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預見大學

預見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8-12 19:36:29

⑴ 分析影響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個人因素:1.生命周期階段2.經濟狀況。3生活方式4.個性5.自我概念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主要休閑消費項目選擇和消費狀況進行簡單的單因素分析,找出大學生休閑消費的重點和趨勢;通過多因素的交叉統計分析找出大學生休閑消費行為因素的相關關系;最後用方差分析來論證因素的顯著性。應關注休閑消費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正確引導大學生休閑消費。

【關鍵詞】大學生休閑消費影響因素

我國目前在校大學生多達數千萬人,為了解大學生的休閑消費現狀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從而對大學生的休閑消費趨勢作出預測和判斷,在江蘇的三所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10份,回收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89份,調查對象涉及2006、2007、2008三個年級的學生。下文以統計學相關理論為基礎,用SPSS軟體對問卷所反映的數據結果進行了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相關統計分析和方差分析。

單因素統計分析

針對大學生休閑項目的選擇和消費的具體情況,運用SPSS軟體進行了統計分析,主要包括變數的頻數分布、集中趨勢等基本統計描述。①

大學生休閑消費項目的選擇情況。對大學生休閑花費較多的項目進行描述頻數統計得出,大學生花費最多的項目首先是零食,其次是上網、通訊、飾品或化妝品。這說明大學生休閑消費除了零食這類傳統項目外,對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也比較多;同時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女大學生比較重視個人形象,在化妝品等方面有較多的花費。調查顯示大學生購買書報雜志和體育用品的花費不高,據推測是因為閱讀可以通過上網閱覽等方式解決,體育用品可以通過租賃和互借的方式來獲得。但通過深入訪談發現,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現在的大學生書籍閱讀量下降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大學生更多傾向於選擇室內休閑活動。

大學生休閑消費行為的進一步分析。大學生休閑花費的首選是購買零食。在對零食費用的調查中發現僅有4.8%的學生從不購買零食,而每月購買50元以下和50~100元零食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為36.0%和34.9%,有24.4%的學生月均購買零食費用達100元以上甚至更高。通過深入訪談發現,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大學生的休閑食品或飲品的消費頻率和消費檔次均有提高。

位居其次的是上網和手機通訊。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費用基本合理,有54.5%的同學控制在每月50元以下,在80元及以下的佔74.1%;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主要以看電影、電視及網路聊天等休閑活動為主,其次是看新聞評論、玩網路游戲。通過進一步訪談發現玩網路游戲的學生雖然是少數,但花費較高,一般月均120元以上甚至更高。

調查顯示每月手機通訊費在100元及以下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85.2%,表明手機通訊消費已是大學生通訊消費的主流;在手機用途的調查中,60.3%的學生選擇了簡訊聊天,其次是打電話。根據深入訪談得知多數大學生平均月發簡訊400~500條,簡訊內容以生活、情感、學習為主,簡訊發送的對象主要是關系較好的同學、朋友,可以看出大學生交往更注重互動性,但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溝通能力卻沒有得到更多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生旅遊消費,調查顯示大學生年平均旅遊消費在200元及以下的佔54.5%,年均旅遊消費在500元以上甚至更高的佔23.8%,有近1/3的學生表明近期最渴望的休閑消費是旅遊,可以預見大學生旅遊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隨著學生交往活動的增多,聚餐類休閑消費也時有發生,調查中,49.2%的學生月均聚餐費用在50元及以下,56.1%的學生平均每學期要贈送同學、朋友價值100元以內的禮物。一些社會上流行的休閑方式也影響到大學生,比如去KTV唱歌、健身房健身等,到過這類休閑場所消費的大學生占總調查對象的52.9%。

大學生休閑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效果評價。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休閑消費時,有64.0%的人最注重個人感受,大學生在休閑消費時的自主意識較強,但過於重視自我也易引發盲目消費。42.2%的大學生消費信息來源是通過同學和朋友推薦,通過互聯網和大眾媒體廣告的各佔22.1%和18.1%,可以看出互聯網上的各類促銷信息對大學生休閑消費選擇的影響逐漸加大。

82.6%學生對自己的休閑消費狀況評價(主要是消費金額)傾向於基本合理或以上;但對消費質量評價不高,僅有33.5%的學生認為目前的休閑消費對自己的身心成長有幫助或很有幫助。

