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春的習俗是什麼
1、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
2、春祠薦新:祭祖習俗傳至後世變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後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後聚飲,這是後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4、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貼「春」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⑵ 立春習俗有什麼立春來歷是什麼
一、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明清官方歷書中被歸入正月節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歷每年2月3-5日(農歷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二、節氣習俗
1、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並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後世延續。
2、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3、春社:民間遊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並佔新春氣候,占風向,望雲氣,占歲成。
4、朝賀:《夢梁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周禮設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徵性地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生產耕種的信號。
5、春遊: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6、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
(2)立春習俗擴展閱讀:
節氣養生: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於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
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並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葯、蓮子、枸杞等食物。
⑶ 立春習俗有哪些:迎春習俗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 「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⑷ 立春的習俗有哪些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之時。然後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古時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游春(探春、遊行),游春是一項流行於民間的祭祀遊行活動。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前,由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徵春天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卜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⑸ 立春的民間風俗
度過了春節長假,
馬上要迎來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了,
新的一年一切都有新的開始,從立春這日起,
萬物復甦,你准備好迎接新的開始了嗎?
立春既是節氣,也是節日。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
開始趨於上升、增多。
這一天,我國民間有「迎春」
「打春」和「咬春」等美好習俗。
「迎春」
舊時,地方官親自主持祭祀儀式,
三拜九叩芒神和放在供桌前的一隻泥制春牛,
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之後將春牛請至官署衙前,視為「迎春」。
「打春」
春牛有紙牛和泥牛之分,扮作芒神的人
用紅絲綢纏扎的鞭子
猛抽春牛三下,即為『打春牛』,
意為打走春牛的懶惰,
督促人們在春回大地之際,趕緊耕種。
「咬春」
過去「咬春」就是買個蘿卜
來吃,因為蘿卜味辣,
取古人「咬得草根斷,
則百事可做」之意。
現在「咬春」多是吃春餅和春卷。
「游春」
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
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
人們打扮成牧童牽牛的、
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
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
這次游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
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北方吃春餅,南方有春卷,南北吃法不同,
但它們都寓意著迎春喜慶的吉兆。
立春時節,別忘了與家人們
吃點蘿卜和新鮮蔬菜,
滋潤經受了一個寒冬的身體,
迎接春天的到來。
⑹ 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有迎春,祭祀祖先,咬春,踏春這些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
2,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食物調和而成)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⑺ 立春的民間習俗
立春的民間習俗
咬春
立春這一日,漢族民間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
燎百病
燎百病也是一種傳統的古老習俗,在陝西農村中,特別是山區很風行。每年立春日黃昏,家家戶戶把從山峁崖畔砍來的檸條子、酸棗樹枝葉、堆在一起點燃,好像迎火會一樣,火燃旺時,把床上的被褥拿來虛燎,邊燎邊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寧。」屆時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從熊熊大火上跳過,以滅菌除病,保障身體健康。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准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⑻ 立春習俗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順應農時,觀察天象,知曉一年中物候變化的一個獨特的知識體系。
在中國,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規律變化的特殊節點。根據一年12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十季節,各個季節各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具有獨特的含義,不僅指導著中國人民進行農業生產,同時積淀著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
踏春踏春指民間百姓在春天和家人好友外出郊遊散步,結伴遠足,嬉戲遊玩的活動。時間多在立春後,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
立春,一切剛剛開始,一切皆可期待。
⑼ 關於立春的習俗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每逢立春時節,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贖春卷的小販。
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
躲春:立春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
拜太歲: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像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