王阿塔瓦爾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為印加王。次年11月 ,佔領首都庫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發動反對西班牙人的起義,1537年被鎮壓。但其他起義者的反侵略斗爭一直延續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國遂亡。
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公元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遠航美洲,距離他第一次發現「新大陸」恰好10年。船在宏都拉斯灣靠岸,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興奮地踏上久違的蔥蘢陸地。在當地的市場上,一種製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賣主告訴他,這漂亮的陶盆來自「瑪雅」。這個神奇的名字,第一次傳入了歐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Hernan Cortez)率領西班牙軍隊橫掃墨西哥,征服正處於文明鼎盛時期的阿茲特克帝國,「鏟除一個文化,如同路人隨手摺下路邊一朵向日葵」。此時,瑪雅文明已近尾聲,但在尤卡坦半島上,還殘存著一些瑪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前往尤卡坦,試圖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並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瑪雅人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游擊戰,直到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飛煙滅。
8世紀末開始引起學術界注意,19世紀末發掘一批重要遺址,開始了瑪雅文明的現代考古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進展較快,形成專門的瑪雅學,是世界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瑪雅文明的發展階段,學者間說法不一。據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劃分,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後古典期3個階段。
瑪雅文化
前古典期即瑪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島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圍山谷已出現定居的農業生活,玉米和豆類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壇等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後出現國家萌芽,並出現象形文字。

古典期(約公元250~900)瑪雅文化進入盛期,各地較大規模的城市和居民點數以百計,都是據地自立的城邦小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歷法,城市規劃、建築風格、生產水平也大體一致。主要遺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熱帶雨林區,蒂卡爾、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內格拉斯、帕倫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蒂卡爾遺址由數以百計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廟組成,氣象宏偉,城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估計居民有4萬左右。此時出現大量刻紀年碑銘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為獨特的記時柱。800~900年左右,這些祭祀中心突然廢棄,瑪雅文明急劇衰落。11世紀以後,瑪雅文明中心開始逐漸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後古典期(約1000~1520)的文化有濃厚的墨西哥風格。從墨西哥南下的托爾特克人征服尤卡坦,並以奇琴伊察為都城。建築中出現石廊柱群及以活人為祭品的「聖井」、球場,還有觀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廟,崇拜羽蛇神魁扎爾科亞特爾。此後北部的瑪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為後古典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陶器和雕刻藝術都較粗糙,世俗文化興起,並帶來好戰之風。瑪雅潘的統治者與其他城邦結成聯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450年,大概由於內部叛亂,瑪雅潘被焚毀,此後百年中文化趨於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虛而入,從墨西哥南下,佔領尤卡坦半島,瑪雅文明被徹底破壞。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制和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簡單,耕作粗放,不施肥,亦無家畜,後期有水利灌溉。手工製品有各種陶器、棉紡織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區間有貿易交換關系。瑪雅人的建築工程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建築以布局嚴謹、結構宏偉著稱,其金字塔式台廟內以廢棄物和土堆成,外鋪石板或土坯,設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頂。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畫表現貴族儀仗、戰爭與凱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畫藝術的寶藏之一。

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學達到很高成就。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運行規律,約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創制出太陽歷和聖年歷兩種歷法,前者一年13個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後者一年18個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閏1天。每天都記兩歷日月名稱,每52年重復一周,其精確度超過同代希臘、羅馬所用歷法。數學方面,瑪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歐洲人早800餘年,計數使用二十進位制。瑪雅文明的另一獨特創造是象形文字體系,其文字以復雜的圖形組成,一般刻在石建築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寫需經長期訓練。現已知字元約800餘,但除年代符號及少數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釋讀成功。當時還用樹皮紙和鹿皮寫書,內容主要是歷史、科學和儀典,至今尚無法釋讀。

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圍繞祭祀中心形成居民點,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國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會的統治階級是祭司和貴族,國王世襲,掌管宗教禮儀,規定農事日期。公社的下層成員為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和各業工匠。社會最下層是奴隸,一般來自戰俘、罪犯和負債者,可以自由買賣。瑪雅諸邦在社會發展上與古代世界的初級奴隸制國家相近,但具體情況尚無詳細資料說明。

