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錢華林的互聯網的未來
從最初的利用中國電信的公用數據網X.25收發一封幾十塊錢的電子郵件,到連入Internet以後一封郵件下降到2分錢,再到現在的幾厘錢,網路隨著通訊的發展成本迅速降低。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錢華林對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更有信心:「計算機是有智能的,將來有更多的應用還會以超乎我們想像的速度發展,比如Web phone、視頻、還有網格技術。」
當初一個打到美國的國際長途要24塊錢/每分鍾,後來降到18塊,再後來到15塊,而現在只有8塊多,而網上的IP電話則一分鍾只要2塊錢,其實成本還要低。現在因為用的還不是真正的Internet信道,而是租專用信道,利用率就低。等到未來Internet管理更好,質量更穩定,電話完全可以通過大家共享的Internet網路走,成本會非常低。
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開會基本都是利用視頻會議。有一次科學院的250多人在不同城市一起開視頻會議開了2天,節省了往返的兩三天時間不算,賓館住宿就省了40多萬。而且比在大禮堂開會效果更好,沒有在下面看資料、寫東西的,每一個會議室的人都面對面,大家都非常專心的盯著大屏幕,會議效率特別高。由於中科院租的專用信道有餘量,所以成本非常低。而未來,這種通訊方式也許就會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現在的視頻點播在小區非常可行,價格便宜,一把光纜進小區,一對光纖進家庭,未來的話音、視頻、信息流都會在這上面跑。
企業搞ERP,中科院目前則正在搞ARP學術資源管理。錢華林說:「我們將更充分地利用Internet,協調我們的科研,進行資源的調度管理,學術的交流,設備的共享,計算能力的共享等。未來,政府辦事、商業發展都要更多地藉助網路。不要覺得這些都還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當初Internet發展的時候我們認為全世界有幾百台電腦連起來就是一個大網了,Ipv4時誰想到要用那麼大的地址空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現在研究網格的科學家很多,技術雖然很難,但是大家坐在一起,進展就會比我們想像的快。現在各個應用領域的網格技術發展多種多樣,有計算網格、數據網格、生物網格,大氣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等等。將來網格技術發展好,網路的應用越來越全球化。誰能想像10年、15年以後又會是什麼樣子。」
② 當今中國最有名的10位成功人士的故事<不含政治人物>
馬雲的勵志故事(200字左右)簡單說明道理
寫回答共8個回答
您輸入了違法字
關注成為第168位粉絲
壹-怎麼證明別人都沒見過的互聯網——說說說做做做
「中國黃頁」的業務是把國內單位的資料放到互聯網上去,讓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互聯網,誰也看不到摸不著,屬於「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范疇。
創業團隊在收到客戶資料後翻譯成英文,然後快遞給美國合作方做成網頁——要為看不到的東西心甘情願付錢,換成哪個老闆都不會信啊。因此,馬雲團隊不但要證明客戶資料已經上網,還首先得證明世界上有互聯網這種東西。
馬雲不懂技術,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說,他每天出門對人講互聯網的神奇,還在大排檔跟人神侃瞎吹。老闆不相信,除了列印網頁之外,還請老闆打免費越洋電話,問在美國的親戚朋友,讓美國人上網查證。
1995年上海終於開通互聯網,「中國黃頁」團隊還提供額外服務——長途電話到上海再接入互聯網,花3個半小時才看互聯網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的馬雲欣喜若狂,委屈的淚水稀里嘩啦地掉了下來。
而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則一律被稱為「騙子」。這也是「馬雲是騙子一說」最初的來源。
貳-「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
馬雲現在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局主席,但當年也不過是一個「推銷員」。央視紀錄片《書生馬雲》里,瘦小的馬雲梳著八分頭,背著一個黑色單肩包,敲門找人,逢人便講,「我是來推銷中國黃頁的。」一臉迷茫又不耐煩的人們將他「請」出門外。有個編導乾脆跟記者說,這人不像好人!