多因素統計相關分析

基於性別的大學生休閑消費行為的相關分析。首先,從表1可以看到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的休閑花費選擇有很大不同,女生花費排在前三位的是依次是零食、化妝品或飾品、通訊;男生依次是上網、通訊、零食(與通訊並列)。另外女生在交友方面的花費較男生低,可能是由於大部分女生較注重個人消費,而男生則相對較重視人際交往。

基於年級的大學生休閑消費行為的相關分析。調查顯示各年級大學生(樣本中一、二、三年級人數大體相近,分別為58人、65人、66人)排在前幾項的消費費用主要是零食費、通訊費、上網費、化妝品或飾品費等,其中化妝品或飾品費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增長較快,說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越來越重視外在形象;而零食費隨著年級增長呈同步增長趨勢,主要原因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自習或實習時間開始增多,休閑食品消費也開始增多。

基於生活費的大學生休閑消費的相關分析。根據對大學生所擁有的生活費和大學生休閑花費較多項目之間的相關關系的分析,得出生活費在500元以下的大學生日常休閑消費主要集中在零食、通訊和上網方面,傾向於滿足基本的休閑消費;占總數82.0%的生活費在500元~1000元的大學生在化妝品、書報雜志等方面的消費有所增加;生活費在1000元以上的學生中上網、娛樂交友、體育用品和其他方面的花費增加較多,說明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大學生更喜歡體驗式和互動式休閑。

基於方差的分析

在前面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統計分析的基礎上,以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及生活費為因變數,以大學生對目前休閑消費狀況的滿意程度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②通過方差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不同所在地、不同年級、不同的生活費用之間差異程度不顯著,但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休閑消費滿意度是不同的。性別因素可以作為相關企業拓展大學生休閑消費市場時的一個重要的市場細分因素。

結論

第一,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休閑消費主要集中在零食(主要是休閑食品)、通訊、上網及化妝品等方面,在具體消費時因性別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在休閑消費中更關注那些有助於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休閑項目,如社交、健身和旅遊等。

第二,目前大學生最渴望的休閑方式是假期旅遊,調查中發現一些學生已開始嘗試自助游,但旅行社顯然還沒有過多關注這塊潛在市場,大學生消費意願強、人數眾多、消費潛量可觀,旅行社可以通過開發短途游、鄉村游、紅色旅遊等來努力降低成本、培育市場。

第三,大學生上網休閑以看電影、電視和網路聊天為主,利用網路來了解新聞資訊或查閱資料的學生較少,甚至還有少數學生沉迷於網路游戲。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休閑消費的引導,使之向更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方向發展。

第四,調查發現性別是影響大學生休閑消費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作為休閑消費的供給方要考慮按性別差異來設計和提供產品並注意結合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價值觀來改善營銷方式。③另外大學生休閑消費的信息來源主要是同學或朋友推薦,這種方式的可信度較高,易於被學生接受,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愛並接受互聯網廣告。

第五,大學生在關於休閑消費對身心成長的幫助等方面的評價大多趨向於「一般」,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現有的休閑消費質量尚不是非常滿意,需要引導和幫助。另外,現在的大學生休閑活動以室內休閑居多,室外體育活動較少;虛擬空間如網路和簡訊聊天等交往較多,但現實層面的人際溝通能力還未得到實際加強,這些都需要引導和幫助。

高校應關注休閑消費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對大學生休閑消費應正確引導,使休閑消費更加有益於學生的身心成長。

(作者單位分別為:江蘇淮陰師范學院;江蘇淮陰工學院)

注釋

①王淑芬:《應用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85頁。

②馬慶國:《管理統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06頁。

③盧思鋒,何耐銘:「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分析與引導」,《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月,第63頁。