瑪雅人篤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於宗教色彩。他們崇拜太陽神、雨神、五穀神、死神、戰神、風神、玉米神等神□。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被尊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瑪雅國家兼管宗教事務。首都即為宗教中心。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二九二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後,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瑪雅人所使用的八百個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為語文學家解譯出來。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以及神祗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書籍的紙張以植物纖維製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於陽光下 乾,因而紙上留下一層石灰。雖然現代還有二百萬人在說瑪雅話,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諧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較探討出其中的異同來,但我們對整個瑪雅文字的解譯,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蘇俄語言學者瑞.克洛魯夫,成功地將碑文分門別類,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從這些不同的類別中,歸納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瑪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樣用二十六個羅馬字組成,而是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克洛魯夫終於成功地看懂了幾個文字。按著,蘇俄數學研究所的斯爾.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電腦,利用龐大的資料文字(約十萬字)成功的解讀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書有月蝕、星星的運行、結婚等記載;馬德里的古文書中有農耕、狩獵和雕刻等記錄;巴黎的古文書則記載歷史的真相。總之,基本的內容有宗教儀式、氣象現象和農作物等。

㈨ 印加首都有哪些介紹

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城,是整個印加帝國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所有的印加人都相信,印加的歷史就是在這片蒼茫浩瀚中開啟。的縮影。它建於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城內供水設施完備,四通八達。宮殿、神廟和城堡皆以巨石建成,不施灰泥,嚴絲合縫,以至刀片也難插入。以黃金、寶石裝嵌而成的太陽圖案絢麗壯觀。「黃金花園」里金樹銀花,耀眼生輝。全城共有12個區,建有王宮、官邸和中心廣場。庫斯科的不同街區,代表著全國不同地域、習俗的部落,各部落的酋長,都在城裡建有自己的住宅(朝見印加王時的居所),其位置都是按照自己部落處於都城庫斯科的方位規劃建造。在酋長居所的四圍,都是該部落的子民的房屋,形成一個街區,這個街區的居民,都在按照自己部落的信仰習俗生活著。

庫斯科城在印加帝國之前就已存在,歷經印加帝國和殖民時期而經久不衰,直至今天。這里是美洲風情最卓越的表現,但只能沿著它陡峭的道路步行,爬過層層石階才能領略到,而且你要時刻准備,在拐過每一個街角時都會有新的令人驚嘆不已的發現。

印加人的庫斯科,如今只剩下一些建築的廢墟,因為,城內所有的宮殿和廟宇早已被西班牙人拆毀,用拆下來的石塊修建他們的教堂和住宅了。在市中心,今天人們仍可以在該城最古老的街道——哈圖姆魯米約克大街漫步。在走過近一半的地方時,可以看到著名的「十二角石」,稱為「哈圖姆魯米約克」。關於這塊石頭,有著眾多的解釋,最可信的是它是印加歷,每個角相當於每年的一個月。

