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入門技巧 » 賴氏

賴氏

發布時間: 2021-08-07 12:41:32

1. "賴"這個姓氏的來歷


賴氏以國為姓 望出潁川南康

這個著名姓氏,根據考證,是來自春秋時代周天子名下眾諸侯之一的賴國。他們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風俗通》曰,春秋時有賴國,其後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

春秋時代賴國所在的位置,大致不離現在的河南省境內,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書所說,最早的賴姓家族,是出現於河南的潁川一帶。換言之,賴氏長久以來雖然是稱盛於南方各地,但他們的祖先,卻統統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黃子孫。

賴氏,真是一個最為幸運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後的2000多年來,整個家族的脈絡分明,所有的子孫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來龍去脈。

南北朝的長時期兵荒馬亂,逼得中原衣冠紛紛南渡避亂,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賴氏的先人,當時也參加了南遷的龐大行列,並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頭地,掙得響亮的家聲。

熟悉歷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長的五胡亂華時期,是到了隋、唐兩代才告結束的,而在唐肅宗的乾元間,江西雩都就曾出過一位著名的學者賴 ,以七歲能文,弱冠通九經百氏而遠近知名。據說,他也是一位金榜題名的進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為崇義館校書郎。不過,他無意於宦途,竟舍棄了已經到手的榮華富貴,悄然引退,回到家鄉,以詩書安享余年。這種崇高的胸懷,一向最受後人的敬仰。

賴起源於 鹿邑、息縣

分布:河南、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州、陝西、廣東、台灣、新加坡

賴氏淵源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於賴,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相傳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賴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帶,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繁衍發展,後在潁州郡、河南郡、河內郡形成望族。由於任官、戰亂等原因,潁州賴氏有一支遷於江南,分布於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州等省的一些地方,還有一支徙居陝西。廣東蕉嶺《賴氏族譜》、興寧《賴氏源流》及江西《寧都蓮湖松陽賴氏十二修族譜》尊叔穎為賴氏始祖稱賴先為叔穎的14世孫。叔穎22世孫賴深,卜居豐寧(今陝西西鄉)。叔穎25世孫賴忠誠,在松陽(今浙江遂昌)安家。叔穎31世孫賴碩,於南朝宋元嘉末年遷至江西寧都,其第三子賴燦,生七子,分枝湘、閩、贛、蘇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長子賴昭留居寧都縣城、湖田、七里、蓮湖、會同武村,次子賴德(得)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賴明徙居江西宜黃樂安,四子賴慶(庚)及其後代分衍於江西龍南、上猶等地,五子賴思及其後代分衍於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廣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賴永(求)及其後代分衍於江西信豐、瑞金、於都、南康等地,七子賴彥任江蘇揚州通判,在當地安家。賴碩還有一孫叫賴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做官而在當地安家。賴德的長子賴標,自上杭古田遷至福建寧華縣石壁村,其11世孫賴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湯湖:另兩個11世孫賴祖華、賴祖三於明初由寧華石壁遷至程鄉(今廣東梅州),後又他衍出蕉嶺、平遠等支派。賴氏譜牒還記載:賴氏族人為避楚靈王之害,有改為羅、傅二姓者。川、滇一帶的賴氏多數人融入阿昌族。清朝乾隆年間,有賴雲從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開基,此後 ,閩、粵賴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有的進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謀生。

賴姓始祖――叔穎公,為軒轅黃帝廿九世玄孫,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也。武王令叔穎率兵與諸侯討伐無道之紂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賴地。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穎於賴國。後世子孫為紀念先世創業,乃以國名賴為姓,國土穎川為號,尊叔穎為賴氏一世祖即太始祖。

