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大國寡民

大國寡民

發布時間: 2021-08-12 02:56:15

❶ 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

[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
五律一首詠懷
春早

門掩荒村土,香燃瓦罐爐,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
山窮斜影暗,冰冷一燈孤。
酒倩真情飲,書好夜深讀。
停杯搔發短,青春或可贖?
2011-1-17
詠懷

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

詩人的兩首《詠懷》在寫作的時間上連接緊密,又同樣為五律,在運筆和行文中也有相近的敘事向度,將兩首視作同主題下的子系作品似乎可以,但是有一個細節,在這首作品的題目中給出了明確的時空坐標,我想,這不完全是為了在題目上有所區別,由於時空的限定,就決定了這首詩被放置在一個界限分明的范圍內馳騁詩意,雖然,這並不影響詩人才情的發揮,以及對修辭和文字的把握與琢磨。假如將這首詩和上一首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一首通篇籠罩在低迷、蕭索的氛圍之中,與上一首結尾處輝映的霞光不同,這一首更有現實主義的意蘊和筆力,沒有出現在詩意盡頭的拯救和奇跡。

生活沒有留給想像太多的餘地和善意,這也讓我注意到,歷史上的大詩人,其生活沒有他們的文字精彩,甚至讀者喜歡他們的詩,卻對他們的生活經歷心驚色變;假如易位而思,我們會自然地認為在同樣的生活處境下,我們決然不會有心情和精力去寫詩,但是,詩人不僅寫了詩,而且千年傳誦,不得不讓人口服心服;而我想指出的是,這種假設並不成立,詩人都是天生的,不因生活的起伏而改變這一先天的預設,並非苦難造就了詩人,而是苦難為詩人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創作題材,詩人的天賦藉助沉重的歷史題材得到彰顯,並因此獲得與時間抗衡的內在質地,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正是這個道理,那些承平時代的詩人,之所以沒有與天才比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生不逢時——一個人們惟恐避之不及的時代,也就使得他們的文字只好在風花雪月的層面上放浪形骸,對於他們並不遜色一流詩人的才華而言,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但是,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時空;大多數人在遠離思想、文字和審美的此岸打量那千篇一律的生活,如果將人生的痛苦折除計算,就會發現普通人的苦難並不比詩人所經歷的加減多少,甚至往往遠遠超過詩人所承受的,但是,我們也沒能成為詩人,繼續在大國寡民的幻夢中輪回著生老病死,這里沒有對普通人不敬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嘛,只是想說,苦難未必造就詩人,以及那些令人仰止的偉業;天才和凡人都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極限,了解自己,將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必忌妒天才的稟賦;天才有著自己的命運,而生活的苦難則是成就一個傑出詩人珍貴的助力。假如杜甫不是生活在一個由盛而衰的時代,如果不是經歷了國破家亡、輾轉流離,「詩聖」的名號未必專美於他,當然,這種「苦難美學」無法以偏概全,但是卻可以成為評定一位詩人和他的作品的標准之一。

如果要問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治耶亂耶?那麼,我的一干文字已經做了回答;應該說,當下正是蘊育頂極詩人和作品的歷史階段,甚至要超過歷史上呈現的那些詩學高峰,雖然限於資源和條件未能與那些偉大的作品見面,但是,相信未來會有機會補全這個時代的文學地圖,為精神的里程和走向正本清源,為此值得期待。