1996年,馬雲在北京到國家某委推銷,說「中國黃頁是給國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傳,把中國全部放到電腦里去,讓世界了解中國」,得到的答復很不耐煩:「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你要是不約呢,我很難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馬雲的樣貌和大街上任何一個推銷員完全一樣,但吃的閉門羹和白眼不但沒有改變他對互聯網的相信,還成為阿里巴巴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這可能是最大的差異。
即便後來創立阿里巴巴之後,員工去企業上門推銷業務,被狗追,被保安趕也都是家常便飯。
叄-南歸前痛哭連續4次創業失敗
阿里巴巴團隊曾在北京干過一段政府項目,最後馬雲決定南下杭州再次創業。在北京的14個月,馬雲從沒帶團隊一起去遊玩,最後一天他們決定去長城。晚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飯店,天下著大雪,眾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起抱頭痛哭,最後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這群走南闖北的漢子們都迴避著「離別」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的詞語。
許多人都不記得那天晚上馬雲到底說了些什麼,也不知道第二天開始將要面對怎樣的生活,但是那個晚上,酒是熱的,心是熱的,歌是熱的。大家就記得唱了一個晚上的《真心英雄》。這也意味著此時已經是馬雲30歲以來第4次連續創業失敗。
肆-沒有人看好,最少時銀行里只有200元
在外界流傳的關於阿里巴巴接到投資的隻字片語中,都瀟灑地提到6分鍾搞定孫正義的2000萬美元和雅虎後來的10億美元,實際上更多的苦痛不為人知。
沒有豪華的團隊配置,也沒有美國成功模式可參考,與北京、上海、也廣州等地的同行相比,阿里巴巴一度是互聯網行業的丑小鴨。互聯網素來以燒錢著稱,阿里巴巴創辦後也面臨資金壓力,最為窘迫的時候銀行里只有200元。
有一次馬雲去見上海的投資商,對方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馬雲不滿意但不免猶豫,於是溜出去問管財務的同事,得到的消息是:賬上已經沒錢了。回去之後馬雲還是咬著牙放棄了這筆投資。
他不說,沒有人知道當時他的內心有多麼煎熬。
在時隔15年之後的紐約IPO路演會上,馬雲才以玩笑的形式一吐當年窘境:「15年前我為融資200萬美元,我來紐約,失敗而歸,15年來我就沒放棄,這次來紐約就是想多要點錢回去。」
伍-公司差點因「非典」崩潰
盡管阿里巴巴經常說非典讓大家真正關注到不需要出門的電子商務。但非典幾乎讓阿里巴巴崩潰。
因員工去廣州參加廣交會染上非典,這讓整個杭州如臨大敵,實施了最大規模的隔離:超過500人被隔離,杭州市長前一天剛來視察過,結果市長及隨從人員也因此被隔離。同樓的其他公司員工紛紛帶著電話機、傳真機、電腦像逃難一樣跑,隔壁公司有人沖進阿里巴巴砸東西泄憤。
那時的阿里巴巴在杭州一舉「成名」,但員工上街根本不敢說自己在阿里巴巴上班,就像見到了老虎一樣恐懼。一直到隔離結束以後走到街上,都會遭到不正常的待遇,人們還會指指點點。
這期間員工全部回家,換一些公司可能就此解散。但工作並未停止,員工將工作電話轉移到家中,甚至家裡的老人都養成習慣,拿起電話第一句話:「你好,阿里巴巴。」
受到影響的還有當時還處於保密期的淘寶網。5月10日,淘寶網成功上線,但因為非典隔離,場面極為寒酸,甚至凄涼——沒有鮮花,沒有大餐,沒有鎂光燈,沒有歡快的音樂,沒有涌動的人群。「在略顯沉寂的卧室里,躺在床上的馬雲面對著天花板,慢慢地舉起了酒杯,虔誠而默默地念叨著:保佑淘寶一路順風。不過,馬雲絕不是孤獨者,因為他知道,那一刻,同樣的儀式將在散落於杭州市的十餘處居民住宅里同時進行。」
也因此,5月10日被阿里巴巴定為「阿里日」,回顧非典的磨難,感恩員工家屬一並參與。馬雲也總不忘在每年給員工的春節郵件中提醒大家,「大年三十晚上,八點老習慣,我們對空敬酒感恩,祝福。」
(2)錢華林擴展閱讀:馬雲,1964年9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谷來鎮, 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
1988年畢業於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同年擔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教師,1995年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1998年出任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並擔任阿里集團CEO、董事局主席。
2013年5月10日,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繼續擔任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6月30日,馬雲當選全球互聯網治理聯盟理事會聯合主席。10月受邀出任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的特別經濟事務顧問。2016年5月8日,馬雲任中國企業傢俱樂部主席。
參考資料:馬雲-網路
推薦於 2019-08-31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8個回答
2條評論
無觀點,不青春
唐糖Datura1
馬雲的話靠才華靠實力當然也是堅持! 評論的話靠費話靠言語不中,有本事也創就一個奇跡!