《 班輩順序詩 》

甲第簪纓在,乙源沛澤盛。

朝陽天地照,丁實歲時逢。

戊育蕃滋潤,己傳起敬崇。

庚強人自厚,辛旺事能通。

壬大來章紱,癸全萬福同。 清.賴連三公創編

2. 賴氏的起源地在哪裡

賴氏以國為姓 望出潁川南康 這個著名姓氏,根據考證,是來自春秋時代周天子名下眾諸侯之一的賴國。他們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風俗通》曰,春秋時有賴國,其後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 春秋時代賴國所在的位置,大致不離現在的河南省境內,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書所說,最早的賴姓家族,是出現於河南的潁川一帶。換言之,賴氏長久以來雖然是稱盛於南方各地,但他們的祖先,卻統統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黃子孫。 賴氏,真是一個最為幸運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後的2000多年來,整個家族的脈絡分明,所有的子孫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來龍去脈。 南北朝的長時期兵荒馬亂,逼得中原衣冠紛紛南渡避亂,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賴氏的先人,當時也參加了南遷的龐大行列,並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頭地,掙得響亮的家聲。 熟悉歷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長的五胡亂華時期,是到了隋、唐兩代才告結束的,而在唐肅宗的乾元間,江西雩都就曾出過一位著名的學者賴 ,以七歲能文,弱冠通九經百氏而遠近知名。據說,他也是一位金榜題名的進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為崇義館校書郎。不過,他無意於宦途,竟舍棄了已經到手的榮華富貴,悄然引退,回到家鄉,以詩書安享余年。這種崇高的胸懷,一向最受後人的敬仰.

3. 賴氏家族起源那個朝代

源流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 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
源流二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得姓始祖叔穎。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據史料所載
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歷史上由於賴國被楚所滅,賴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羅、姓傅,所以國內有些地方羅、賴、傅三姓聯宗。到了漢代,由於戰亂,賴姓大批南遷,從河南遷徙到浙江松陽。東晉隆安2年(398)賴庄之子賴遇任江東太守時,奏請朝廷准許他以松陽為府第,皇帝恩准並御筆題寫「松陽世家」匾賜賴遇,賴氏便成為當地的望族。其後裔遷江西寧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寧化、永春、漳州及廣東之程鄉(今梅州)、鎮平、平遠等地。
當今排在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

