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城鎮化規劃

城鎮化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8-07 23:31:37

㈠ 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的區別

1. 概念由來編輯
《城鄉規劃法》第二章「城鄉規劃的制定」第十二條指出:國務院城鄉規劃主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圖 (4張)
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用於指導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由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審批。2005年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2007年2月由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黨組會議討論同意上報國務院。

2. 編制背景編輯
為了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方針,切實做好全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節約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迫切需要根據我國城鎮化所處的歷史階段,以及當前和今後一段歷史時期里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鎮建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科學合理地確定城鎮化和城鎮建設方針,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我國人口眾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城鎮化的質量不高。城鄉差別過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土地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惡化、歷史文化遭到破壞等問題還相當突出。由於全國城鎮空間結構不清、大中小城市體系不明、城鎮群發展缺乏指引,已經對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當前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 20 年城鎮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的環境也更加嚴峻,迫切需要針對我國的城鎮化戰略對全國城鎮體系提出新的規劃,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3. 規劃作用編輯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在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的同時,為加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體現城鄉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和公共服務職能。本規劃的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為指導,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在空間上落實和協調國家發展的各項要求,明確城鎮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明確國家城鎮空間布局和調控重點,轉變城鎮發展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規劃通過城鎮化政策分區、城鎮體系空間組織、重點發展地區和分省區城鎮發展指引等引導性措施,指導不同地區和城市因地制宜地發展;通過城鎮建設用地、節水率、能耗指標以及大氣、水體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率等強制性要求,提高城鎮發展的集約、節約水平,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本規劃是對全國城鎮發展和城鎮空間布局的統籌安排,是引導城鎮健康發展的重要政策依據,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1]

