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有哪些
背景是唐代在經過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後唐代成為了一個富強的國家,經濟也達到了頂峰,基於這個基礎上,社會上的各種矛盾,統治階層的人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唐玄宗便開始更貪圖的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曾經的提倡節儉變為了揮金如土,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隨後楊國忠便替代了李林甫,擔任了宰相。
楊國忠到處搜刮農民的財產,以至於當時的朝廷是小人當道,導致了當時朝廷的腐敗,同時也促進了安史之亂的到來,安史之亂使唐朝的人口大大下減,經濟也下滑,安史之亂雖然唐朝獲勝,但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了。
②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提起唐朝的話,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朋友腦海中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出現「大唐盛世」這個詞彙,從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日常了解到的關於唐朝的信息來看,唐朝的確堪稱我國最盛大的一個朝代。
唐朝的盛大不僅體現在經濟高度發達,文化極其繁榮,更是有著來自天南海北的使臣來到大唐朝拜。毫無疑問,當時的大唐就是世界的中心,在長安的街頭你不僅可以看到繁榮的商業,更是可以看到各色人種的外國商人,在我國的歷史上,唐朝的武力或許不是最強大的,但卻是最繁榮的。
可即便是如此繁榮鼎盛的唐朝,也有著一段悲慘的時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安史之亂」。
對唐朝的影響雖然唐玄宗時期的唐朝沒有唐太宗時期強大, 但是當時的大唐依然十分的強大,可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卻走上了下坡路,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安祿山自己也落得什麼好下場,到頭來竟然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③ 安史之亂的歷史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使得唐王朝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叛軍南下攻佔洛陽、長安。洛陽、潼關失陷後,長安一片混亂,百姓逃散,玄宗攜貴妃等倉皇逃往蜀中。玄宗出逃之後,太子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直到公元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這場持續八年的戰爭,歷史上叫作「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北方生產大受摧殘,田地荒蕪,人們流離失所,許多州縣成為廢墟。唐朝從此由強盛轉向衰落。唐玄宗出逃入蜀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由於唐末封建軍閥的多年爭戰,致使土地荒蕪,水利失修,人民處於戰禍災難之中。尤其在西起關中,東至青、齊,南及荊、郢,北亘衛、滑的北方地區,「人煙斷絕,荊榛蔽野」,古都長安房屋僅存十之三、四,洛陽城裡,「井邑窮民,不滿百戶」。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④ 安史之亂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安史之亂對整個中國的影響
其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其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余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其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其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
⑤ 安史之亂的背景及影響
安史之亂為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王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一、安史之亂的背景
1、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坐大
。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
軍事與行政的統合使得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成為唐室隱憂。
2、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726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中期,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光是賬面上的兵力即達18.39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13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3、玄宗怠政
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越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
4、將相不和
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反唐。
二、影響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1、導致藩鎮數量激增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
2、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
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3、唐朝聲威至此淪落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南方的海上絲路則逐漸取代。
(5)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哪些擴展閱讀
安史之亂的結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
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⑥ 安史之亂的社會影響是什麼
1、影響
社會混亂。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剝削加重。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邊疆不穩。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經濟重心南移。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西域獨立。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2、戰爭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於發起叛亂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主,故稱安史之亂,又因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由三代皇帝平定,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唐朝再無中興之日,變得平庸。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司馬光《資治通鑒》:「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⑦ 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
安史之亂是中唐社會矛盾的產物。由於唐朝社會長期承平,不識戰斗,所以叛兵很快攻下洛陽和長安。然而叛軍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婦女、財貨,男子壯者荷擔,老弱則被殺死,漸失民心。「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遊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盪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面。
⑧ 安史之亂的背景和影響有哪些呢
安史之亂,也稱安祿山叛亂,在唐朝當時那個政治背景下,如果不是安祿山叛亂,也有可能出現王史叛亂,李史叛亂等,為什麼這么說呢?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否則,唐朝還不知道要強盛到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