4. 賴氏家族名人

賴氏名人
賴恭,三國蜀漢臣。零陵(今永州)人。東漢末,荊州牧劉表遣賴為交州刺史,被逐,乃歸劉備,為鎮遠將軍。同諸葛亮等上書獻帝,請封劉備為漢中王,備遂以賴為太常。曹丕篡漢,賴上言請備稱帝。子賴雄為丞相西曹令史。
賴文政(1116-1175),南宋農民起義領袖。又名賴五。荊南(今湖北江陵)人。茶販出身,常到湖北各地運茶。1174年,湖北茶販數千人起義,他也參與,一度進人湖南;敗後返湖北,次年夏,在湖北領導茶販再次起義,被推為領袖,率起義軍進入江西,在吉州(今江西吉安)擊敗官軍。後南下廣東,為提刑林光朝所敗,乃折回江西。到興國時只剩八百人,被江西提刑辛棄疾誘殺於江州(今江西九江)。
賴先,明臣。字伯啟,一作伯敬,號中峰。福建永定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官戶部主事,督滸墅關。舊制船五尺以下者不征,後例被破,不論大小皆征,他於支港建石閘,許五尺以下自由往來,商船稱便。旋遷員外郎。引疾歸。正德初,吏部屢檄不起。正德八年(1495),擢常德知府。
賴鏡,清書畫家。字孟容,號白水山人、增城山人,廣東南海人。少曾讀書於廣東增城白水山,明亡出家萬壽寺為僧,法名深度。性雅淡,善畫山水。受吳派影響,所作筆力遒勁,疏逸秀潤,氣格高凝,有沈周風致,為粵中首望。工詩,書法仿蘇軾、文徵明,時稱詩、書、畫「三絕」。屈翁山《廣東新語》雲:「顧其足跡不出粵東而其遺跡遂為人所罕覯。吳越人宦粵者,往往欲求其一箋一箑而不可得。」傳世作品有《山水斗方圖冊》、《坐看白雲圖》、《山水圖冊》等。
賴護(?-1651),清將領。蒙古鑲黃旗人。崇德時,屢立戰功,多次被提拔,晉升副都統。順治元年(1644),跟隨清軍入關,十一月,跟隨豫親王多鐸南征,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平定河南、江南,加封佐領世職。順治七年(),又加封晉級騎都尉。八年卒。
賴袞,清臣。赫舍里氏,滿族,世居黑龍江色欽地方。順治元年(1644),隨清軍入關,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六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敗李定國於江湘間,予世職。七年,加拜喇布勒哈番。
賴塔(?-1684),清將領。那穆都魯氏。滿州正白旗人。皇太極時因功任前鋒侍衛。1644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從多鐸轉戰豫、陝。次年移師江南,克揚州,占江寧(南京),俘明福王於蕪湖。1646年從博洛入閩,俘明唐王於汀州,1649年隨濟爾哈朗進衡州,取全州。1663年以前鋒統領敗李來亨於茅麓山。1674年以平南將軍討耿精忠。次年從傑書入閩,迫降耿精忠。1680年授本旗都統,守潮州。率兵討擒降而復反的尚之信。以平南大將軍督滿漢諸軍入雲南。與穆占、趙良棟合圍昆明,平定雲南。
賴日臣(1763-1836),清將領。原名泰鳳,又名羽山。福建寧化人。父賴景三曾任台灣府南路下淡水營千總。他以繼承父職、保衛國土為己任。十六歲入伍,旋以父蔭襲任建鎮左營左廳守備。屢建功勞,實授台灣南路營中軍守備。道光十六年(1836)倭寇攻台南鎮,他率部出擊,所向披靡,斬獲甚眾,敵酋授首,殘寇逃匿。清廷嘉獎,擢其任北路葛瑪蘭兼署都司篆務事。當年病率,追封武略騎尉。
賴榮光(?-1836),清將領。湖南湘鄉人。1853年(咸豐三年)投湘軍水師,從曾國藩轉戰湘、鄂、皖等地。安慶一役,拚死力戰,授副將。後從彭玉麟攻佔太平、蕪湖、金柱關、東梁山等要地,遷淮陽水師營官,升總兵。1863年(同治二年)夏率部攻江陰,戰死。贈提督銜。
賴文鴻(?-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廣西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參加太平軍後封隆天福。咸豐九年(1859)韋志俊在安徽池州(今貴池)降清,他參與討伐,奪回池州。旋同劉官芳等攻佔南陵。次年,參加再破江南大營之役。同治元年(1862)封匡王。後留守浙江湖州,城陷時犧牲(一說戰死於安徽廣德或寧國)。