首聯「門掩荒村土,香燃瓦罐爐。」就在一個少植被、多風沙的環境中打開文字內斂的鋒芒,黑暗的語境一直是異端文字棲息的幽谷,在時光的流沙中無數次虯起呼嘯的詩情,文字從雕版和鉛字的陣營與封鎖中破壁而出,成為黑暗之中一道永不熄滅的光源;當沙塵的鋒線步步進逼城市的邊緣,讓北部的防守在天空凌厲的進攻下崩潰,在風暴一路凱歌的行軍路線上,是被風沙催萎的社區和人群,戰敗者灰頭土臉地埋首於沙塵覆蓋的區域;在這樣的生活景觀中,風沙也雕塑著人們的意識和心靈,榨乾眼中最後的光彩和內心僅剩的水源,靈魂已經先於身體乾枯;時間被風化之後,碎屑捲入沙塵之中隨風揚起然後又紛紛落下,被拐入歧路的風推著跑上一段,最後在街道和角落裡堆積,順著門扉留下漲潮的刻度;世界除了漫天的風沙,就是被黃塵覆蓋的村落,眼前的景象固然愁慘,但是物質和精神世界被一道門分開,在詩人的一方天地,詩情的香煙氤氳於形上的空域,這里的焚香與宗教話語無關,但是卻與信仰有關,在我看來,信仰要比宗教信仰的范疇更加廣泛,宗教信仰只是信仰之下的一條分支而已,也就是說,宗教信仰中的虔誠和信義,在普遍的信仰中依然存在,在一個物質條件睏乏,精神資源惡劣的情況下,一個履道者可以做的就是抱緊自己的信仰,而在這樣一個時代,對於我輩這樣的草根來說,又可以信仰什麼呢?體制的烏托邦夢囈早已經是昨日黃花;傳統文化在高強度、大面積、全方位的破壞下徹底隕落在歷史長河中;經濟改革二十多年,百姓的生活大約已經註定,再不指望能藉助「改革」的餘波,鼓動一下無望的水面;一些人轉向宗教,還有大部分彷徨不知所以,不過,還有比各種宗教總和更眾多的信仰存在,那就是——錢,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錢,幾乎成為目前國人的集體信仰;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信仰錢?只有在所有希望都破滅的社會中,人們才膜拜金錢,並非金錢能帶來希望,金錢只能以毒品、酒精的性質麻醉人們的感知和痛苦;其實,痛苦是在絕望的世界中,惟一可以返回生活和希望的通道,無論用什麼方式阻塞這條狹窄的道路,只會在絕望中越陷越深,而我看到人們在下沉的生活與靈魂中,緊緊抱住了金錢的石頭……在這個功利主義因子早已深深植入人們DNA的民族中,如果沒有一場脫胎換骨的思想革命,實不能指望在這種勻速漂浮的時間中,民族性能有多少進化的可能;但是,如果返觀歷史,就會發現有不少打著「革命」旗號的運動,非但沒能解放思想、提純文化、升華精神,反倒對人們從身體到靈魂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戕害,這不禁讓我在想:難道思想的革命是不可能的嗎?難道「革命」除了流血,就不會帶來任何積極意義上的促進嗎?難道我們註定要生活在一個「告別革命」的時代中嗎?