熱心網友贊
該內容暫不可見~
③ 馬雲創業初期團隊如何建立
1995年3月,馬雲從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辭職,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萬多,湊足了2萬元准備創業。
1995年4月,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是馬雲、馬雲夫人張瑛和何一兵。
1995年5月,中國黃頁正式上線,馬雲開始從身邊的朋友做生意。此時,離中國能上Internet還有3個月。
1995年7月,中國黃頁為浙江省外宣辦做了一個網站,在網上宣傳浙江的經濟文化,名曰「金鴿工程」。
1996年3月,由於杭州電信也做了一個中國黃頁,分食市場,馬雲決定和杭州電信合並。中國黃頁作價60萬元,佔30%股份,杭州電信投現金140萬人民幣,佔70%股份。
1997年,在得到外經貿部進京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邀請後,馬雲決定放棄中國黃頁。他將自己所持的21%中國黃頁以每股2、3毛錢的價格賤賣給了公司,拿回10多萬元。
之後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和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網站。
(3)錢華林擴展閱讀
馬雲語錄
馬雲:當時,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個「三無」企業,無資金、無技術、無計劃,但我們最終存活了下來。我們每一分錢都用得非常仔細,公司的辦公地點就選在了我的公寓里。我們1999年從高盛獲得了資金注入,2000年又從軟銀獲得了投資,公司的規模開始擴張。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財富時代,你一定要用腦子賺錢,你見過誰用四肢賺大錢的?一些運動員賺錢不菲,但邁克爾喬丹說:我們不是用四肢打球,而是用腦子打球。用四肢只能賺小錢,用腦子才能賺大錢。
賺錢始於想法富翁的錢都是想出來的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會用腦子賺錢的你就是把他變成窮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為他會用腦,我們能取得的地位因為我相信一件事:
全球視野,本土能贏。我們自己設計業務模式,我們主要關注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賺錢。我們從不從美國拷貝經營模式,象許多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那樣。我們關注產品質量,我們一定要實現「點擊,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④ 徵集企業家忍辱負重的故事
馬雲只是發現了網路發展趨勢,本身不懂技術,但是卻很懂市場。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雲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並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雲堅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雲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出於好奇的馬雲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揮揮手,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塗,我也講得糊里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路」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內容、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鬆鬆賺了500萬元利潤,並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
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雲帶著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雲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知道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雲返回杭州,進行二次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採用什麼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麼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麼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馬雲要做的事就是提供這樣的一個平台,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一顆顆石子,但通過互聯網可以把一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可以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這樣,1999年9月,馬雲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湧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雲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一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採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國,也難覓一個成功範例。
1999年底,馬雲以6分鍾的講述獲得有「網路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鍾的單獨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
軟銀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一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雲的判斷都是准確的。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達到8.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並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