賴文光(1827-1868),清太平天國將領、捻軍統帥。廣西人。1851年(咸豐元年)參加金田起義。1852年在洪秀全左右任文職。1856年轉任武職,曾隨陳玉成轉戰皖、鄂。1860年參加二破清軍江南大營、東征蘇常之役。繼而隨陳玉成西征,1861年春攻入湖北。是年秋封遵王。1862年(同治元年)奉陳玉成命與陳得才進兵陝西,擴充實力。1864年回師援救天京,天京已陷,兵敗湖北。遂與捻軍諸將張宗禹、任化邦等以恢復太平天國為宗旨,按照太平軍軍制整編捻軍,被推為統帥。他採取以走制敵的流動戰術,在豫魯間屢挫清軍。1865年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全殲清軍僧格林沁騎兵隊。之後率捻軍賓士豫魯蘇皖,粉碎曾國藩圈制戰略。1866年命張宗禹等率部西進陝、甘,聯結回民起義軍,以為犄角,稱西捻軍;自與任化邦等在中原堅持斗爭,稱東捻軍。次年初在湖北安陸府(今湖北鍾祥)大敗清提督郭松林部湘軍和劉銘傳部淮軍,但在京山尹隆河戰敗。6月冒險進入山東青、萊、登地區,陷入淮軍戰略圈套,主力損失殆盡。1868年1月5日,所部騎兵千餘人在揚州瓦窯鋪潰敗,傷重被俘後就義。
賴 裴:江西省雩都(今於都縣)人,唐乾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為崇文館校書郎,未赴,退居鄉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秘書里」。
賴 瑛:廣昌人,明永樂年間進士,以剛直敢諫,體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擁戴,官至參政。
賴 禮:南康(今屬江西)人,明代歷任武功(今屬陝西省)、沅江知縣,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廣受稱頌。
賴 和:台灣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話文學運動中,反殖民主義、反封建傾向鮮明,其創作宗旨堅持「為人生」的寫實主義,後被日本當局迫害病死。
賴 寧: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撲救山火的奮戰中,不顧個人安危,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為保護國家財產,英勇獻身,年僅14歲。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賴寧學習。
賴文政:荊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兩次領導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農、茶販起義,後被誘降,死於江州。
賴祿孫:元朝寧化人(今屬浙江省),大孝子。延祐年間贛寇作亂,欲殺其母,祿孫以身蔽母曰:「寧殺我,勿傷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祿孫含唾煦之。
賴漢英: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將領。歷任天國殿右四指揮、殿右四檢點、夏官副丞相等職,後旋死於楊韋事件,一說天國失敗後,避居九龍,後返鄉。
賴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進士,官編修,曾獻策平定鄧茂作亂,招集散亡盜賊十餘萬,功勛卓著。
賴文光: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先隨陳玉成轉戰皖鄂,鎮守黃州(今湖北省黃岡),被封遵王,後在江蘇揚州瓦窯鋪被俘,英勇就義。