假如再次審視這些形形色色的「革命」,就會發現,這些「革命」都是「偽革命」,都是在「革命」的幌子下對於權力的爭奪和替換,這些「偽革命」是不會帶來思想、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革新和進步,恰恰相反,每一次專制權力的輪換,首先就是對形上領域的壟斷和管控,集權者非常清楚在思想層面中保有自由精神的種子,而要維持專制統治的穩定,就必須對思想界進行意識形態的革命,以掘地三尺的深度刨斷自由精神的根系,在這種釜底抽薪的破壞下,又怎麼會有真正的思想革命發生呢?說到思想革命,它會發生在什麼要的社會條件下?顯然,不能指望通過行政的手段發動一次思想革命,思想革命的主語是思想,用權力悄然置換革命的主語,就會讓思想革命錯位成流血的革命;那麼,在文化領域醞釀一場思想革命是可行的呢?「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也許是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思想革命,並為從文化到思想的理路演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可惜,這場思想革命以失敗告終,拋開歷史的意外不說,即使沒有「救亡」的宏大敘事,新文化運動的晚期,思想革命的動力已為強弩之末,紛繁的文化話語稀釋著思想革命的濃度,唯智主義的交鋒將大眾排擠到歷史舞台的角落中保持沉默,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和戰場被日益縮小到學術的范疇,而與社會和大眾脫鉤;文化權力的爭奪,將會把思想革命引上精英參與的歧途,終於成為小范圍內的智力游戲,這與社會層面的思想革命相去甚遠;思想革命在什麼條件下才是可能的?今天我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制度層面的改革之下,讓思想革命水到渠成的發生。相信這個問題久久困擾著「五四」一代先賢,他們為了求解這個問題付出的比同時代,以及未來的我們多得多,甚至有的從書齋走向流血的革命……可惜,他們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並非先賢不夠智慧、努力、勇敢,而是當時全世界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沒有多少人敢肯定,自己已經尋找到了;不同國家、民族、制度中的思想者們都在不停地試錯,而直到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年,這個問題才真正給出了實證後的答案——普世價值。作為普世價值為核心的民主制度,不僅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前提和必要,而且,民主制度下誕生的公民文化,更是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的直接體現,而在公民文化之中孕育熏陶著公民的思想和意識,並且成為整個社會的風俗習慣,在我看來,這就是推動西方文明發展的力量源泉;而對於我們來說,普世價值的理念和作用不會例外,用民主制度來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在一個民主制度的框架下,用公民文化更新臣民文化,思想革命的完成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民主是當前國人最好的信仰,第一,民主不像宗教信仰中超驗的天堂、極樂凈土,民主是在世俗世界可以實現的,而且已經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成熟、完善的制度;第二,民主切實關繫到每個人的生活,無論是有權者還是無權者、精英還是草根、富人還是窮人……從長遠來看,民主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第三,民主是需要每個人參與的,不像西方老牌民主國家,民主已經成熟,甚至人們可以毫不在乎自己的權利,比如投票權,據說2009年美國總統競選,投票率創歷史新高,幾乎50%的美國選民都去投票了,也就是說還有一半美國選民放棄了自己的投票權利,而這已經是不錯的投票率了,而只有一半選民參與的民主,絲毫不影響民主制度的運行;而作為一個前憲政國家,我們的民主建設還處在篳路藍縷的創業階段,美國選民手中的一張選票不會讓他們成為比肩開國諸賢的歷史地位,畢竟是華盛頓、傑弗遜、富蘭克林這些人締造了美國的民主,但是,在今天的中國,你呼籲民主的一篇博文、一個理念、一條微博、一條推特,都是在為未來的民主中國奠定下不可獲缺的一塊磚石,這足以讓你與民主一起被後人永遠紀念,而這光榮屬於每一個爭取民主的人,讀後感《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當然,信仰民主還有其他的好處,但是,我想以上三條就足夠了,在信仰民主,追求民主的路上,去迎接民主的到來,這時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耀。

二聯「山窮斜影暗,冰冷一燈孤。」時間在這里登場,它為這一聯的敘事創建了一個時間背景,從側面輔助烘托主題;這是一個似曾相識的黃昏,但是降臨得比印象中突兀迅猛,沒有白晝與日光的鋪墊,彷彿世界從一開始就以傍晚的面目旋轉,西沉的太陽將身體埋入了連綿的群山之中,余暉從山峰上滾落,沿著山脊下滑時發出悚然的風聲,僅有的光亮被拖到山的另一邊,在眼睛無法窺視的一側;而這一邊,山峰的影子被奄奄一息的光芒拉長,從山腳直到俯視之下的村莊,在山影的投射和刺探下,在黑暗君臨之前,村落已經進入夜晚,在半空堆積的暗色如崩毀的巨石砸落下來,濃稠的重力壓在大地的脊樑之上,讓人煙之上平緩流動的薄暮凹陷、變形,殘喘的光從四周翹起的邊緣泄漏出去,又被群飛的烏鴉裁開、剪碎,和抖落的羽毛一起,消失在天地混淆的世界盡頭。

