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裂谷熱

裂谷熱

發布時間: 2021-08-12 10:38:10

1. 蚊子會傳播什麼疾病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全世界瘧疾屬的成員有400種,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3] 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尤以非洲最為嚴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瘧蚊的一種其他疾病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由線蟲導致)。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在全球,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2]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聖路易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幸運的是,艾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
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2. 上海報告9例輸入性登革熱病例,這種病有哪些症狀

據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最新信息,截至到目前,上海市已經報告輸入性登革熱病例9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上海市的輸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但是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還要警惕本地傳播和流行。市民需要做好滅蚊防蚊的工作,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之後,如果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據介紹,我國目前尚無登革熱疫苗的應用,也沒有特效葯物可以應用。登革熱傳染病的主要治療措施就是住院隔離或居家隔離、對症醫治。

上海疾控部門在每年白紋伊蚊活動期來臨之前都會進行全城滅蚊行動。“我們呼籲市民人人動手,參與全城滅蚊行動。”具體的滅蚊方法有以下6種。房前屋後的缸、罐、啤酒瓶等積水容器要及時清理;空調水接水盤、飲水機接水盤、花盆托盤等位置的積水要及時清理;家用的水缸、水箱要加蓋;防止垃圾堆積,將垃圾放入密閉塑料袋或密閉容器中;家養的水生植物要勤換水、清洗容器、清洗根須,容器底部注意不要留存積水;房前屋後溝渠的死水要注意排干,下水道及時疏通,及時平窪填坑等。

3. 裂谷熱該怎樣預防和控制

控制裂谷熱在動物中的傳播,通過實施一項持續動物疫苗接種方案,裂谷熱在動物中的暴發可以得到控制。現已開發出用於獸醫的改性活減毒病毒和病毒滅活疫苗。提供長期免疫只需要一劑活疫苗,但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如果用於懷孕動物,則可能造成自然流產。滅活病毒疫苗沒有此種副作用,要提供保護則需要多劑量,但在流行地區這可能證明是難以解決的。要防止發生家畜流行病,必須在暴發之前進行動物免疫。

一旦暴發出現,就不應當進行動物疫苗接種,因為這極有可能加劇疫情暴發。在進行大規模動物疫苗接種活動時,動物衛生工作者可能因不經意間使用多劑量小瓶和重復使用針管和耳咽管而造成病毒傳播。如果放養的動物已經感染並在病毒感染期(雖然還未沒有明顯的發病跡象),病毒就會在動物群中傳播,暴發的規模將會擴大。限制或禁止牲畜移動,對於減緩病毒從感染區向未感染區傳播的速度可能是有效的。由於裂谷熱在動物中的暴發先於人間病例的出現,建立一個活躍的動物衛生監測系統就十分重要,它可為獸醫和人類公共衛生當局提供早期預警。

公共衛生教育和減少風險,在裂谷熱暴發期間,已確定與動物尤其是與其體液密切接觸,無論是直接接觸還是通過浮質傳播,是感染裂谷熱病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在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和有效的人類疫苗的情況下,提高對感染裂谷熱的危險因素的認識以及個人可用以防止蚊蟲叮咬的保護措施,是減少人類感染和死亡的唯一途徑。有關減少風險的公共衛生訊息應當側重於:減少因不安全畜牧業和宰殺做法而造成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風險。應當穿戴手套和其他適當的保護服,並在宰殺動物時謹慎處理生病動物或其組織。減少因不安全消費新鮮血液、鮮奶或動物組織而造成的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風險。在家畜流行病地區,所有動物產品(血液、肉和奶)在食用之前均應徹底加工。通過採用浸漬蚊帳、個人驅蚊劑(如果有的話)、穿淺顏色衣服(長袖衫和長褲)以及在媒介物種叮咬高峰期間避免戶外活動,強調對個人和社區的保護,以免被蚊子叮咬。

