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
答案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解。由「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得知它的實質是同廣大農民的結合。最能體現這一實質的內容是用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選項中只有C項符合題意。其它是錯誤的。所以選C。
B.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及作用
新經濟政策的制定。首先,連年戰爭使蘇俄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其次,經濟破壞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由於缺乏糧食和原料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許多工人迫於飢餓,離開工廠跑回農村。工人階級隊伍渙散,農村形勢更為嚴峻,廣大農民不肯再接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他們強烈反對余糧收集制,要求經營自由和貿易自由。農民的不滿影響到軍隊,192l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列寧在會上作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廢止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新經濟政策的要點。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產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原因、實質和意義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標志著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其出現的原因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直接原因是為了克服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造成的消極後果,擺脫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從深層次上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遭到失敗,俄共(布)需要尋找新途徑和新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概括而言有兩點: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調動了廣大工農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是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C.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及其實質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一)在農業方面,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二)在工業方面,多種經濟成分群英會存,由全面沒收私人資本轉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租讓制和租借制兩種形式,還允許部分地恢復小型私人企業;(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實質是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工農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D.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及含義
實質: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主要特點:利用商品、市場、貨幣關系,實現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
E.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
第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第四,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後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近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F.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實質
讓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以促進經濟發展
G. 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和特徵是什麼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有什麼啟示
實質:重新利用商品、市場關系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
特點:農業上,余糧收集制改為糧食稅。
工業上,中小企業和國家無力經營企業允許資本家經營:允許自由貿易。
啟示:利用商品、市場關系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重視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等。
H. 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性質是什麼
列寧曾在不同的側重點上多次使用「新經濟政策的實質」這一提法:1、1921年5月列寧指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力,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狀況,利用私人資本主義並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全面支持地方的首創精神,同官僚主義和拖拉作風作斗爭。」這里講的是新經濟政策的初期目標。2、 同年他還指出:「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就是我們經濟政策的實質。」3、同年12月, 列寧在通過交換建立工農聯盟這個意義上論述了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既然沒有一個能夠組織得立刻用產品滿足農民需要的發達的大工業,那麼,為了逐漸發展強大的工農聯盟,只能在工人國家的領導和監督下利用商業並逐步發展農業和工業,使其超過現有水平,此外沒有任何別的出路。現實迫使我們非走這條路不可。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於此。」「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4、1922年10月, 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真正實質在於:第一,無產階級國家准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第二,對於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國家採用資本主義經濟學中叫做『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原則。」
由於列寧對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有不同的概括,就給後人的探索留下了空間。
第一觀點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多元的。
王國傑把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鞏固工農聯盟,二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建設社會主義,三是採用國家資本主義作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站。[9]
沈志華在《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問題》一書中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可以歸結為:1、 從建立並加強工農之間的經濟之間的經濟聯盟和經濟結合出發,滿足廣大農民(特別是中農)的經濟要求,鞏固個體農民的經濟基礎,建立起合作制。2、 恢復和發展商品貨幣關系,在國家計劃的調節和指導下,充分認識和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完成交換和分配。3、 新經濟政策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同時對它加以監督和調節,就是說通過蘇維埃政權下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向社會主義過渡。[10]
第二種觀點認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的、正確的途徑。
俞良早在《關於列寧新經濟政策理論若干問題的辨析》中就持這種觀點。俞文不同意「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在於黨和國家找到了社會主義工業經濟同小農經濟的結合點」的觀點,認為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曾希望通過實施「監督和計算」的措施使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內戰爭時期,他又寄希望於「戰時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後,列寧終於認識到,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在於它是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條新的、正確的途徑。俞文認為,列寧之所以有時說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找到了工業經濟同小農經濟的結合點,是針對政策轉變的現實必要性而言的,是新經濟政策在當時需要「首先」解決的一項迫切任務。
鄧小平曾講過:「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後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的偉大創舉,「他的基本思路體現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特別是在俄國這樣落後的『農民』國家裡,確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建設方向和具體道路,才是可取的」。[11]
也應該看到,新經濟政策帶有時代局限性,有其內在矛盾,對於「世界革命」、兩種制度的共處關系、市場經濟的社會屬性等等基本問題,還未能完全擺脫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窠臼,造成「問題提出了,但卻沒有解決」的局面,為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今天,我們對新經濟政策進行研究,不僅要研究它的積極意義,還要研究它的不足,力求從整體上去把握它,只有這樣才能對它作出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