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雷克海峽有哪些特點
德雷克海峽位於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之間,緊鄰智利和阿根廷兩國,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溝通的重要海峽。在巴拿馬運河開鑿之前,德雷克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其寬度竟達970公里,最窄處也有890公里。同時,德雷克海峽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峽,其最大深度為5248米,如果把兩座華山和一座衡山疊放到海峽中去,連山頭都不會露出海面。德雷克海峽以其狂濤巨浪聞名於世———由於太平洋、大西洋在這里交匯,加之處於南半球高緯度,因此,風暴成為德雷克海峽的主宰。海峽內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颶風狂浪,一年365天,風力都在八級以上。即便是萬噸巨輪,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也被震顫得像一片樹葉。這片終年狂風怒號的海峽,歷史上曾讓無數船隻在此傾覆海底。於是,德雷克海峽被人稱之為「殺人的西風帶」、「暴風走廊」、「魔鬼海峽」,是一條名符其實的「死亡走廊」。
16世紀初,西班牙佔領了南美大陸,為了切斷其他西方國家與亞洲和美洲的貿易,他們封鎖了航路,嚴禁一切他國船隻的來往,使太平洋變為西班牙的私海。這時,英國人德雷克的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擊,德雷克僥幸逃脫後,為了報復就成了專門搶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盜。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軍艦追捕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一海峽。這一發現,為英國找到了一條不需要經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新航道。從此,該海峽就以其發現者———英國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德雷克海峽運輸航道的作用日漸式微。然而,隨著南極大陸對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的關系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對南極的關注也與日俱增,紛紛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與探險。德雷克海峽,這條從南美洲進入南極洲的最近海路、眾多國家赴南極科考的必經之路,也因此被賦予新的戰略意義。可以預見,隨著人類對南極大陸科考與開發的深入,德雷克海峽的戰略地位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貳』 德雷克海峽在哪裡
德雷克海峽位於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南北寬970千米,最大水百深5248米,是世界上最寬、最深的海峽。德雷克海峽是各大度洲通往南極地區的問海上和空中交通要道。海峽內經常有狂風巨浪,海面冰山答林立,是航運最危險的通道。
『叄』 德雷克海峽
麥哲倫海峽是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的海峽,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長約563km,寬3.3~32km,海峽內寒冷多霧,並多大風暴,是世界上風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
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它位於南美洲南端與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東間長約300公里,...德雷克海峽示意圖德雷克海峽不僅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也是世界最深的海峽。它的最大深度達到5248米。
『肆』 德雷克海峽的作用
1. 自然資源:
表層水富含磷酸鹽、硝酸鹽和硅酸鹽,自北向南遞增。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營養鹽豐富,有利於生物生長的海區之一。 這里有很多海生動物,最多是海膽和海星,也有海綿。浮游生物也相當豐富。南部盛產磷蝦。
2.地理位置:
德雷克海峽位於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之間,緊 德雷克海峽鄰智利和阿根廷兩國,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溝通的重要海峽,也是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的地方。在巴拿馬運河開鑿之前,德雷克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它位於南美洲南端與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東西長約300千米,南北寬達970千米。德雷克海峽是世界各地到南極洲的重要通道。由於受極地旋風的影響,海峽中常常有狂風巨浪,有時浪高可達一二十米。從南極滑落下來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峽中,這給航行帶來了困難。
3.地理作用:
峽內海水從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極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流量達150,000,000立方公尺/秒(5,300,000,000立方尺/秒)。表層水溫自北部的6℃(43℉)到南部的-1℃(30℉)。在南緯60度溫度發生顯著變化,這個地區叫作南極輻合帶或極鋒,副極地表層水和更冷的南極表層水 德雷克海峽以此為界。在500~3,050公尺(1,600~10,000尺)深處,有較暖和鹽度較大的環極深水環流。就整個德雷克海峽而論,海水鹽度和含氧量均從南向北遞增。
4.交通航運:
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峽對19和20世紀初葉的貿易起過重要作用。由於巨型油輪的出現和巴拿馬運河的日益擁擠,德雷克海峽有可能再度成為重要航道。
5.歷史作用:
16世紀初,西班牙佔領了南美大陸,為了切斷其他 德雷克海峽西方國家與亞洲和美洲的貿易,他們封鎖了航路,嚴禁一切他國船隻的來往,使太平洋變為西班牙的私海。這時,英國人德雷克的販奴船在西班牙受到攻擊,德雷克僥幸逃脫後,為了報復就成了專門搶劫西班牙商船的海盜。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軍艦追捕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一海峽。這一發現,為英國找到了一條不需要經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新航道。從此,該海峽就以其發現者---英國的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
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德雷克海峽運輸航道的作用日漸式微。然而,隨著南極大陸對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的關系越來越要,世界各國對南極的關注也與日俱增,紛紛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與探險。德雷克海峽,這條從南美洲進入南極洲的最近海路、眾多國家赴南極科考的必經之路,也因此被賦予新的戰略意義。可以預見,隨著人類對南極大陸科考與開發的深入,德雷克海峽的戰略地位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6.氣候作用:
由於冬季海冰偏少,季節變化比較小;若夏季海冰偏少,則冬季海冰偏多,季節變化比較大。其原因是,夏季海冰偏多,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變小,秘魯寒流增強,導致向極熱輸送增多,使德雷克海峽逐漸變暖和冬季海冰偏少;夏季海冰偏少,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變大,秘魯寒流減弱,導致向極熱輸送減少,使德雷克海峽逐漸變冷和冬季海冰偏多。這種一年周期的冷熱循環證實了德雷克海峽的海冰進退是全球氣候冷暖的調控器,並引起相應的陸海地殼均衡運動。這就是德雷克海峽的海冰變化調控厄爾尼諾事件的機制,我們稱之為德雷克海峽海冰的氣候開關效應。2005年2月德雷克海峽的最低溫度記錄,將使海冰面積增加,減弱南極環流,增強秘魯寒流,使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這是2004年9月-2005年2月弱厄爾尼諾事件突然中斷的原因。2005年5月以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不斷減低,2005年末可能發生拉尼娜事件。這一預測已經得到證實。
海峽兩側氣壓差12毫巴,促使南極大陸的乾冷 德雷克海峽空氣與美洲大陸相對濕暖的氣流南北交換。南極輻合帶在南緯60°附近通過海峽中部,東風環流和西風環流在此匯合。德雷克海峽以其狂濤巨浪聞名於世---由於太平洋、大西洋在這里交匯,加之處於南半球高緯度,因此,風暴成為德雷克海峽的主宰。海峽內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颶風狂浪,一年365天,風力都在八級以上。即便是萬噸巨輪,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也被震顫得像一片樹葉。這片終年狂風怒號的海峽,歷史上曾讓無數船隻在此傾覆海底。於是,德雷克海峽被人稱之為「殺人的西風帶」、「暴風走廊」、「魔鬼海峽」,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走廊」。
7.最新發現:
最新證據證實德雷克海峽海冰全球氣候開關作用的存在 ,地質資料 德雷克海峽
表明,德雷克通道在中周期和長周期的氣候變化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德雷克海峽中的海冰進退關系重大,一個可能的模式是:冰進導致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減少水位增高,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強秘魯寒流,使東太平洋表面海水變冷,加強沃克環流,引發拉尼娜冷事件,增強赤道太平洋熱流與南極環流(即西風漂流)的熱交換,增溫的南極環流使德雷克海峽冰退;冰退導致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應北上的水流轉而進入德雷克海峽,使秘魯寒流變弱,使東太平洋表面海水變暖,減弱沃克環流,使堆積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東流,引發厄爾尼諾暖事件,減弱赤道太平洋熱流與南極環流的熱交換,降溫的南極環流使德雷克海峽冰進。東西太平洋海平面的反向升降和兩極冰蓋的消長將引起強烈的火山地震活動和大洋地殼蹺蹺板運動。
8.開關效應
衛星資料
對來自NOAA衛星資料(高級甚高分辨雷達)南極地表1982---2004年溫度趨勢圖的分析結果表明,南極極區地表溫度的趨勢為冷,而南極半島區的趨勢突出地偏暖。以上說的「地表溫度」是指南極陸地表面幾毫米和海面的,而不是南極地區大氣的溫度。對南極極區的趨勢為冷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南極四周海水溫度偏暖,造成在南極大陸內陸有更多的降雪,從而使南極的高地區域變冷。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臭氧的減少。通常臭氧在極地平流層吸收紫外線使平流層增溫,但是臭氧的減少使極地平流層趨於變冷,從而增強極地旋渦。它形成的繞極區的強風就像一堵大氣柵欄,擋住了來自南極海岸的較暖空氣向南極內陸移動。形成強極地旋渦是南極內陸冷趨勢的一種解釋。實際上,更科學的解釋是南極大陸周邊的海洋繞極環流作用。南極半島變暖使海冰大量融化,擴大了德雷克海峽通道,拓寬了繞南極環流,並隔斷了對南極洲的向極熱輸送,因而使南極極區變冷。
原因