5. 賴氏的由來

賴氏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子孫。根據《中國史稿》和《炎黃源流史》記載:炎帝後裔有四個部族,其中之一是烈山氏,古音烈與厲、賴通,故其部族居住在山西汾水一帶,其中一之在商代時東遷至河南或湖北一帶建立賴國。

後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人以賴為姓。為湖北或河南賴氏。據載:部分賴氏族人為避楚靈王之害,有改羅、傅二氏者,以其毗鄰,兼有姻戚關系,因此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遷徙傳播:

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後裔。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這一時期,居於潁川的賴姓發展最旺,是為「潁川郡」。

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人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明朝末年,賴氏在台灣出現。

6. 賴錦初與賴氏家族有什麼關系

南京出於辦事家族,沒聽說過有什麼關系的,只是性一樣。

7. 賴氏的祖先是誰啊

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尋根溯源 1、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子孫以國為氏。2、出自姜姓。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後裔烈山氏在周朝時被封於賴子國(今河南息縣包信鎮),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3、源自少數民族。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另外滿、台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祖 叔穎。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繁衍播遷 賴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後裔。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載:「漢有交趾(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賴先,蜀零陵(今屬湖南)太守賴文。」這一時期,居於穎川的賴姓發展最旺,是為「穎川郡」。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入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據《賴氏族譜》所載,東晉有賴忠誠任虔州(今屬江西)知府,後人賴光遷居松陽(今屬浙江),到賴遇時已成當地一大郡望,晉安帝親題「松陽郡」賜予賴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陽」為郡號,並尊賴光為開基始祖。另外,賴光後人有遷居江西者,且在當地發展成為大郡望,治郡為南康郡。隋唐時期,政清民和,賴姓繁衍愈盛,各支脈競相延伸,蔥蘢郁茂。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可以說是賴姓歷史上繼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遷徙。這次南遷,使得發源於中原河南之地的賴姓更加稱盛於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賴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來,治郡為河內郡。明朝初年,賴姓又有遷居於四川、雲南一帶者,並且多數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賴姓有進入台灣者,據載,賴雲從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開基,此後,從閩、粵遷往台灣,進而移居海外者不絕。今日賴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郡望堂號 賴姓郡望主要有五個:1、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2、南康郡,治所在雩都(今江西於都東北);3、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4、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5、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西南部。 堂號:「穎川」、「南康」、「河南」、「四川」、「松陽」、「秘書」等。 宗族特徵 1、賴姓是一個發源於北方,而在歷史演進中成為以廣東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2、賴姓人才輩出,尤以宋明兩代江西萬安為盛,故有:「一縣兩代人才多,江西萬安賴氏興」的佳話流傳於世。3、賴姓字行嚴謹,寓意深遠。如民國時抄本《賴氏家譜》中有福建賴姓一支字行為:「壽福承祖澤,光宗寄昆賢。」 名人精粹 賴裴:江西雩都(今於都縣)人,唐乾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為崇文館校書郎,未赴,退居鄉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秘書里」。賴文政:荊南(今湖北江陵)人,南宋曾兩次領導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農、茶販起義,後被誘降,死於江州。賴祿孫:元朝寧化人(今屬浙江),大孝子。延 年間贛寇作亂,欲殺其母,祿孫以身蔽母曰:「寧殺我,勿傷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祿孫含唾煦之。賴瑛:廣昌人,明永樂年間進士,以剛直敢諫,體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擁戴,官至參政。賴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進士,官編修,曾獻策平定鄧茂作亂,招集散亡盜賊十餘萬,功勛卓著。賴禮:南康(今屬江西)人,明代歷任武功(今屬陝西)、沅江知縣,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廣受稱頌。賴鏡:城西人,明代畫家,詩、書、畫俱精,時稱「三絕」。賴漢英: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將領。歷任天國殿右四指揮、殿右四檢點、夏官副丞相等職,後旋死於楊韋事件,一說天國失敗後,避居九龍,後返鄉。賴文光: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先隨陳玉成轉戰皖鄂,鎮守黃州(今湖北黃岡),被封遵王,後在江蘇揚州瓦窯鋪被俘,英勇就義。賴和:台灣彰化人,作家。在白話文學運動中,反殖民主義、反封建傾向鮮明,其創作宗旨堅持「為人生」的寫實主義,後被日本當局迫害病死。賴傳珠:江西贛縣人,早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直任黨和軍隊的重要領導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軍區政委、國防委員等職,並被授予上將軍銜。賴際發:福建人,早年參加革命,任紅軍政委、八路軍旅政委。建國後,歷任國家建委副主任、政協常委、中央委員等職。賴寧:四川石棉人,在一次撲救山火的奮戰中,為保護國家財產,英勇獻身,年僅十四歲。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其 「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

8. 姓氏賴的由來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相傳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8)賴氏擴展閱讀:

姓氏,是標示家族血緣的符號,最初源自母系社會。遠古夏商周以前,姓和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以別婚姻。同姓即同一祖先繁衍的後代,同姓不可聯姻。相傳神農氏姓姜,軒轅黃帝姓姬,皆從女旁。

表明當時社會曾依女系傳,遺風長存。氏則為同族子孫的分支,起源於父系社會,其作用在「別其子孫所自立」,以別門第尊卑。秦漢以降,姓氏才合而為一。所以,回溯中國歷史,姓氏的出現與綿延,既早且久,持續已四五千年了。迄今全國共有姓氏約14000多個。

宋以後,依循常用漢姓,曾編成《百家姓》,當然遠不止一百家,無非泛指其多而已,其中概括的漢姓,則占至目前總人口的九成以上。

9. 姓氏賴的相關資料

賴氏有一座祖碑在豐順豐良湘譚,失祖了後人,只有碑了也快倒了

10. 「賴」在姓氏中怎麼讀

「賴」在姓氏中讀:lai。

賴姓出自姜姓。 賴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

歷史上賴姓重要人物有:西漢交趾太守賴先,唐朝光祿卿賴文雅、宋朝地理學家賴文俊,元代文學家賴良,清朝書畫家賴珍、賴鏡,太平天國賴漢英、賴文光,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賴傳珠。

賴水清


(10)賴氏擴展閱讀:

賴姓的由來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文獻通考》《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

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賴姓