在互聯網最寒冷的冬天裡,阿里巴巴成為最早宣布贏利的.com之一,並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選為案例,連續4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電子商務站點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總額為8200萬美金的新一輪私募成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互聯網業金額最大的一次募資。這筆戰略投資加上此前風險投資的結余和自身1億多元人民幣的利潤,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在手,已經可以和國內任何一家門戶網站並駕齊驅了。
馬雲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
這話如同馬雲本人一樣———看似狂妄,實則精明。馬雲對外宣稱的數字,都是通過財務統計過的:單日贏利100萬的目標,其實在2003年7月就已經單月實現了;而他在公眾面前誇下每天繳稅100萬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內部正在執行的目標。
「偉大的企業要能賺錢,光會賺錢的企業不是偉大的企業。」
馬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讓自己的公司贏利,為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他的俠者氣質也揮灑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西湖論劍」便是一例。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之際,通過馬雲的積極奔走並請大俠金庸從中穿針引線、廣發英雄帖,中國互聯網的風雲人物———新浪的王志東、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以及8848的王峻濤等,在馬雲的誠意感召下欣然赴約。這些行走互聯網商海江湖的英雄,這些平時激烈競爭和搏殺的對手,首次坐到了一起,在美麗的西湖邊共同探討互聯網的發展和對策。
馬雲後來乾脆將此活動改為了一年一度的「西湖論劍」,成為中國互聯網界的年度盛事。
在馬雲的辦公室里,高高懸掛著金庸先生手書的題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細品馬雲一直以來的創業足跡,這個題詞正是點到要害,這也正是馬雲步步成功的秘訣。
面對未來,馬雲又有豪氣的預言———「中國互聯網從廣告市場的爭奪到簡訊息市場的爭奪,再到網路游戲市場的爭奪,很快就要進入對電子商務市場的爭奪。一直以來互聯網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互聯網正在為客戶和原廠商創造新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引發更大規模化的企業活動。」
「中國電子商務產業格局將產生巨變,一個新的互聯網應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聯網將由『網民』和『網友』時代進入『網商』時代。作為網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個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聯網帶入網商時代。」
當當有兩位聯合總裁:李國慶和俞渝,二人是夫妻,聯手創業,早已在業內傳為佳話。 1999年11月開通的當當網,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圖書音像商城。
李國慶畢業於北大,兩次創業,均以出版為主體。在圖書出版領域摸爬滾打了10年,很了解中國傳統的圖書出版和發行方面的所有環節。俞渝是紐約大學學金融MBA畢業的,在華爾街做融資,有過幾個很成功的案例。她在美國生活了整整10年,投資者非常信任她,又有共同語言。
1996年,李國慶和俞渝邂逅,然後在紐約結婚,當當的故事也就開了頭。兩人從談戀愛開始,就經常一起思考,一起聊亞馬遜的商業模型與傳統貿易手段的根本區別。後來夫婦倆常探討在圖書這個行業中間賺錢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麼,有著多年圖書出版運營經驗的李國慶說肯定是出版社和讀者的直接聯系。於是他們一起去找風險投資商,說服了IDG、LCHG(盧森堡劍橋集團,該集團公司擁有歐洲最大的出版集團)共同投資,目標鎖定在憑借發達國家現代圖書市場的運作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經驗,結合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用來推動中國圖書市場的「可供書目」信息事業,及「網上書店」的門戶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圖書資訊集成商和供應商,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圖書網站。
然而,當時國內並不具備開辦網上書店的條件;沒有一個動態更新的書目資料庫;網民基礎人數也達不到開辦網上書店的要求,更沒有一個適合做圖書配送的物流系統。於是,這對果敢的夫妻將北大圖書館系、北大分校圖書館系的學生整班整班的訓練,訓練完了再到各個出版社普查數據。他們在出版社的倉庫里,在不同地方的犄角旮旯,一鑽就是幾天,沒日沒夜地翻閱那些發黃蒙塵的資料。終於拿出了一張資料庫普查清單——中國可供書目數據單。
就這樣,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到構建網上書店大廈,夫妻倆一唱一和,各自發揮所長,相互補充,現在在公司,李國慶負責市場、技術、采編、運營;俞渝掌管財務和人力資源,還有戰略發展和其他網上的一些戰略聯盟等。經過三年的辛苦積累,今天,當當網經營著全國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20萬種圖書、1萬多種音像製品、游戲軟體等商品,圖書品種涵蓋中國在銷圖書的90%,有員工100多人,銷售額的月增長速度達到30%。顧客已經遍及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台灣、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地區,在眾多的電子商務網站中一支獨秀,用李國慶的話說,就是「做得特踏實」。
強化專業服務創品牌
97年到現在,國內電子商務公司基本上是大浪淘沙,碩果無幾了,當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了,更成為無數網民耳熟能詳的「品牌」,這與當當不斷提高服務理念不無關系。當用俞渝的一句話說:「當當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當當成立以來,李國慶、俞渝等人三次優化當當購物步驟:改變了原來繁瑣的購物步驟,每一步都有非常清楚的提示,使購物便捷輕松;公司還建立了無憂購物的保障體系,承諾如果顧客對其在當當所購買的商品有任何的不滿意,可以在收到商品7天內,無條件退換商品;這在眾多電子商務網站中,也是不多見的。為了給更多的顧客帶來便利,享受足不出戶的購物便利,李國慶、俞渝等公司領導不斷拓展貨到付款的地區,現在,貨到付款的地區已經從原來只有北京一個城市,發展到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沈陽、福州等多個地區,並即將開通武漢等地的貨到付款服務,當當的顧客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的是把書店開到了無限的境界。
