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倘若小行星路過地球,會有哪些危害影
倘若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威力相當於一九四五年美軍轟炸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一半,一旦不幸撞上大城市,恐將形成嚴重傷亡。
據NASA估量,太陽系中的數百萬顆小行星大約只要1%會被發現。但一項驚人的新研討顯現,地球遭小行星碰擊的機率比原先預期的高出十倍。科學家正告,地球到現在還平安無事完全是「命運好」。
曩昔的小行星碰擊地球事情多半發作在大氣層高處,或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等無人居住區域,但去年俄羅斯的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曾發作隕石碰擊事情,形成數百人受傷。
努力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B612基金會的研討顯現,2000至2013年間共發作二十六起小行星撞地球並引發核彈規劃的爆炸事情,有些威力乃至遠超過炸毀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威力足以夷平一座小型城市。
2. 2020年5月25今天有小行星經過地球是真的嗎
目前尚未得到航天局的正式通告,而且今天已經是5月26號,並沒有小行星昨日路過地球的報道。但是理論上來說宇宙中的小行星非常多,有直徑大於10公里的,也有直徑小於1米的,所以每天經過的小行星非常多,只不過大多數都不用太過注意!
3. 小行星路過地球的概述
小行星路過地球:20多顆小行星在地球「鼻尖」旁路過
「調皮」:小行星從地球的「鼻尖」上飛過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趙海斌說,北京時間3月6日清晨5:07,一顆編號為「2014 DX110」的小行星,向地球飛來,它的直徑為30米,相當於3輛雙層巴士大小。幸好,這顆小行星最終以每小時5.3萬公里的速度從地球和月亮之間「穿過」。它和地球最近時只有35萬公里,比地球和月亮的平均距離(地月距離為38萬公里)還小。
就在科學家們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又有小行星從地球身邊飛過。6日11:20,編號為「2014 EF」的小行星和地球親密約會,和地球最近距離為15.2萬公里。30多分鍾後,又一顆小行星來約會,中午12點左右,編號為「2014DO7」的小行星,和地球悄悄「幽會」,最近距離為760多萬公里。
7日清晨5:30,編號為「2014 EC」的小行星,近距離約會地球,最近時,兩者僅為6萬多公里,相當於從地球的「鼻尖」上飛過。最終,「2014 EC」安全飛過地球,讓所有人大松一口氣。
「打醬油」:它們都沒跟地球「正面沖突」
趙海斌說,當小行星飛掠地球,距離小於20個地月距離(相距760萬公里)時,就被認為是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所幸,它們都是來「打醬油」的,都已經從地球身邊安全飛過,沒有被地球「俘獲」到。
據介紹,小行星如果要被地球「俘獲」得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它的體積夠小,很容易被地球引力吸引過來;還有,它們「逃」得慢,速度小於地球的逃逸速度11.2公里/秒。「這幾顆小行星的速度都非常快,都超過了地球逃逸速度。」
但假設「2014 EC」小行星砸到地球上了,後果如何?趙海斌說,就會像去年落在俄羅斯的那顆隕星一樣,人們會聽到巨大的響聲。好在這些小行星通常會墜毀在海洋、荒漠或者南極洲。
距離相當地球與月球距離的60%
據外媒報道,一顆名為「XE54」的小行星預計將於12日在距離地球22.6萬公里的地方飛過,該距離僅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60%。
據報道,「XE54」於近期才被人們發現。專家分析稱,由於這顆小行星屆時可能會從地球的陰影中通過,所以在其到達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前的幾個小時內,天空中可能會出現日偏食現象。不過這顆小行星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影響。
4. 一個科幻電影,說得是一個小行星經過地球,把人都變成了土,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彗星之夜》
導演: Thom Eberhardt
主演: Robert Beltran / Catherine Mary Stewart .