㈩ 印加人現在是否存在

印加人 開放分類: 民族、歷史、南美洲、印第安人、秘魯 印加人(Inca) 又稱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克丘亞語。「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信奉多神,以天神(太陽、風景、雷雨等)為主,重視禮儀。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歷史上,印加人創建了最嚴密的帝國結構。貴族是由庫斯科王室氏族成員,即「血統印加人」和其他部落中因反對印加外敵有功而受封的「特權印加人」所組成。除國王、貴族外,還有僧侶、平民和奴隸幾個等級。處於社會底層的,必須提供農產品,服勞役和兵役。印加人特有的基層社會經濟組織「艾柳」,是由同一血統和圖騰的人所組成。兩個以上的艾柳組成村落。一般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由代表部落的議事會治理。帝國分為4大地區,中心在庫斯科。各區由一名官吏治理。印加人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有馬鈴薯和玉米,並馴養駝馬、駝羊等。印加人創建了復雜的人工灌溉系統和梯田,擅長銅、錫、銀等礦的開采和加工,繼承並發展了已有的金屬加工技術。制陶和紡織達到高度發展水平。其古老文化傳統擴展到高地和沿海地區,與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一起,被譽為美洲3大印第安文化基地,對南美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古代建築業聞名於世,寺廟、宮殿、天文台、石堡的殘跡,今仍為世界奇觀。帝國滅亡後,印加人的後裔大部分已分別形成克丘亞人和艾馬拉人,現散居安第斯山各國,成為該國居民的組成部分。 南美印第安人,1532年西班牙入侵時,曾統治著一個帝國,其幅員沿太平洋海岸及安地斯高原自北而南延伸,約為今厄瓜多北境以至智利馬烏萊(Maule)河這一片土地。12世紀時,印加人定都於庫斯科(Cuzco)。15世紀初開始擴張,100年中,對將近1,200萬安地斯高地的居民進行統治。他們吸收了諸如奇穆人(Chimu)這些被征服民族的技術和制度。他們的文化也摻入了600~1000年的早期瓦里(Huari)文化和蒂瓦納庫(Tiwanaku)文化的成分。印加人的社會等級森嚴,皇帝依靠貴族官僚機構進行統治,用嚴厲鎮壓手段推行政令。 印加人的技術和建築是高度發展的。在整個安第斯山脈,至今還能看到他們的灌溉系統、宮殿、寺廟和碉堡。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主要作物是玉蜀黍、馬鈴薯、番薯、南瓜、番茄、花生、辣椒、可可、木薯和棉花。他們飼養豚鼠、鴨子、美洲駝、羊駝和狗。衣服用駝毛和棉花製成。房屋是石頭或土坯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農民,衣食自給自足。最重要的社會集團是以鬆散的親屬關系為基礎的「阿伊魯」(ayllu)。「阿伊魯」擁有土地;每年輪流有人主持有關作物輪種及土地分配等事宜,機會均等。每個家庭按所需耕作一塊土地。公地的收入則歸中央政府和地方神祠。 印加帝國道路網是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前,當地印第安人的一項宏偉工程。由位於安地斯山脈的印加帝國修築,建於15世紀。包括兩條南北走向幹道,一條沿太平洋海岸延伸,長約3,600公里(2,250哩),另一條在內地,傍安地斯山修築,長度與前一條相當。此外還有許多聯結幹道的橫向道路。沿途建有無數短小的岩石隧道和用藤蔓支撐的懸索橋。由於當時印加還沒有車輛,因此道路是為徒步的信使和馱畜設計的。因此僅有部分路面經過鋪砌,坡道往往是順勢鑿就的石級。道路嚴格限於政府和軍隊使用。情報信息用編結成各種形式的線記載,通過一套組織嚴密的接力制度,以每天240公里(150哩)的速度傳遞。這一道路網大為便利了西班牙人對印加帝國的征服。 印加宗教包含拜物教、泛靈論和對自然神的崇拜等特質。眾神之首為太陽神伊蒂(Inti),其他還有造物神維拉科查(Viracocha)及雨神阿普 伊拉普(Apu Illapu)等神。帝國時期,印加宗教是一高度組織的國教,但當百姓要求崇拜太陽神和使用宗教儀式,其原住民宗教也被容忍。印加宗教儀式包括占卜的精緻形式和獻人及動物為祭品。其宗教制度被西班牙征服者的反偶像運動所摧毀。 西班牙征服者使印加帝國變成附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印加人統一的等級制度為無數獨立的地方等級制度所代替。由於殖民經濟的需要,特別由於著重銀礦開采,使居民重新分布到新建的各大城市中心去。很多印第安人東遷以逃避開礦和殖民制度。印加人的後裔是今安地斯山脈操克丘亞語(Quechua)的農民,可能占秘魯人口的45%。他們用簡單的傳統技術,農牧結合。鄉下的居民點可分3種︰農舍在各自耕地中央的家庭、土地在居住中心之外的真正村社和這兩種類型的混合形式。城鎮是混血居民的中心。印第安人的社區是緊密結合的,各家庭常常通婚。很多農活都是協作的。宗教是一種雜入異教神靈的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