由於有以前做「中國可供書目」的專業優勢,李國慶在商品的分類上,一直勝人一籌,當當音像店、法律書店等一個個專業店的開業,標志著其專業化、綜合化水平的提高,現在當當的分類,已成為眾多網上書店借鑒的標准。為了讓顧客得到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當當還推出了VIP顧客答謝制度,只要成為了當當的VIP顧客,就能享受當當購物折上折的優惠,將來還有機會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務。
一直以來,物流和配送都是困擾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瓶頸,由於依靠專業的配送公司,當當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更讓顧客得到了更加專業的服務。當當在不斷提高商品配送速度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公司創業者實事求是的作風。20萬個品種比起其他網站的幾千個品種是個天文數字,管理就更成了一個難題,沒有現代化的數據管理系統是做不到的,現在當當承諾暢銷品24小時出庫,普通商品最多60個小時出庫,為了讓顧客購物更加放心,當當還把每本書的出庫時間打出來,讓顧客自己做一個評判,不用無休無止的等待,讓顧客更加放心。
當當——一個普通的創業企業,在李國慶、俞渝等人的帶領下,踏踏實實地走好了自己的每一步,成為今天網上圖書音像零售的旗艦。
⑤ 中文.cn和中文.com有什麼不同呢
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頂級域.沒有必要,不過你想注冊也可以.
--------------------------------------------------------------------千龍財經 沈陽
信息產業部2002年9月26日 通過其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注冊CN下二級域名的公眾調查》,業內外的反映還是相當熱烈,因為這關繫到方方面面有關問題。
10月21日(周一)下午2-5時,中國互聯網協會(ISC)在天銀大廈A東座(復興門橋東南角)701會議室召開關於是否開放二級域名的討論會。筆者將近一個月來也與一些業內外人士通過面談、郵件、OICQ交流、論壇互動方式,討論了「開放CN二級域名」的影響、意義作了匯總發言。
參加這次座談會的除ISC副秘書長黃澄清、秘書處李欲曉處長(主持)等工作人員外、還有中國科技網副主任錢華林研究員(博導)、CNNIC主任毛偉副研員、辦公室主任劉志江(碩士)、中國教育和科技計算機網網路中心副主任有悅高級工程師、廣東省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陳勁戎工程師、廣州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處高工王越西處長、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發展規劃處張玉紅、國家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舒敏、中國電信互聯網業務部業務管理處沈軍、萬網產品經理姚勁波、新網業務總監李暉、李威、3721總裁兼CEO周鴻一、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李東濤法官及中國聯通的一位代表及筆者共20人。
下面是筆者的發言內容。
第一,.CN讓國家頂級域名「簡潔」優勢發揮出來。頂級域名.Com與.Net的一優勢是「簡潔」,這一點.Com.CN與.Net.CN都不如,不過如果推出.CN,那麼將會比頂級域名.Com與.Net更具有「簡潔」優勢,畢竟.CN比.Com與.Net少了一個字母。
第二,.CN域名要汲取.Com與.Net的域名糾紛案商務與法律糾紛的教訓。從最近.Com與.Net的域名糾紛案,例如,10月中旬在北京市法院開庭的www.51job.com 告www.51job.net 一案,顯示出隨著網路服務的加深 , .Com與.Net這種平行域名的同時存在,確留下一個商務與法律糾紛的根源隱患,因此值得我們關注。
第三,用推.CN除去.COM.CN與.NET.CN繼續注冊手段為用戶長遠利益考慮。從目前全球除.Com佔全球總數80%左右,對比日本、新加坡、韓國這幾個東南亞國家的國家域名與頂級域名所佔比例,不僅國家域名最終用戶價(一些誤導總拿批發、代理商價格與中國CNNIC最終用戶價格作比較而欠缺嚴謹)中國比較低,而且所佔比例較高:按注冊60萬個域名其中近13萬是.CN域名算約佔20%左右。不過,正因此這次開放.CN二級域名時,要把.COM.CN及.NET.CN歸為一類,一方面可以避免 .COM.CN與.NET.CN再加上.CN並存給用戶在推廣數字品牌過程中商務與法律糾紛的留下隱患,而更重要的是,推.CN除去.COM.CN與.NET.CN繼續注冊盡管短期內會讓.COM.CN與.NET.CN用戶增加註一個(甚至第三個).CN的成本,但從長遠角度上講,卻是為用戶節約了一個(一個.CN取代.COM.CN與.NET.CN)域名成本,只有這樣才能證明開放.CN不是增加用戶的成本。舉個例子,千龍新聞網有21dnn.com.cn 及21dnn.net.cn 今後僅用21dnn.cn便足夠了。
第四,關於注冊管理「日出」條款問題。為了避免出現惡意搶注,開放.CN二級域名時,可以特別制訂一條:「限制同一家公司注冊量」,例如,每一家公司持有200個以上.CN二級域名要提交注冊說明。而且對因此而出現域名爭議時,要對這類公司的行為定為「惡意搶注」。
第五,開放.CN二級域名符合國家互聯網安全措施。大家應該還有印象:2000年底發生的中日美跨海底電欖被意外拖斷時,中華網(www.China.com )是無法訪問、而新浪網(www.sina.com.cn )因為有.CN域名,因此誰也沒有發覺新浪網發生什麼事故。這個問題媒體應該多請一些這方面的專家介紹技術層次的道理,讓從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同志明白CN二級域名的全球網路步署戰略安全意義。
第六,開放.CN二級域名後,CNNIC應該逐步向降低服務成本並降低.CN收費。雖然現有CN域名收費對於一家企業建設網站總費用而言不是最大的一部分,但與目前.COM/.NET的終端用戶價格高出一倍而言,仍然應該想辦法縮小這個距離。這是市場的呼聲,CNNIC必須重視。
第七、應該在開放.CN二級域名同時開放個人域名注冊。據從幾大注冊商提供的資料顯示:個人注冊域名用於建設個人網站已成了現有60多萬域名接近40%的注冊原因,如果合理地利用我國.CN資源去支持個人注冊域名服務,應該也是這次推出開放.CN二級域名服務的工作之一。
第八、在開放.CN二級域名同時,應保留.ORG.CN的繼續注冊。因為.ORG.CN是屬於非盈利機構與組織的專有域名,應該與.COM.CN與.NET.CN有重要的區別。同理還有.EDU.CN應繼續保留現有注冊機制。
第九、建議把「開放.CN二級域名」用公開征詢公眾意見的方式向公眾咨詢。以便於讓這種涉及到公眾利益的制度用社會大眾有參與、發言權。同時把公開征詢公眾意見匯總公布。
第十、本人認為,我們不能因為有「2002式汽車牌照發放事件」而套在已從1994年便推出的.CN注冊體系,因為從全球ccTLD的發展水平、管理狀況來講,CNNIC在這方面是不比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域名管理水平差,相反是不少方面CNNIC成了其他NIC的學習榜樣。因此,本人呼籲:.CN二級域名應該盡快開放,這是網路邁向成熟服務的要求!