4. 主要內容編輯
1)城鎮化發展目標與方針
人口與城鎮化目標: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引導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3.6億,城鎮化水平約達到47%,城鎮人口約為6.4億人;202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4.5億,城鎮化水平為56~58%,城鎮人口達到8.1~8.4億人。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增長速度。2006年至2010年間,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8.24萬平方公里以下。2011年至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長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1.08萬平方公里以下。
城鎮化發展方針: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功能完善、集約發展、社會和諧、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環境良好」的城鎮發展策略。
2)城鎮化發展分區
東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的發展和資源整合,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引導產業和人口向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小城鎮轉移和適度集聚,與中心城市形成網路狀的城鎮空間體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過度集聚。堅持生態環境優先發展原則,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環境支撐能力。加大環保投資,重視大氣污染防治,改善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抑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沿海地區應合理安排城鎮布局,加強對高層建築的布局引導,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建立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加強沿海海防林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災情預報管理。
中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鎮發展,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大力培育城鎮群和區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鎮群的人口吸納能力。加強以省會為主體的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對縣城、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小城鎮支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糧食主生產區要處理好城鎮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實現能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能源基地建設要與城鎮發展相互依託。加強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部地區出海通道建設。
西部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要求,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集中式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強和完善區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綜合功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發展縣城、工貿和旅遊型小城鎮。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引導生態脆弱地區人口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保障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結合能源基地建設和資源開發,做好新興城市的布局與協調,引導資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轉型。加快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交通樞紐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能源通道建設。扶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的發展,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西南省區要妥善處理人地關系緊張問題,通過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的發展吸納農村人口,聚集中小企業和地方服務業。西北地區通過牧區小城鎮的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網路,增強災害救助能力。
東北地區發展指引:按照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棚戶區改造,建立資源枯竭型城市接續產業援助機制,增強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促進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產業振興。加強東北與東北亞各國、環渤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內部的交通通道建設,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發展,促進沿邊開放和沿海開放。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聯系,完善區域城鎮網路,提升城市對農林牧地區和能源礦產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搞好森工地區、國有農場地區城鎮建設,促進農業、林業發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森林、濕地和黑土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工作。完善區域協同的防洪排澇體系。
3)城鎮空間組織與格局
城鎮空間組織模式:以城鎮群為核心,以促進區域協作的主要城鎮聯系通道為骨架,以重要的中心城市為節點,形成「多元、多極、網路化」的城鎮空間格局。多元是指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機制和不同類型的區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鎮空間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多極是指依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城鎮群和中心城市,帶動不同區域發展,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網路化是指依託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間、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緊密聯系、優勢互補、要素自由流動的格局。依託國家主要陸路交通通道、江河水道、海岸帶,以城鎮群和各級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聯系密切、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網路化城鎮空間體系。
城鎮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帶七軸」的城鎮空間格局。一帶指沿海城鎮帶,是沿渤海、東海、黃海和南海的沿海城鎮發展帶。重點發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重點城鎮群,促進遼中南、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北部灣城鎮群的發展。加強沿海通道建設,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引導國家實現全面發展。七軸指七條依託國家主要交通軸形成的城鎮聯系通道,依託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含長江)、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含京廣、京九線)、連雲港—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隴海-蘭新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北京-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包括西寧)、蘭州—成都—昆明—南寧—海口、上海-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交通通道,加強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系,合理組織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與擴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4)重點地區城鎮發展指引
重點地區包括城鎮群,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等。這些地區在提升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協調區域發展和資源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要加強對重點地區城鎮化的政策引導和城鎮發展的管理。
重點城鎮群發展指引: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群是重點城鎮群,它們是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提高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國際服務職能,增強對內對外的輻射能力;要優化這些地區城鎮的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結構,促進城鎮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確定主導產業和人口發展規模;加強區域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密度;加快城鎮的網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的接駁;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統籌城鄉空間的整合;創新區域管理機制。
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和海岸帶發展指引: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區應制定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流域地區綜合開發規劃,合理配置水資源,並處理好水環境保護、防洪、發電和城鎮供排水的關系。合理布局工業和城鎮,重點控制上游地區的環境污染,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轉移支付機制。保護海岸帶完整性和穩定性,統一規劃與分配海岸線資源,處理好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海洋港口和城鎮發展要統一規劃,協調建設。該類地區主要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地區、洞庭湖地區、鄱陽湖地區、洪澤湖地區,海岸帶及海島地區。
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發展指引:在產業和城鎮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要進行省際協作的地區,要健全協作管理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跨省級界線城鎮發展協調地區包括蘇魯皖豫交界地區、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與東北三省的交界地區、蘇皖交界地區、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浙贛皖交界地區、晉陝蒙交界地區、甘青新交界地區、川滇藏交界地區、川滇黔交界地區、川渝交界地區、鄂贛皖交界地區、鄂豫陝交界地區、粵湘贛交界地區、黔湘桂交界地區等。
5)城市發展指引
國家中心城市: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這類城市要提升在外向型經濟和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發展水平,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於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帶動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點城鎮群發展的核心組織作用。武漢與重慶是新興的國家中心城市,分別為長江中游城鎮群、成渝城鎮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內陸開發開放的高地。
陸路門戶城市(鎮)、邊境地區中心城市:位於我國邊境地區的陸路門戶城市和邊境地區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與相鄰國家和地區合作,重點發展邊境貿易,健全城市功能。門戶城市(鎮)主要有:滿洲里、二連浩特、丹東、琿春、集安、圖們、綏芬河、同江、黑河、瑞麗、景洪、河口、憑祥、東興、亞東、樟木、伊寧、喀什、阿圖什、塔城、博樂。重要的邊境地區中心城市包括:哈爾濱、昆明、南寧、烏魯木齊、拉薩。這些城市也是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
老工業基地城市:對傳統工業為主,產業轉型慢,經濟增長速度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工業城市,要積極推進科技改造與技術更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礦業(資源)城市:以礦業和其它資源開采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推動產業類型多樣化,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積極加強礦區的生態恢復和環境建設。對於新興礦業城市要加強礦區和城鎮的協調發展,避免過於分散的空間布局。對於少數資源枯竭的城市要積極發展接續產業;對於難以發展接續產業的城市要採取轉移策略,適時轉移人口。
歷史文化名城:要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民族精神。要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協調好新城建設與舊城保護的關系;加強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6)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以能源戰略、資源保護、運輸安全為原則,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國家鐵路網建設,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注重發展水路運輸,增加水運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機場體系,逐步構建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
以中心城市為節點,推行一體化的聯合運輸方式,加強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旅客運輸的零距離換乘和貨物運輸的無縫銜接,提高門戶城市的交通服務水平,強化城市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城市內部交通與區域間交通的有機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統。
建立全國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城鎮在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的核心地位,促進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增強中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邊境交通樞紐城市建設,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完善全國交通網路。一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北京—天津、沈陽、上海、武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成都、西安、蘭州。二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石家莊、太原、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寧波、合肥、南昌、廈門、濟南、青島、長沙、南寧、貴陽、昆明、拉薩、烏魯木齊。其中哈爾濱、昆明、南寧、拉薩、烏魯木齊為國家邊境地區交通樞紐城市,它們在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5. 名詞解釋編輯
國家中心城市:全國城鎮體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國的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對外門戶,已成為或正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
城鎮群:城鎮群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綜合交通網路為聯絡骨架,構成聯系緊密的城鎮發展地區,是組織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地區。