到了掌燈的時候了,電氣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燈火與燈光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人們對兩者的感受卻是天差地別,燈光與現代化、城市、科學文明屬於同一譜系,它標志著人們與自然界形成了新的關系,當人們不再效仿自然的時候,當人們將自然作為生產原料的供應商和加工廠的時候,自然就失去了史前,甚至農耕時代的威嚴,在人們眼中呈現的是一個「去魅」之後的自然,人們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打量自然,將其視作可供開發、採掘的礦藏,石油、煤、鐵礦石、木材……大自然有求必應,對於人類的欲求無限滿足不求回報,但是,人類還是回報了自然的施捨,卻用一種恩將仇報的方式,對於資源的濫用和破壞,在毀滅了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人類的明天自掘墳墓;而燈火就不同了,這個詞本身就含有濃厚的詩意,它顯示著古老的世界觀和辨證法:先有火,後有光;而火,是誕生在自然之中的,從天上的太陽,到閃電,再到野火,可以勾勒出火焰高屋建瓴的運動流程,火擁有和水一樣的智慧,它同樣也是形上符號之一,不同於水的隱忍,火是張揚的,在它燃燒的呼吸中,一顆創造的靈魂在躍動的火苗中起舞,火,開啟了人類文明的篇章,從用火烹調食物、照明、驅趕野獸,到制陶、冶煉,火在人類文明的起點,給予人們最迫切的需要;許多文明中都有關於火的創生神話和原始崇拜,在人類文明進程的某個時間點上,火,幾乎被先後點亮,從此開始了燎原人類世界的進程;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火從原始的狂野逐漸被馴化為家養的灶火,當火焰在爐灶中熱身,開始了它燒飯、燒水、燒炕等等工作的時候,火,是否會懷念起在曠野中打開身體的愜意和驕傲呢?火的用途在增加,而且越發的精緻,一盞油燈或一支蠟燭就可以呼喚火的精靈,同時,火的殺傷力卻在降低,除了戰爭和集權的目的,暴力之火被權力悉心掌管;而人間煙火則是老百姓熟悉的范疇,所謂「燈火」,就是從這個陣營里放出光芒的;燈火,有著農耕時代的韌性和溫婉,在它的輻射和光譜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幅田園詩般的畫面,它匯聚了前現代社會中普遍的夢想和幸福假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後終於走進這幅畫卷,不過,以苦難深重的歷史進行參照,我想成功實現的人一定不多;因此,這也為燈火的外延增加了更多向度的演進,比如,一盞為文字點燃的燈火;小時候就學習過「鑿壁借光」、「螢囊映雪」的課文,當時的我就想不太明白,在一個有電燈的時代,鑿牆或是抓螢火蟲這樣的事情,有什麼借鑒意義?若干年後,當我在一盞節能燈下敲打鍵盤時,夜如此的寂靜,它放大了那些最微弱的心聲,回盪在我耳畔,當年我不能理解的故事和心情,今天,我也許領悟了幾分,探索者追求的不是作為物質存在的光,而是令人醍醐灌頂的精神之光,而這種收獲無疑是艱難的,它甚至必須以常人無法理解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眼前,就像我的視線被那些洞穿的牆壁和飛舞的流螢吸引一樣,在思想和用力進入主線的時刻,卻從岔路上旁逸斜出,今夜回首,才發現自己距離答案一步之遙,恰恰這一步卻繞出不知多少時光和路程;文字在燈光下翻動墨水的身體,想像從光潔的紙面搖曳而起,像是一片盛開在空靈之中的思想之花,花朵沒有果實,卻留下帶刺的荊棘纏繞播種者的靈魂,在疼痛中感受不自由的苦悶,卻在黑字中沉入更深。而在這個寒冷冬夜,當平穩的燈光在詩人眼中點亮時,它是否可以還原成飄忽在詩意和歲月中的燈火,甚至燭火呢?詩人沒有給出正面回答,將重返時間的選擇留給了讀者。

三聯「酒倩真情飲,書好夜深讀。」揭開了詩人面對黑夜時的選擇,酒與文字,是橫穿黑夜的坐騎和燈籠,這里不是在炫耀詩情的飄逸和瀟灑,酒只是用來助燃靈感和意念,稍許的酒精足以讓想像在微醺之中跳動華麗的舞步,與其說文字被酒浸透,不如說文字如酒,已經陶醉了詩人的心靈,而讀者在香氣四溢的詩篇中,用閱讀和思考的酒杯盛舀滾滾流淌的詩情,而醇香柔軟的韻律一旦沾唇,就變成了後力無窮的火焰被從舌尖接引到塊壘堆積的胸膛,酒,於是被賦予了大洪水與世界風的功能與效果,它摧枯拉朽地盪平煩惱和痛苦建築在心頭的重重工事和堡壘,帶給飲者通體澄明的透亮與豁然開朗的感悟,它如潮汐一般的手,推著人們飄忽的感覺在凌空蹈虛,時間的光線和敘事完全折斷、零落在酒與文字交織的世界裡,在人們的視閾中,時間正以低語的閃光返回出發的原點;從常識中建立起的時間感被酒消逝後,人們不知不覺中掙脫了分秒與時刻的束縛,在恍兮惚兮之中放鬆了身體與機心,這種宛如夢境——對一些不做夢或不常做夢,抑或是夢境與現實區別不大的人來說——甚至比夢境還要愜意的感覺,在酒力退潮之前,人們可以順著酒精的慣性飄出很遠,遠到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一旦酒醒,人們馬上從幻覺的雲端墜落到堅硬的現實大地上,在一邊對著世象的鏡子端詳醉時留下的傷疤,一邊在意識和心底重建那些溝壑與壁壘,也就是說,憑借外力達到的「自由」,只是剛剛站在了自由的彼岸的海灘之上,將沖上感覺沙灘的意識浪花誤認做天堂的海流;而相對於酒醉的短暫,文字對讀者的影響更為持久深厚,在人生的大夢之中,文字的夢幻卻比個人的迷夢還要遼闊,就在文字的空中花園里,在夢的夢中,卻隱藏著通向精神家園的秘密路徑;詩,也能醉人,於詩中濃縮的才情和放射出的萬丈靈光,在人們乾涸的精神河床上流淌著一脈生機,也同時滋潤著居於審美荒漠中心的最後一塊天性綠洲。