⑵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簡介

德文名稱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英文名稱: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校訓:mens agitatmolem (mind drives matter)
院校所在地:黑森州,達姆施塔特
院校類型:工業大學
建校時間 : 1877年
學位 : 學士,碩士,博士
學生人數 : 25100
工作人員 : 4700
藏書量 : 210萬冊
國際學生比例:17.8%
國際合作:108個國際合作大學
自1877年成立以來,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通過先驅性的成果、傑出的科研和教學水平,致力於面向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專注於挑選出密切相關的問題領域。在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科技是所有學科的重點。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與工程科學關系緊密,共同合作。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與眾多的合作夥伴建立聯系,包括公司、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她是法蘭克福——萊茵——內卡大都市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主引擎。
間斷研究更多地通過卓越計劃體現。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在業界享有最好的聲譽。卓越的科研成和教育成果使其成為一所德國頂尖的工業大學,獲得了很高的國際知名度和認可度。在工程技術學科,《時代周刊》世界大學排名和QS世界大學排名中,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均屬於世界100所最好的工業大學。 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合作共同造就了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優秀的、高實用價值的科學研究。達姆工大的畢業生在所有職業階段都擁有最好的機會。
我們的學習是以研究為導向,同時為實踐的要求而准備的。我們有資格在科學界和工業界擔任要職。我們的學生會成為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的人物。學習上的高度國際化使得具有國際背景的經歷和視野成為可能。最佳的就業機會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畢業生敞開大門。 世界第一個電子工程系於1882年誕生於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長久以來,作為德國人心目中「傳統理工三強」中的一位,其傳統強項機械工程,電氣工程以及經濟信息工程等主要工程領域學科等在歐洲乃至世界相關領域具有很大影響力,多年位列德國前三,被譽為優秀工程師的搖籃,在德國企業界具有很高聲望,是德國最受企業界歡迎的大學之一。2010年獲約4.2億歐元資金資助。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在1919年說:
「In my opinion, you definitely ought to go to Darmstadt. They have a good polytechnic school there.」
---Albert Einstein 1919
(「我認為,你們一定要去達姆施塔特,因為那裡有一所傑出的理工學院」——愛因斯坦)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位列美國《新聞周刊》 2010 全球大學排行榜工程及IT類排名全球一百強,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工程及技術類全球一百強。
德國《經濟周刊》the Best University for Career 2010年大學排名綜合第一 ,2011年大學排名綜合第二 。在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經濟工程等主要工程類學科中,達姆施塔特工大多年位列德國前3位,經濟信息工程學科連續多年保持全德第一。根據德國洪堡基金會2013及2014年大學排名,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工程領域學科評比中成為最受外國優秀學者歡迎的德國大學,並連續多年保持德國第一。德國科學基金會(DFG)高校科研基金排名顯示,2008-2010年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工程類領域學科中位列全德高校第二位,2012年在所有學科領域中平均每位教授所獲得的科研基金款數位列全德高校第八位 。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自建校以來誕生了百餘位傑出校友,分布在科學界,工商界及政界。其中包括197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物理化學家Gerhard Herzberg(格哈德·赫茨貝格),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Horst Ludwig Stoermer (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和200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Peter Andreas Gruenberg(彼得·安德里亞斯·格林貝格),德國漢莎航空(Deutsche Lufthansa AG)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toph Franz(克里斯托弗·弗朗茨) ,德國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首席財務官Hans Dieter Pötsch(漢斯·普爾希)以及德國歐寶汽車(Adam Opel AG)董事會主席Hans Demant(漢斯·德曼特)等。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信條與職責(Leitbild der TU Darmstadt/Our Credo and Our Mandate)
起源 (Herkunft/Origin)
■自1877年創立以來,我們是一所以國際為導向的大學
■我們通過先驅性的教研成果和眾多為國際所認可的學者對改變世界做出了貢獻
■我們起源於科學之城-達姆施塔特,立足於法蘭克福/萊茵-美因大都會地區,並為其繁榮和進步作出貢獻
目標 (Anspruch/Aspirations)
■我們始終致力於成為德國最好的三所理工大學之一
■我們尤其致力於在未來的研究領域:能源與移動,通信與信息,建設與居住,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我們致力於持續吸引更多的投資,從而強化我們的成績和發展,並繼續為未來提供卓越的解決方案
成績 (Leistung/Achievements)
■我們在教育和科研領域,以及回答對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問題方面建立了世界級的聲譽
■我們始終專注於科技,從工程科學,自然科學到人文與社會科學,從理論知識到日常運用
■我們的學生和科學家共同學習和研究,這是我們保證我們大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提供精英教育,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最好的發展機遇
■我們的創新能力使我們得到來自科學,商業,政府及社會的支持。我們與來自眾多領域的合作夥伴協作。
態度 (Haltung/Approach)
■我們知曉自身在科學和教育領域對社會的職責,並以此作為我們的行事准則
■我們是一所自治大學,靈活性和自主責任感給予我們更多的自由與激情去創造 近兩百年來,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科研領域有著傳統優勢並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里擁有200多個不同領域的科研院所,還擁有科學計算中心(Zentrum für Wissenschaftliches Rechnen - DZWR)以及跨學科技術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äre Technikforschung - ZIT)等著眼於跨學科領域研究的大型研究所。除此之外,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還擁有多個特殊研究領域(Sonderforschungsbereiche - SFB)以及由德國科學基金會出資支持的高等研究生院系(Graiertenkollegs)。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卓越的科研環境和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德國乃至國際上的科研機構來到這座人口不到15萬的城市-科學之城達姆施塔特(Wissenschaftsstadt Darmstadt),並在眾多研究領域中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進行緊密的合作。
這些研究機構包括:德國高分子研究中心(German Institute for Polymers),因為發現許多化學元素而聞名於世的GSI重離子研究所(Gesellschaft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 - GSI),德國電信技術研究所(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the Deutsche Telekom),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下屬的三個研究所:弗勞恩霍夫安全信息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ec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IT),弗勞恩霍夫結構耐久性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tructural Durability)以及弗勞恩霍夫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歐洲空間局下屬的歐洲空間運行操作中心(European Space Operations Centre - ESOC),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等。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與以上眾多科研院所的合作體現在多個層面,從進行聯合項目研究到承擔管理決策層面的共同職責。 德國大學卓越計劃(德語:Exzellenzinitiative)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的計劃。計劃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以及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