㈡ 中國城鎮化目標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詳細註明了中國城鎮化的目標:
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能力明顯增強,東部地區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城市規模結構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數量增加,小城鎮服務功能增強。
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節能節水產品、再生利用產品和綠色建築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網覆蓋率明顯提高。
城市生活和諧宜人。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逐步好轉,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阻礙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

㈢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該《規劃》分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規劃實施8篇,重大意義、發展現狀、發展態勢、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推進符合條件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支撐、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動新型城市建設、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治理、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健全城鎮住房制度、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組織協調、強化政策統籌、開展試點示範、健全監測評估31章。
啟示:大力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貧富差距縮小!城鄉建設部越來越好!人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全國人民共同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㈣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相關鏈接

2014年10月8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15個部委的負責人齊聚一堂,結合部門自身職能介紹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有關工作和設想。
上述會議形成的共識是,新型城鎮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同時要認真做好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管理辦法、為農民工服務工作、市(縣級)和市轄區設置標准等政策文件的制定落實工作。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會上透露,《居住證管理辦法》即將出台。
城鎮化聯席會議首次召開
這是一次全國性會議,與會者包括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5個部委,各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也正因為此,聯席會議制度應運而生。今年7月,國務院同意建立由發改委牽頭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認真組織開展工作。
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第一次會議,此次會議特別強調了協調、合作的重要性,並確定今後每年定期召開部際聯席會議,評估總結上年度工作情況,研究部署本年度工作安排。

㈤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特大城市有哪些

依2014年《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按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 超大城市:指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

  • 特大城市:指城區常住人口500至1000萬。

依《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0年依六普資料顯示:

超大城市有6個,特大城市有10個。

稍微比對一下2010年六普資料(總人口):

  • 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包括: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廣州、保定、哈爾濱、蘇州、深圳、南陽、石家莊、臨沂。

  • 超過500萬人的城市約有80個,包括大多省會城市,茲列舉前幾個供參:武漢、邯鄲、溫州、濰坊、周口、青島、杭州、鄭州、徐州、西安、贛州、荷澤、東莞、泉州、瀋陽、濟寧、南京等。(數量過多,難以詳列,可自行參閱六普內容。)

因此,可依前述標准,檢視城市人口資料,即可知道是否為特大城市。

供參~

㈥ (22分)我國出台的首個城鎮化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41.(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要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改變以土地為生存之本的傳統觀念,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使之盡快融入城市生活;(4分)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失地農民要適應城市文化環境,提高自身知識素養,改變固有思維方式,避免邊緣化;(4分)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失地農民要調整心理惰性與慣性,自覺學習、主動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適應新生活方式的挑戰。(3分)
(2)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寧波市政府所做出的各項探索維護了新市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新市民當家作主,體現了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4分)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寧波市在推進農民市民化方面,將基層引導自治為工作方向,能夠保證新市民更好地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逐步增強和提高新市民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共創文明祥和的新社區;(4分)新市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才能真正享受民主生活,培育城市精神,真正融入城市發展,促進寧波城市的和諧發展。(3分)

