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

發布時間: 2021-08-15 05:46:30

⑴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相同點

相同點: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面臨雙重革命任務。美國培里叩關後,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也使日本面臨民族和民主革命雙重任務。
(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目的相同:發展資本主義。走日本式道路,通過改良手段,在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主 義。在推翻幕府的統治後,維護天皇的統治進行資本主義改革。
(4)措施相同: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重大措施,比較全面;
(5)對資本主義影響相同: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6)領導階級相同:維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維新三傑」等領導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時代,同時又是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的知識分子。
(7)列強態度:英、日兩國對維新運動有試探性的支持和幫助,英、美出於自身利益要求對倒幕派有扶植和援助。

不同點:
(1)革命大勢: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革命處於低潮,社會相對穩定。日本諸藩割據,革命處於高潮,社會相對動盪。
(2)文化差異:中國士大夫抵觸外來文化,視歐美為蠻夷之邦,鄙夷其文化。日本吸納歐美文化,以歐美為師。
(3)社會基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發達地區僅在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而中國國土面積大,佔全國比重小,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發達地區在京畿地區。日本面積狹小,故佔全國比重大。
(4)領導能力:中國維新派都自幼成長在書齋。參加社會實踐少,改革的依據來源與書本,能力較差。日本維新派大都參加了倒幕派,斗爭經驗豐富,能力較強。
(5)變法阻力:中國受社會各種頑固勢力的阻擾。日本主要阻力來源於幕府。
推進方法:中國操之過急,急功冒進。日本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6)改革側重:中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涉及面廣。日本主要是政權建設。
(7)斗爭策略:中國依靠皇帝,疏遠群眾,缺乏與其他階級的聯系。日本暫時聯系了人民群眾,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決心和力量。
(8)結果不同:戊戌變法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仍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明治維新獲得成功,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強大起來。

⑵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成敗的比較

社會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斗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領導力量不同:
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國際環境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時代背景
國內
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於極端孤立地位
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很強大
國際
明治維新: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並開始瓜分中國
領導者
明治維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戊戌變法: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
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
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戊戌變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方面
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社會生活方面
明治維新: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戊戌變法: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准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
明治維新:實行徵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戊戌變法: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⑶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區別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區別:
1 發生的背景不同:戊戌變法發生在封建勢力強大的中國,明治維新發生在明治政府已經建立,封建勢力處於弱勢時期.
2 領導者的實力不同:明治維新掌握實權,戊戌變法依附於沒有實權的皇帝.
3 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維新符合日本國情,從各方面進行了實際有效的變法,戊戌變法太過急躁,脫離基本國情,變法大刀闊斧.
4 目的不同:前者為了維護大清統治,後者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5 結果不同:前者失敗,後者成功,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滋長了日本的對外殖民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⑷ 請問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異同點

中、日兩國面對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終以為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若深入檢視改革歷程即可發現: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經濟層面
就社會經濟層面而言,19世紀時的日本已有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當時的中國則仍舊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時代已有專責封地管理的「藏元」,稱為「兩替屋」的銀行業,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商業元素。明治維新只不過是把各種商業元素予以結合,成為強大的力量影響全國。中國在現代商業元素方面則幾乎付之闕如,社會上的商業行為仍以農業為其根本,欠缺銀行業、保險業、會計業、法律業等現代商業體系的必要機制。要在中國推行類似明治維新的改革,容易被傳統社會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也確立排除改革障礙的決心;加上明治維新過程中,向西方進行各方面學習(相對於洋務運動)的徹底性,並改變政治制度為君主立憲制,最終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國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傳統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給中國的啟示
1.進一步對外開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2.重視教育,重視人才。
3.民族團結。
4.改變社會政治體制。
不同點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有:
1)社會背景
①日本明治維新前,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②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
①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對敵對舊勢力清掃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②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勢力的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
①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日本則已經聯合世界強國,並且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在後期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雖說日本已經完成明治維新,但客觀上仍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②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5)影響
積極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旅危機,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得日本改變落後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
消極影響: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主義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6)作用
1.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確立了君主立憲形式的資本主義國家體制。
3.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保持民主獨立的工業強國,擺脫了民族危機。

⑸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

明治維新是19世紀末,日本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所實行的苛政,不時激起眾多以務農為業的百姓反彈。對外則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只有荷蘭與中國(大清帝國)的商人被允許在原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長崎繼續活動;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在商品經濟型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1852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最後,維新運動失敗。

⑹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異同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不同:

1、發生的背景不同:戊戌變法發生在封建勢力強大的中國,明治維新發生在明治政府已經建立,封建勢力處於弱勢時期。

2、領導者的實力不同:明治維新掌握實權,戊戌變法依附於沒有實權的皇帝。

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維新符合日本國情,從各方面進行了實際有效的變法,戊戌變法太過急躁,脫離基本國情,變法大刀闊斧。

4、目的不同:前者為了維護大清統治,後者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5、結果不同:前者失敗,後者成功,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滋長了日本的對外殖民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相同點: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拓展資料: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界,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⑺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

上面的太長了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光緒是支持的.但是無奈實權是掌握在慈喜手上.軟禁了光緒,戊戌變法失敗了.
明治維新 當中國被侵略後.日本人感到恐懼.因為中國在他們眼裡是很強大的.所以他們才去學西方的文化.
最主要的是變法會涉及到君王的利益,是實行君主立憲制.慈喜當然不願意了.而日本的為了自己的國家能強大也就無所謂了.

⑻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有何區別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僅引進西方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中國盡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來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上層建築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

[解題過程]
(1)社會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斗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其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不同:
其一、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其二、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其二、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其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另:
時代背景
國內
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於極端孤立地位
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很強大
國際
明治維新: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並開始瓜分中國

領導者
明治維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戊戌變法: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
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
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戊戌變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方面
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社會生活方面
明治維新: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戊戌變法: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准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
明治維新:實行徵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戊戌變法: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⑼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不同點

1、社會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斗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 ,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戊戌變法前夕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不同

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在中國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相同點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9)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擴展閱讀

明治維新成功,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二者所處的時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

明治維新時,資本主義仍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並且當時西方各大國皆忙於自己的事務,對日沒有一致的政策,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戊戌變法時,資本主義已處於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再加當時西方列強已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強的干涉。

2、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

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而且不斷擴大,他們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戊戌變法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僅得到初步發展,力量薄弱。

3、群眾基礎和改革的推動力量不同

明治維新前,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接連不斷,幕府統治已搖搖欲墜,以中、小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也展開了積極的倒幕活動。

戊戌變法前,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宣傳變法的僅僅是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進行變革,必定失敗。

4、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弱不同

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並且到幕末時,大名、將軍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

中國的封建制存在時間長,力量強大,慈禧太後在辛酉政變後牢牢控制內政外交。所以,戊戌變法時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5、改革的進程不同

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權後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貫徹執行。

實行戊戌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無兵權、無財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⑽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有什麼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不同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沖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志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系,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准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嚴復語)。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1869年)、廢藩置縣(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廢除封建俸祿(1876年)、地稅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1889年)、召開國會(1890年),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斗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國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