⑥ 馬雲當年怎麼籌集到錢的
馬雲,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開拓者,阿里巴巴網站創始人兼CEO。
馬雲和他的創業經歷,與其他互聯網精英相比,顯得格外不同。
馬雲的俠氣自小有之。為了朋友,為了義氣,馬雲小時打架無數,受過處分,身上縫過13針,也曾多次被迫轉學。從家長到老師、鄰居,都對這個頑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從小到大,馬雲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高中考大學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參加高考前,他的老師說:「你要是考上的話,我的名字倒過來寫。」
「我自己覺得,算,算不過人家,說,說不過人家,但是我創業成功了———如果馬雲能夠創業成功,我相信80%%的年輕人創業能成功。」
馬雲特意叮囑記者,一定要把這些話告訴所有想創業的年輕人。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雲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並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雲堅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兩年間,馬雲不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同時還成了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如今,正如馬雲當年所願,海博已經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雲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出於好奇的馬雲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揮揮手,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塗,我也講得糊里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
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力排眾議的情形,馬雲依然為自己的選擇而叫好。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路」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內容、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鬆鬆賺了500萬元利潤,並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
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雲帶著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雲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知道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雲返回杭州,進行二次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採用什麼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麼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麼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馬雲要做的事就是提供這樣的一個平台,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一顆顆石子,但通過互聯網可以把一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可以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這樣,1999年9月,馬雲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湧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雲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一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採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國,也難覓一個成功範例。
網站注冊成立一個月後,由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便立即到賬。馬雲用這筆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香港和美國引進大量的外部人才。這個時期,也正是馬雲對外宣稱「創業人員只能夠擔任連長及以下的職位,團長級以上全部由MBA擔任」的時候。彼時,12個人的高管團隊中除了馬雲自己,全部來自海外。
1999年底,馬雲以6分鍾的講述獲得有「網路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鍾的單獨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
軟銀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一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雲的判斷都是准確的。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達到8.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並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
在互聯網最寒冷的冬天裡,阿里巴巴成為最早宣布贏利的.com之一,並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選為案例,連續4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電子商務站點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總額為8200萬美金的新一輪私募成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互聯網業金額最大的一次募資。
這筆戰略投資加上此前風險投資的結余和自身1億多元人民幣的利潤,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在手,已經可以和國內任何一家門戶網站並駕齊驅了。
馬雲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
這話如同馬雲本人一樣———看似狂妄,實則精明。馬雲對外宣稱的數字,都是通過財務統計過的:單日贏利100萬的目標,其實在2003年7月就已經單月實現了;而他在公眾面前誇下每天繳稅100萬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內部正在執行的目標。
⑦ 國際互聯網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國際互聯網興起於1968年。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了一個計算機網,名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縮寫,又稱「阿帕」網)。按央視的數據,新生的「阿帕」網獲得了國會批準的 520 萬美元的籌備金及兩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是當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 3 倍。
⑧ IT界經濟名人的故事
馬雲創業故事:從頑皮少年到商界大俠 一張稜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臉龐,一派狂狷不羈、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一副兩肋插刀、不計回報的古道熱腸;以「光明頂」命名公司會議室,與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聯網英雄人物「西湖論劍」……種種言行,頗似一位縱橫商海江湖的大俠。 他就是馬雲,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開拓者,阿里巴巴網站創始人兼CEO。 馬雲和他的創業經歷,與其他互聯網精英相比,顯得格外不同。 馬雲的俠氣自小有之。為了朋友,為了義氣,馬雲小時打架無數,受過處分,身上縫過13針,也曾多次被迫轉學。從家長到老師、鄰居,都對這個頑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從小到大,馬雲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高中考大學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參加高考前,他的老師說:「你要是考上的話,我的名字倒過來寫。」 「我自己覺得,算,算不過人家,說,說不過人家,但是我創業成功了———如果馬雲能夠創業成功,我相信80%%的年輕人創業能成功。」 馬雲特意叮囑記者,一定要把這些話告訴所有想創業的年輕人。