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出自哪裡譯成英語是什麼
出自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譯成英語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客觀地說明了醫生在治療疾病中的作用,病人如果有機會把病治好了,還需要時常地對病人給以關懷,並且全部用寬心安慰的話語來和他交流溝通。
(1)有時治癒擴展閱讀:
1848年,特魯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醫學世家,20歲時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學習,並於1871年完成學業。
同年6月,特魯多和女友洛蒂 (Lottie Beare)結婚並定居於紐約長島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晚年時,特魯多曾在自傳中深情地描述妻子,感謝她同甘共苦的親密一生。
1873年,特魯多第二個小孩出生後不久,年僅25的他不幸患上了肺結核,在當時,該疾病還沒有治癒的辦法,聽從醫生建議後,他隻身一人來到了紐約附近的阿迪朗達克山邊休養,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奇跡的是,他的病情逐漸康復,三年之後便痊癒了。
之後特魯多舉家遷居到了阿迪朗達克山旁 的撒拉納克湖畔。 1882年,特魯多得知德國醫生霍爾曼通過大山清新的空氣治癒肺結核病人的事跡,結合自身的經歷,他很受啟發。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治療肺結核的療養院--Adirondaec Contage Sanatorium 。
幫助和治癒了無數患者,當中包括著有《金銀島》的著名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之後他建立了美國第一家肺結核研究所,走在了結核病治療和研究領域的前沿。
② 有時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 出處哪裡
這是一位美國醫生特魯多墓誌銘上的行醫格言
③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話出自哪裡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正是這一時期在線義診領域的真實寫照。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段話用來形容這些悉心照料老先生、陪他看夕陽的「白衣天使」們,再恰當不過。
(3)有時治癒擴展閱讀
對醫生的期望的背後,是對生命意義的思索。疫情期間,這一老一少在夕陽下留下的剪影,恰好為我們推開了一扇觸摸生命與生活的門。
曾經,兩部《人間世》戳中了無數觀眾的淚點,患者之苦和醫者之難的真實帶來太多的無力感,但這並非苦情的記敘,樂觀依舊播撒在每一個角落,那些得了重病的小孩子們的日常依然有歡聲笑語,他們在努力享受著生命帶來的快樂。人間,依然「值得」。
如果說《人間世》只是一部紀錄片,那這次的疫情,無疑讓所有人又一次深切而又敏感地重新接近生命,傾聽生命的聲音。災難面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值得全力托舉,而對個人來說,更應該學著從單向度的追逐中抽離出來,去琢磨給予生命以時間,以及給予時間以生命。
④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什麼意思
是特魯多銘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中文翻譯簡潔而富有哲理: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1837年,患了結核病的特魯多醫生來到人煙稀少的撒拉納克湖畔准備等待死亡,因為在那個年代,結核病就是一種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條。
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他沉醉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偶爾也出去爬山打獵,過著悠閑的日子。漸漸地,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的體力在恢復,不久居然能完成學業並獲得博士學位。1876年,特魯多遷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納克湖畔。後來,創建了第一家專門的結核病療養院——「村舍療養院」。特魯多還成了美國首位分離出結核桿菌的人,並創辦了一所「結核病大學」。
1915年,特魯多醫生最終還是死於結核病,但是,他比當時罹患該病的大多數人的生存時間要長得多。
他被埋葬在撒拉納克湖畔。讓他名聲遠揚的,並不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著的話,他一輩子行醫生涯的概括與總結——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
對於這句銘言,有人說它總括了醫學之功,說明了醫學做過什麼,能做什麼和該做什麼;也有人說,它告訴人們,醫生的職責不僅僅是治療、治癒,更多的是幫助、安慰;還有人說,它向醫生昭示了未來醫學的社會作用。安康市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自成
醫學是面向人而生的,是為了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種種不適而產生的一種專門的學問。就本質言之,醫學是為了人、為著人的。過去,醫學所要救助的目標一直是生病的個體,而非人類這個物種。這句銘言就是對醫學所起作用的真實寫照,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醫學,揭示了醫學的真諦。時至今日,很多醫務人員仍在踐行著這句銘言,表達著醫學對生命的掛牽。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既神聖,又質朴。治癒、幫助、安慰,對於醫學和醫生來說,是沉甸甸的6個字!
「去治癒」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治癒」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細。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醫學的「本事」,對醫學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算治癒了,醫生也應該客觀地評估其成效。事實上,絕大多數醫生都追求精湛的技術水平,試圖做一個真正能「治癒」的人。這也是醫學的人文性使然。
給病人以援助,是醫學的經常性行為,也是醫學的繁重任務,其社會意義大大超過了「治癒」。技術之外,醫生常常要用溫情去幫助病人。從古至今,一切醫學技術都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幫助。醫學的作用只是幫助而已,不必渲染誇大其「神奇」。通過醫學的幫助,人們才能夠找回健康、保持健康、傳承健康。
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安慰也是醫學的一種責任,它飽含著深深的情感,決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學會安慰病人,堅持經常安慰病人,是一個大課題,很見功力!
可以說,這句銘言明確了醫學是飽含人文精神的科學。抽去醫學的人文性,就拋棄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⑤ 對於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你怎麼看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既神聖,又質朴。治癒、幫助、安慰,對於醫學和醫生來說,是沉甸甸的6個字!
「去治癒」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積累。「治癒」是「有時」的,不是無限的,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細。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醫學的「本事」,對醫學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算治癒了,醫生也應該客觀地評估其成效。事實上,絕大多數醫生都追求精湛的技術水平,試圖做一個真正能「治癒」的人。這也是醫學的人文性使然。
給病人以援助,是醫學的經常性行為,也是醫學的繁重任務,其社會意義大大超過了「治癒」。技術之外,醫生常常要用溫情去幫助病人。從古至今,一切醫學技術都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幫助。醫學的作用只是幫助而已,不必渲染誇大其「神奇」。通過醫學的幫助,人們才能夠找回健康、保持健康、傳承健康。
安慰,是一種人性的傳遞,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安慰也是醫學的一種責任,它飽含著深深的情感,決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學會安慰病人,堅持經常安慰病人,是一個大課題,很見功力!
⑥ 如何理解『偶爾治癒......』其原文是什麼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治癒治好 ,只是偶爾能做到,緩解舒緩,經常能做到,安慰安撫,則總是能夠做到。』)這是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 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也是他對自己從事醫療行業一生的成就的總結。作為醫生,若能在心 理上給予病人和家屬足夠的安慰,是可以從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和防範醫鬧事件的發生的。而作為患者,應該 知道醫生和醫葯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只能做到偶爾治癒,而多數情況下,能做到緩解就不錯了。很 多急性的疾病,有可能治癒,也有可能死亡,也有可能演變為慢性病或者演變出後遺症。現代醫學對於急性 疾病的治癒率,做到了越來越高。而慢性病,多數傾向於難以治癒,故此才成了慢性病。不過,有經驗的老 中醫對於很多疑難病症的治癒率比西醫高的現象很有啟發性。根據中醫理論,再配合先進的保健儀器,很多 慢性病也變得容易治癒了!但,慢性病,若想依靠醫院和醫生,是不容易做到治癒的。一般要依靠自己,依 靠自己的學習、探索、實踐、堅持和自律。人想要健康,不能依賴醫院,要依靠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心理狀態,依靠好的習慣來維持健康,或者追求更好的身體。所以,在追求健康和治癒的道路上,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