就像一個深知酒中之意的酒客一樣,當一個人在文字中飲酌已久,就會漸漸明白,哪一種、哪一類、哪一個酒家,甚至哪一窖酒最適合自己,在這一點上,兼愛不一定是濫情的表現,只是我懷疑,紛繁的語法和修辭會敗壞讀者精緻的味蕾,讓敏感的神經在酗酒的沖擊下終於崩潰,最後失去最基本的味覺,就有些得不償失了;在這一點上,我倒是傾向那些偏愛某個作家、某部作品、某種風格的讀者,就像鍾情於某個牌子的酒一樣,之外的酒雖然也喝得,但是卻不值得一醉;唯有自己所青睞的文字,才值得在細細的品味中,感受來自文字深處的情愫和思想;大概閱讀與飲酒的區別就在於酒可以兩人對飲,尤其是和知己共醉,人生盡興一至於此;而書卻是需要一個人來讀的,閱讀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對話,兩者的交流在沉默中進行,一問一答;抑或是作者在講述、讀者在聆聽;從序到跋,從書頁的打開到合攏;當閱讀結束的時候,紙張和油墨收集了讀者的氣息與指紋,這讓書籍增加了無形的重量;在閱讀之後,有時讀者感到如釋重負,有時卻如負泰山;而這些年的閱讀經驗告訴我,那種因為閱讀而讓自己輕松的時光一去不返,倒是後一種情況成為閱讀的主流,甚至往往這些文字還不夠沉重,似乎不能鎮住我扶搖九霄的意氣,於是只好用自己的文字來為思想增加重量和力度;文字如摞起的酒瓶,正從生命的酒窖中一點點的傾空,在無數個沉醉於文字的夜晚,時光順著書脊滑進過往的深淵。

對於詩人來說,這是一個無人對飲的夜晚,想像從澄清的水面沉降杯底,在光暈的倒影中,詩人是否在端詳著自己的面龐和歲月無聲走過的痕跡?詩人獨自斟飲,在寒冬的夜晚,無法邀請一輪明月和它投下的清水身影,在既無歌聲也無舞蹈的飲酒中,詩人拿起了書;據我所知,一邊飲酒一邊讀書的詩人有不少,也許是他們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也許是邊讀邊飲給予詩人雙倍的樂趣,也許只是單純的喜愛罷了,總之,詩人尚有喜歡的文字可讀,這,的確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末聯「停杯搔發短,青春或可贖?」就在詩人讀書和飲酒的恣意中,一個突然的動作打斷了線性的敘事,詩人放下了酒杯,同時也放下了手中的書卷,是什麼讓他的思緒在連貫的動作中戛然而止?不是酒的味道不夠醇厚,也不是文字不夠精彩,而是有另一種情緒在杯酒中發酵雀起,它的旋律比酒與文字還要悠長、深厚,就在詩人順著頭頂用手撫摸淌過額頭上的流光時,眼中閃過的是一去不返的歲月;年華,從童年的歡娛中、背井離鄉的流轉中、從跌入現實的蒼茫中……從酒與詩的醉意和篇章中悄然流逝,不僅是詩人,對於每一個讀者而言,我們是否可以拿著今天的收成作為兌現昨天的憑證?恐怕許多人與我一樣,面對曾經的宏願和抱負,張開緊握的雙手,卻是疲憊的掌紋和浸濕宿命的汗與淚;這不禁讓我在想,就在我肆意地向文字中傾注時間和私人情感的時候,時光在勻速漂浮中的陡然加速,當我在文字的結尾寫下完成的日期,這一個個日子竟然代替了月歷,將一年的光陰穿綴起來,掛在了記憶的相框中,這就是我即將過去的一年,在此之前,還有一些不同內容但同樣長短的「一年」,如果說這一年與那些「一年」有什麼區別的話,是我留在文字中的思考和用力,讓無論如何都會流過的時間,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白白浪費,唯此也算是得償所願了;與時間有關的交易,對於人們來說,從來都是一筆賠本的買賣,因為無論用時間換來什麼,都沒有時間本身珍貴,而時間永遠在分分秒秒地貶值,在人們經營、揮霍、嘆息、後悔、思考的時候,時間離我們遠去;當詩人在文字中為自己尋找到一個安身之所的時候,對於我們來說,生命要怎樣橫穿過這個無限可能的世界,選擇的權利,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2011年1月23日至28日