上映年度: 1984
語言: English
製片國家/地區: USA
又名: Night of the Comet
一顆被命名為「RD」的紅色彗星將和地球擦肩而過,屆時人們可以肉眼看到這個壯觀的景象。於是整個紐約就像過節一樣沉浸在歡騰的氣氛當中,人們紛紛來到大街上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就在此時,美軍基地也在注視著這顆彗星,然而,他們似乎另有所謀。
當彗星到達地球上空時,天空變成了一片紅色,人們在贊嘆之餘,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第二天,紐約市恢復了平靜,但平靜的恐怖。天空依然被紅雲覆蓋著,大街上沒有一個人,只有一些碎衣服和紅色的粉末散落在地上……服務員琳娜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顆彗星所帶的輻射物將人們化成了灰燼,但一些被輻射卻僥幸不死的人變成了可怕的吃人喪屍在城中到處游盪。現在,琳娜和她的朋友們已經處於危險之中。但忽然出現的軍隊使他們鬆了一口氣,然而事情並沒有因為軍隊的保護而發生改觀。相對的,他們陷入了一個更加恐怖的陰謀當中……
相當不錯的一部片,片中「浩劫」過後的氣氛表現的很是到位:紅色的天空,空曠的城市和陰森的基地都突出了大作風范。女主角的演出非常出彩,場面火暴刺激,故事情節也是扣人心弦,值得所有恐怖迷們欣賞。
另外,中央電視台的正大劇場也播放過,一定有不少朋友看過吧。
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重過:片中的女主角酷愛打游戲機,她打的游戲排名都是以「DEG」命名的,但有一個名為「DMK」的得分比她還要高,於是她發誓一定要把那個人揪出來……到了影片最後,她的妹妹在城市裡邂逅了一個開敞篷車的帥哥,而他車牌名字就是「DMK」……可見導演對細節處理把握的非常好。
5. 倘若小行星路過地球,會有哪些危害影響
如果只是路過而沒有撞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危害。
影響還是有的。
1.如果經過從大氣層劃過,會和大氣層摩擦起火,並產生巨大的風暴,就像一個火球劃過天空,把周圍的空氣烤熱。
2.部分氣態行星運動時會產生游離的電子,電子的運動會產生磁場,進而電離空氣產生極光。這就有點像太陽風在北極形成的極光。
6. 當小行星掠過地球時,會成為地球的衛星嗎
成為衛星的條件是非常嚴苛的,並不是隨便的一個星體就可以成為另一個星體的衛星的。如果有小行星經過地球的時候,大概率是不會成為地球的衛星的。當有行星經過地球的時候,或許小行星會收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導致行星的軌跡和速度產生影響但是大概率不會是說成為衛星。而且一個星體成為衛星一般在它形成之初就是了。而且成為一個衛星的條件是非常嚴苛的。
小行星經過地球不會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反而可能會帶給我們災難。就像是史前的時候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就是這顆行星給地球帶來了十分大的災難,給地鼠的環境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 歷史上地球一共經過多少次小行星(或隕石)撞地
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小行星(或隕石)撞地的情況非常多,可能多到無法計算。
到現在,因為距離大行星比較近的小行星(或隕石)已經基本沒有了,所以這類事件也少了。據科學家說,從幾億年前到現在,較大的小行星(或隕石)撞擊地球的事件頻率大約是數千萬年發生一次。
8. 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記錄
嫩問題確實提得還有點好,看到嫩個問題之後,我翻了大量的史書,才找到了一點,希望你看了對了有所幫助。 據《科學》雜志報道,地球在3600萬年前曾受到大量來自冥王星方向的彗星的撞擊。
報道中稱,這些巨大隕星中的一顆形成了華盛頓附近的切薩皮克灣,還有一顆導致了西伯利亞的博皮蓋隕石坑的形成。而在其後的數百萬年裡,小塊的隕石如雨點般不斷降落到地球上。
恐龍興盛可能與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龍時代終結於距今約6500萬年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認為,不僅恐龍的衰亡如此,它們在距今2億年前的興起,可能也與「天外來客」撞擊地球有關系。科學家所分析的地層,橫跨了三疊紀(距今2.48億至2.08億年)和侏羅紀(距今2.08億至1.46億年)。他們發現,在三疊紀和侏羅紀交接時期的地層中,元素銥含量出現了異常的劇烈增加。銥元素普遍存在於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中,在地球岩石中,該元素通常含量較少,銥元素含量因此被認為是分析地球遭受撞擊的主要「時間標記」。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在距今約2億年前,可能有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了地球,而正是這次撞擊為恐龍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9. 為什麼會有小行星撞向地球
宇宙中各個星體之間是通過萬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繞著地球轉,這都是因為萬有引力的存在。太陽系中98.5%的小行星都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形成了小行星帶。因為這些小行星質量很小,所以在飛行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質量很大的行星的引力作用,從而軌道發生變化。假如恰好小行星與地球同時運行到軌道交叉點,這時候小行星就會撞向地球。
有一些小行星,有的軌道近地點和遠地點都在地球軌道以內。還有一些小行星近地點在地球軌道以內,而遠地點在地球軌道以外,所以這些小行星軌道就會和地球交叉,這一類小行星叫做阿波羅型小行星。
(9)小行星路過地球擴展閱讀
阿波羅型小行星
阿波羅型小行星的軌道半徑大於地球軌道半徑,而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其中有些非常接近地球,而對我們的地球造成威脅(軌道長半徑越接近地球軌道半徑,且軌道扁率越小的就會越靠近地球)。
阿波羅型小行星中已知最大的是(1866) 薛西佛斯(Sisyphus),直徑大約是10公里,與撞擊在今墨西哥境內尤卡坦半島並有可能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時代恐龍與生物大滅絕的隕石大小相近。另外,據科學分析,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可能也是阿波羅型小行星造成。
截至2011年6月,已知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已經超過4,000顆,當中約有570顆擁有永久編號,有60顆擁有正式名稱。
10. 小行星帶與地球的距離有多遠
小行星帶中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離地球約101367km。
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由於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通常稱為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么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萬有引力以外,木星的萬有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硅酸鹽和金屬。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