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京觀

京觀

發布時間: 2021-08-08 19:24:18

A. 製造「京觀」屠殺百姓 皇甫嵩是誰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出身於將門世家。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任左中郎將,與右中郎將朱儁率軍鎮壓黃巾軍。十一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梁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飢民,靈帝聽從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B. 歷史上*中國最後一次築京觀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估計這是最後一次

C. 古代的京觀是什麼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在《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的軍隊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了當時強大的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利,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事才可以使子孫不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麼能讓子孫懷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邪惡。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麼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這里所說的「京觀」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 「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因此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俘。(可以想像,秦軍要想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談何容易,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還能顯示軍威、震懾後人)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已經有習慣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由此可以想像楚莊王不愧為春秋五霸之一)
此後很多古書中都有京觀的記載,如《史記》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坑殺20萬秦軍戰俘;《漢書》中王莽坑殺反抗者;《三國志》、《晉書》、《宋史》、《明史》等等眾多。

D. 京觀的典故

原文: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其 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 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 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 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在《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的軍隊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了當時強大的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利】
譯文:丙辰這一天,楚軍的輜重到達恤地,於是軍隊在衡雍駐扎。潘黨說:「您何不將晉軍屍體收集起來埋掉,在上面築土堆作為京觀呢?我聽說戰勝敵人後一定要把戰功展示給子孫,讓他們不忘記祖先的武功。」楚莊王說:「這不是你能懂的。從文字構造上講,止戈二字會合起來就是武字。周武王滅亡商朝後,作《周頌》說:『收繳兵器,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並把這一願望體現在夏樂之中,以求成就王業保有天下。又作《武》篇,詩的最後一章說:『鞏固你的功業。』詩的第三章說:『發揚文王的美德,我前去討伐紂王只是為了安定天下。』詩的第六章說:『安定萬邦,常有豐年。』所謂武功,就是禁除殘暴、消滅戰爭、保有天下、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諸國、豐富財物。因此讓子孫不要忘記祖先的豐功偉業。現在我讓兩士兵暴屍荒野,這是殘暴;炫耀武力威脅諸侯,戰爭便沒有停止;既殘暴而又l有消除戰爭,怎麼能保有天下?晉國還仍然存在,怎麼能夠鞏固功業?違背百姓願望的事情還很多,百姓怎麼能安定?沒有德行而僅憑強大的武力爭霸諸侯,又怎麼能使各國友好相處,乘人之危而為自己謀利,以別國的動亂求得自己的安定,並以此為榮,怎麼能豐富財物?武功有七種德行,我們一種也不具備,又拿什麼向子孫展示?還是為祖先建造一座神廟,報告取得了勝利就是了,我這點戰功還算不得武功。古代聖明的君王討伐不聽王命的國家,殺掉首惡分子並將其埋葬,作為一次大殺戮,在這時才有京觀,以懲戒歷代罪惡之人。現在晉國的罪惡無法確定,而士兵又都是為了執行國君的命令而盡忠,又怎麼能建造京觀呢?」於是在黃河邊舉行了祭祀,建造了祖廟,向先君報告這次戰爭的勝利後便回國了。

E. 歷史上有關「京觀」的事件有哪些

見於史籍的這種「京觀」記載很多。

比如418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號「骷髏台」。

隋煬帝征高麗失敗,高麗國將隋軍陣亡者屍體築為京觀,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麗交涉,拆毀京觀,收拾隋軍骸骨,祭而葬之。

784年軍閥李希烈叛軍進攻蘄春,被李皋打敗,「斬首萬級,封屍為京觀」。

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瑭消滅後晉政權,將後晉皇室成員以及晉軍將士屍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為京觀」。

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屍體築京觀。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有關「坑」的記載就更是史不絕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

F. 北京十六大京觀有哪些地方

您好:您所說的是老北京十六景:北京老十六景

北京晚報近期有一篇文章《銀錠觀山是燕京八景嗎》作者張寶貴分析後的結論是:老北京有燕京八景和燕京小八景共十六景之說,他們是:

燕京八景

1。居庸疊翠

燕京小八景:

1。銀錠觀山:什剎海銀錠橋處觀西山,為京城觀西山的最佳處之一。

2。西便群羊:西便門外空地上大白橢圓石,遠看好像一群白羊。

3。東郊時雨:朝陽門外東郊在細細的春雨中,農夫趕著耕牛在耕地的景象。

4。南囿秋風:南苑南海子的秋天,秋風中的樹木一片金黃,秋意盎然。

5。燕社鳴秋:大興采育集燕台秋天燕子聚集於此成群南歸,成一奇觀。

6。長安雙塔:西長安街北側(電報大樓處)遼代的慶壽塔、後又修成雙塔,俗名雙塔。

7。迴光返照:東城燈市口二郎廟的古建築和紫禁城(故宮)的宮牆在陽光下相映成景。

8。石幢燕墩:永定門外的燕墩,墩上石幢有清乾隆帝的御書《皇都篇》、《帝都篇》。

以上景觀大部分還有保留或者遺址:燕京八景的1、3、4、5、7都還完整的存在。

小八景的1、4、6、7、8還能夠顯現。

G. 古代的「京觀」指的是什麼現象

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這也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慣例。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鄴(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仗,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七件才可以使子孫不要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七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麼能夠讓子孫紀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壞蛋。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麼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習慣都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司馬遷寫《史記》也繼承這一傳統,認為戰爭中的陣亡者都是各為其主,並沒有罪過,不應該被修築為京觀。秦軍在長平大戰中戰勝趙軍,秦軍統帥白起無法處理多達數十萬的戰俘,索性將戰俘全部屠殺,並將趙軍士兵屍體堆積為京觀。司馬遷特意用「」來表示這件事,「」字的原意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而「」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在《史記》中這樣的記載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軍攻下他少年時曾居住過的邯鄲後,就下令將曾經欺侮過他的人全部「坑殺」,又「坑」460多個對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項羽也曾「坑殺」襄城守軍,「坑殺」新安的20多萬秦軍戰俘。

H. 用敵人頭顱築成的京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用敵人的頭顱築成的京觀在歷史上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上最大的京觀就是有東漢時期的皇甫嵩建造的。被築成京觀的人是黃巾起義的人,還有一些普通的百姓。如果是不明所以的人會以為“京觀”是什麼名勝古跡,或者是偉大的建築,然而並不是這樣的,所謂“京觀”其實就是用屍體堆積築成的一個類似於金字塔的東西,它存在著的目的一來是為了處理戰場的屍體,二來是為了炫耀戰功,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京觀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三,京觀的殘忍程度。

築京觀的做法在歷史戰場上普遍存在,這是一種殘忍的非人道的陋習,雖然能夠震懾敵人,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陋習實在是殘忍至極。


I. 京觀是什麼意思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J. 一人將十萬敵軍屍體做成「京觀」,手段殘忍,「京觀」究竟是什麼樣子

史上最大的「京觀」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張角起義,皇甫嵩將叛亂平定之後就將起義的十萬人的屍體做成了「京觀」。而「京觀」就是將這些人的屍體收集起來,堆成一塊,然後用泥土將其加固,最後就壘成了一面牆,這道由人屍體堆成的牆就稱為「京觀」。

戰場上不光是敵軍,就連老百姓也是不會放過,在曲陽的時候,面對節節敗退的黃巾軍,在將張角的弟弟斬殺之後,此時的黃巾軍已經投降了。但是皇莆嵩的決定就是」繼續殺「。將這些俘虜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全都殺了。然後將他們的屍體堆成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