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雲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並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雲堅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雲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出於好奇的馬雲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揮揮手,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一封電子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塗,我也講得糊里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干,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路」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內容、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鬆鬆賺了500萬元利潤,並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 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雲帶著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一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雲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一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知道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雲返回杭州,進行二次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採用什麼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麼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麼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馬雲要做的事就是提供這樣的一個平台,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一顆顆石子,但通過互聯網可以把一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可以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這樣,1999年9月,馬雲的阿里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志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湧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注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雲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一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里巴巴所採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國,也難覓一個成功範例。 1999年底,馬雲以6分鍾的講述獲得有「網路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鍾的單獨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 軟銀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一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雲的判斷都是准確的。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里巴巴的會員就達到8.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並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 在互聯網最寒冷的冬天裡,阿里巴巴成為最早宣布贏利的.com之一,並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選為案例,連續4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電子商務站點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總額為8200萬美金的新一輪私募成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互聯網業金額最大的一次募資。這筆戰略投資加上此前風險投資的結余和自身1億多元人民幣的利潤,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在手,已經可以和國內任何一家門戶網站並駕齊驅了。 馬雲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 這話如同馬雲本人一樣———看似狂妄,實則精明。馬雲對外宣稱的數字,都是通過財務統計過的:單日贏利100萬的目標,其實在2003年7月就已經單月實現了;而他在公眾面前誇下每天繳稅100萬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內部正在執行的目標。 「偉大的企業要能賺錢,光會賺錢的企業不是偉大的企業。」馬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讓自己的公司贏利,為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他的俠者氣質也揮灑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西湖論劍」便是一例。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之際,通過馬雲的積極奔走並請大俠金庸從中穿針引線、廣發英雄帖,中國互聯網的風雲人物———新浪的王志東、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以及8848的王峻濤等,在馬雲的誠意感召下欣然赴約。這些行走互聯網商海江湖的英雄,這些平時激烈競爭和搏殺的對手,首次坐到了一起,在美麗的西湖邊共同探討互聯網的發展和對策。 馬雲後來乾脆將此活動改為了一年一度的「西湖論劍」,成為中國互聯網界的年度盛事。 在馬雲的辦公室里,高高懸掛著金庸先生手書的題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細品馬雲一直以來的創業足跡,這個題詞正是點到要害,這也正是馬雲步步成功的秘訣。 面對未來,馬雲又有豪氣的預言———「中國互聯網從廣告市場的爭奪到簡訊息市場的爭奪,再到網路游戲市場的爭奪,很快就要進入對電子商務市場的爭奪。一直以來互聯網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互聯網正在為客戶和原廠商創造新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引發更大規模化的企業活動。」 「中國電子商務產業格局將產生巨變,一個新的互聯網應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聯網將由『網民』和『網友』時代進入『網商』時代。作為網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個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聯網帶入網商時代。」
⑨ 錢華林的見證中國互聯網的起始
中國互聯網的開創者之一、中科院胡啟恆院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是羊腸小道走出來的。」到2002年6月,CNNIC(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已整整成立五周年。關於CNNIC誕生的故事很精彩,中國互聯網的開拓者們為此經歷了種種艱辛,但人們往往更樂於關注生活在閃光燈下的知識英雄們,對於開拓者的故事卻鮮有耳聞。本報今日編發孫蕊的這篇文章,以紀念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們在網路上跋涉的欣慰與辛酸。
2002年5月29日傍晚時分,錢華林老師騎著自行車走出CNNIC大門,經過他身邊的任何一個路人都不會想到:這位老人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一,是和「中國互聯網先驅」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錢天白是個非常好的人。」錢華林在回憶起已經去世的錢天白時說。1990年,錢華林想到美國注冊.CN這個域名,結果發現.CN域名被一個叫T.B.Qian的人注冊了。T.B.Qian就是錢天白,後來,錢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聯絡官,而錢華林是技術聯絡官。
錢華林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網路,到現在已經是22個年頭。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銀行的一筆貸款打算在中關村地區建立起一個「超級計算中心」,把清華、北大和中科院的一些科研院所連接起來,這個「連接」實際上就是中國互聯網的雛形了。錢華林當時在其中負責一些工作。「那時候我還年輕,才40歲出頭吧。」錢老師說:「有時候我早晨4點鍾就會到辦公室來,有時候是早晨4點鍾才離開辦公室回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只有這一批耕耘者,而他們卻做出很大貢獻。例如:美國曾經對中國禁運路由器,他們認為一旦中國有了互聯網將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於是,錢華林等人就自己研製了路由器。而錢天白教授做了中國最早的電子郵件系統。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錢華林老師參與的一個「聯合設計組」曾經工作了半年左右時間,然後寫出了4頁紙的一個報告,這個報告是建設中國互聯網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以TCP/IP為主;必須用光纜;速度不能低於10兆……現在的人們可能覺得這個報告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報告所體現的設計思想已經非常先進,並且恰好符合目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中國互聯網正是按照這些原則設計的。
當時,.CN域名的根伺服器還放在德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發達國家根本不希望中國有互聯網。胡啟恆、錢華林等人經過多次游說,甚至還發動一些美國科學界的著名人士寫信到白宮,才終於把.CN的根伺服器拿回中國——那是1994年的年初。