〔書好夜深讀——《天通苑臘月詠懷》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大國寡民是什麼含意

上面一個大大的國家,下面都是像一顆顆沙粒一般的小民,每一個小民都是孤立無助的,這就叫做寡民。有國家可是沒有社會,沒有社會就沒有社會力量,沒有社會力量的摶合,人就只能成為寡民。此所謂大國寡民—大國之下,寡民罷了。--

❸ 這句話是誰說的歲月就像一條河。。。

郭敬明的《左手倒影 右手年華》一書中第5頁下

原文是:「大提琴的聲音像是一條河,

左岸是我無法忘卻的回憶,

右岸是我值得緊握的璀璨年華,

中間飛快流淌的,

是我年年歲歲隱淡淡的感傷。」

不知道到底哪才是最原始的。

❹ 哩(lī)組詞有哪些

吱哩哇啦
讀音:[zī lī wā lā]
釋義: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出處:盧躍剛《大國寡民》:「門關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❺ 帶果字的成語,果字成語大全,果的成語有哪些

帶有果字的成語 :言信行果、南貨齋果、擲果潘安、菜果之物、收園結果、碩果獨存、自食其果、後果前因、果熟蒂落、果如其言、果行育德、強毅果敢、銀裝素果、忠果正直、果如所料、蘭因絮果、來因去果、果不其然、因果報應、收因種果、言言善果、碩果累累、言行信果、互為因果、擲果潘郎、收緣結果、開花結果、食不果腹、絮果蘭因、前因後果

❻ 大國寡民的第一章 武芳·人鬼之間

一瓶濃硫酸把武芳變成了鬼,慘絕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慘之夜--
大門敞開,多人參與施暴,集體圍觀不救--
司法機關辦案不力,開脫罪犯,蹊蹺環生,案件久拖三年不決,只因涉及一個副市長的二公子和陝西精神文
明典型烽火村--
武芳忍受強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狀不輟--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慘無人道,行使人大幹預權力,一名罪犯被誅,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認為還有參與犯罪過程的嫌疑人漏網,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
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創造了奇跡,令人驚嘆--
烽火村好惡鮮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屬,武芳被迫流落他鄉--
硫酸毀容毀身案揭開了一段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
作者從八年武芳案追蹤到烽火村四十餘年歷史的追蹤。

❼ 帶吱的成語有哪些

帶吱的成語:
吱哩哇啦
[釋義] 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出處] 盧躍剛《大國寡民》:「門關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❽ 大國寡民是什麼意思

解釋:國家權力過於集中和濫用,人民性格過於怯懦和虛偽,導致國家雖大,人口雖多,甘為國家奉獻和犧牲的人民卻少。

❾ 趙雲的性格特點和故事

性格特點: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忠勇無比;膽大而又細心。

故事:

1、單騎救主: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

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2、領土貢獻: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盪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後,趙雲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犍為兩郡。

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趙雲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後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9)大國寡民擴展閱讀: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裡有說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說「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1984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評書《興唐傳》里,羅成被比為是常勝將軍趙子龍。

2008年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見龍卸甲》里,將趙雲塑造成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