衛生保健設施中的感染控制,雖然尚未證明存在裂谷熱人間傳播,但從理論上講,病毒仍有可能通過與受感染血液或組織從受感染患者傳播給衛生保健工作者。照料疑似或確診的裂谷熱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者,在處理從患者身上提取的標本時應當執行《標准預防措施》。《標准預防措施》界定了確保基本水準的感染控制所需採取的工作方法。建議在護理和治療所有患者時執行《標准預防措施》,無論其是否被視為或確診為受到感染。預防措施包括血液(包括干血)、其他所有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包括汗液)的處理,不管其是否含有可見血,以及與非完整的皮膚和粘液膜的接觸。在網上可查閱世界衛生組織衛生保健標准預防措施備忘錄。如上所述,實驗室工作人員也有風險。對於從疑似裂谷熱人間病例和動物病例身上提取的用於診斷的樣本,應當由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進行處理,並在裝備適當的實驗室加工處理。

控制裂谷熱傳播的其他辦法包括媒介控制和防護蚊蟲叮咬。如果蚊子滋生地點可以明確確定並且范圍和程度有限,就地採取殺幼蟲措施就是十分有效的媒介控制形式。不過,在洪水泛濫期間,滋生地點的數量和程度往往過高,採取殺幼蟲措施不大可行。

4. 裂谷熱是怎樣傳播給人類的

絕大多數人間感染是與受感染動物的血液或器官直接或間接接觸所造成的。病毒可通過在宰殺、幫助接生、獸醫程序操作或處理畜體或胚胎期間處理動物組織而傳染給人。因此,某些職業群體,如牧民、農民、屠宰工人和獸醫,感染風險較高。病毒通過接種傳染給人,例如,通過被感染的刀創傷口或與皮膚裂口接觸,或者通過宰殺受感染動物期間吸入浮質。浮質傳播模式也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發生感染。

有證據顯示,人若攝入未經高溫消毒或未煮過的被感染的動物的奶,也可能感染裂谷熱。受感染蚊子叮咬也會導致人間感染,通常是伊蚊叮咬。嗜血(食血)蒼蠅也有可能傳播裂谷熱病毒。迄今尚無文件證明有裂谷熱在人間傳播的病例,在採取了標准感染控制預防措施後,也未見有關裂谷熱傳播給衛生保健人員的報道。沒有證據顯示在城市地區暴發裂谷熱。

裂谷熱

5. 誰知道噬菌體、里夫特裂谷熱、bacteriophage病毒(抗菌素)這三種病毒嗎

噬菌體是一類病毒,原指細菌病毒,近年來發現真菌、藻類都有噬菌體。噬菌體體積微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是一種非細胞結構的生命,但只有進入宿主細胞才具有生命特徵,並具有寄主專一性,其結構簡單,包括蛋白質外殼和包裹在中間的遺傳物質——一個單一的核酸分子(DNA或RNA)。在遺傳上研究得較清楚的是大腸桿菌的T系噬菌體,其外形一般呈蝌蚪狀,只相當於它的寄主大腸桿菌體積的1/1000,每個噬菌體大約是由等量的蛋白質和DNA組成。它的雙股DNA分子包在蛋白質外殼里,形成「頭部」,「尾部」則由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有領、髓、鞘、基盤、尾釘和尾絲,它們都是由蛋白質組成。就噬菌體與宿主的關系而言,可分為烈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兩大類。烈性噬菌體感染宿主細胞時,例如大腸桿茵的T4噬菌體以其尾部吸附在細菌表面上,然後將其遺傳物質DNA注入寄主細胞內,借用寄主的代謝機器復制噬菌體的DNA和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然後將這些DNA和蛋白質組裝成許多新的噬菌體,這時噬菌體通過宿主細胞的裂解而釋放出來,以後這些新的子代噬菌體又去感染附近的細菌,並將它們裂解,如此反復,結果便在長滿細菌的平板培養基上,形成一個不長細菌的透明斑,即噬菌斑。而溫和噬菌體在侵入宿主細胞後,其DNA可以和宿主細胞的染色體整合在一起,並與宿主細胞同步復制,宿主細胞並不裂解。遺傳學上經常將噬菌斑的形態和噬菌體的宿主范圍作為噬菌體的研究性狀,不同的噬菌體所形成的噬菌斑是不同的,噬菌斑有大與小、邊緣清晰與模糊之分。就宿主范圍說,有些細菌不受噬菌體的吸附,而噬菌體能感染和裂解的細菌菌株也可以不同。噬菌體的基因重組是首先在大腸桿菌噬菌體T2中發現,讓兩個T2噬菌體的不同突變體同時感染大腸桿菌,兩種類型的噬菌體DNA在宿主細胞內可以發生基因重組,從而產生重組類型的子代噬菌體。根據重組噬菌斑數與總噬菌斑數之比,即可算出基因的重組率。通過T2噬菌體的不同品系的雜交試驗,現知T2噬菌體的連鎖圖是環狀的。另外,還可以噬菌體為媒介使細菌間的遺傳物質得以傳遞、交換和重組,在這過程中,細菌的一段染色體被包裝在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內,並通過感染而轉移到另一受體細菌內,而使細菌產生基因重組。