這些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前輩奠基了今天的CNNIC,奠基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發展。1997年1月,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關於聘任胡啟恆等九人為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專家組成員的通知》中,我們可以找到CNNIC奠基人的名單:胡啟恆、錢天白、何德全、曲成義、錢華林、吳建平、劉韻潔、馬如山、張興華。來自幾個科研院所和國家部委的「九人專家組」就是後來的CNNIC工作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至今還在管理著CNNIC的工作。中國互聯網最初的政策就出自他們之手。1997年6月3日,CNNIC在位於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軟體園宣布成立,那時中國的互聯網業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CNNIC的成立可以說是悄無聲息。但是,在中國互聯網創建者心中,這一天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經過種種艱辛努力,中國終於有了互聯網,中國終於可以在有組織、有管理的情況下發展互聯網事業。
在中國科學院綠樹如茵、寧靜祥和的大院內,每天都有一位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普通人,謙和的外表、溫和的微笑,他就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一,和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從互聯網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入中國,到如今有6800萬網民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互聯網不過發展了短短十來年的時間。錢華林則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2003年6月12日,當國際互聯網路名字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通知錢華林被評為ICANN理事會理事,任期三年時,錢華林意識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榮譽,更代表著一個國家在國際互聯網中地位的提升。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進入全球互聯網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層。長期以來,ICANN的理事職位一直由歐美日等互聯網發達國家的代表擔任。中國作為網民人數僅次於美國的互聯網大國,卻在ICANN會議上一直沒有足夠的發言權。
「ICANN的決策都是集體參與討論並形成決議的,每一個成員都不只是代表本國或是某個地區、某個單位的利益,相反是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管理好Internet,讓它更穩定、更公平。商業社會也會有很多以大欺小的事情發生。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讓規則更公平、公正和透明。倡導某項只讓我們獲得利益的決議是不應該的,但是卻給了我們參與修正不合理規定的機會和權利。」
1989年,世界銀行貸款支持中國高新技術的一些項目建設,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中科院、清華、北大和中關村地區的研究所組成一個高速網路。1989年開始立項,1990年4月工程啟動,1992年中科院、清華、北大三家區域網基本完成,1993年實現互聯。中關村示範網就是中國第一個互聯網路中國科技網的前身。這個項目由錢華林負責。
中關村示範網建好了,卻發現沒有用。網路上沒有多少信息,也沒幾個人上網。中關村的區域又很小,有時候發個e-mail還不如騎著自行車親自跑一趟省事,使用率不高。
科研人員迫切需要連入Internet,否則中國的科學界就要被世界隔絕。因為過去的科研成果出來以後,要等到在雜志上發表往往都是在半年後了,所以往往是馬上郵寄給世界同行預印件,這樣比較快。錢華林回憶以前一年能收到3000多份的預印件。而有了Internet以後,再想看國外的科研成果,人家都已經放在網上了,也不會再給你寄。所以國內科研人員看到的,基本都是雜志上刊出的已經發表了半年的研究成果。有一次,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出一個研究成果,比以色列早做出來。以色列方面馬上在網上發表了,我們卻要等預印件出來以後,再寄出去,發表比他們晚了幾天。這樣的結果不僅對科學家本人是個打擊,而且也讓國家遭受損失。
與國外聯網勢在必行。但無論從經費上、信道上、手續上都有很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美國當時不願意讓中國連進來。1992年6月,錢華林到日本開Internet年會,見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國際聯網的主管,他說因為美國國防部門、政府部門都聯在裡面(當時的網是ARPAnet),他們擔心機密外泄,只有解決他們的顧慮才有可能。科學是無國界的,很多國外的科學家幫助中國呼籲,不斷給白宮寫信。而錢華林他們則要一個一個部門的說服。1993年Internet年會在舊金山召開,錢華林再次見到那位負責人。會後有個國際網路協調委員會的會議,關於中國加入聯網的議題,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一致贊成。讓錢華林感動的是,美國某大學的一個系主任並沒有參加該年會,但他專門從家鄉趕到舊金山,陪了錢華林三天,找Internet一些資深的專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員,做說服工作。
經過爭取利用一切有可能利用的機會。這樣到了1993年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來信了,同意中國聯進Internet。1994年初,正值中美雙邊科技聯合會議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官員見面,正式敲定了此事。
1994年4月20號,中國與國際的64K Internet信道開通了,標志著中國正式聯入了國際Internet。但由於沒有域名,國外向中國發e-mail很困難,還只能用IP地址發。
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錢天白教授早在1990年10月就在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國內通過X.25網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接,再聯到Internet。國內科學家只能用這台機器收發E-mail。這樣做是非常昂貴的,信息送出去要付錢,收進來也是我們發起一次呼叫,才能送進來。當時1K字的信息要7元錢(現在只有幾厘錢)。發信息時還好辦,值得發就發。收信息就難以控制了,當時美國人、歐洲人發e-mail已經很便宜甚至免費,有什麼消息順便就捎過來了,而我們不收不知是否重要,收回來卻發現很多信息不重要,但錢已付了。
中國的國際信道開通之後,問題迎刃而解,錢華林和錢天白,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合向ICANN說明了情況,申請把.CN的域名伺服器從德國移了回來。1994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由中科院網路中心負責.CN頂級域名的注冊和維護工作。當時錢華林擔任.CN域名的技術聯絡官,錢天白任行政聯絡官(現由錢華林兼任)。1997年6月3日,國務院信息辦正式頒發公文由中科院網路中心運行.CN頂級域名。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CN的注冊數幾乎一年翻一番,與國內互聯網用戶數保持同步的發展速度。
有了這第一個國際信道出口以後,很快中國電信、中國教育科研網立項開通,使得連入Internet的成本迅速下降。1995年5月電信開始籌辦CHINANET。次年1月,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教委也於1994年底立項,1995年12月,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通過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金橋網也於1996年9月正式宣布開通。加上最早的中國科技網,這是我國最早的四大網路。現在已經發展到九個網路了,聯通、移動、長城、網通、國家經貿委的網路也陸續建成。
錢華林從事的是一個超高速發展的行業,行業的發展總是快過預期。他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時間也不允許他停下來考慮這些。
一切都在快速變遷。錢華林1940年12月出生在上海郊區寶山縣,原來屬於江蘇省。現在錢華林出生的那個鎮都搬遷了,因為現在那裡是全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寶鋼。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都沒什麼文化,可是他從小成績就非常優秀。從初中開始,錢華林靠學校助學金的支持,一直念到大學。後來錢華林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他選的是計算機專業,科大是當時全國唯一有計算機專業的大學,錢華林是第三屆學員。當時數學系的系主任是科學家華羅庚,是錢華林最崇拜的人。
1965年從科大畢業後錢華林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那時計算機進口沒有開放,從國外只能買到低檔次計算機。為了國家的需要,中科院著手自己研發。幾年時間里,錢華林參加了多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的設計。當時計算機的每個零部件都是他們自己製造的,包括CPU。
從1975年起,錢華林開始關注網路,研究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美國學術界對中國開放以後,錢華林於1980年2月到了美國。到喬治亞理工學院時,錢華林是那裡的第三個中國訪問學者,從事網路方面的研究。除了聽一些課程外,就是整天泡在圖書館里,看那些恨不得一下全看完的書。在美國的學習讓他深有啟發。
後來聯想成立時錢華林也是其中的一員,但由於負責中關村示範網項目,錢華林沒有走上商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