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勵丹駿

勵丹駿

發布時間: 2021-08-07 23:41:27

⑴ CTA策略這幾年如何演變的

整體來說,CTA經過這么多年市場洗禮,逐漸走向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路徑,至今演化出各種差異較大的子策略,使得同樣CTA的策略標簽下,各CTA基金最終收益表現有所不同。

這部分我們來快速回顧CTA策略的演進過程。

10年前,還沒有股指期貨的時候。當時國內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CTA基金,早年所謂做CTA的主要都是炒期貨的大佬,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混沌葛衛東,還有杭州的南帝葉大戶(敦和葉慶均),「豆王」徐王冠、「股指之王」李德林、「糖王」孫斌、「膠王」蔣仕波、「銅王」勵丹駿、「日內王」 封向華、「趨勢王」 應時雨、「波段王」梁國根、「最散」王孝安、「小李飛刀」李永強,「海歸博士」朱曉康等等。

這些大佬交易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深入研究基本面,產業鏈的供需分析一些商品是上漲還是下跌,通過主觀判斷來賺錢。業內津津樂道的主要是葛衛東大佬在2006年用100萬做到了後來100多個億。不過後面也出現過腰斬,當時許多買過他產品的投資人親身體驗了一把。

如今主觀CTA已經逐漸開始退出舞台,從時間節點上看,2010年股指期貨的出現標志著量化CTA開始走向市場。從2011到2015股指限倉之前,CTA賺錢效應是非常瘋狂的,做股指的一年賺個兩三倍都非常常見,而且還沒啥回撤。

那時CTA還未進入零售端、個人投資者眼中。而在2015年股指限倉之後,一些CTA慢慢轉向了商品市場。現在許多CTA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開始起步的一批,這已經是陽光化私募CTA基金可查歷史業績比較長的了。

從2017年到2018年,整個商品市場變化是非常大的,CTA策略從原來的比較單一的純趨勢策略,慢慢轉化為更加多元化的策略。除了趨勢跟蹤之外,還開始做趨勢反轉。因為有人發現趨勢跟蹤做多之後,在遇到一些突然的反轉行情時,會產生比較大的回撤。

因此,如果在策略中加入一小部分的「反轉倉位」的話,遇到反轉行情時,就能把反向波動所造成的浮虧對沖掉一部分,將凈值回撤控製得更好一些。

除了常見的趨勢跟蹤、趨勢反轉之外,還有一個偏橫截面的策略(時間序列)。如果2015年到現在,把每天的日凈值或者日價格作為一個序列,那麼橫截面就是研究某個時點上,各個商品品種之間的強弱關系,然後做多強勢品種,做空弱勢品種。

所以說,同樣是CTA,具體細分到子策略上的本質和邏輯出發點不同,這些子策略之間的相關性就比較低。那麼把這些兩兩相關性較低的策略搭配在一起的時候,整個CTA基金策略的內部分散度就比較高,風險也就被分散了。

另外一個是從周期的角度,平時在聽CTA基金路演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什麼高頻低頻,什麼長周期短周期。這就是從持倉周期或者交易頻率做出的區分。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因為不同的交易頻率,所表現出來的風險收益特徵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會定義偏短周期的策略,比如說日內或者1~2天的交易定義為短周期。那麼以此為對照,2~5天或者1周的就是中周期。那麼在一周以上的換倉頻率,就算是長周期的。每家在中短長上會比較類似,但不完全相同。

除了根據持倉周期劃分,我們還在市場上看到,除了做趨勢之外,還有做套利的。做趨勢是虧小錢賺大錢,趨勢明確之前不斷嘗試,會虧點小錢(成本),可一旦抓住波行情就能賺許多錢。所以趨勢策略勝率不高,但是盈虧比很高。而套利策略則是每次賺一點點小錢,但賺錢的次數很多(勝率高),把小錢積累下來形成較大的收益。

所以這兩種的這種收益來源或者說它的模式是完全截然相反的,那麼將它們搭配在一起就是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組合。

另外趨勢策略上文也提到過,一般的cta在保證金使用方面非常節制,為了控制風險通常只會使用20%,有些基金設置更低。比如說1個億的基金規模,只用20%去做趨勢交易的話,升高下8000如果就這樣躺在賬戶上,或者就是簡單買一點貨幣基金的話,性價比是非常低的。但如果把這部分錢用去做套利的話,在增厚收益的同時還能進行風險分散。當然,還可以結合另一種子策略,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市場中性(多因子阿爾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