何為裂谷熱?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簡稱RVF)-- 一種由裂谷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動物源性疾病(本來在動物間流行,但偶然情況下引起人類發病)。
主要經蚊叮咬或通過接觸染疫動物傳播給人,多發生於大雨季節。病毒性出血熱可導致動物和人的嚴重疾病,引起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因牲畜減少而導致的經濟下降問題。
人感染病毒2-6天後,突然出現流感樣疾病表現,發熱、頭痛、肌肉痛、背痛,一些病人可發展為頸硬、畏光和嘔吐,在早期,這類病人可能被誤診為腦膜炎。持續4-7天,在針對感染的免疫反應IgM和IgG抗體可以檢測到後,病毒血症消失。人類染上裂谷熱病毒後病死率通常較低,但每當洪水季節來臨,在肯亞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則會有數百人死於該病。
大多數病例表現相對輕微,少部分病例發展為極為嚴重疾病,可有以下症狀之一:眼病(約0.5-2%)、腦膜腦炎或出血熱(小於1%)。眼病(特徵性表現為視網膜病損)通常在第一症狀出現後1-3周內起病,當病損在視網膜中區,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永久性視力減退。其他綜合症表現為急性神經系統疾病,腦膜腦炎,一般在1-3周內出現。僅有眼病或腦膜腦炎時不容易發生死亡。
裂谷熱可表現為出血熱,起病後2-4天,病人出現嚴重肝病,伴黃疸和出血現象,如嘔血、便血、進行性紫癜(皮膚出血引起的皮疹),牙齦出血。伴隨裂谷熱出血熱綜合症的病人可保持病毒血症長達10天,出血病例病死率大約為50%。大多數死亡發生於出血熱病例。在不同的流行病學文獻中,總的病死率差異很大,但均小於1%。

Bacteriophage (細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病毒,通常簡稱為噬菌體

6. 普通感冒的兩大致病病毒分別是什麼

普通感冒的兩大致病病毒就是冠狀病毒和鼻病毒。裂谷熱

裂谷熱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響的是動物,但也能傳染人。傳染可導致人畜患染嚴重疾病。該疾病因裂谷熱感染的牲畜死亡和流產,也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裂谷熱病毒是沙蠅病毒屬的一個成員,即布尼亞病毒科五種病毒之一。該病毒最早於1931年確定,當時正在對肯亞里夫特山谷一農庄羊群中的一種流行病進行調查。自那時以來,已報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非有過疫情暴發。

7. 裂谷熱媒介是什麼

一些不同種類的蚊子可起到傳播裂谷熱病毒媒介的作用。各地區的顯性媒介物種有所不同,不同物種在維持病毒生存及傳播病毒方面可起到不同的作用。裂谷熱在動物中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感染蚊子尤其是白紋物種的叮咬所致,蚊子可通過以受感染動物為食而染上病毒。母蚊子也能通過卵子將病毒直接傳播給她的後代,從而孵化出新一代的受感染蚊子。

這說明了流行性疫源地裂谷熱病毒之所以持續的原因,它也使病毒具有一種可持續存在的機制,因為這些蚊子的卵子在乾旱條件下可存活數年。在大雨期間,幼蟲棲息地通常會被水淹沒,從而有利於卵子孵出,蚊子種群會迅速繁殖,將病毒傳播給其吸食過的動物。家畜流行病和相關的人類流行病也有可能傳播到之前未受影響的地區。