經過2007年第二輪及2012年第三輪卓越計劃的評選,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一個精英研究集群(Exzellenzcluster)及兩個精英研究生院(Graiertenschule) 獲得資助。
精英研究集群:
Smart Interfaces: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Fluid Boundaries (2007-2014)
精英研究生院:
Graate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Beyond Traditional Sciences」 (2007-2017)
Darmstadt Graate 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2017)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同時參與研究由法蘭克福大學所主導的精英研究集群:
Die Herausbilng normativer Ordnungen 早期階段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成立於1836年的一所高等商業學校Höhere Gewerbschule(Higher Trade School),1844年學校獲得了位於Kapellplatz的一幢主要建築作為學校的教學用地。經過近20年的發展,1864年在達姆施塔特市成立了一所技術學校Technische Schule(Technical School),並於1868年成立大公黑森州理工學校Großherzoglich Hess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Grand Ducal Hessian Polytechnic)。當時,黑森州大公國的政界對於是否應該建立這樣一所理工學校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核心在於,這樣一個處於貧窮狀態的大公國是否有能力支付得起一個以技術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機構,甚至是一所理工學院。
1877年10月10日路德維希四世將早期的達姆施塔特綜合技術學校更名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就此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Technische Hochschule Darmstadt 正式成立。1881年至1882年,學校的學生人數始終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公眾開始廣泛討論是否應該關閉這所大學。與此同時,在1882年的美國紐約,托馬斯·愛迪生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用於民用住宅的發電廠,當時的人們堅信,電能會征服世界。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世界范圍內並沒有足夠訓練有素的電氣工程師。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預見到了這個科學上的空缺,並在面臨被關閉的困境中,同當地政府一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建立全球電氣工程的第一把交椅。就此,電氣工程系應運而生,並成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第六個科系,德國物理學家Erasmus Kittler被委任為第一任教授。這是世界學術界的傳奇,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理工學院或大學曾經擁有過自己的電氣工程學系。這種前瞻性的高等教育政策為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飛速發展的電氣工程領域始終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開辟了道路。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持續上升的學生人數,對於關閉這所工業大學的討論也就此終結。
大學的起步階段
1895年學校在Hochschulstrasse建造了一批新的建築,其中包括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老主樓Alte Hauptgebäude以及主樓正對面的學院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二十年裡,大學的所有學科進行多元化地擴張。新的學科如造紙和纖維素化學被引入教學。並早在1913年成立了航空學系和飛行力學學系。與此同時,政治氣候變得更加緊張。在達姆施塔特,針對於外國學生的政治兩極化分歧爆炸式地愈演愈烈。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有著相當龐大的外國學生群體。例如在1906年,多達四分之三在電氣工程系學習的學生來自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迫切需要對當前的教育系統進行改革,這被看作是當時能夠滿足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前提。激烈的討論再次展開,學校認為自身不應該僅僅專注於純粹的技術教育,而是應該擴大教學范圍,超越純粹的技術教育,以培養出未來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工程師。1924年,第一個以此為發展方向的具體步驟開始實施。至此之前,所有非技術類學系全部歸屬於「通識學系」General Faculty。改革後,之前的通識學系被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以及文化研究與政治學兩個學部。除此之外,為了使學生不僅僅局限於其自身狹窄的學習領域,學校開始實施更多的優化措施,包括提升經濟學比重,以及在政治科學,科技與社會學史聘請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1944年9月11日夜間,達姆施塔特市區80%的面積,其中包括很多大學的建築,在一次炸彈襲擊中被全部摧毀。1945年間,依據盟軍法令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被迫短期部分關閉,直至1946年重新開放。在此期間,電氣工程系仍然保持著工作。他們的任務是,在同美軍的合約框架下打造V-2制導系統的組件。在及其困難的戰後的形勢下,大學教職員工和學生都努力設法在在嚴重受損的建築物中工作,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臨時解決方案。早在1947年,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就主辦了首屆 國際工程教育研討會 IKIA - Internationaler Kongress für Ingenieurausbilng。會議中,與會者討論了在政治界和社會中,科學精英以及技術知識分子的道德職責。鑒於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會者(除了美國,因其已經與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簽訂合同,繼續進行武器研發),承諾今後將以人類的和平發展為唯一目的去進行工程和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戰後時期的重建主要是基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重要發展計劃,這也是大學和國家應對不斷上升的學生總量的一項重要舉措。由於在城市中心幾乎沒有額外可用於建設的土地,1963年大學決定在「Lichtwiese」地區(處於城市郊區的前機場)進行大學的擴建計劃。由於在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許多建築(包括一個新的學生食堂)在這里建立起來,Lichtwiese 最終成為了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第二個校區。
20世紀70年代的大學改革
1968年,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學生運動導致了在國家和區域層面大學的進一步改革。它旨在建立明確的大學結構並確保所有大學成員有權參與到決策過程中。1970年,黑森州高等教育法「Hessisches Hochschulgesetz」 開始生效。這促使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建立起新的大學結構。這種新的大學結構以校長法規和統一管理體制為基礎,並將大學細分為下屬學院。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學生人數再次迅速增長,而教職員工的發展卻遠遠落後。迫於來自中央政府或學校自身的壓力,大學的錄取人數受到嚴重限制。盡管教職員工面臨著高負荷的工作,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仍舊成功設立了一批以未來為導向的學科,比如1974年成立的信息科學學院,1987年成立的跨學科技術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äre Technikforschung – ZIT以及1989年成立的材料科學系等。
20世紀末及21世紀
1997年10月1日,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德文名稱Technische Hochschule Darmstadt正式更改為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並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1月1日,TUD 法 (TUD Law)的正式頒布使得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成為德國一個具有自製權的公立大學。就此,新的大學管理結構開始實施,大學可以自主支配其預算並管理不動產,大學亦可以自主聘請教授並進行工資談判等。在2006年及2012年舉行的第二輪和第三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評選中,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2個精英研究生院和1個精英集群獲得資助。