㈦ (24分)2014年3月16日,新華社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1)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它具有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城鎮化建設讓人們記得住鄉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作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4分)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精神根基,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3分)
③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3分)
(2)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這要求我們應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針對城鎮化現狀,國家把「以人為本」作為城鎮化的核心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4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賴,主要矛盾的解決有助於次要矛盾的解決,抓住「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戰略」可以推動其他五個問題的解決。(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賴,次要矛盾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這要求我們應堅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在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的同時,不忽視城鎮化其他五個方面體現了這一要求。(4分)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又不忽視城鎮化其他方面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的統一。(3分)

㈧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解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
頂層設計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指導性
「這是一部指導我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全面豐富,總結並吸取了國內外城鎮化工作的經驗教訓,指導性強,意義深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他說,為了避免走彎路,這份文件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來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包括: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等。
這份文件詳細剖析了建設用地粗放低效等問題: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過分追求寬馬路、大廣場,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佔地過大,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推進城鎮建設,加劇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費了大量耕地資源,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等財政金融風險;一些城市「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交通擁堵問題嚴重,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最大亮點
在徐洪才看來,這部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他說,這部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拓寬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並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文件圍繞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著墨很多,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利於解決城鄉二元分割、『土地城鎮化』等一系列問題。」他說。
談到規劃強調城鎮化必須和信息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時,他說:城鎮化不能孤軍深入,沒有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就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就會出現「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現象;農業是基礎,農業現代化事關糧食安全。信息化則關繫到城鎮化能否健康發展。
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國的高科技與中國的城鎮化是拉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對此,徐洪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世界也是一大機遇。
徐洪才說,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
量力而行扎實推進
規劃提出了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城鎮化的要求和目標。例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對此,徐洪才認為這體現了中央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的態度。
根據規劃,我國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城鎮間異地就業人員和城區城郊農業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強調生態文明注重城鎮化質量
徐洪才認為,規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和城鎮化質量,提高市民生活品質。
為確保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規劃突出城鎮化要體現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等要求,明確提出將「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節能節水產品、再生利用產品和綠色建築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網覆蓋率明顯提高。
為使城市生活和諧宜人,規劃要求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逐步好轉,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㈨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目錄

目錄
第一篇規劃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義
第二章發展現狀
第三章發展態勢
第二篇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四章指導思想
第五章發展目標
第三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推進符合條件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第一節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
第二節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
第七章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第一節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
第二節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第三節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第四節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
第五節拓寬住房保障渠道
第八章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第一節建立成本分擔機制
第二節合理確定各級政府職責
第三節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
第四篇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第九章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
第十章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
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
第十二章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
第一節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
第二節加快發展中小城市
第三節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
第十三章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支撐
第一節完善城市群之間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第二節構建城市群內部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第三節建設城市綜合交通樞紐
第四節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交通條件
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十四章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
第一節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第二節增強城市創新能力
第三節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
第十五章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
第一節改造提升中心城區功能
第二節嚴格規范新城新區建設
第三節改善城鄉接合部環境
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一節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二節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第三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第一節創新規劃理念
第二節完善規劃程序
第三節強化規劃管控
第四節嚴格建築質量管理
第十八章推動新型城市建設
第一節加快綠色城市建設
第二節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第三節注重人文城市建設
第十九章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治理
第一節完善城市治理結構
第二節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
第三節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四節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
第六篇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二十章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第一節推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建設
第二節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
第二十一章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第一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二節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第三節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第二十二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一節提升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
第二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
第三節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二十三章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章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
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鎮住房制度
第二十七章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第八篇規劃實施
第二十八章加強組織協調
第二十九章強化政策統籌
第三十章開展試點示範
第三十一章健全監測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