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周南

周南

發布時間: 2021-08-14 00:08:19

1. 什麼是《周南》

《周南》,是《詩經·國風》之一,包括《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天》、《兔置》、《芣莒》、《漢廣》、《汝墳》、《麟之趾》,共11篇。

漢人以為大抵屬今陝西、河南之間的作品,對此後人間有異議。作品產生時代,《詩序》說是在周初,現代研究者有的以為是在東周,也有人認為西周、東周的作品都有。

2. 周南是哪個朝代的

當然是周朝的
是《詩經》中的一章

或者你問的是這幾位?

二、南宋人物
周南,〔公元一一五九年至一二一三年〕字南仲,平江(一作吳郡)人。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卒於宋宗嘉定六年,年五十五歲。年十六,游吳下;視時人業科舉,心陋之。從葉適講學,頓悟捷得,文詞雅麗精切,皆適於時用。紹熙元年,(元一一九o年)進士第。為池州教授,罷去。開禧三年,(元一二o七年)試職館。因對策詆權要,為言者劾罷。卒於家。南著有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均《齋書錄解題》並傳於世。
[編輯本段]三、明朝官吏
周南(1448—1528)[1],字文化,號知白、天和老人,縉雲縣城龍津坊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初授六合縣知縣,升監察御史。弘治元年(1488),巡按廣東,參劾總兵官柳景。任江西右布政使,升右都副御使,巡撫大同。正德三年(1508),劉瑾弄政,以大同倉粟有浥爛之名,被逮捕下獄,適逢大赦,被釋為民。劉瑾伏誅後,復故職巡撫宣府不授。六年,任南贛巡撫,督導軍務。平張時旺、黃鏞、劉隆、李四仔等聚眾稱王,斬獲五千人。後又會同總督陳金鎮壓姚源洞起義軍。九年春,升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逾年乞歸。居官40年,卒贈太子少保。賜恩典冠當世。著有《白齋稿》、《盤錯集》。
[編輯本段]四、清代醫家
周南 ,字歧來,清代醫家,上海崇明縣人。學宗李士材,取士材脈書作注,編成《脈要纂注》兩卷(1736年)。因母病習醫,精其術,能起沉痾。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日本王聞其名,邀請赴日,所療皆奏效,王令國中醫者從其學,留居5年而歸。在日期間,刊有《其慎集》五卷(1725年),錄其驗案,日本人平君舒為之作序。

3. 周南的人物簡介

周南( 1927.11.4~ ),祖籍山東曲阜,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曾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燕京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外文系。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肄業於燕京大學文學系。

4. 周南·漢廣(翻譯)

翻譯: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原詩: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於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游女:在漢水岸上出遊的女子。永:水流很長。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秣:喂馬。

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漢廣》,作者不詳

(4)周南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這首詩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鍾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願,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作品成就影響: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准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5. 《詩經·周南》

周南
《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周朝時期採集的詩篇,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時「南」又是方位之稱,在周代習慣將江漢流域的一些小國統稱之「南國」或「南土」、「南邦」(見《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詩的編輯者便將采自江漢流域許多小國的歌詞,連同受「南音」影響的周、召一些地方采來的歌詞,命名為「周南」,以與其他十三國風在編排的形式上整齊劃一。
《詩經》國風中《周南》總計十一篇: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苡、漢廣、汝墳、麟之趾。

6. 詩經.國風.周南 周南是什麼意思

「周南」是當時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歌,范圍包括洛陽以南,直到江漢一帶地區,具體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於採集地域廣闊,又不便國自為編,故統稱「南」以示南國之詩。

《國風·周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包括《關雎》等十一首詩,有東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武王滅商後,地域擴大,為加強統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時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陝而治。

(6)周南擴展閱讀:

《詩經.國風.周南》原文節選:

1、《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白話譯文:南有大樹枝葉高,樹下行人休憩少。漢江有個漫遊女,想要追求只徒勞。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雜樹叢生長得高,砍柴就要砍荊條。那個女子如嫁我,快將轅馬喂個飽。

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雜草叢生亂縱橫,割下蔞蒿作柴薪。那個女子如嫁我,快飼馬駒駕車迎。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

出處:出自先秦尹吉甫的《詩經.國風.周南》。

2、《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白話譯文: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出處:出自先秦尹吉甫的《詩經.國風.周南》。

7. 周南在哪裡

什麼東西?周南中學嗎?學校在長沙

要是人什麼的,呃~~

小弟就無能為力了~

另外周南代指頭 女性

《詩經·周南》

8. 詩經中的周南指今天的什麼地方

詩經中的周南指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陝縣以東為周公管理,周公居東都洛邑(即成周),統治東方諸侯。《周南》當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歌,范圍包括洛陽(其北限在黃河)以南,直到江漢一帶地區,具體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於採集地域廣闊,又不便國自為編,故統稱「南」以示南國之詩 。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國風·周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包括《關雎》等十一首詩,有東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

(8)周南擴展閱讀:

《詩經》的開篇《詩經周南》、《詩經召南》中的「周南」與「召南」的具體與真實含義,從孔子推崇《詩經》以來,還沒有發現對「周南」與「召南」形成具有說服力的定論。

這種對「周南」與「召南」意義理解的模糊化與簡單的字意解讀,不僅體現了現代《詩經》研究者的固步自封與無所作為,每年關於《詩經》的論文雖然有數百篇,大都是彼此相互羅列、引述觀點,對《詩經》的深入研究無太大價值,也使得現代人仍局限在2500年前孔子對《詩經》的理解與認識水平。

不能解決《詩經》中「周南」與「召南」的真實含義,就無法讀懂整部《詩經》所包含的積極社會意義。現代有關《詩經》研究中關於「周南」與「召南」的論文觀點大同小異,基本把「周南」與「召南」理解為地域名稱, 「二南」是對周公、召公治下南國各小國的泛稱,《詩經》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國地方的民歌。

9. 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麼意思周南和召南應

「二南」是對周公、召公治下南國各小國的泛稱,《詩經》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國地方的民歌。

《周南》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的民歌,范圍包括洛陽以南,直到江漢一帶地區。由於採集地域廣闊,又不便國自為編,故統稱「南」以示南國之詩《詩經》。《召南》為先秦時代召南地方民歌,是指召公統治的南方地域。召南地區在漢中盆地東部及南陽一帶。

(9)周南擴展閱讀:

《詩經》《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風》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4篇、豳風7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風·周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風·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