⑶ 己婚女盛裝出度同學會,竟遇見大學暗戀對象兩人感情瞬間升溫是什麼電視

這種電視多了,但還是不要看了,教壞我們,我們看點勵志片就好了。

⑷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院概況

歷史文化學院(東亞中心)共有教職工36名,專任教師26名(名單詳見「機構組成」)。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7名;享有博士學位教職工11名,在讀博士3名,碩士學位15名。全日制在校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及外國留學交換生300餘人。學院有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1人,省首批科技創新拔尖人才1人,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1人,省級、校級重點1級學科帶頭人7人,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9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0人等。擁有一支年齡、職稱結構、學歷層次科學合理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匯集了研究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蒙古、美國等國及滿、朝鮮、蒙古等民族歷史,以及東北地方史、文物考古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專門史學科被評為「十一五」期間的省級重點學科,歷史學科被評為「十二五」期間的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歷史學(師范)、歷史學(歷史文化產業)兩大方向本科專業為吉林省「十二五」省級特色專業;歷史學為碩士學位一級授權學科:世界史是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史、專門史為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省級精品課:中國古代史,省級優秀課:世界史、中國近現代史等。
2008年以來,學院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143篇,其中國家重點、核心期刊論文46篇;編纂出版學術研論專著及全國高等學校適用教材29部。另外,1985年以來致力於出版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東亞史巨著、大型地方文化叢書《長白叢書》系列,2014年已出版108部,5000餘萬字,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在整理、傳承地方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主持國家級項目6項,省級項目33項,獲廳級以上科研獎勵23項。學院擁有國內一流的高校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圖書資料中心藏有中、英、美、日、朝、韓、俄、蒙等國的文字書籍期刊資料近5萬冊。另有電子圖書瀏覽室中的電子圖書、歷史音像資料、微縮膠片等各類資料數百種。