感染動物將病毒帶入有媒介存在的地區時,就會造成疾病的傳播,此種傳播尤其令人感到關切。如果未感染的白紋伊蚊和其他物種蚊子吸食受感染動物,通過將病毒傳播給其後來吸食過的其他動物,一次小的疫情暴發就可能迅速擴大范圍。

8. 感染裂谷熱後有什麼症狀

人體臨床特徵

人體輕度感染裂谷熱症狀:裂谷熱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為2~6天。受感染者要麼無任何檢出症狀,要麼出現輕度的疾病反應,有發燒癥候,即突然感冒發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和頭痛。一些患者出現脖子僵硬、畏光、食慾減退和嘔吐症狀;這些人在發病初期可能會被誤診為腦膜炎患者。裂谷熱症狀通常持續4~7天,此後通過抗體出現即可檢出免疫反應,血液中的病毒也隨之逐漸消失。

人體重度感染裂谷熱症狀:盡管大多數人間病例病情相對較輕,但仍有少數患者出現相當嚴重的症狀。通常會出現三種明顯綜合征中的一種或多種癥候:眼部(眼睛)疾病(0.5~2%的患者)、腦膜炎(不到1%)或出血熱(不到1%)。眼部反應:出現這種疾病反應時,與輕度疾病反應有聯系的通常症狀伴有視網膜病變。

通常是最初症狀出現一至三周後眼睛就出現病變。患者往往自述視力模糊或視力下降。疾患可能在10~12周內自愈,不產生任何長期的影響。不過,如果黃斑發生病變,50%的患者將會永久性失明。此種疾病患者僅僅因為眼部反應而死亡的情況並不常見。腦膜炎症狀:此種疾病出現腦膜炎症狀往往是在最初裂谷熱症狀出現1~4周之後。

臨床特點包括劇烈頭痛、失去記憶、出現幻覺、思維混亂、定向障礙、眩暈、驚厥、嗜睡和昏迷。隨後可能出現神經系統並發症(>60天)。僅患此種病症的患者,其剩餘的神經功能缺損很常見,病情可能會很嚴重,但死亡率不高。

出血熱症狀:這種疾病症狀在發病2~4天後出現,開始有嚴重肝損傷的跡象,比如黃疸。隨後則有出血徵兆,如嘔血、便血、紫癜皮疹或瘀斑(皮膚出血所致)、鼻孔或牙齦出血、月經過多以及靜脈穿刺部位出血。此種疾病有出血熱症狀的患者,其病例致死率很高,約為50%。死亡往往發生在出現症狀3~6天後。裂谷熱患者若有出血性黃疸症狀,10天後血液中仍可檢出病毒。

不同流行病的總的病例致死率差異很大,但總體來說,記載的這些致死率不到1%。大多數死亡是有出血性黃疸症狀的患者。

9. 蚊子會傳播什麼疾病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全世界瘧疾屬的成員有400種,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3]
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尤以非洲最為嚴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瘧蚊的一種其他疾病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由線蟲導致)。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在全球,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2]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聖路易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幸運的是,艾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10. 裂谷熱能預測嗎

預測能夠預知常常與暴發風險增加有關聯的氣候條件,並且可以改善疾病控制。在非洲,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的裂谷熱與高於平均水平的降雨期有密切關聯。植被對降雨量增加的反應,通過遙感衛星圖像很容易量度和監測。另外,東部非洲的裂谷熱暴發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暖期期間出現的強降雨有緊密聯系。

這些結論使人們能夠使用衛星圖像和天氣/氣候預報數據來成功地發展裂谷熱預測模型和早期預警系統。比如早期預警系統,可用於發現暴發初期階段的動物病例,使當局能夠實施有關措施來避免即將發生的流行病。

在新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框架下,裂谷熱暴發的預測和早期發現,以及對擴散到新的地區危險性的綜合評價,對於實施有效和及時的控制措施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