德雷克海峽海冰開關效應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中始新世和早漸新世之間的總的溫度下降,在整個新生代都是最急劇的。 這種下降被認為由如下原因引起: 1、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馬尼亞以南的通道開始為全球循環和氣候上隔離的環極流打開了通路; 2、由於澳大利亞向新幾內亞向北移動,吸熱的赤道水面積縮小; 3、特提斯海關閉,不能使赤道環流通過。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環極流,並隔斷了對南極洲的向極熱輸送,因而產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同理,德雷克海峽被擴展的南極冰蓋封閉,導致氣候上隔離的環極西風漂流帶的消失,加強赤道熱流向兩極的輸送,使擴展冰蓋趨於消失。這是南極冰蓋不能擴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個重要原因。
季節性變化
南極海冰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海冰凈冰面積在2月最小,為2.3×106km2,在9月最大,為15.4×106km2,最大值約是最小值的6.5倍。南極海冰的長期趨勢變化從70年代到90年代海冰有兩個突變,一次發生在1975年底1976年(厄爾尼諾年)初,海冰由偏多迅速轉變為偏少,另一次發生在1988年(拉尼娜年),是海冰由偏少緩慢轉向偏多。海冰減少與厄爾尼諾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南太平洋低緯度的海溫,歷年在3月附近為最暖,9月附近為最冷。1973年南半球冬季海冰的范圍比夏季大大擴展;最小的出現在2月10日,最大的出現在7月16日(與9月出現最大值的一般情況相比是特殊的異常現象)。與其相關的是,1972年4月~1973年2月是厄爾尼諾事件時期,1973年6月~1974年4月是拉尼那事件時期。對比兩者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南極海冰和南太平洋的海溫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即德雷克海峽冰凍線的季節性北移,關閉了德雷克海峽的」海冰開關」,導致秘魯寒流的對應增強,是拉尼那事件發生和秘魯沿海表層水季節性降溫的主要原因。
『伍』 世界地圖德雷克海峽
位於南美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
『陸』 為什麼德雷克海峽被稱為殺人海崍
因為每年,在那裡死的人,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死的人多了,自然人們就怕,所有就起來個嚇人的名字!
『柒』 德雷克海峽多風浪的原因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南,南極洲以北的一帶,全是海域,南極漂流在這一帶可以不斷從海洋中補充能量,勢頭很厲害,所以多風浪.
『捌』 德雷克海峽是怎樣被發現的
2000多年前,古希臘地理學家就充滿著幻想地猜測,在那遙遠的南方,一定有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同地球的北方陸地保持平衡,以避免地球「翻倒」。但在很長的歷史年代中,人們相信那裡是魔鬼棲息的地方,盤踞在那裡的惡魔引起了大海上洶涌的波濤。
不過,也有人臆想,在「未知的南方大陸」,蘊藏著用之不竭的金銀寶藏。於是,探險的精神,求知的慾望以及獵捕鯨、海豹、海象等南極海洋動物的經濟利益和開發南方大陸的理想,交織混合在一起,推動著各國海洋探險家不斷地向南大洋挺進。可是在那南方的洋面上,令船隻迷航的濃霧、帶來恐怖的風暴和駭人的冰山,嚴密地封鎖著南方大陸的真面目,曾幾何時,多少勇敢的航海家和探險家,為了尋找這傳說中的「幸福之島」而一去不返。
據傳說,公元10世紀前後,巴斯克人捕鯨時曾到過南大洋。在16世紀的地圖上,從南緯50度至南極已經標有「未知的南方大陸」。1578年9月6日,英國的弗朗西斯·德雷克駕船駛過麥哲倫海峽,也本來准備沿太平洋海岸北航,不料猛烈的風暴呼嘯而來,海面掀起大山一般的巨浪,船隊頓時失去了控制。德雷克所在的「金鹿」號船被狂風吹向南方,到10月28日暴風雨驟然停息之後,船員發覺「金鹿」號已漂近一群稀稀落落的島嶼,而在島嶼的南方則伸展著無邊無際的大海。
面對著遼闊的大海,德雷克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發現。因為人們一直以為麥哲倫海峽南面的火地島是延伸到南方大陸的一部分,而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一群島嶼罷了。這些島嶼是南美洲的最南端,再向南並無陸地,只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在此匯合。德雷克是對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的發現,就把合恩角與南極之間的水域稱為德雷克海峽。德雷克海峽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美洲大陸南端的認識,使人們覺醒這里只不過是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而在那更遠的被大洋占據的地球的南方,還是未發現的謎一樣的地方。
『玖』 德雷克海峽狂風巨浪原因
海峽兩側氣壓差12毫巴,促使南極大陸的乾冷空氣與美洲大陸相對濕暖的氣流南北交換。南極輻合帶在南緯60°附近通過海峽中部,東風環流和西風環流在此匯合。德雷克海峽以其狂濤巨浪聞名於世,由於太平洋、大西洋在這里交匯,加之處於南半球高緯度,因此,風暴成為德雷克海峽的主宰。海峽內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颶風狂浪,一年365天,風力都在8級以上。
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 位於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長300千米,寬900-950千米,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其寬度竟達970千米,最窄處也有890千米。同時,德雷克海峽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峽,其最大深度為5248米。如果把兩座華山和一座衡山疊放到海峽中去,連山頭都不會露出海面。表層水溫冬季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為3.0-5.5℃,無浮冰。表層水富含磷酸鹽、硝酸鹽和硅酸鹽,自北向南遞增。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營養鹽豐富,有利於生物生長的海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