形成了「嚴謹求實」的治學傳統
經過30餘年的努力,學院現已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培養歷史教學與研究人才的基地。多年來,學院始終繼承、堅持學校百年的優良傳統,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2009年,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班主任制;2010年,實施學生師范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素質培訓制;2014年,實施考研班專業優化輔導制等。學院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方針,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宗旨,創立了以「六大古都」專業考察活動為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始終以教學為中心,樹立新的辦學理念,注重教學質量的提升,立足吉林,輻射周邊,面對全國,走向世界。努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在各院校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在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歷史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和管理的應用型人才,涌現出一批批優秀教師、全天候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扎實可靠的培養質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也為學生的就業開拓了廣闊的空間。2011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號召下,文化產業經濟迅速發展,學院預見到未來文化產業市場對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原有師范類基礎上,對專業方向進行前瞻性的戰略性調整和布局,新增設歷史文化產業管理方向,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熟悉市場經濟規律、懂經營、善管理的「書商式」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依託專業優勢,加強學生學習師范專業師能技能培訓練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如團委會、學工辦主辦的,2009年開始首屆的,每年12月(年終時)由學生會承辦的 「早操、寢室文化節(從第五屆改為校園文化節)頒獎典禮」 文藝晚會;每年6月(畢業季)由學生社團聯合會承辦的 「社聯文化藝術節閉幕式暨送老生晚會」 文藝匯報演出等。2012年開始舉辦師能師技比賽,包括:三筆字書法、普通話、說課演講辯論等環節。這些活動的表演與組織統籌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學院學生在國家、省、市、校級大學生「挑戰杯」、全國海洋知識競賽等各項就業實踐項目、創新活動和比賽中多次獲優異成績。團委青年志願者選拔 吉林市歷史文化教育單位義務講解員 大賽成為了全校社團的十佳品牌項目活動,愛心敬老、募捐、交通協管員等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也得到社會各界好評。最具有專業特色的吉林地方民俗文化協會成為五星級優秀社團;規模最大的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為十佳風采社團、四星級社團。(吉林市歷史文化教育單位包括:吉林市博物館;吉林水師營博物館;吉林文廟博物館;吉林滿族文化博物館、北山寺廟群;吉林機器局(文化藝術中心);吉林烏喇歷史公園;船廠;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等)
學院已建立5個基地:
2013年5月24日與吉林市水師營博物館共建大學生就業實踐實習基地,選拔兩批講解員、簽署議定書並舉行揭牌儀式。
2014年5月13日與吉林市豐滿區泰山街道共建學生黨支部「志願服務」基地、團委助殘助困「陽光行動」基地,並舉行啟動揭牌儀式。在其下轄的華西社區、濱江社區等7個社區派駐社區主任助理,配合社區主任處理日常工作。同時定期深入社區基層,團委會開展義務助殘助困,志願者們進行志願幫扶助學。
2014年5月18日與吉林市文廟博物館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選拔兩批講解員、簽署議定書並舉行揭牌儀式。

歷史文化學院與吉林市豐滿區勞工紀念館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正式啟動。2015年5月18日,雙方在勞工紀念館舉行了基地揭牌儀式。學院黨委、吉林市總工會和吉林市勞工紀念館相關領導、學院50餘名師生及勞工紀念館全體成員參加了活動。本次活動旨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教育學生「勿忘國恥、牢記歷史、召喚未來」,引導學生踐行志願服務精神,弘揚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基地的建立,為學院學生提供了新的社會實踐平台。學生志願者將開展以「義務講解員」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和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通過活動,將使廣大青年學生經受社會鍛煉、增長才幹、為地方文化建設做出貢獻。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想認識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等,提升其就業核心競爭力。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實現了歷史文化學院與吉林市勞工紀念館的良好互動,雙方將秉著團結合作,互惠互利的宗旨,不斷豐富合作內容,加深溝通與交流,提升基地內涵建設,實現雙贏。吉林市的媒體廣泛關注本次活動,吉林市電視台、江城日報、江城晚報、都市新報和吉林市廣播電台在活動現場進行了采訪和報道。
學院畢業生遍布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就業率逐年穩步提升,突破並保持在90%以上,始終居於全省前列。2012年來,在學院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考研率逐年攀升,平均每年保持在30%左右。
(以上資料截止於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